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懺情與剖白:關於我的這艘愛之船》
坦白說,我第一次在一階課程上看到自己的輪迴交叉是「愛之船」的時候,覺得有點失望,為什麼不是一個聽起來比較威的交叉呢?像是統領啦、張力啦、滲透啦,一個比一個有深度,又威武。
愛之船,是什麼?聽起來多像一首老掉牙的歌,歌曲描述一艘船,船上載滿了前往島嶼渡假的人。每個人的脖子上都戴了雞蛋花做成的花圈。
慢慢學到了二階三階,大致對愛之船有了基本的瞭解,某些描述也印證了自己的行為,回頭看看,自己船上的乘客蠻多。我媽撇著嘴,一臉不以為然:「真搞不懂,妳對別人的愛,用都用不完。自己的家裡人,跟你要一點點愛都嫌麻煩。跟妳老北一個樣。」
先生也抱怨過我的親疏不分,「能不能把對外面的熱情,保留一點到家裡面來。你要搞清楚,我們才是一家人。」
面對這種指摘,我曾感受到巨大的壓迫與無奈,於是向外跑得更勤快,又或者,出自補償心態替一大家子煮得更多買得更多,然而,還是會有一種不小心的、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抽離飄忽感,悄悄跑出來,想要趕快藏回去的時候,冷不防被身邊親近的人逮個正著。
時間久了,我不免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情感障礙。還是選擇走入婚姻、組織家庭根本是個錯誤。我可以全神貫注地聆聽與關懷一個遊民,他說,「小姐,身為你的家人一定很有福氣。你是一個這麼有愛的人。」我只能報以羞赧的苦笑,遊民料想不到,在家裡,家人分到的關注,遠不及你的萬分之一。家門以外,我熱衷奉獻,想與社會的脈動深深連結,家門以內,我卻迫切渴望空間,活得像是閉鎖的孤島。
愛之船的四個閘門,座落在G中心的15、10、25、46,分別代表了不同形式的大愛,多元極端、包容異己的15,鍾愛自己、別無選擇的10,眾生平等、無差別心的25,以及關注身心、重視體驗的46。從行駛的軌跡來看,我越來越能欣賞自己的差異性,並且不吝惜將它表現出來,如此吸引了更多與我背景迥異的人聚集,以自己的經歷鼓舞他們回歸真我的時候,總是讓我感受到無以名狀的愛。另外一方面,我學著臣服於生命中的各種體驗,成功的、失敗的,好的、壞的,慢慢找到一種身心趨於共振的平衡,接受冥冥中自有因果,萬物相互效力。由臣服之中,我懂得了,人人皆有其妙用,不管活得多失志、卑瑣,連自大狂都有擺放在此的用途。領悟至此,似乎能觸摸到宇宙虛無又寬廣的臂膀。那種愛,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而我是如此真切察覺到,自己被愛。
這也是愛之船最大的悲哀,當我由立足深根的地球,走向發光發熱的太陽,身邊親近的人,很難跟上來。如果站在他們的角度設想,實在也夠諷刺的,一個廣大的愛之器(Vassal of Love),連血管裡都奔騰著愛,可以毫無保留地愛著世間眾生,但當把這樣的容器放在家裡,為什麼這麼乾涸沒用,一滴水都倒不出來?
早些年,我在關係中的失敗,都可以歸溯於大愛和小愛之間的拉鋸。成為2/4的入幕之賓以後,對方很快就發現船上並不如想像溫馨,因為我總是奔波在外,聲嘶力竭累壞了,兩人獨處時只想好好休息。能讓2/4卸下武裝,靜默休憩的人很少,我一直以為,這是極為深厚的信任和付託,如果不是出自真愛,還會是甚麼呢?但大部份的男人不能理解,覺得受騙。這不是當初那艘燈暖酒熱的愛之船,現在,趕快讓我下船。
而,要分辨自己之所以走向對方,心中究竟是懷抱著哪樣的「愛」,也同樣令我筋疲力竭。「怎麼會分不清楚啊妳?妳以為妳聖母瑪利亞嗎。」大學時代的閨蜜看不下去,時不時訓斥我糊塗。其實我不是真的糊塗。我就是沒辦法見到孤苦無依的,深陷迷航的,還有貧瘠匱乏的。想用大愛去給予對方一點支持,沒想到對向伸過來的手裡面,放的是比大愛更沉重許多的東西。他們捧上自己的心。
所以,秉持公平正義原則,我是不是也應該把心捧出來,不要辜負別人。誰知道,在愛裡,一旦說到公平正義,反而會讓人起疑,妳到底是不是愛我?有沒有真正愛過我?
我總是驚慌失措,啊該怎麼說,我愛啊,我當然愛啊。怎麼辦,但可能不是你想要得到的那種愛。結果,不想辜負,成了更大的辜負。那些年,我很清楚大家怎麼評價我,只能拼命道歉,可不真的明白錯誤在哪裡。搶著下船的人,讓我心碎,而我,讓當初以為終得愛的庇蔭的人心碎。
有人在離開甲板時留下了詛咒,願妳自食惡果,情海多波。果真,惡果不多久就嚐到了,愛之船散發的光暈,雖不至於讓人飛蛾撲火,卻催化了人性半推半就的貪圖與懶惰,貪圖溫暖,懶惰自覺,好了,這麼舒適的一定就是愛了,我們來相愛吧。是嗎?事實證明,他們才是真糊塗,愛的是船上的氛圍,從來不是掌舵的我。
學院第一堂輪迴交叉的線上講座,第一個碰觸的交叉,就是我這艘夏天的愛之船。Joyce開了一個線上調查,讓大家投票表述,你所感受到的愛之船是怎樣。很多人不熟悉,也有很多人說出我最常聽到的形容,愛之船看起來就很有愛啊。小部分的人可能深受其害,或對我們知之甚深,因而也投出「他們很虛假、很抽離」的票數,有人寫,愛之船根本恨之戰艦,我無法反駁這句話,早年我的心裡充滿了很多恨,只是被隱藏得太深,竟無從分辨那麼強烈的情緒叫做恨。不曉得該投哪個描述比較好,一直在電腦前發楞。要投以上皆非嗎?但要怎麼解釋以上皆非呢。突然很想偏激地斷線離開,因為有預感接下來會碰觸到一些、我還沒準備好要面對的事。直覺權威說,妳給我坐好。關鍵時刻耍甚麼孬。
幸好我有留下來,才聽得到Joyce的解讀,還留了一大段時間讓我分享心內的獨白。我從來沒有發橫財的幸運,大概全數兌現在此刻了。那些解讀的語句,包裹著我自以為理解的知識,而知識的輕暖撫慰,遠超乎預期,像一隻大手放在我的頭上,反覆地說,沒有關係的,我理解的,這就是愛啊,你沒有不愛家人啊。只是愛的形式不同罷了。不要太鑽牛角尖了好嗎。
嗚嗚嗚。嗚嗚嗚。擺盪在大愛與小愛之間的自我懷疑,為了想要證明自己夠格成為家人與伴侶、削足適履的疼痛,終於找到了全盤理解的人。也使我願意捐棄「愛之船就是很有愛」的外在包裝,將內容物的某些暗黑不堪,寫成了這篇懺情剖白。我的確有滿滿的愛,只不過,我的愛,可以廣泛高遠,很難聚焦集中,我願意陪你探索心靈山高水深之處,但若要求我每天為你煮飯、世界只繞你旋轉,我會發瘋。毫不考慮把你丟下船。對,就是這樣。我不得不承認,所謂至寬至廣的愛,看在真正親近的人眼裡,其實有其條件與限制,因而顯得偽善。我6/2的大女兒,只有8歲,對我說出來的話,帶有18歲的早熟超齡,「媽,我覺得你很奇怪,只愛別人家的小孩。我如果不是妳的小孩,妳應該不會對我這麼兇了對吧。」
ㄜ,一句話擊沉了愛之船。我也承認,這個部分,我還在想方設法Fix。當然,我大可以保持愛的高度,持續行使個人設計的獨有技能,但是,我想驗證一下,若內在的容器如此慈悲無垠,分一些capacity給親近的人,這種切割,要怎麼才不會碎裂整體?如果我的愛,貴重在無差異區別,那我能不能至少,把我的伴侶和家庭,列在一視同仁的名單裡,而不讓他們感覺,他們根本是化外之民。
愛,很難被言說,定義有很多,有人三個字寫完我愛你,也有人窮盡一生才發現愛在哪裡。既然愛是我的本質,也是我的賦能,我很願意先坦白這樣的愛,有其殘缺與未及,因而牽引著我,持續離港探尋。將來有一天,當我不再懷疑愛人的能力,能夠分辨言愛的初心,讓船上的人得以感受,愛的表裡與內外如一。那時,便是我這艘愛之船,真正歸港之際。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嶼 根 設計 評價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肉與直火之歌:部落出走,隱藏台南市中心邊陲,充滿野性的柴燒漢堡/
.
位在離台南市中心有點遠又不會太遠的安南區,安中路上有間「 木 漢堡。原木炭烤漢堡聚落 」始終是我這幾年私心熱愛的口袋名單。他們的漢堡是我 #目前在南台灣吃過數一數二厲害的,是就算路程稍遠,都會想專程前往拜訪。
.
聚落主人是台灣原住民族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的青年Angai昂艾(漢名:光明)與他的妻子維珊,因為維珊是台南女兒,因此最後這段姻緣在這裡找到了生根之處。
.
店鋪風格是粗曠樸實的木質調,四周劈好備用的薪柴疊出現成木牆,建造之初,昂艾找了阿美族好友來幫忙搭蓋,沒有設計圖,但有的是滿腔熱血,「那當時遇到瓶頸怎麼解決?」我問,他爽朗地笑說:「就靠保力達把靈感催出來啊!」笑容裡有著男子漢般的無畏,漢堡店的夢想於是平地而生。空間配置除了料理區和用餐區,後方他還設了戶外劈柴區,琳瑯滿目的工具牆成為裝潢,劈柴、刨皮、生火,全都不假他人之手。
.
這裡的薪柴以龍眼木和荔枝木為主,所有肉品皆是直火燒烤,那不僅是火與肉的正面對決,更是需要透過燒烤者巧手嘗試合奏出的火焰之歌。火光裡盡是兒時記憶中,在家鄉、高雄桃源區奔放的山林和曠野,「記得彼時父親總是到深山中把好用的木頭找回來,住在土角厝中,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生火,因為煮飯洗衣洗澡都來自於相同火源,生了火就能求生。只要有家人返鄉,父親一定會在門口升起暖熱營火堆迎接,象徵溫情不滅。
.
接著用細木枝插進整塊鮮美三層肉後就直直埋進焰火中,等待過程,大家圍聚火堆,聽長老們話山野敬祖靈,也說部落裡的故事,同時教導授獵與烤肉技巧,野外夜宿時火光也能幫忙驅趕野獸……」當昂艾說著那一幅幅家鄉風景時,那發亮的神情,很美,很動人。直火料理正在全世界的餐飲圈掀起浪潮,名廚們趨之若鶩,但他乘載的這些智慧,很單純,全然來自長輩與山野,經過多年累積,最後順勢變成吃飯的看家本領。
.
木漢堡的品牌核心設定得很好:「留根、勿忘家族、土壤與山林。」每年三月中下旬,他們都會返鄉參加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祭儀「miatungusu(現稱聖貝祭)」,兩夫妻早年也曾到澳洲打工度假,因此店內也洋溢著宛如置身國外小餐館的悠哉感,木漢堡目前不賣任何酒精或飲品(但可以自備喜歡的飲料)、不賣熱炒山產,就是希望能將大家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與標籤撕掉,回歸料理本身,與部落最純粹的本質。
.
這裡漢堡品項皆以族語命名,六種品項的肉類涵蓋牛羊豬雞,三層肉堡拉阿魯哇(族名)、牛排堡馬蓋(父親名)、羊排堡法拉夙(勇士)最熱門,其他還有馬魯阿溫物(出草)、嘎木夙(忍耐)、B拎寧(家庭) ,每樣對昂艾都有特別意義。
.
如果你是初次到訪,我強烈建議你嘗試最銷魂的「拉阿魯哇三層肉漢堡」。昂艾只找熟識肉販將當日現宰溫體台灣豬拿回自己處理,因為冷凍豬肉解凍再火烤,肉汁已流失,甜味出不來。只需簡單醃過,重點在燒烤時需要隨時注意火勢方向與火溫的變化,肉厚,要烤到皮脆口、肉鮮嫩、又不會太油,需要功夫。整條三層火烤時不會完全剪斷,最後騰進麵包裡時會圍成美麗扇形,乍看就像幫漢堡戴上一圈美美的肉項鍊。
.
牛排堡和羊排堡是另外兩大招牌,牛排是整塊原肉下去炙烤,得將肉汁快速鎖在裡層,半途要移出,剪切,挑去筋膜,再回去二次炭烤到7分熟度,最後灑上綜合香料提味,羊排烤法雷同。
不管是牛排、三層肉或羊排等原塊肉,燒烤時火焰要強,然後時時目測鐵盤溫度並隨時移動鐵盤,讓火焰能均勻熟成肉塊,直到表面巴上炭紋,熟度一旦接近心裡預設,昂艾會快手在肉塊蓋上一小鍋蓋,藉由鐵盤隙縫竄流上來的循環熱氣,一來加快速度減少肉塊停留在烤網上的時間留住肉汁,二來讓肉塊徹底包覆炭火香氣,讓肉品直抵完美熟度。
.
漢堡優不優,我通常會觀察四個地方:肉、麵包、配菜、調醬。市售許多版本常把焦點過分傾斜在肉塊上,導致漢堡組合後,因為後三者的落差太大而讓整體入口後的評價掉分,但木漢堡讓人激賞之處,就是這四個部分都達到高標,且相互平衡。
.
麵包部分,他們找了台南市區友愛街的「#禾事草烘焙」幫他們量身打造竹炭麵包,麵包體極為紮實,且雙手一壓不乾扁還會回彈,麵包也會先上鐵盤微微炭烤,去吸附煎檯上殘存的肉油,烤完單吃就又香又酥脆。如果現場看到木漢堡的漢堡內餡有多澎湃,你就會恍然大悟,上下層能回彈的優質麵包有多重要了。
.
配菜部分,維珊用心搭配了新鮮的紫洋蔥、苜蓿芽、番茄、美生菜和大陸妹,再用墨西哥辣椒、德式酸菜和鳳梨片去增色和提味,漢堡裡的紅白雙色醬料,白醬是美乃滋,只單抹底層,秘製紅醬則是把洋蔥和絞肉炒到番茄糊中,再加黃芥末一同熬煮出清爽風味,沙拉用的則是自製原味優格醬,和加了鮮奶稀釋的起司醬,比例各半。刷抹好醬料,夾疊上桌的漢堡尺寸實在驚人,從視覺到味覺,環環扣扣都斟酌講究,吃來超級過癮!
.
最好空著肚子過來,這漢堡一人獨享最是過癮,經典吃法,先將兩側包裝紙收攏,接著輕輕把麵包從上下兩側往內壓後,使出你的洪荒之力把嘴撐開,盡可能一口咬下時,嘴裡同時包含肉塊、油脂、菜料和醬汁,讓身心靈都豐滿,如再搭上自備的冰啤酒,那完美口感,真是會讓人想尖叫啊。
.
趕快刷張票奔向台南吧!(原文刊登於 微笑台灣319鄉+ 的 #島嶼晃遊者 專欄)
_____
【木漢堡。原木炭烤漢堡聚落】
台南市安南區安中路一段970號
0980-156167
轉貼自木漢堡的溫馨提醒:
外帶建議先電話預定避免久候 / 內用須現場候位恕不接受電話訂位 / 假日只有四種口味沒有漢堡排系列
_____
#雄好呷台南
#高雄之外___台灣好食103
嶼 根 設計 評價 在 Paul's Daily Mix & Match Lab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許舜英在《購物日記》中說到,華人演藝圈中沒有Fashion Icon,我有點不服氣,於是快速在腦中掃瞄了一下古今的華人巨星,但好像除了書中提到的張曼玉和王菲之外,真的沒有所謂的Fashion Icon,周杰倫、蔡依林等A咖歌手你頂多會說他們很潮,不過,真要說他們代表、甚至引領某種風格(更別說「帶貨」了),幾乎說不上來。反而對服飾講究又考究的作家張愛玲那古典形象更深植人心。
反觀日本或歐美演藝圈,要舉出幾個Fashion Icon似乎容易得多:日本有椎名林檎、安室奈美惠等;男星有木村拓哉、小栗旬。最近一本日本時尚雜誌以三船敏郎作為封面,我才發現這位出生在中國的上世紀日本男星有種早期好萊塢巨星的英姿,堪稱經典;西方的Fashion Icon最典型的就是奧黛麗赫本、賈桂林、瑪丹娜、Kate Moss等,男星則有Johnny Depp、Paul Newman、David Bowie等。(韓國演藝圈我太不熟,暫且不舉例,但應該也有幾位引領潮流的藝人,只要在電視上穿上某款就被買爆那種)。
Fashion Icon的定義其實很模糊,但現在大眾媒體動不動就替人冠上Fashion Icon,搞得有點浮濫。VOGUE在此做了一番解釋:時尚有4個非常不同的層面:靚、最佳衣著、有風格以及Fashion Icon。「靚」不等於懂得穿或有風格,更不與Fashion Icon掛鉤;「最佳衣著」也不等於有風格;「Best dressed」的真義是懂得穿衣之道,配合身份場合,未必有特定風格。
有風格就是Stylish,有自己的一套,從不理會潮流和評價。簡單說,Fashion Icon其實不太跟著Fashion走,而是走出自己的Style,因此創造出自己的Fashion感。舉例來說,想到Johnny Depp,腦海中馬上出現他那邋遢、不羈的形象,他是不是穿上了最新、最流行的服裝或品牌,根本不重要;奧黛麗赫本、賈桂林是永遠的優雅代表,即使到現在,如果你想穿出優雅感,她們依舊是最值得參考的典範。而瑪丹娜的百變,也成為她不變的Style。《慾望城市》的凱莉就曾說過:「Fashion comes and goes, but style remains」。
因此Fashion Icon的第一個條件是:當人們想起你時,腦中是有個明確形象的,而不是只有「潮」「好看」或「時尚」等空泛的印象。綜觀華人娛樂圈,好像真的沒有一位藝人,或是他/她的造型師為藝人樹立起如此鮮明的個人特色。Fashion Icon的第二要素就更難達成了:當個人風格確立且強烈、鮮明,足以激發服裝設計師的設計靈感,奧黛麗赫本和Givenchy就是最經典的例子;Kate Moss也幾度成為時尚品牌和設計師的Muse女神。《購物日記》中提到的例子是菊池凜子把Chanel穿出自我風格,吸引了Karl Kagerfeld找她擔任代言人。當紅華人明星當然都穿得到頂級品牌的最新款系列,也都會受邀成為時尚秀的座上賓,但這都還只是「穿上別人的設計」層次,他們尚無法成為設計師在構思時設定的設計對象(目前歐美品牌找華人明星擔任代言人多是考量市場以及他/她在社群上的影響力)。前面說過,Fashion Icon關乎Style,而不是Fashion。
《購物日記》還提到了造型師的問題,也讓我聯想到前幾天仔細看了一集《女人我最大》的改造單元,Kevin老師和小嶼老師為一群高矮胖瘦各不同的女星改造,建議她們改穿什麼樣的服裝才能截長補短,還滿實用的,但這是個「滿街都是造型師,但滿街都沒什麼造型」的城市,當然,改善都市的造型美感不是造型師的責任,台灣也不乏大師級造型師,但為什麼長久以來推不出一個叫得出來的Fashion Icon呢?
其中必定有錯綜複雜的原因,究竟是明星們不在乎?太堅持己見、不採納造型師的意見?還是造型師太保守?或者是這年頭「像個路人甲般平易近人」才是明星本色?Fashion Icon是需要長時間、有計畫性的經營,如果我們認為明星也是一種「表演藝術家」(許舜英語)或「商品」,做出市場區隔的個人特色不是整個包裝與行銷重要的一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