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統計,約莫在2050年左右,#世界上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而由Fredrik Gertten拍攝的紀錄片《Push》也深刻探討:資本主義下土地私有化,#房產脫離了使用的價值,#而變成「#金融商品」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住宅不僅是超富階層和中產階級產生財富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是根深蒂固不平等現象的根源:
https://bit.ly/3Ap2LRi
工業革命 中產階級 在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上的今天 慕夏誕生】
永恆的裝飾畫大師:「新藝術是什麼?藝術永遠不會是新的。」
說到慕夏的畫作,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是女性長髮柔美飄逸、身著優雅長裙穿戴華美珠寶的模樣吧!(如圖1:春夏秋冬)慕夏的畫作展現女性的婉轉浪漫、運用珠寶與花卉四季的點綴,更顯雍容不俗的珍貴。
當時,因工業革命歐洲有許多新興的中產階級,其財力無法企及頂級的藝術品的收藏,而慕夏作品的精緻耐看,價格高貴不貴,正好符合了中產階級對藝術品味的涵養需求。
慕夏線條分明、色彩典雅的作品,也更適合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從珠寶、菸草、戲劇、市內設計,他的作品頻繁出現在當時各行各業的廣告中,是個相當多產的畫家。這些精彩的作品,都收在這本由日本Tomoko Sato編纂的精裝書《慕夏圖錄》。每一幅畫作,都寫進了當時的創作背景、女性身上的裝飾巧思,與畫者的心路歷程。
固然他的畫,被人奉為「新藝術」的標竿,慕夏本人對此卻不認同。藝術應該是恆久永動的,沒有一刻與此刻相同。台灣本於今年夏天展出的「永恆的慕夏」因疫情展延至寒假,期待到時候可以親臨展場,一睹慕夏「萬變亦是不變」美及繽紛的歷久彌新。
▍Tomoko Sato慕夏圖錄>> https://bit.ly/3eRBr5I
▍日文館慶>> https://bit.ly/3BBeUnq
📣 全館75折起
-
【夏日閱讀】三本 75 折起 / 影音 85 折起
📣 參展商品 $799 現折 $50
📣 全站消費 $1200 再贈 $100
多讀書身體好 ☞ https://bit.ly/3xYarIK
-
#誠品線上 #浪漫精明學
單筆滿$1,200即贈100元
滿8次再享超值好禮四選一
▍百大浪漫商品>> https://bit.ly/3ed84eb
▍活動優惠詳情>> https://bit.ly/2SoVfVH
#外文書 #藝術設計 #繪畫
工業革命 中產階級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村八分」,這是多年前,我偶然在日本古裝劇中看到的名詞,意思是鄰里鄉民會把你家視為空氣,不給予任何交流和協助。這幾年的經典恐怖片《女巫》,居住於新英格蘭的主角一家人,因為被教會遺棄,不得不想辦法自力更生。但對活在當代社會的我來說,實在充滿困惑,就算真被社會給排擠,農業時代只要把自家的田種好,不就能順利生活了嗎? 何以兩方都好似被判了死刑一樣?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這幾年的親人喪禮,回了老家與爸爸共同送親戚最後一程。我印象非常深刻,父親說陳家人的棺材要由陳家人來抬,當天抬棺的也確實是幾個同姓長輩。當天結束後,我與父親聊了許多習俗,除了婚喪喜慶之外,耕作、搬家、疾病、生產等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過去都不見得有辦法用貨幣衡量,更多的是用「人情」交換。 「半桶師」即是那時代的特色,不管是建築、治病、祭祀等領域,都有這類半桶師存在,只不過平時他們依舊以務農為主,這些不過是偶而的外快。或許就在人生的這一刻,我才意識到農業時代原來並未遠去,而且價值觀與當代落差何止巨大。
堡壘文化 此次所出版的《人類憑什麼》,其主旨便是討論人類在不同的三個時代,覓食者、農民與化石燃料時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及其演進方式。作者伊安摩里士的前作《西方憑什麼》,論述何以是西方而非東方統治了世界,在台灣名氣很響亮。此次新書論述不同時代價值觀,所需的涵養更深更廣。
伊安摩里士將人類文明演進,分作「覓食者」、「農民」以及「化石燃料」三個時代,決定三個時代最大差異的,便是人類所生產的熱量多寡。
覓食者時代,人類生產及攝取熱量的方式非常不穩定,不管是捕獵動物或採食野果,都有傷亡及生病的風險。這種覓食方式,也不可能養起龐大聚落,因此多半是小型團隊活動。在無法確保明天仍能存活,且食物也無法妥善保存的情況下,「財產」觀念尚未形成,就連子女血統的確保也並非首要之事。
農民時代,馴化了農作物後,熱量的生產得以確保,隨著耕作土地面積的增加,能養活的人口數也越來越多。人類開始有了「財產」觀念,因此開始注重後代的血統問題,貞操觀念及性別文化開始興起。隨著人口數變多,適用於較大群體的政治制度開始萌芽,就連宗教也逐漸轉變為大型社群適用。政治、宗教及社會的增大,導致了財富分配的不均,階級差異,這在長久以來的農業時代,甚至形成一種既成的風俗。
化石燃料時代,燃料得以取代人力生產,生產總值大量提高。人類擺脫了生存問題,並將重心放到了創造更多價值的工業製品上。更多的技術人才、更普及的教育、更多的中產階級,以及隨之而來的民主化浪潮。民主化浪潮後的貧富差距降低,以及之後帶來更多的平等觀念等等。
書中三個時代價值觀的演進,其實說明了許多隱含其中的課題,其中包含了「私有財產制的起源」、「人類不平等之起源」、「道德的形成」、「父權文化的興起」、「大型宗教的興起」、「封建制度的起源」、「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共產主義的背景」、「國民教育的普及」、「貧富差距的以及「民主社會的平等價值」等課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這些時代演變而帶來的價值觀變遷,會逐一被提及並解釋。
《人類憑什麼》的歷史格局極大,因此若讀者曾讀過上述任一課題的專書,便能從本書中以更寬闊的視角重新審視。若讀者本身就針對這類課題有相關背景和知識,則從中能感受到的價值觀演變則更是深刻。本書主旨便言明,人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因應熱量生產的方式及數量,獲得適宜於時代的新價值觀。重點在於熱量生產的多寡與方式。
當然這套說法並非人人都能認同,這類恢弘歷史格局的書籍,都嘗試以「一種觀點」自圓其說整條人類文明發展線,中間必然會有許多疏漏及例外。我認為本書最為精華且驚喜之處,即是收錄了其他學者對於本書的看法及反應,其中有針對「熱量生產」、「道德是否為人類本能」、「農業時代的平等觀念」等課題,作者針對此些質疑逐一回覆並討論。這些來自兩方學者的討論及思想衝突,不只讓人重新思考本書內容,也盡可能的避免以單一思想灌輸讀者,本書後段的爭辯與讓讀者能有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式,實為可貴。
台灣屬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國家,工業化發展得晚。戰後嬰兒潮這代長輩們,兒時都還有過農耕的經驗和記憶,時至今日也還有不少晚輩遵循農業時代不吃牛的習俗。本書作者曾打趣的說,當代人對「覓食者時代」的種種文化感到興趣,但卻對「農民時代」的文化無比厭惡。說得其實挺有意思,對齋主這代人來說,出生時的社會即為工商業社會,對社會快速變遷未能有太過深切的感受。但對於如今長輩來說,他們自童年至暮年,社會快速由農業時代變遷為今日之社會,其中價值觀的演變與衝突可想而知。這也算是閱讀《人類憑什麼》意外的收穫。
本書已於各大通路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千萬別放過這本好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109
當然,這次 堡壘文化 也準備了兩本贈書,要給酸齋的讀者們。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7/18(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