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15)
由非常跌入反常
1967年10月港英搞「香港週」以穩定人心,11月無線電視啟播,12月,一夜之間,街頭的真假炸彈突然無影無踪,「反英抗暴」不動聲色地收攤。香港大多數市民發現「粉碎港英殖民統治」原來是虛張聲勢,而港英的堅定維持社會秩序,不受威嚇,也使市民意識到,原來香港是個可以久居和值得珍惜的地方。過客的心理,經六七暴動而有所消減。
暴動之後給香港帶來的歷史性轉變,我當時身處左派陣營是完全預計不到的。我看到的是電視、電台、絕大部分報紙所反映的社會意識,也就是香港市民的政治取向,幾乎都一面倒向港英殖民政府的政策措施。為帶風向,新華社派人到各界別宣導,左報的言論,都從「打倒港英」轉為「支持越南抗美」「打倒美帝」「世界革命」等等遠大目標,而淡化香港的「反英抗暴」。大多數在左派陣營的盲眾繼續興奮。可是我和陳凡等幾個朋友私下議論的是:「反英抗暴玩完了」。
我沒有看到香港接下來的盛世美景,反而為「愛國」「社會主義」的理想受挫,和「反殖民地」鬥爭的失敗而悲哀。
當然,更感困惱的是,我們一向信任和依靠的「社會主義祖國」,其文革的走向也越來越難以理解了。
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態,雖有香港非左傳媒的廣泛報導,但具體的人和事,我們在香港畢竟沒有實在的接觸。中國全國的銀幕和舞台僅可以存在的八個樣板戲,被吹捧得神乎其神,但就「神」到不符合人性的不正常境地。所有樣板戲的人物,都沒有配偶,極少有愛情,即有也是暗示性的,或點到即止。《紅燈記》中的奶奶(祖母)不是親奶奶,爹也不是親爹,但稱為「表叔」的革命同志就「數不清」。最神奇的是李玉和從一個重傷同志身上取到的「密電碼」,沒有送出去時柏山游擊隊不見影,連李玉和被捕都不來救,一旦送出去,游擊隊就出現而殺了鳩山。這「密電碼」是什麼革命神器?這不是現實故事,而是神話。
那時江青指示,革命樣板戲要有「三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沒有「三突出」的所有中外文化產品就都是「封資修」(即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
主要英雄人物為了革命可以不吃不睡沒有性欲,以這種非常、實際上是反常的英雄人物去要求人民,只能使全國人都口是心非,人人說謊,社會也就跌入反常狀態。
我那時在心中、腦中仍然盤旋著中外的文學名著。我所讀過的偉大文學作品,都是直接間接地揭示社會或人性的陰暗面。杜斯妥也夫斯基寫底層人物,逼視着人性的絕望,讀者彷彿聽到人物的靈魂碎裂的聲音;契訶夫寫了許多可笑的或悲慘的人物故事,他的劇本《海鷗》有兩句對白:「為什麼你總是穿著黑色的衣裳?」「因為我在為我的生活戴孝。」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所有中外文學創作的悲劇喜劇,無論有價值東西的毀滅,還是無價值東西的撕破,都是醜惡現實的反映。
文學的價值,就在於揭示社會或人性的醜陋。社會不會因為這種揭示而變得更壞,反而因這種揭示而響起警鐘,提醒人類去正視、去改正自身的邪惡。一味寫正面人物,強調要發放正能量,不但無趣,而且反常,作品本身難掩虛假,亦在社會散播虛假。
文革的極左思潮,是人人都口是心非地宣揚崇高的「大道德」——解放全人類,卻把日常道德比如吐痰、排隊等丟棄了;人人都知道「大知識」——馬列毛思想,但把「食色性也」這些常識給忘了,或不是忘,而是只做不說,於是一旦改革開放,就物欲橫流。
文革的病毒,藉「反英抗暴」而在香港左派圈中流播。一年多前的1965年同我一起去北京的出版界中人,那時還一味講要「社會化」,避免做「紅面關公」(即隱藏紅底),這時忽然大談在香港要學解放軍「忠於毛主席」;出版界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一個平日正常的人,忽然哭訴在舊社會如何苦大仇深,喚起學習班的人「憶苦思甜」。在左派陣營裡,一切都變得虛假,形式化。
我這時的思想陷於矛盾、反覆與掙扎中。不斷想到日本文學評論家廚川白村所寫的「近代人的四種悲哀」,特別是其中的「二重生活的悲哀」。下一篇再談。(63)
圖1,1967年《人民畫報》的《紅燈記》劇照——角色都是非常人;
圖2,攝於1968年的照片。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7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徐佳瑩 La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雛形似水、似海,在各式容器、天地之間各方自在, 沒有關係,我們都不急著成為任何感情圖鑑。 人和世界的停滯,各有用意,有時只需要一句「沒有關係。」 從我們的初心,到守護情感的雛形。 - 一天過去,你們各自回到家中,你意識到好幾天你們話都不多,打算開啟話題的你/妳,會說什麼? A. 今天工作還好...
崇越電做什麼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天下文化X Readmoo電子書全書系書展】
「與清晨對應的不總是黑夜,與少女心對照的也不是將死之老。
這兩極之間琢磨熟成的時間,應如午後的緩慢和煦。」
大概是眼看著我從少女成長為資深少女(嘴硬)了,最近常接獲關於熟齡女性的推薦閱讀咳咳咳。說正經的,現代社會推崇年輕、極力抗拒老化,不時在影視媒體上看到〈王祖賢嚴重劣化,小倩變黑山老妖〉或〈廣末涼子一秒變老阿姨〉等充滿惡意的聳動新聞標題。
人們追求抗老、凍齡、逆齡、逆生長,商人善於大量製造並販賣老化焦慮,強調四十歲看起來得像三十歲、三十歲看起來要像二十歲。是故,遇到喜歡叫別人猜年紀的人時,千萬記住這是陷阱題,也是送命題!我們必須蒙蔽良知,將目測年齡減少十五歲,才能得到一朵朵春光燦爛的明媚笑容,安心嘆息自己又平安活過一天。
渴求青春樣貌、強健體力的同時,人們往往忽略了身體健康,心理更要健康。很可惜地,人類的智慧並不會伴隨年齡增長,不少人外表看似成人,心智年齡卻像小孩,剛好和柯南相反。所以鄧惠文醫生在《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書中,探索中年世代的內心、變老的意義,並細密梳理關於自我、家庭、伴侶、親子等難題。
個人喜愛本書的原因在於鄧醫生以堅實的精神科醫學為基礎,書寫內容有理有據,非空泛之談,觀點冷靜清晰、鞭辟入裡,文字又溫潤如玉,以雋永輕盈的文筆撫慰、療癒人心,每個在成長過程受過傷的讀者,都能在書裡找到安慰,沉浸於淬練過的平靜。
談老去,鄧醫生以醫學觀點說明,當你太恐懼老化、過於努力去抗老,易導致慢性壓力,甚而衍生各種身心症狀,反而使人類的正常機能老化。不妨釋放內心枷鎖,改為「知老」、「樂老」,接受自己現在的年紀與狀態,讓身心皆得到自由,才能創造由內而外的安定感。
回頭想想,年輕時期的王祖賢美艷無雙,熟齡的她不也美得沉靜自然?而七十六歲的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即便臉上有明顯歲月痕跡,仍難掩動人風韻,迷人風趣,是我最喜愛的女星之一。她們老得如此優雅,正符合哲學家阿密爾之語:「知道怎麼老,是智慧的傑作。」
談家庭關係,年屆而立或不惑,許多人既為子女,亦為父母,夾在兩難身分間,內心滿溢不安全感,咎因兒時受的傷,擔憂自己會不會重蹈覆轍?害怕沒能力成為好家長,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身為榮格心理分析師的鄧醫生認為,人越到中年,越會浮現無法原諒的原生家庭創傷,「與父母和解」並非意謂要諒解他們,而是放過自己,不再執著於曾歷經過的不公平,把現在的人生過好,成為比父母更好的人,也許你已經是了。
此課題亦涉及目前很多意見領袖倡議的「做自己」,然而,書中以心理治療工作實例說明,若過往經驗讓我們相信被拒絕的可能性極大,不得不壓抑天性,採取保護措避免失望,便極易陷入「我做什麼都無法改善人生」之「習得性無助」,例如中國流行的「躺平」現象,或是不少人受困於婚姻泥淖中,卻說:「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和諧,我別無選擇。」
試問,你是真的沒有選擇權,還是害怕選擇,選擇了不選擇?
再者,習得性無助也導致所謂的「做自己」,傾向缺乏方向性的「我『不要』當好人」、「我『不要』再說好」,意識到了嗎?以上宣言只是對他人的反動,我們只知道「不要」什麼,卻不清楚自己「要」什麼,這離「做自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不僅一針見血指出人生面臨之大哉問,重點在於提出解方,閱讀本書不限於單向觀看,是與自我的互動對話,讀者在一章章瀏覽過程中審閱自己,認清性格中的多重面向,重新界定自身價值,找到往後餘生要前進的方向,正如本書副標所言,「明天的女人,將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因為中了樂透頭獎)(並不是!!)
⬇️⬇️⬇️⬇️⬇️
【書展活動說明】:
1、天下文化X Readmoo電子書全書系書展,9/30(四)前,單本85折、3本75折
https://bookzone.pros.is/3nu63w
2、《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日限時「五折」優惠,9/15(三)凌晨12點起
https://bookzone.pros.is/3lt8ug
3、週週限時加碼優惠預告
9/22(三)《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增訂版)》55折
9/29(三)《與成功有約(30週年全新增訂版)》54折
⬇️⬇️⬇️⬇️⬇️
【抽獎辦法】如下:
1、感謝天下文化大方贊助,本次贈書由讀者選擇書展中想看的書「任一本」,將抽出兩位幸運的讀者!
2、鄧惠文醫生的《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從9/15(三)凌晨12點起,限時24小時五折優惠(190元),所以個人建議有需要的讀者趁折扣買鄧醫生的書,抽書部分另選有興趣的,比如《雜訊》、《致富心態》、《灰階思考》等(今年的熱門暢銷書)
3、留言請告訴我,你最想看天下文化書展中的哪本書?(請點連結挑選)
例如:『我最想看《雜訊》』
4、即日起,至2021/9/18(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名單
5、抽獎不限地區,住在地球的讀者皆可參加,抽中的讀者,天下文化將提供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序號
#天下文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鄧惠文醫師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中年課題 #熟齡女子 #生命故事 #自我 #家庭 #伴侶 #親子 #照護 #世代 #大姐之路
崇越電做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兩種心靈 #認識人類苦痛的不同模式
#同理心 #受苦意味著什麼
我越來越清楚,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的不同任務教導了年輕醫師用不同的方式同理病人。
兩者都是同理,但它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同理。同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柔軟可變、讓人感覺良好的情感,也不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彙時所說的那種溫暖而模糊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你,身為同理者,去想像成為別人——那個你所同理的人——會是什麼樣子。
同理永遠不可能完全精確。一個人的經驗密度超越了觀察者所能掌握的,也因此,同理就好比是人生,在這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事實,每件事實都是由特定的同理者和被同理者的結合中產生。不管你的同理心是多還是少,你同理的方式、你能夠同理一個人生活中的哪些內容,以及如何同理,很大程度都與你是誰、你在那個時空下如何設想自己的任務有關。
教導學生執行同理任務時,觀察者可以觀察到部分同理的組成:如何感知被同理者、如何與他產生共鳴,如何與他恰當地互動,以及哪個人真正渴望與他相處。我們知道,所有這些都會在我們傾聽和回應彼此的過程中呈現出來:我們所看到的人,是以我們希望自己是那個樣子去看,並且伴隨著過去自己被鼓勵採取的感覺和行為。
沒有人是簡單的。我們穿越自己閉塞的過往,穿越過往的眾聲嘈雜來聆聽他們的悲痛。我們能聽見的,往往只有能和我們共振的聲音。
精神科醫師被教導用特殊的方式聆聽:他們會聽到我們大部分的人聽不見的訊號,他們會尋找我們大部分的人看不見的模式。他們的兩大任務一一方面是診斷與開立精神藥物,另一方面是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教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聆聽和觀察。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我可以看見年輕的精神科醫師必須在診斷和心理治療中分別達到什麼目標,我也可以看見他們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學了哪些事情。我可以看見他們為了完成他們的任務,如何學習去理解個案;我也可以看見他們所學到的那些將成為這些他們是如何學習害怕、厭惡或愛他們的病人;而且我可以看到,一家醫療單位偏向生物醫療或偏向精神動力觀點,將會決定這些單位所認定的適當行為的樣貌。我要再次強調,這些差異是任務的一部分而非醫師的個性所導致,儘管不同的任務永遠肯定會吸引到不同類型的人。我能看出誰在這些不同的領域裡受到崇拜,所以當一位年輕醫師在病人旁邊,不僅可以問他在病人身上看到了什麼,還可以問他應該渴望成為誰來回應病人。
根據這兩種不同的任務,上述所有都是年輕精神科醫師學習成為病人的醫師的一部分方式。這就是本書所要描述與剖析的。
這本書也做了一個讓人更為困擾的結論。無論如何,我們理解了精神疾病的可能原因,也提出許多證據,證明對大多數的患者和疾病來說,精神藥理學和心理治療合併使用的效果最好。當兩種方法可以串聯著用,患者可以更快有所改善,更能待在社區裡而不需住院。兩者都很重要,都不可或缺,而且大多數精神科醫師——無論其本身取向是哪一種都同意這一點。
但是社會經濟的力量和意識形態的結合將心理治療趕出精神醫學之外。對於住院醫師來說,要學習心理治療、或在醫院環境中看出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現在比任務的本質,而不是基於這位醫師的風格或個性。我還可以看見精神科醫師如何在不同的任務環境中預測病人的狀況, 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對於患者或醫生來說,現在也比以前更難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
如果管理式照護公司的損益中心策略把精神科給付項目裡的心理治療部分砍掉,將導致精神科醫師只能用生物醫學任務所教導的方式去觀察、思考和回應。這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
即使具有某些心理治療背景,即使他們是在診斷和開藥,這個錯誤都對那些對患者更敏感的精神科醫師相當不利。這對我們的社會不利,因為生物醫學鼓勵一種思考精神疾病的方法,這種思考可能會剝奪精神疾病受苦者身上的人性。最重要的是這對患者不利,如果單純只從生物醫學角度進行治療,他們的治療會較差,效果會較不好。
還有一個更隱微的風險。精神醫學不可避免地與我們最深切的道德問題糾纏在一起:是什麼使一個人(person)得以成為人(human)、受苦意味著什麼、成為一個良善而關懷的人又意味著什麼。這裡所謂的「道德」,與其說是一種正確的行為準則,不如說是我們直觀地認為什麼是應該負責的、何時該咎責,以及如何打從內心確定我們的雄心壯志是正確且良善的。
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方式透過不同的方法塑造出這些基本類型,孕育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道德本能。這些基本類型是證成我們對照顧受苦者有所責任的工具:誰是一個人(這不是個外顯的問題)、什麼構成了那個人的痛苦、我們究竟是誰而得以介入、什麼是好的介入。這兩種方式教導他們的治療者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他們有不同的內在矛盾和不同的重點。兩者各有各的強項和弱點。而任何一邊都改變了醫師理解病人、社會感知病人,以及病人自我覺察的方式。
--
📖 本文摘自《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作者譚亞‧魯爾曼為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將自己的研究描述為「心智的人類學」。
電子書 ◼️ https://readmoo.pse.is/3mkz93
紙本書 ◼️ https://reurl.cc/Q6d2n9
崇越電做什麼 在 徐佳瑩 LaL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雛形似水、似海,在各式容器、天地之間各方自在,
沒有關係,我們都不急著成為任何感情圖鑑。
人和世界的停滯,各有用意,有時只需要一句「沒有關係。」
從我們的初心,到守護情感的雛形。
-
一天過去,你們各自回到家中,你意識到好幾天你們話都不多,打算開啟話題的你/妳,會說什麼?
A. 今天工作還好嗎?
B. 想不想吃我們好久沒叫的那家外送?
C. 我們最近怎麼了?
D. 什麼都不說,沒關係,今天就先這樣吧。
選擇D的朋友,你/妳是一個細膩且小心翼翼的人,因為眼前的人和生活,對你/妳來說無比重要,即使一起浪費的時間也十分珍貴,慢慢來、不積極,是你們對關係的守護,為著守護彼此的初心,而細心建造著感情能長遠航行的雛形,一切都會好的,不擔心。
今日金句
「越想要愛的人,越想要慢慢來。」——— 徐佳瑩
-
某次工作中的短暫休息時間,Lala彈著吉他隨便哼唱,是《雛形》這首歌的雛形。直到去年十月,Lala再度拿起吉他,沈浸在錄音室裡,完成這首歌的全詞曲創作,音樂之中純粹且溫柔的氣息,有著無法掩蓋光芒的Lala拯救元素,《雛形》正式誕生。
創作靈感的觸動,來自對人們關係的觀察,關於情感停滯,讓Lala開始思考有一種狀態可以是「沒有關係。」Lala說:「『沒有關係,我喜歡我們的不積極。』是第一句在我腦中出現的歌詞。」
關於雛形,在錄音室裡Lala提到:「『雛形』可以期待,關乎我要怎麼愛這個人,我希望這個人怎麼愛我,想要這段關係是什麼樣的基調。在還沒有定型的時候,不著急慢慢來。」用音樂人的角度陳述她看待世界的眼光,除了情感和關係,也通曉在世上萬物,有著「沒有關係」獨到的見解。
製作人陳君豪提及,這次與Lala共同製作,Lala對這首歌呈現的畫面非常清楚,是一種很赤裸單純、如水一般的狀態,尤其對於創作人來說,這種空的狀態是很必須的,能對一切情感與訊息更敏銳地接收與表達,後來Lala將歌曲取名雛形,兩人決定用Bass來當主伴奏樂器,因為Bass在音樂中是根基,它通常負責彈奏Root(根音)的部份,概念很符合雛形這首歌,而歌曲中後段,加入了像是心跳的大鼓聲,是想把接觸到新事物的緊張、悸動速度感放入音樂裡,簡單的弦樂線條與鋪陳,是音樂中呈現敘事感的方式,像電影陪著主角一路慢慢往前,經歷了許多,最終還是保有原來的樣子。
MV邀請羊有四十七隻工作室,唐張導演、金曲設計師楊士慶合作,在MV的前製會議中,聽到Lala提起這首歌給她水的意象後,導演團隊以水、海洋作為創作的出發點,不限時日、不限空間、不限盛裝器皿的水,比擬在關係中的變化,以此作為核心的概念。在關係停滯的時間,我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日常不會關注的細節,而有了新發現,畫面的編排,把日常的物件化成靜物的方式去重新詮釋,讓平常你可能不會注意到的物件變成主角,而在這些物件裡面去做任何不同的想像,在日常中的細節找到安定和盼望。
-
雛形
詞:徐佳瑩 曲:徐佳瑩
很想你 可當你在這裡
好不容易走到一起 卻還是感覺有距離
很像我 想證明在這裡
好不容易找到話題 卻忘記該怎麼盡興
沒有關係
我喜歡我們的不積極
動不動就冷場也可以
讓我捧著你的安靜
沒有關係
我們不急著去看美景
也是因為在混沌夜裡
才願一步一步走得那麼小心
看著我 不需太多妙喻
長久之計想在一起 我只想要你的初心
沒有關係
我喜歡我們的不積極
偶爾多愁善感也可以
溫柔捧著愛的雛形
沒有關係
我們不急著說我愛你
等時間允許長夜將盡
最後呼之欲出的那就是感情
戰戰兢兢被生存駕馭
安安靜靜看自己過期
才聽見你的嘆息
臣服於 快樂遙不可及
沒有關係
我喜歡我們的不積極
偶爾多愁善感也可以
溫柔捧著愛的雛形
沒有關係
我們不急著說我愛你
等時間允許長夜將盡
最後呼之欲出的那就是感情
-
音樂製作
製作人 Producer:徐佳瑩 LaLa Hsu / 陳君豪 Howe@成績好工作室
編曲 Arrangement:柯遵毓 Jack Ko / 錢威良 Will'z Chieng / 陳君豪 Howe
貝斯 Bass:柯遵毓 Jack Ko
鼓&合成器 Drum&Synthesizer:陳君豪 Howe
合音編寫 Backing Vocal Arrangement:李雅微 Shivia Lee
合音 Backing Vocal:徐佳瑩 LaLa Hsu / 李雅微 Shivia Lee
管弦樂編寫 Orchestra Arrangement:錢威良 Will'z Chieng / 陳君豪 Howe
小號 Trumpet:David Smith
長號 Trombone:宋光清 Qinbone Sung
弦樂 Strings: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Just Busy Music Studio
第一小提琴 First Violin:蔡曜宇 Shuon Tsai
第二小提琴 Second Violin:黃瑾諍 Chin-Cheng Huang
中提琴 Viola:甘威鵬 Weapon Gan
大提琴 Cello:劉涵 隱分子 Hang Liu
人聲&管樂錄音師 Vocal&Brass Recording Engineer:葉育軒 YuHsuan Yeh
人聲&管樂錄音室 Vocal&Brass Recording Studio:BB Road Studio
弦樂錄音師 Strings Recording Engineer:張閔翔 Min-Hsiang Chang
弦樂助理錄音師 Strings Assistant Engineer:朱品豪 Pin-Hao Ju
弦樂錄音室 Strings Recording Studio:強力錄音室 Mega Force Studios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黃文萱 Ziya Huang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Purring Sound Studio
母帶後製錄音師 Mastering Engineer:Mike Marsh
母帶後製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Exchange Studio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沈冠霖 SHENB
-
影像製作
唐張崇偉Tom |羊有四十七隻Sheep 47 Studio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許祖昀 HSU Tzu-Yun
-
▶線上收聽____https://lalahsu.lnk.to/Prototype
--
➤還沒訂閱 徐佳瑩 LaLa的 Youtube頻道嗎?
https://reurl.cc/lRE5eQ →記得打開小鈴鐺🔔,不漏掉每個通知!
➤更多 LaLa徐佳瑩 官方資訊 Official Platform
Facebook:https://reurl.cc/eE0mOj
Instagram:https://reurl.cc/GmzbAx
微博Weibo:https://reurl.cc/ZGRjW3
➤記得訂閱 亞神音樂 YouTube官方頻道 Subscribe YouTube
-- 最新MV、歌手影片、幕後花絮 都在
https://reurl.cc/Lbv7W4
➤接收 AsiaMuse 亞神音樂 官方資訊 Official Platform
Facebook:https://reurl.cc/GmzbnZ
Instagram:https://reurl.cc/MAYkzk
微博Weibo:https://reurl.cc/rgz1Y4
➤加入亞神音樂 會員/官網
https://reurl.cc/DgNZDO
#LaLa徐佳瑩2021全新創作 #雛形 #暖心療癒單曲 #徐佳瑩 #LaLa
崇越電做什麼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
崇越電做什麼 在 Lulu黃路梓茵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輩子的戀愛 就是上美麗的情歌!
🎧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LULU29
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說了個阿公阿嬤之間的愛情故事給煌奇老師
然後老師就給了我一個很溫暖又揪心的旋律
我光是收到曲已經先哭一次
很謝謝蕭煌奇老師用旋律就已經這麼打動人
很可惜
在收到曲還沒請武雄老師填詞時
阿公就先走一步了
送完阿公一陣子之後
鼓起勇氣聯絡上武雄老師
在電話這頭跟武雄老師說故事
故事內容都一樣
只是阿公不在了
很謝謝武雄老師這麼細膩又真摯的文字
每一句都寫到我的心裡
謝謝兩位老師
影像的部分要超級謝謝殷振豪導演團隊
我跟他們開過兩次會議
第二次會議上聽到他們的腳本幾乎完整呈現了阿公阿嬤的故事
會議上已經掉一次眼淚
他們真的太細心了
等到看到剪輯完成的版本
內心的澎湃已經超越我原本的想像
謝謝檢場大哥、丁梅卿大姐演出阿公阿嬤的角色
對我來說
這不只是一首音樂作品
更是全家人記憶的收藏
這首歌我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把他唱好
獻給天上的阿公、還有已經忘記我們的阿嬤。
-
Lulu黃路梓茵《29》 8/21 全面發行
首批專輯內附"Lulu的時光縫隙盒"
打開裝置的瞬間,解壓縮Lulu的29歲時光
-
〈上美麗的情歌〉唱出阿公阿嬤的雋永戀情
即使忘了自己 也記得相伴一生的那個人
一輩子的戀愛 就是上美麗的情歌!
做專輯的時候,Lulu就希望能夠收錄一首台語歌,因為她一直都很喜歡唱台語歌,小時後,當里長的阿公辦社區里民大會時,Lulu都會上台唱台語歌,上大學的時候也在台語電台打工,每天都在聽台語老歌;所以才接了跟蕭煌奇老師共同主持的台語歌唱節目;定下唱台語歌的方向之後,也立刻鎖定主題是關於阿公阿嬤的愛情。
在阿公的晚年最後兩年,生了重病的阿公躺在床上,說話聲音越來越微弱,但只要他用盡全身力一開口講話,就是問Lulu的媽媽,「阿嬤有沒有吃飯?」但其實阿嬤在七八年前就已經失智,記不得任何人了,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喜歡哼著歌,身體也很健康,但是當Lulu的媽媽跟阿嬤說到阿公的名字時,阿嬤卻記得這個名字。對照阿公和阿嬤的狀況,Lulu不禁問,到底是什麼樣的愛情,能夠真的從年輕到老,維持一輩子?
年輕時的阿公去打八二三炮戰,有段很長的時間不在家,都是阿嬤一個人帶著五個小孩,撐起這個家,等阿公回來;所以前半生都是阿嬤撐這個家,但是後半生變成阿公撐起這個家,因為阿嬤失智了。阿公帶阿嬤散步、餵飯洗澡;兩人好像台語說的「相欠債」,在彼此的一生中輪流扮演看顧對方的角色。
Lulu跟蕭煌奇老師說了阿公阿嬤的故事之後,蕭煌奇老師很快的就寫了這首曲,Lulu聽著還沒填上詞的DEMO就已經被逼出淚來;收到曲時,阿公已經重病,在製作過程中,阿公也離開了,這首歌也陪著媽媽渡過難過的時刻。
之後Lulu鼓起勇氣聯絡心目中寫台語詞最崇拜的武雄老師,跟他說了這個主題,很快的收到了武雄老師的歌詞,歌詞非常美麗動人,Lulu也非常慎重地唱了三次,因為台語的咬字更難,而且唱自己家人,情感更容易過頭,所以一邊要hold自己的情緒,一邊也要把她唱好,因為這是阿公阿嬤的歌,就很想努力認真唱好,所以花了很多很多力氣,不斷重唱,在去年末先錄了兩次,覺得聲音狀況不是很好,隔了兩個多月後再重新錄唱,也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一些,沈澱出另一種平凡永恆的真摯情感。
希望將這首〈上美麗的情歌〉,獻給在天上的阿公,和每天開心唱歌的阿嬤,以及每一段堅貞的愛情。
#Lulu黃路梓茵 #開箱Lulu的29 #上美麗的情歌
-
👩🏻訂閱看更多Lu:https://bit.ly/3dpk7SK
👩🏻Lulu の粉專:https://facebook.com/Lulu.cti
👩🏻Lulu のInstagram : https://instagram.com/sunnygirl800424
-
〈上美麗的情歌〉
詞:武雄
曲:蕭煌奇
阿公愛聽彼條歌 因為唱歌的人是阿媽
自少年 聽甲老 感動的心最時行
阿媽並無真大聲 阿公目睭瞌瞌嘛無講啥
一幕迷人的情愛 已經數十冬 時常出現阮兜大廳
來到都市離鄉的我 面對孤單的深夜
有時嘛期待有一個人 聽我為伊唱這條歌
聽過阿公阿媽上美麗的情歌 就知影情情愛愛親像夢一般
無需要海誓山盟 做袂到的咒誓 只要真心的陪伴
原來阿公阿媽上美麗的情歌 也是我日日夜夜無講的心聲
希望你總有一工 會了解阮心情 踮阮身邊 聽我唱這條歌
阿公愛聽彼條歌 因為唱歌的人是阿媽
一世人雙人相依偎 已經袂當拆分散
來到都市離鄉的我 面對孤單的深夜
有時嘛期待有一個人 甲我合唱這條歌
聽過阿公阿媽上美麗的情歌 就知影平平靜靜日子免虛華
無論是海角天邊 兩個人無變卦 猶原牽手做陣行
原來阿公阿媽上美麗的情歌 也是我思思念念溫暖的心聲
希望你總有一工 會了解阮心情 願意陪我 永永遠遠來做伴
陪我唱這條歌 永永遠遠來做伴
-
///音樂製作///
製作人Producer:蕭煌奇 Ricky Hsiao(黑色吉他工作室)
編曲Arranger:袁偉翔 Fanda.Yuan(駿傑音樂 June J Music)
木吉他 acoustic guitar:喬莎宏 Josa
和聲編寫 Chorus Arranger:田曉梅 Brandy
和聲演唱 Chorus:田曉梅 Brandy
鼓Drums:陳柏州 Mr. Q
鼓組錄音師 Drum Recording Engineer:陳柏州 Mr. Q
鼓組錄音室 Drum Recording Studio:Mr.Q Studio
弦樂 Strings: 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Just Busy Music Studio
第一小提琴 First Violin :蔡曜宇 Shuon Tsai / 駱思云 SsuYun Lo / 盧思蒨 SzuChien Lu / 陳奕勇 YiYung Chen
第二小提琴 Second Violin: 朱奕寧 YiNing Ju / 黃雨柔 Nala Huang / 黃瑾諍 ChinCheng Huang
中提琴 Viola: 甘威鵬 Weapon Gan / 牟啟東 Wayne Mau
大提琴 Cello: 劉涵 Hang Liu(隱分子) / 張心維 Hsin-Wei Chang
弦樂錄音師Recording Engineer:楊敏奇Micky Yang Protools
工程師 Protools operator:蔡周翰 Chou Han Tsai
弦樂錄音助理Assistant Engineer:蔡周翰 Chou Han Tsai
弦樂錄音室Recording Studio:玉成戲院錄音室 YuChen Cinema Studio
配唱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 (Vocals) :郭博文 Dr.Po
配唱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Vocals) :白金錄音室 Platinum Studio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林正忠 Jerry Lin
混音工作室 Mixing Studio:白金錄音室 Platinum Studio
-
///MV製作///
MV 製作 PRODUCTION|Spacebar Studio
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黃世萱 / 林沁兒
主要演員 STARRING|檢場 / 丁梅卿 / 王靖江
導演 DIRECTOR|殷振豪
執行導演 EXECUTIVE DIRECTOR|劉凡慈
副導演 1ST A.D.|林郁翎
製片 PRODUCER|阿豹
執行製片 P.D.|曾詠莉 / 歐順
攝影 D.O.P.|林子堯
攝影大助 1ST A.C.|陳璿任
攝影二助 2ND A.C.|胡晉瑋
實習生 INTERN|徐亞崴
攝影器材 PHOTOGRAPHIC EQUIPMENT|妄想機影音製作有限公司
燈光指導 GAFFER|林岑璋
燈光助理 ELECTRICS|賴威仁
燈光器材 LIGHT EQUIPMENT|妄想機影音製作有限公司
美術 ART DIRECTOR|何景意
執行美術 SET DECORATOR|古又如 / 蔡佩蓉
造型 STYLIST|豆豆
造型助理 ASSISTANT STYLIST|顏美蓮
梳化 MAKE-UP ARTIST & HAIR STYLIST|丁鈺芳
劇照 STILL PHOTOGRAPHER|李邦豪
剪接 EDITOR|陳韶華
調光 CLORIST|繼續映畫 阿鞭
後期製作 VISUAL EFFECTS|王雅鈴
混音 SOUND MIXER|賴彥中
標準字設計 LOGOTYPE DESIGN|蘇景霈
字卡設計 GRAPHIC DESIGNER|蘇景霈
演員表 EXTRA|劉淑華 / 蔡美玉 / 史瑞香 / 詹秀惠 / 李致遠 / 林祐弘 / 吳廷華 / 林見良
場地協力 VENUE PROVIDED|台北市大同區公所 / 青年公園管理所 / 青年公園駐警隊辦公室 / 詹內科診所 / 3%迷子創意服飾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愛蜜莉古董婚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