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
16個買菜小竅門,教你辨識黑心菜!
1.馬鈴薯
儘量選圓的,沒有破皮的,越圓的越好削。皮一定要干的,不要有水泡的,不然保存時間短,口感也不好。
凡長出嫩芽的馬鈴薯已含毒素,不宜食用。如果發現馬鈴薯外皮變綠,哪怕是很淺的綠色都不要食用。因為馬鈴薯變綠是有毒生物鹼存在的標誌,如果食用會中毒。
2.茄子
茄子的老嫩對於品質好差影響極大。判斷茄子老嫩有一個可靠的方法就是看茄子的眼睛「大小」。
茄子的「眼睛」長在哪裡?在茄子的萼片與果實連接的地方,有一白色略帶淡綠色的帶狀環,菜農管它叫茄子的「眼睛」(如上圖)。眼睛越大,表示茄子越嫩,眼睛越小,表示茄子越老。嫩茄子手握有粘滯感,發硬的茄子是老茄子。
3.辣椒
尖辣椒辣的多,且果肉越薄,辣味越重。柿子形的圓椒多為甜椒,果肉越厚越甜脆,半辣味椒則介於兩者之間。
如果你比較重視營養,可買紅椒吃,因為紅椒的維生素C比青椒多0.8倍,胡蘿蔔素要多3倍,而且紅椒份量輕(比重小),在經濟上也合算,只是口感不如青椒脆嫩。
4.黃瓜
不管什麼品種,黃瓜都要選嫩的,最好是帶花的(花冠殘存於臍部)。同時,要挑硬梆梆的。因為黃瓜含水量高96.2%,新鮮的瓜條總是硬的,失水後才會變軟。
但硬梆梆的的不一定都是新鮮。因為,把變軟的黃瓜浸在水裡就會復水變硬。只是瓜的臍部還有些軟,且瓜面無光澤,殘留的花冠多已不復存在,購買時很易識別。
5.山藥
無論購買什麼品種,塊莖的表皮是挑選的重點。表皮光潔無異常斑點,才可放心購買。只要表皮有任何異常斑點,就表示它已經感染病害,食用價值降低了。
6.番茄
買番茄,首先要明確生吃還是熟吃。如果要生吃,當然買粉紅的,因為這種番茄酸味淡,生吃較好;要熟吃,就應儘可能的買大紅番茄,這種番茄味濃郁,燒湯和炒食風味都好。(下圖中左邊為粉紅番茄,右邊為大紅番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要買青番茄以及有「青肩」(果蒂部青色)的番茄,因為這種番茄營養差,而且含的番茄苷有毒性。
7.冬瓜
用手指壓冬瓜果肉,挑肉質緻密的買,因為這種冬瓜口感好;肉質鬆軟的煮熟後會嚴重縮水。
8.蘿蔔
不管哪種蘿蔔,以根形圓整、表皮光滑為優。一般說來,皮光的往往肉細,所以皮光是第一條。
第二條是份量較重,掂在手裡沉甸甸的。這一條掌握好了,就可避免買到空心蘿蔔(糠心的蘿蔔、 肉質成菊花心狀)。
第三條,皮色正常。皮色起「油」(半透明的斑塊)的不僅表明不新鮮,甚至有時可能是受了凍的,這種蘿蔔基本上失去了食用價值。
第四條,買蘿蔔不能貪大,以中型偏小為宜。這種白蘿蔔肉質比較緊密。
9.芹菜
葉色濃綠的不宜買。因為葉子「墨黑」,說明生長期間乾旱缺水,生長遲緩,粗纖維多,吃起來比較老。
芹菜新鮮不新鮮,主要看葉身是否平直,新鮮的芹菜是平直的。存放時間較長的芹菜,葉子尖端就會翹起,葉子軟,甚至發黃起鏽斑。
10.冬筍
當你在選購冬筍的時候,發現其筍殼張開翹起,還有一股硫磺氣味,那麼表明它可能硫磺熏過的。如果是新鮮的冬筍,它的殼包的很緊。
11.生薑
購買生薑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是否經過硫磺「美容」過。生薑一旦被硫磺熏烤過,其外表微黃,顯得非常白嫩,看上去很好看,而且皮已經脫落掉。
左邊賣相較好的為硫磺燻蒸姜
工業用的硫磺含有鉛、硫、砷等有害物質,在燻製過程中附著在生薑中,食用後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危害,嚴重的甚至會直接侵害肝臟、腎臟。
12.青菜
青菜好不好主要看兩條:一要看菜株高矮,即葉子的長短,短的品質好,好吃;長的品質差,纖維多。
另外,青菜還有青梗、白梗之分。葉柄顏色淡綠的叫做青梗,葉柄顏色近似白色的叫做白梗。兩者的差別在於:白梗味清淡,青梗味濃郁。
13.韭菜
按韭菜葉片寬窄來分,有寬葉韭和窄葉韭。寬葉韭賣相好,香味清淡;窄葉韭賣相不如寬葉韭,但香味濃郁。喜歡吃韭菜的人,以窄葉韭為首選。
要注意,葉片寬大異常的韭菜要慎買,因為栽培時有可能使用了生長刺激劑(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
14.花菜
選購花菜時,主要看兩條:一是花球的成熟度,以花球周邊未散開的最好;二是花球的潔白度,以花球潔白微黃、無異色、無毛花的為佳品。
15.捲心菜
選購捲心菜的共同標準是:葉球要堅硬緊實,鬆散的表示包心不緊,不要買(尖頂捲心菜吃的是時鮮,松點也無妨)。葉球堅實,但頂部隆起,表示球內開始挑薹,中心柱過高,食用風味變差,也不要買。
16.豆芽
如何識別「化學豆芽」?選豆芽時,要先抓一把聞聞有沒有氨味,再看看有沒有鬚根,如果發現有氨味和無鬚根的,就不要購買和食用。16個買菜小竅門,教你辨識黑心菜!
1.馬鈴薯
儘量選圓的,沒有破皮的,越圓的越好削。皮一定要干的,不要有水泡的,不然保存時間短,口感也不好。
凡長出嫩芽的馬鈴薯已含毒素,不宜食用。如果發現馬鈴薯外皮變綠,哪怕是很淺的綠色都不要食用。因為馬鈴薯變綠是有毒生物鹼存在的標誌,如果食用會中毒。
2.茄子
茄子的老嫩對於品質好差影響極大。判斷茄子老嫩有一個可靠的方法就是看茄子的眼睛「大小」。
茄子的「眼睛」長在哪裡?在茄子的萼片與果實連接的地方,有一白色略帶淡綠色的帶狀環,菜農管它叫茄子的「眼睛」(如上圖)。眼睛越大,表示茄子越嫩,眼睛越小,表示茄子越老。嫩茄子手握有粘滯感,發硬的茄子是老茄子。
3.辣椒
尖辣椒辣的多,且果肉越薄,辣味越重。柿子形的圓椒多為甜椒,果肉越厚越甜脆,半辣味椒則介於兩者之間。
如果你比較重視營養,可買紅椒吃,因為紅椒的維生素C比青椒多0.8倍,胡蘿蔔素要多3倍,而且紅椒份量輕(比重小),在經濟上也合算,只是口感不如青椒脆嫩。
4.黃瓜
不管什麼品種,黃瓜都要選嫩的,最好是帶花的(花冠殘存於臍部)。同時,要挑硬梆梆的。因為黃瓜含水量高96.2%,新鮮的瓜條總是硬的,失水後才會變軟。
但硬梆梆的的不一定都是新鮮。因為,把變軟的黃瓜浸在水裡就會復水變硬。只是瓜的臍部還有些軟,且瓜面無光澤,殘留的花冠多已不復存在,購買時很易識別。
5.山藥
無論購買什麼品種,塊莖的表皮是挑選的重點。表皮光潔無異常斑點,才可放心購買。只要表皮有任何異常斑點,就表示它已經感染病害,食用價值降低了。
6.番茄
買番茄,首先要明確生吃還是熟吃。如果要生吃,當然買粉紅的,因為這種番茄酸味淡,生吃較好;要熟吃,就應儘可能的買大紅番茄,這種番茄味濃郁,燒湯和炒食風味都好。(下圖中左邊為粉紅番茄,右邊為大紅番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要買青番茄以及有「青肩」(果蒂部青色)的番茄,因為這種番茄營養差,而且含的番茄苷有毒性。
7.冬瓜
用手指壓冬瓜果肉,挑肉質緻密的買,因為這種冬瓜口感好;肉質鬆軟的煮熟後會嚴重縮水。
8.蘿蔔
不管哪種蘿蔔,以根形圓整、表皮光滑為優。一般說來,皮光的往往肉細,所以皮光是第一條。
第二條是份量較重,掂在手裡沉甸甸的。這一條掌握好了,就可避免買到空心蘿蔔(糠心的蘿蔔、 肉質成菊花心狀)。
第三條,皮色正常。皮色起「油」(半透明的斑塊)的不僅表明不新鮮,甚至有時可能是受了凍的,這種蘿蔔基本上失去了食用價值。
第四條,買蘿蔔不能貪大,以中型偏小為宜。這種白蘿蔔肉質比較緊密。
9.芹菜
葉色濃綠的不宜買。因為葉子「墨黑」,說明生長期間乾旱缺水,生長遲緩,粗纖維多,吃起來比較老。
芹菜新鮮不新鮮,主要看葉身是否平直,新鮮的芹菜是平直的。存放時間較長的芹菜,葉子尖端就會翹起,葉子軟,甚至發黃起鏽斑。
10.冬筍
當你在選購冬筍的時候,發現其筍殼張開翹起,還有一股硫磺氣味,那麼表明它可能硫磺熏過的。如果是新鮮的冬筍,它的殼包的很緊。
11.生薑
購買生薑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是否經過硫磺「美容」過。生薑一旦被硫磺熏烤過,其外表微黃,顯得非常白嫩,看上去很好看,而且皮已經脫落掉。
左邊賣相較好的為硫磺燻蒸姜
工業用的硫磺含有鉛、硫、砷等有害物質,在燻製過程中附著在生薑中,食用後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危害,嚴重的甚至會直接侵害肝臟、腎臟。
12.青菜
青菜好不好主要看兩條:一要看菜株高矮,即葉子的長短,短的品質好,好吃;長的品質差,纖維多。
另外,青菜還有青梗、白梗之分。葉柄顏色淡綠的叫做青梗,葉柄顏色近似白色的叫做白梗。兩者的差別在於:白梗味清淡,青梗味濃郁。
13.韭菜
按韭菜葉片寬窄來分,有寬葉韭和窄葉韭。寬葉韭賣相好,香味清淡;窄葉韭賣相不如寬葉韭,但香味濃郁。喜歡吃韭菜的人,以窄葉韭為首選。
要注意,葉片寬大異常的韭菜要慎買,因為栽培時有可能使用了生長刺激劑(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
14.花菜
選購花菜時,主要看兩條:一是花球的成熟度,以花球周邊未散開的最好;二是花球的潔白度,以花球潔白微黃、無異色、無毛花的為佳品。
15.捲心菜
選購捲心菜的共同標準是:葉球要堅硬緊實,鬆散的表示包心不緊,不要買(尖頂捲心菜吃的是時鮮,松點也無妨)。葉球堅實,但頂部隆起,表示球內開始挑薹,中心柱過高,食用風味變差,也不要買。
16.豆芽
如何識別「化學豆芽」?選豆芽時,要先抓一把聞聞有沒有氨味,再看看有沒有鬚根,如果發現有氨味和無鬚根的,就不要購買和食用。
工業用硫磺粉 在 煲湯媽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都說“賢妻良母不易做”!今天小編奉上這份妙招---教你一些買菜小竅門,連老爸老媽也未必全知道,讓你再也不愁買菜挑不來食材啦,不要再讓菜販蒙你啦!讓我們一起慢慢領悟生活竅門吧~
1、馬鈴薯
儘量選圓的,沒有破皮的,越圓的越好削。皮一定要干的,不要有水泡的,不然保存時間短,口感也不好。
凡長出嫩芽的馬鈴薯已含毒素,不宜食用。如果發現馬鈴薯外皮變綠,哪怕是很淺的綠色都不要食用。因為馬鈴薯變綠是有毒生物鹼存在的標誌,如果食用會中毒。
2、茄子
茄子的老嫩對於品質好差影響極大。判斷茄子老嫩有一個可靠的方法就是看茄子的眼睛“大小”。
茄子的“眼睛”長在哪裡?在茄子的萼片與果實連接的地方,有一白色略帶淡綠色的帶狀環,菜農管它叫茄子的“眼睛”(如上圖)。眼睛越大,表示茄子越嫩,眼睛越小,表示茄子越老。嫩茄子手握有粘滯感,發硬的茄子是老茄子。
3、辣椒
尖辣椒辣的多,且果肉越薄,辣味越重。柿子形的圓椒多為甜椒,果肉越厚越甜脆,半辣味椒則介於兩者之間。
如果你比較重視營養,可買紅椒吃,因為紅椒的維生素C比青椒多0.8倍,胡蘿蔔素要多3倍,而且紅椒份量輕(比重小),在經濟上也合算,只是口感不如青椒脆嫩。
4、黃瓜
不管什麼品種,黃瓜都要選嫩的,最好是帶花的(花冠殘存於臍部)。同時,要挑硬梆梆的。因為黃瓜含水量高96.2%,新鮮的瓜條總是硬的,失水後才會變軟。
但硬梆梆的的不一定都是新鮮。因為,把變軟的黃瓜浸在水裡就會復水變硬。只是瓜的臍部還有些軟,且瓜面無光澤,殘留的花冠多已不復存在,購買時很易識別。
5、山藥
無論購買什麼品種,塊莖的表皮是挑選的重點。表皮光潔無異常斑點,才可放心購買。只要表皮有任何異常斑點,就表示它已經感染病害,食用價值降低了。
6、番茄
買番茄,首先要明確生吃還是熟吃。如果要生吃,當然買粉紅的,因為這種番茄酸味淡,生吃較好;要熟吃,就應儘可能的買大紅番茄,這種番茄味濃郁,燒湯和炒食風味都好。(下圖中左邊為粉紅番茄,右邊為大紅番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要買青番茄以及有“青肩”(果蒂部青色)的番茄,因為這種番茄營養差,而且含的番茄苷有毒性。
7、冬瓜
用手指壓冬瓜果肉,挑肉質緻密的買,因為這種冬瓜口感好;肉質鬆軟的煮熟後會嚴重縮水。
8、蘿蔔
不管哪種蘿蔔,以根形圓整、表皮光滑為優。一般說來,皮光的往往肉細,所以皮光是第一條。
第二條是份量較重,掂在手裡沉甸甸的。這一條掌握好了,就可避免買到空心蘿蔔(糠心的蘿蔔、肉質成菊花心狀)。
第三條,皮色正常。皮色起“油”(半透明的斑塊)的不僅表明不新鮮,甚至有時可能是受了凍的,這種蘿蔔基本上失去了食用價值。
第四條,買蘿蔔不能貪大,以中型偏小為宜。這種白蘿蔔肉質比較緊密。
9、芹菜
葉色濃綠的不宜買。因為葉子“墨黑”,說明生長期間乾旱缺水,生長遲緩,粗纖維多,吃起來比較老。
芹菜新鮮不新鮮,主要看葉身是否平直,新鮮的芹菜是平直的。存放時間較長的芹菜,葉子尖端就會翹起,葉子軟,甚至發黃起鏽斑。
10.冬筍
當你在選購冬筍的時候,發現其筍殻張開翹起,還有一股硫磺氣味,那麼表明它可能硫磺熏過的。如果是新鮮的冬筍,它的殻包的很緊。
11.生薑
購買生薑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是否經過硫磺“美容”過。生薑一旦被硫磺熏烤過,其外表微黃,顯得非常白嫩,看上去很好看,而且皮已經脫落掉。
工業用的硫磺含有鉛、硫、砷等有害物質,在燻製過程中附着在生薑中,食用後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危害,嚴重的甚至會直接侵害肝臟、腎臟。
12.青菜
青菜好不好主要看兩條:一要看菜株高矮,即葉子的長短,短的品質好,好吃;長的品質差,纖維多。
另外,青菜還有青梗、白梗之分。葉柄顏色淡綠的叫做青梗,葉柄顏色近似白色的叫做白梗。兩者的差別在於:白梗味清淡,青梗味濃郁
13.韭菜
按韭菜葉片寬窄來分,有寬葉韭和窄葉韭。寬葉韭賣相好,香味清淡;窄葉韭賣相不如寬葉韭,但香味濃郁。喜歡吃韭菜的人,以窄葉韭為首選。
要注意,葉片寬大異常的韭菜要慎買,因為栽培時有可能使用了生長刺激劑(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
14、花菜
選購花菜時,主要看兩條:一是花球的成熟度,以花球周邊未散開的最好;二是花球的潔白度,以花球潔白微黃、無異色、無毛花的為佳品
15.捲心菜
選購捲心菜的共同標準是:葉球要堅硬緊實,鬆散的表示包心不緊,不要買(尖頂捲心菜吃的是時鮮,松點也無妨)。葉球堅實,但頂部隆起,表示球內開始挑薹,中心柱過高,食用風味變差,也不要買。
16.豆芽
如何識別“化學豆芽”?選豆芽時,要先抓一把聞聞有沒有氨味,再看看有沒有鬚根,如果發現有氨味和無鬚根的,就不要購買和食用。
以上是幾種比較常用的蔬菜,希望大家受用喔~
今天你幸福了嗎?
想要更幸福記得來加入媽咪的社團,不能說的秘密都在這私密分享喔~
《煲湯媽咪幸福生活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umamimastersoup/
工業用硫磺粉 在 教你做點心、蛋糕與美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麵製程的探討好文,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得失,全面地認識潛在風險,才能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終於有人問老麵的問題了!
從小就知道老麵要放鹼。從事業務25年來,對於消費者行為頗有興趣,但我不懂為何消費者總對老麵趨之若鶩,且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好奇的我,心想其中必有文章,一定有些內容是我們還不了解的。於是我花八千元去報名中華穀物研究所(台灣麵食界的最高學府)的老麵課程,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要確認老麵的定義。在穀研所上課的第一天,同學們一直追問:什麼是老麵?穀研所老師下了一個定義:發酵八小時以上,就是overnight~隔夜麵。而發酵八小時以上的麵,像爛泥漿一樣,叫麵肥,再經過幾道程序,才能叫老麵工法。一般人每次做完麵,留下一塊麵,隔天用,那叫剩餘麵團,那不是老麵。老麵有它一定的程序。
五天課上下來,除了確定不管加入老麵的比例多少?一定要加鹼外,沒聽到什麼不好的疑點(老麵的課當然不會說老麵不好)。
其後又上了中麵丙級檢定的課,這時老師說了真象:老麵是不安全的麵,因為空氣中有很多落菌,麵團放置八小時以上,其實已經餿了,台語叫“ㄆㄨㄣ”裡面已經雜菌叢生*,菌經過蒸烤會被殺死,但牠分泌了什麼毒素*你不知道。同樣一桶老麵,在你家、跟在我家,裡面的菌都不同。
話說古代沒有酵母菌工廠,酵母菌取得不易,所以家家戶戶都會留麵種。時至今日科學昌明,酵母公司挑出最強悍的酵母菌,在無菌室大量繁殖,有耐高糖酵母、耐高鹽酵母、耐高溫、耐低溫…。這些酵母也是從天然環境找出來的,不是坊間商人所謂人工酵母不同於老麵天然酵母(自然發酵*),那只是呼嚨消費者的行銷術語罷了。有回看到電視訪問中和的大陳年糕老闆,老師傅說:現在機器攪拌多均勻,從前以人工,用石臼、石鎚打也無法那麼勻。所以不是老東西就都是好的,有無菌室培養出最強的酵母放著不用,去養一鍋餿水,再加上很多化學品,實無必要。
再說老麵。誰需要老麵?師傅需要老麵!消費者需要老麵!這裡有好操作、彈牙、麵香等,三個層面的問題可探討。
1. 老麵省錢、好操作。不用買酵母粉,自己繁殖省錢。老麵為何好操作,不易失敗。因為一公克的酵母粉裡有一億隻酵母菌,就像人類,一億人裡總會出幾個關羽、張飛,在發酵的過程中,這些將軍跑的快、產氣多,容易產生大氣泡,造成組織不均勻,造成斷層,增加失敗率。在正常情況下,酵母菌90分鐘繁殖一代(多為出芽繁殖,最多分裂40次左右*),且一代不如一代,老麵經過八小時是繁殖了五代,1億隻變32億隻,32倍的產氣能力,且裡面已經沒有關羽、張飛,都是小兵,只會產生細小的氣泡,因此組織結構均勻細密,產品不會失敗。
但經實證,只要增加些酵母菌的用量,並使用中種法或二次攪拌法就可避免失敗。是否需養老麵,然後使用大量化學品於產品之中,值得省思。
2. 老麵彈牙~~Q。酵母菌在吃麵粉的過程會產生酵素,這些酵素會增加麵筋筋度,加上前述細密的組織結構,吃起來絕對是咬勁十足。
但增加筋度方法有三:一、使用中種法或二次攪拌法,在1~2小時的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酵素其實已足夠。二、增加麵粉筋度。三、用熟糯米、小麥草培養含酵素的麥芽精,來增加筋度。
再說時代向前走,老人漸凋零,剩下的牙口也不行了。就如師大附近某知名饅頭店老闆說的:「我們賣最好的是白饅頭,但白饅頭一直在下降,甜饅頭卻在上升,知道為什麼嗎?老人漸漸凋零…」。而現代的年輕人又吃軟不吃硬,似乎就沒有必要做那麼有咬勁的麵食了。
3. 老麵有特別的風味。不同酵母菌產生不同的酵素,理論上會有不同的麵香。據聞酵素的風味在烤焙時較明顯,因為烘焙本來就較香,不同的酵素在烤焙中會拉大香味差異。中麵卻不明顯,究其原因應該是鹼味覆蓋了酵素風味(麵包要酸,不用加鹼)。舉一例:某知名蒸箱大廠經理來店,吃了饅頭說:「你家的饅頭是蠻Q的,就是少了點麥香。」該產品全麥使用率44%,算很高了,他卻說沒有麥香。他走後,在場的三人都一致認為,他指的麥香是鹼味。因為太多人從小到大,吃的饅頭都加了鹼,他們都認為那鹼味是麵香,所以吃不到懷念的滋味、兒時的記憶,才出此言。中種法、二次攪拌法、麥芽精都有酵素,就不需如此大費周章養酵母菌了。
結論:老麵是為了提升那幾%的風味(一般人甚至無法察覺)、多一點咬勁嗎?其實是有些師傅考慮到成本與方便性。曾經有一位老師傅一再告訴我:「肖年ㄝ!你要做老麵、要做老麵,老麵咖好做…。」他還親自調鹼給我看,他說:「我都放十三塊。」我一聽〝塊〞,心裡閃過〝完了…鹼塊!〞,果然他拿出小水桶,一箱鹼塊,放了十三塊,告訴我:「一次用三杓。」我問:「怎麼不用鹼粉?」他說:「那效果不好!」,內人和我都當場傻眼了。市面上有三種鹼,小蘇打、鹼粉、鹼塊(工業用,會致癌),所以吃老麵又多了一重風險,因為你不知道會吃哪一種鹼?
我問過酵母公司經理:「坊間十家有九家打著老麵招牌,大家都養菌,你們銷量會少很多,你們為何不打擊老麵?」他告訴我:「都是假的啦!小量可以啦!量大要多少空間養菌?都嘛酵母加改良劑*。」他說的是否可信?消費者自己判斷。
這又有兩個層面可探討,其一、打著老麵卻不做老麵工法,老麵只是行銷術語罷了!其二、又多吃了一個化學品~改良劑。
另外,加了鹼或小蘇打的麵會變黃,有些業者會用硫磺去燻白饅頭。
所以吃老麵有許多風險:雜菌的毒素、鹼、改良劑、硫磺…。
*老麵饅頭衛生問題令人堪憂http://www.fancai.com/shiliao/89574/
*老麵不衛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5ab62601013qx0.html
由於“老麵”不衛生,存在其他多種有害雜菌,特別是大腸桿菌、黃麴黴菌等,一項檢測表明:老面中的黃麴黴毒素嚴重超標,容易誘發肝癌。以及麵團產酸需要加鹼而產生的營養破壞問題等(破壞維生素B群)。
*天然酵母與自然發酵的迷失http://www.wretch.cc/blog/dafojacky/10953979
*酵母菌會老嗎? http://cinnamon.com.tw/ckchou/?p=248
*麵包改良劑Bread Improver~主要目的是改良水質,讓麵糰具柔軟度、改善口感。延緩老化、長保新鮮。改善麵糰組織、使產品細膩。增加麵粉的筋度、促進酵母發酵,使產品的體積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