「人也過勞,山也過勞」
--高山環境退化,搜救人員過勞:向山致敬一周年檢討記者會
去年的今天,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向山致敬」政策,全面開放台灣美麗的山林,未來,除了國安因素及生態保護區域外,政府不應再以危險為由,禁止或限制人民進入山林,國人能夠自由親近山岳環境,不再需要「爬黑山」。
同時,行政院提出「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等五大政策主軸,強調未來將簡化入山管理及申請、並提供更完善的山屋營地、步道、指示及山區通訊系統,推廣各級學校山野、戶外教育,並呼籲登山者也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身為一個山友,站在空間解嚴,親近山林的角度,我們肯定開放山林的政策方向。然而,政策上路一年後,許多問題逐漸浮現。
今天上午,我與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很榮幸能夠邀請到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的黃鈺翔、登山補給站負責人蔡及文、山谷登山會發起人蔡日興,討論高山環境退化與搜救人員疲於奔命的現況,一起來探究解決方法。
#搜索業務應朝專業組織化發展
首先,學生時代就是山社一份子,到目前還繼續爬山的廖子齊指出,開放山林加上疫情無法出國,造成登山人數的大量成長,同時推升了山難救援的數字,讓本來就相當吃緊的搜救人力,更加過勞與疲憊。
目前,山難搜救機制以消防單位為主力,其他單位雖然也會出人支援搜救行動,但消防員還是負擔最重,同時消防員還要負擔其他勤務業務,結果就是讓消防員疲憊不堪、過勞加劇。
為什麼會讓消防單位疲於般命?原因在於,山域中「搜索」落難者的位置,和已知位置後投入「救援」,兩種任務性質和所需技能略有不的,但現況下,消防員兩件事情都要做。
為減輕消防人力負擔,以及加強台灣山岳救難搜索的專業能量,政府應思考,未來將兩者由不同的組織負責並合作。消防員仍負擔投入人力救援的工作,山域搜索的專業累積,應逐漸改由其他組織承擔。目前,民間已有組織及專業人士參與搜救行動,未來或可考慮以行政法人或民間單位等適合的組織形式發展。
山谷登山會發起人蔡日興進一步解釋,在山上根據受難者可能的移動蹤跡,判斷去哪裡找人的「搜索」,和能使用搬運吊掛,安撫及給予第一時間的施藥急救的「救援」,其實是需要不同的技能及知識的。能夠執行搜索的工作,最基本應該具備登山探勘的能力,若再加上蹤跡觀察與分析,符合資格的專業人士恐怕不多。
他認同長遠來說應該將搜索獨立出來減輕消防負擔,但人才的培訓應是當下的第一要務,目前可以考慮將消防單位執行搜索工作的參與時間,明訂在地方自治條例中,減輕其工作負擔。
#維護山野環境總量管制立法
疲累的不只是搜救人員,更是我們的山野環境。
許多知名的高山景點,例如嘉明湖戒茂斯、阿里山眠月線鐵路、水漾森林等地,在網路美照的宣傳推波助瀾下,吸引大批登山客造訪。
原就十分脆弱的環境與生態,容受力有限,有些地方可能行走人次多一點,就會讓路徑侵蝕裸露的程度增加,短期不易恢復。
同時,登山客遺留的廚餘、排遺、衛生紙等生質類垃圾,在高山上低溫環境下,腐化分解的速度遠比平地的環境要慢,造成環境髒亂。而遺留的廚餘,更可能會影響山上動植物的食性與習性,對高山生態系造成負面影響。
我認為,未來應以統計資料與科學證據,根據山域的環境容受力上限,設定登山客總量管制機制。
目前的登山路線及景點,雖然在國家公園區域內,尚可依「國家公園法」依法裁罰與管理,但仍有為數不少的熱點不在國家公園內,而是在林務局及其他單位管轄的國有林與公有林。目前的法律,並沒有授權讓主管機關能夠積極地實施總量管制與裁罰,行政院應該積極研擬相關機制與修法。
雪羊則補充,開放山林至今的所有亂象,可以說都源自於「人數超載」。以眠月線、水漾森林、加羅湖、奇萊南華、戒茂斯、小溪營地而言,本屬開放或默許的區域,加上社群媒體與商業團大肆廣告行銷,吸引眾多人潮前往。卻因本來沒有總量管制、環境維護人力,而使遊憩品質日漸低落。
反觀,熱門依舊的玉山,卻因為有總量管制的庇護,而未因登山狂潮受到影響,仍維持著既往的遊憩品質與環境,說明了總量管制的必要。
除了納入總量管制,同時政府要給山域管理單位更多預算和人力,讓熱門地點能加派人力駐紮管理。
#登山商業團納管遏止成本外部化
這些超載的旅客,許多是由名義上「個人自主揪團」,實際上已發展成「類旅行社帶團」的團體帶上山的。這些登山團收取費用,專業領隊、嚮導一應具全,還有幫忙揹登山裝備甚至提供煮食服務的協作者(或稱揹工、挑夫)。
我認為,朝商業團並非壞事,但如果營運形態既已接近旅行社,就應該以法律納管以保障團客登山安全及權益。同時,為防止商業團為求利益去剝削協作者、長期佔用特定景點營地或山屋位置,排擠個體戶使用權益等成本外部化效應,登山商業團模式應逐步納管,以保障消費者權益及永續登山環境。
#深化山野戶外教育強化風險意識
山上的行為,反映的是山下的教育和素養。然而,目前學校和社會教育推廣的山野、戶外教育,仍然相當有限。
登山補給站負責人蔡及文表示,開放山林後,政府能盡量做到登山環境友善,但登山者自己要負責很大部分的登山安全。這是登山自律的精神,也是登山者應有的公約。
要做到自律,就必須準備好自己,就是要從登山教育的面向去培養。他認為,政府在登山教育上能夠精進的地方包括:管理單位應可更明確揭露步道風險程度及個人應做的準備;建立登山教育專業人才的培訓機制及人才庫;國中小的戶外教育,也要更重視「風險管理」的課程;輔導各登山協會或商業登山公司辦理登山安全訓練;救難單位也要教育民眾如何正確使用搜救資源。
廖子齊舉例,以新竹市而言,2019年全市僅7所學校提案。部份學校在推動過程中,缺乏正確的登山觀念與專業支持,規劃出來的活動可能無益於學生正確認識山林,甚至在登山活動中會有危險。
她曾聽說,有小孩子明明已經有疑似高山症症狀,卻仍在老師同儕家長的鼓勵下堅持登頂,這樣的行為卻被當作正面教育範例,不但不適當,還很危險。應該讓教育部與林務局共同合作,由林管處熟悉在地山區的專業人士,協助學校規劃活動及設計教案,推廣更適切的山野教育。
這個記者會,只是個起點。我們會繼續邀集相關部會,從搜救、生踏、管理、教育等面向,解決「人也過勞、山也過勞」的困境。謝謝今天來到現場的登山界朋友。
山野教育教案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31期《台灣山岳》
〔總編輯的話〕
嶄新據點~喜見翠谷山房
座落黃蝶翠谷母樹林旁,
山野及環境教育新場域。
文/吳夏雄
前幾天路過美濃,特地前往翠谷山房,深深感動於秉正(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前秘書長)的魄力與熱情。他在黃蝶翠谷雙溪母樹林旁獨資購置山房,作為山野及環境教育中心,將提供山友登山文化教育、自然生態環境教育、山野探索教育的場域,實感佩服!
師範大學助理教授陳永龍以自身參與「山野教育」論述實踐與推動政策的經驗,談到《山野教育行動方案》推動的脈絡與內涵,在執行面,應該建立現場學校教師與行政的支持系統,包含專業人力、輔導團與教材教案等的實質協助,才能落實山野教育。
陳永龍又談到山野教育是以山林野地為活動範疇、以登山知能與環境素養為核心,以培養土地情感、創造力、勇氣、智慧與團結等等跨領域核心能力的教育。比戶外教育活動場域更明確、比登山教育範疇更寬廣,但包含戶外教育、登山教育、環境教育與探索教育的精神內涵,因此可以更明確界定核心知識與能力範疇。「山野教育」可以融入「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的野外安全、環境倫理、活動領導等本質的課程。
山野教育包含在戶外教育的範圍與形式內,乃是以陸域的山野環境(含山林溪流)場域為目標地點,進行包含「登山教育(山野活動安全為主之各項知能素養)」、「探索教育(獨立自主與合作學習為主的體驗反思)」和「環境教育(生態保育與環境守護知能)」的課程與教學活動。就課程實施,包含為了進入山野所需的先備課程(含安全知能、主題探索與山野生態、山野文化等等),以及進入山野場域中進行的各項教育內容(包含教育哲學、課程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法及策略、與學習表現評估與評量……等)。
儘管有了山野教育行動方案與實施策略,但若沒有教育場域,還是無法落實執行。多年來登山界極力推動登山教育及登山文化,但苦於找不到適當場所。雖然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了登山學校,但校址偏遠,難以發揮效益,誠屬可惜!而民間獨力設置山野教育的設施,實在有限。台灣飛狼公司在台中推動成立了「飛狼山野教育中心」,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回饋精神,積極提倡戶外休閒教育推廣工作,定期舉辦室內各種講習及各項戶外生態健行活動;在屏東深山泰武的登山故事館,舉辦過登山論壇及登山研習營,在邵定國努力不歇的經營下默默地成長。今天又看到徐秉正在美濃雙溪設置了翠谷山房,實在感到非常高興!
山房設置之後,期盼能發揮山野教育有關戶外教育、登山教育、環境教育與探索教育的四大功能,也希望登山界能多加善用。教育工作不是獨力可以完成的,需要更多山友及企業界大力協助,讓山房的成立達成拋磚引玉的效果,更呼籲愛山的企業界也能設置更具規模的山野教育場域,讓山野教育遍地開花!讓登山運動更安全更文化更普及,讓登山活動更健康更生態更環保!
山野教育教案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30期《台灣山岳》出刊了!】
☆總編輯的話
活力台灣~全民登山策略
人性化、便捷化、國際化,
登山健行,也能行銷台灣!
文。吳夏雄
日前在陽明山舉行的2016年全國登山研討會,與會山友不懼寒流,討論熱絡。今年研討會由教育部主辦,台灣山岳文教協會承辦。研討主題為「健康國民、活力台灣:全民山域活動發展策略」,希望透過登山活動的推廣,提升國民身體素質,以因應人口老化的趨勢,同時希望以台灣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登山相關產業,讓登山就業與山岳旅遊成為台灣的新活力!討論議題從登山運動發展談到生態旅遊、法制管理與山野教育,更論及登山產業發展與商業登山管理、登山自律及步道發展等登山運動之策略。整個研討架構可說是從山域活動發展之理念、構想到管理及規範,最後探討登山運動發展之策略。期盼山域活動發展能達到人性化、便捷化及國際化之目標。
會中特邀瑞士商辦處處長Rolf Frei專題演講「瑞士山岳旅遊之策略與經驗」,借助他山之石讓我們受益良多。另外還邀請飛耀羚羊紀政專題演講「行的奇蹟」,告訴大家如何以健行活動行銷台灣於國際,啟發了我們也可以「登山健行」將台灣山岳之美行銷國際!
有關登山運動及登山步道發展之議題,論文報告有多元化登山路線打造登山運動者的天堂、台灣步道資訊系統探討軌跡資料庫之建置、高山步道沖蝕溝的共業與解決之道及推廣小百岳運動的現況與展望等等。近年來各級政府為發展育樂及遊憩服務,積極投入登山步道的建構工作,包括林務局、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及各縣市政府等,於各園區及風景區興建登山步道,確實可以推動全民運動、改善旅遊風氣,並可帶動生態旅遊發展,相對的也衍生了登山步道之建設、營運、維護、管制、使用及救難等等問題。
登山生態旅遊及登山產業國際化之議題,論文報告有藉由「里山部落體驗」推動全民登山、結合部落旅遊發展的步道守護實踐、山岳地區文化資產發展登山遊憩及健行活動與生態觀察結合的可能性……登山步道除了供民眾登山健行之外,還能結合生態旅遊,將使登山更富含自然生態保護及教育兼具的意義,也能達成休閒、健身及體驗之目的。
登山與山野教育及落實登山自律之議題,論文報告有山野教育與山區永續發展的政策治理、國中小教師推展山野教育所需之登山教材、國小推行山野教育的整備與影響、山野教育教材與教案之接軌、登山及戶外環境教育事故救援基金之建構、國家的山難搜救義務及登山保險現況與未來展望等等。登山仍有一定的風險,宜從山野教育著手,讓國民充分認知山域環境的特性與風險。相關教材的撰寫,可利用現有教育資源,亦可援用民間登山社團的專業資源,甚至可以進一步建構官民合作的山野教育研究中心,深化相關專業知識的發展。真正的登山安全,應建立在登山者自我能力的培養上,因此,政府對於培養成熟登山者,應從山野環境教育著手,宣導登山者自律的觀念。
研討會經兩天一夜的論文報告及開放論壇,在產、官、學、業界充分的討論溝通,雖難即刻達成共識,但對登山服務產業化、登山者自律、行政責任合理化,政府、民間團體與登山者達成合適的分工合作關係,肯定會有所助益,也可讓多元登山運動及登山步道建構,更成熟穩定發展。
山野教育教案 在 2022食魚教案徵選競賽特優國小組「鯖魚的故鄉」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2022食魚 教案 徵選競賽特優國小組「鯖魚的故鄉」-鯖魚與南方澳的「源」 ... 宜蘭縣育英國民小學 山野教育 校訂課程「古道、山莊、山野遊蹤」之猴猴孩子 ... ... <看更多>
山野教育教案 在 山野教育推廣團隊- 「2016全國登山研討會」 場次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伊蝶B2-2《新竹大湖國小推行山野教育的整備與影響》徐美玉B2-3山野教育教材與教案之接軌場次A4【登山運動策略】 A4-1《山野教育與山區永續發展的政策治理》陳永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