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昨天出版業、電商與獨立書店 1111 之亂後,還是要來認真推書,昨日不參戰除了為了冠廷的生日以外,做為一個每月固定將收入貢獻在書籍和電影票上、最在意效率和方便性的大量購書者而言,好像沒資格說些什麼,畢竟時間也是多數人的成本,79 折或 66 折倒成了其次,能在短的時間最快入手,能花最少的心力一次收齊所有想買的書,才是習慣選擇在哪裡消費最關鍵的因素。
而這個月的新書,也是不少讓人一見傾心的,先來看正中間,日前介紹過設計質感與故事內容具佳的本月選書,法國作家皮耶勒梅特磅礡華麗的史詩級小說《天上再見》續集《#燃燒的玫瑰》。作者企圖以三部曲的篇幅,探究廿世紀前半的法國,如何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往昔的輝煌與美德。背景設定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戰前夕,希特勒崛起歐陸,法國人民陣線潰散瓦解為止。情節依舊圍繞在巴黎銀行巨擘佩瑞庫爾家族,描寫銀行家之女周旋在貪婪腐敗的官商巨賈間。書名引用作家路易阿拉貢的詩作〈丁香與玫瑰〉,哀嘆法蘭西竟在希特勒侵門踏戶後,醉生夢死,連續兩度投降敗退。對比瑪德蓮接連遭到背叛的愛情,作者筆下的銀行家之女毫不軟弱,寫出了大仲馬都未曾寫過如此精采的反派女性復仇者,大快人心。身為巴黎銀行家佩瑞庫爾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瑪德蓮從未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高高在上的她竟會一貧如洗,淪落街頭,她以家族之名為誓,下定決心要拿回失去的一切,所有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終將會化為烈焰反撲到底。
十一月同樣想列為選書的還有兩本,一是伊恩麥奎爾的海洋驚悚文學《#北海鯨夢》,不但重現極地冰寒中的殘暴腥血,以及英國十九世紀捕鯨業的沒落敗壞,全書劇情緊湊兇猛令人屏息,聲響氣味濃烈,文字語言既野蠻又詩意句句刺骨。敘述十九世紀中葉,鯨魚因濫殺銳減,用於燃料的鯨脂、作為馬甲澎裙撐架的鯨鬚,被煤氣和石油大量取代,導致英國捕鯨業日漸衰敗。船長伯朗利卻執迷不悟,堅信傳統捕鯨法,認定向北航行必能找到鯨魚聚集地,夢想滿載而歸大賺一筆,因而籌組三桅帆船「志願者」號,領各自懷著不同目的四十多人出海。就在「志願者」號駛入北極海域,進行獵殺、剝皮、取脂,大豐收時,發生了一起駭人姦殺案。其中一名船員醫官森姆納檢驗屍體追查真相,嫌犯謊言祭出,大小陰謀暗潮洶湧,與血脂、海水和冰的腥臭交雜瀰漫空氣之中,整艘船猶如被監禁在一場災難裡,有誰能活過這個寒冬,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二是期待已久的麥田「幡」書系之九,也是十九世紀末日本最暢銷國民小說:尾崎紅葉《#金色夜叉》。問世以來 120 年,25 度改編電影、8 度改編電視劇,小說情節高潮迭起,描繪日本社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功利主義掛帥、嫌貧愛富社會的眾生相,以江戶文學為本,借鑑西方小說技法,寫實反映金權主義社會,不但為一本融合文學與娛樂的雅俗共賞之作,也管窺當時日本女性所受的種種社會規範其困境,更是當代必讀的性別反思文本。故事敘述貫一與阿宮是自小互許終身的青梅竹馬,愛情終究敵不過鑽石的誘惑,富商唯繼對美麗的阿宮展開熱烈追求,隨著阿宮的動搖,貫一的世界也一點一點崩塌,於月光朦朧的熱海沙灘上,貫一對阿宮悲憤告白後,消失在黑暗之中。兩人再次重逢時,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卻從未感到快樂,另一個對人生絕望,做起過去唾棄的高利貸生意,陷入追逐金錢的深淵。
再者,相當感興趣的小說還有,2018 年獲獎無數的 Sigrid Nunez《#摯友》,寫一名教導寫作的文學老師毫無預警獲知:好友過世了,他是長年陪伴她的摯友與導師,即便對方數十年歷經紛擾複雜的婚姻及親密關係,兩人親近且深刻的友誼仍持續不斷。因此追思會後對方三號妻子的來電請託 ── 照顧摯友遺留下的大丹狗阿波羅,目測體重超過 80 公斤。在哀悼與自我修復的艱難處境中,她的悲傷因阿波羅而變得更加濃稠,她發現阿波羅不能明白主人突如其來的離去,並因之深深受創,嘗試以牠特有的緘默,木然承受這些變化。想像與理解這頭巨犬的傷痛,讓她寧願違反禁養寵物規則,冒著被逐出租屋處的風險,也要繼續與阿波羅相伴,陷溺於失落傷痛的他們,竟然漸漸成為彼此的救贖。另一本 Maggie Gee 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帶著些許奇幻色彩,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因應今年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游牧人生》即將在金馬放映,唯一一本非近期新書的《#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也在這批書單中,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此書記錄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作者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 ── 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也謝謝突破出版社從香港寄來的《#幻愛》電影小說,今年無論故事、鏡頭與呈現方式都非常喜歡的華語片值得更深入理解。還有兩本一套,日前舉辦過贈書活動的《#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 & 影像邏輯》與《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為台灣首度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成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從影評人到導演,一窺他如何思考影像,見證創作歷程,並集結其歷年來刊登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同樣描繪女性的故事,丹麥作家 Leonora Christina Skov 暢銷自傳小說《#有一種母愛不存在》,身為無法成為母親想要的那個女兒,自幼得不到母愛,時常將母親惹哭,母女關係漸漸成為死結,搬至哥本哈根後依然無法為母女關係增添美感,反而在母親被診斷出乳腺癌時,兩人化膿多時的關係潰爛見骨 ── 因為母親直指她的出櫃,就是致使自己罹癌的主要原因。直到母親過世後,她才驚覺自己仍渴望母愛與認同,遂以文字梳理兩人錯綜複雜的關係,探究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在寫盡這一切壓迫、嫉妒、束縛和否定之後,她終於確定,有一種母愛並不存在。川村元氣的新書《#百花》封面很美,敘述一日暮色將至,遍尋不著母親的葛西泉不禁著急起來,好不容易終於在微弱路燈下發現了百合子,泉不知道母親究竟發生什麼事,只察覺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買東西忘了付錢、一直重複購買相同的物品、食物放到發霉、流理台堆滿了垃圾,直到百合子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某個深夜,泉突然接到百合子的電話,聽著另一頭興奮又激動的聲音,泉覺得母親似乎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就像他試圖塵封,一直當作不曾存在的「那一年」一樣,生命如花,將在不知不覺中枯萎褪色,然而愛,卻在漫長的記憶裡,恆常綻放。
以及相當喜歡此本前幾天分享過的圖文書《#房東阿嬤與我》,是 39 歲單身搞笑藝人矢部太郎與 87 歲優雅房東阿嬤的生活日常,兩段人生因此產生了跨世代的交集,九年前矢部太郎遭逢低潮時期,他租下東京一處老宅的二樓,因此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際遇,說不可思議其實也不過兩個獨居之人閒暇時一起用膳、喝喝培茶、逛逛伊勢丹百貨,彼此看顧,彼此問候,分享兩個世代、兩種年齡層望向過去與未來的迥異視野,卻在無意間改變兩人的人生,也於繪製成簡單生動的漫畫後感動了無數日本讀者。還有伊坂幸太郎的《#鯨頭鸛之王》,一部一部讀了心情舒暢的作品,寫實又單純的娛樂作品,三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因一場夢而產生了特殊的羈絆,夢中有一隻鳥,總是一臉不爽地發號施令,每當出任務打敗怪獸,醒來後現實的難關也會迎刃而解,然而此次現實世界有人遭到襲擊,新型流感大肆蔓延,身邊的家人朋友沒能倖免,面對這場全國性的災難,三人能否再次平安度過?
不能忽視的還有重量級傳記《#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他和他的徠卡相機,影響了二十世紀看見世界的方式。對人類而言,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年代,與二十世紀各種人類悲喜劇一同發生的,是一個影像閱讀的時代誕生了。由於攝影技術進步,底片相機變得輕巧而方便攜帶,於是從二十世紀初期起,攝影師開始帶著相機遊走四方,走入歷史現場,將重大時刻的照片印刷在報紙和雜誌上廣為傳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透過現場影像認識世界,被影像牽動喜怒哀樂。而為這影像時代奠基的關鍵人物之一,即是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彩傳奇的人生。他與歐洲現代藝術圈、知識圈互動非常密切,我們透過他的攝影作品與回憶,看到人。他也經常走出小圈子,前往世界各地,目睹並親歷二十世紀重大的歷史時刻,。讀完本書,會看到這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靈魂,在變動不羈的世界之中,不斷鍛鍊著專注力與人文之眼,他所留下的影像,總是呈現著人性,永遠影響了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最後是兩本華文作品,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講述在將臨的世界,你可以見到任何人,但他可能已經死了。上酒吧看足球賽,球員們帶頭盔用演算法踢球。餐廳吃德國豬腳,豬會向你介紹自己的一生。不需要愛情,因為有完美情人App。不需要寫作,因為有故事大綱演算法。去到任何異地,你的喜好都在資訊網的掌控下。你甚至不知道你遇到的,是人還是人造人,或外星人,在那個世界,沒有大型戰爭,只有日常生活不斷冒出的陰謀,黑社會也是數位黑幫;進入數位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人」的主體性?人工智慧崛起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心智?本書展現小說家對人類與宇宙的終極關懷,是臺灣在政治、科幻與後人類小說的頂尖之作。
前時尚雜誌主編、馬華作家范俊奇第一本個人作品《#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書寫三十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張國榮、張曼玉、梁朝偉、梅艷芳、張震、金城武、李安、王家衛、梵谷、芙烈達卡蘿、亞歷山大麥昆、山本耀司、安迪沃荷等人,將他們斑斕過的人生、經歷過的大悲大喜與小情小愛,重新剪開、放大、修補與圓滿,范俊奇透過文字借一塊他人人生的風景,和另一個自己相遇。
工程圖繪製規則 在 太空電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博愛座,一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的設計。
首先來亂入我個人覺得一篇很煩人的文章裡面需要擁有的元素 : " 在解釋主題之前,先講一堆有的沒的。 "
我上網查了一下維基百科對於設計的定義 :
" 所謂設計,即「設想和計劃,設想是目的,計劃是過程安排」,通常是指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為及活動。
原意是“設置擺放其元素,併計量評估其效用”,現代通常指預先描繪出工作結果的樣式、結構及形貌,通常要繪製圖樣。設計現在在服飾、建築、工程項目、產品開發以及藝術等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
最簡單的關於設計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同時設計的過程是要經歷情報的收集及分析,再將不同的情報築起一件作品,故設計又可以叫作情報的建築。 "
回到博愛座上面。所謂的用意是善意的,當然。
博愛座就是 " 希望你讓座給需要的人。" 但然而沒有法令限制,就是一個政府希望你有善心。
但如果真的有善心,應該是每一個座位都是博愛座,不是嗎 ? 為什麼需要幾十個座位之中不過把兩個換了顏色、換了設計。這樣的邏輯就是 :
" 只有這兩個特別需要讓座,其他的不一定了嗎 ? "
但是有顏色跟沒顏色的區分到底有什麼意義 ? 如果在那一整排座位上面貼
" 請禮讓座位給需要的人。 " 這樣的宣傳牌子。
有什麼不同嗎 ? 這樣給予希望民眾擁有道德的座位還更多 ? 甚至成本應該也比較低廉 ?
本身設計失敗之外,最麻煩的是大家沒思考的跟著失敗的設計走。(就跟大家遵守著無限多的社會規矩一般。)_
你可曾碰過,無論公車還是捷運上。明明人就很多。但就是空著博愛座在那邊 ? 因為大家認為自己都不是 "足夠需要的老弱婦孺 ",但明明已經擠到不行了,大家打死不去坐那兩個座位。或者就算人數不是爆滿的狀態,但就是沒有任何需要的人站著了,進來的人依然不去坐那兩個座位。這樣除了遵守了沒有任何意義的失敗設計淺規則之外,只是讓車廂內更擁擠 & 其實身心靈都很累的你也無法在那兩個神聖不可動搖一般的座位般坐下而已。
會聽到的博愛座延伸狀況就是,沒懷孕的被認為懷孕,或者倔強的老人堅決不要被讓座之類的。
大體上可分為 :
1. 需要座位的人沒開口
2. 需要座位的人堅持自己不需要。
3. 需要讓座的人假裝沒看見
4. 不需要的人堅持自己需要。
5. 其實不需要的人被誤認為需要。
6. 需要座位的人責罵正在座位上的人不需要,但其實他需要。
這幾種場面。
1. 我自己覺得應該鼓勵任何需要幫助的人都主動開口,但當然這整體風氣只能慢慢來,但希望大家都能多鼓勵這件事情,不需要活在沒有意義的客氣與禮貌當中。
2. 如果真的需要的老人希望他們能放下固執,但當然這十分困難只能希望大家都能慢慢勸導。
3. 這就是博愛座的本意。希望大家讓座。但無論如何,其實也不需要責罵他們,也許不是假裝,也許也只是盯著手機,或者自己也有點累了沒注意到罷了。應該告知對方就好,除非對方打死不讓座那就另當別論。
4. 其實這點與上點幾乎雷同,只能希望這種爭執能盡量減少。
5. 如果真的不需要,就在溝通中表達不需要就好了。這點應該不用造成太麻煩的延伸才對。
6. 之前不少文章已經提過類似故事,隨便舉例 : 可能身體算健壯的50歲老人責罵一個年輕人坐在博愛座上,但他剛化療完或其實腳骨折等等。此時就也是希望大家不要隨便以外觀來評斷。這也接到原本的重點。
我們原本就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不需要任意以自己的觀點來決定他們真正應該幫助,而這個社會應該要良性的讓人們溝通,而不是大家不斷地互相增進責罵。而很多的幫助也不是表面上就能看得清的。不是這個人比較窮,另一個人比較有錢,哪個就不需要幫助。不是這個人車禍了,另一個人得了憂鬱症,就有誰比較不需要幫助。不是這個人失戀了,失業了,各種就是他應該自己承認他的責任。我認為一個充滿善意的社會,應該是大家都了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也有各種充滿相同之處,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無論親近的人還是陌生人,大家都學會在能力範圍之內去幫助他人,也勇敢地說自己需要幫助。但沒做到的也不用責備,畢竟對這個領域來說,整個人類社會現在還差得遠。我們只能慢慢開始努力。
工程圖繪製規則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人縱走Q&A】第20回
山巔的標記 三角點/阿慶
三角點?那是啥米碗糕?三角點!
為什麼不是三角型?
當你爬上山頭,
常會看到山頂上埋著一塊稱之為「三角點」的正方形長條石柱,
但不是每座山頂都有,因為點位置選定,
與「測量網」有關,因為不是每座山頂都要測量,
所以不是每座山頂都有三角點。
隔行如隔山,且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這個存在台灣將近一百年來的石頭,
所包含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三角點是繪製地形圖的「三角測量基點」,
以三角測量方式,
用三角函數關係計算出測量點的「縱、橫坐標及標高」數據,
而求得該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然後用一標定物,標示出該測量點,
則該標定物就稱之為三角點。
三角點跟三角形有相關,不是形狀是三角形才叫做三角點。
正確的講:「三角點是三角測量時,該三角網頂點的標記之謂」,這要先理解「啥米是三角測量?」
三角測量
應用三角學原理,三角內角和為180度,
以一已知邊擴充,經測量角度,用已知二角夾一邊,
透過三角函數,得知未知邊的長度,作大區域測量,
取得「未知點」的座標值。
並於三角形之每個頂點上,立下標石為記,
各頂點則稱為三角點,其為控制點之一種。
為何不用四角、五角來測?
其實也是可以的,
但是測點越多,會導致閉合差的誤差值越大,
精度較難控制,而且通視點越多,點位選擇會越困難。
三角形內角總和為180度,因測量上誤差難免,
誤差值的大小即稱之為精度,
所以每個點位又有「一等、二等、三等」的區別,
這倒不是「越多等會等越久」的意思。
簡言之,三角點是因測量需求所埋設的標記,
因為山頂上通視較佳,
所以位置常被選擇使用,但選擇條件是以通視性來考量,
不一定會在最高點設立
(如志佳陽大山三角點並不在最高峰)。
若把時光拉到日據時期(1895~1945),
日本人治理台灣為取得土地資源,於平定地方反抗勢力初期,
便火速展開土地規劃,
由「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0年起開始埋設三等地籍測量三角點,
以台中公園砲台山的原點(八九號)擴
及至澎湖大礁山的一一六O號,
大部分埋設分布於平原和山丘,
用來作為都市計劃、土地規劃、工程建設等依據,
並於1904年據以繪製成二萬分一台灣堡圖,
其所用的三角點標記的材質,統一為白色花崗岩,
並陰刻編號。地籍測量三角點朝北方有標石編號,
均以國字「0~九」直線由上而下刻記,南方刻記等級。
這類基石通常只在平原、郊山,為早期的現代測量痕跡。
現今的鄉鎮區塊劃分,則是延續日據時代的地形圖而來,
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1909~1932因軍事用途據以繪製「地形圖」,
而埋設的一、二、三等大地測量三角點,
基石朝南方刻有等級一、二、三等;
朝北方的那面刻上編號(一等點則無編號),
為橫向阿拉伯數字「0~9」四位數標記。
這類基石大都出現在較偏遠的山區,高山上所見的三角點,
均是此時期施測。由此可知,
三角點的存在之於當時以至現在,
都是很重要的國土基礎調查,關係著近代現代化進步的建設,
所以當時政府才會在四方爭戰之時,仍如此重視。
而基石的規格與埋設,更有一定的規範。
基石規格
二、三等三角點基石分柱石與盤石兩部分,
柱石露頭高18公分,打磨正方形邊長15公分,
頂端刻「┼」符號。
埋入土層下方未打磨邊長18公分,長度61公分,重57.6公斤;
柱石底下埋設盤石一顆,盤石:長寬各36.5公分,
厚10.5公分,重35公斤,共合計92.6公斤。
(以上重量數據,為基石之友所秤重,並非所有基石皆相同,
但相差無幾。)
一等三角點的柱石邊長較大,為18公分見方,總長度82公分。
除了柱石較大,其磐石也較大,且具上、下兩片磐石,
一切設計只為保護其寶貴精細的測量數值。
埋設方式
露頭刻記號碼編號朝北,等級刻記朝南,東、西兩面無標記。
基石用材均來自日本瀨戶內海小豆島所產之花崗岩。
因花崗岩堅硬不易風化,
台灣又不產花崗岩,這些石頭都是日據時期,
不遠千里迢迢從日本海運來台,可見審慎之一斑。
加上當時規則嚴謹,依規定埋設,
除了其本身具備的點標記資料功能,
更可以對照百年來地表變動狀況;
由其露頭高度,讓我們可以判斷該地的土表流失狀況;
由其標記規定,可據以知道方向位置;
其編號不重複,更是該地區的身分標記,
甚且是山頭或地區的代表標記。
根據地政事務所地籍記載,每顆三角點所在位置以其為中心,
週邊一坪面積的土地屬國有財產局所有,不得變更販賣。
然而若是基石一經移動,
除了那是塊花崗岩的石頭之外,
其所具有的標記數值與價值便喪失殆盡。
由此更讓我們得以體會,一個嚴密的基礎建設,
後來會發展成一種學問不是沒有道理的,
現在有很多人以尋找基石原點為興趣,
當成學問研究可見一斑。
三角點等級
高山上常見的有一等點、二等點、三等點,三種測量三角點。
另一種為森林三角點,其基石上面陰刻「山」字為記,
主要是為當年調查森林資源而做。
山區還會看到圖根點、地殼變動基準點、水準點等等測量記號。
材質則有花崗岩、安山岩、大理岩、自然石、銅標、水泥,甚至是塑膠、不鏽鋼標等等,
種類不一而足。
其中的花崗岩基石,
從日據時代開始即為「國土規劃」的測量依據。
時至今日,那些「來自日本的花崗岩」,
有些都已存在百年,見證台灣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三角點若沒被破壞,
其點位查三角點成果表,
可以很精確知道其所在點的「座標值和標高值」,
即X值、Y值和Z值。
是山區裡面一個很好的「定位點」,
甚至連方向都可以參考……陰刻「等級」的那一面為南方。
在山區極度缺乏「指標」的現代,
三角點無疑地提供了很好的「標的物」,
姑且不論其「古蹟」的身分,
光是讓你得以確認「地點」,就功德無量了。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全書文稿
詳 FB「一個人的中央山脈社團」,
提供公開瀏覽及下載,以達傳播之最大期盼。
即將集結出版,請洽詢該書作者(阿慶)。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請上阿慶FB社團洽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81776981896535/?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