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由Priyanka Chopra主演的Mary Kom自傳電影
敘述Mary Kom印度的女摔角選手如何替印度拿下許多奧運及其他比賽獎牌的故事
今年東京奧運她也代表印度出賽
目前她已經拿了一次勝利進階到下場比賽
期待她能拿出好成績😃
圖片轉發自網路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已 故 摔角選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1世紀已經過了五分之一,似乎還是有不少人會脫口對男孩說「男生不應該哭」(該不會還有人說「羞羞臉吧」),或者,面對男孩哭與女孩哭的時候,即使沒有說出口,也不經意流露出不同的處理態度。
因此,溫柔同理男孩的繪本,仍是我們需要的書,也仍有新作出版。日前出版的《大男孩不哭》,圖畫清爽好看,讀了之後,心情也覺得清爽舒坦。在這個故事中,父親對上學焦慮的男孩說「大男孩不哭」,孩子也真的努力忍住不哭,但是他很快就注意到,許多男性出於各種原因都會落淚。男性流淚不是錯誤,也不是該導正的事,只是情緒抒發時的反應。
而且,爸爸也會哭哩!
在《大男孩不哭》故事最後,爸爸掉眼淚的原因實在太可愛了,父子之間的對話和互動也是。不過,請容我無法透露。我同時也愛極了這個故事收尾的方式,喜愛到即使我明明知道故事中的父子只是虛構的畫中人,還是想集中心念祝福他們一生平安幸福(差一點也跟著哭了)。
另外,《鐵漢(也有情感)》我曾在《繪本教養地圖》書中的「各種男孩和各種女孩」篇章中特別選介,書中以許多強悍的男性角色(如超級英雄、忍者、摔角選手等等)製造出反差,相當有意思。
《想哭的時候》雖然沒有在文字上強調男孩,但書中的主角也是唯一出現的角色就是個男孩,已表明了同理的對象和立場。
《眼淚糖》是很有想像力但是設定很單純的故事,雖然也沒有直指男孩,但其中一段上場的是逞強的雄獅,本來自信滿滿的說「本大爺是不會哭的喔!」未料吞了一顆眼淚糖,還是痛哭失聲,不知道滿腹委屈都憋了多久。
等牠稍微平靜,沒有人取笑牠,而是對牠說:
「沒關係,獅子也有想哭的時候吧!」
「沒關係,就算是很強的獅子,也可以哭呀!」
是不是很溫柔呢?
你也願意對男孩溫柔一些嗎?
*《大男孩不哭》,維京出版
*《鐵漢(也有情感)》,新雅出版
*《想哭的時候》,上誼出版
*《眼淚糖》,小熊出版
已 故 摔角選手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起來寫】#我恨耶誕老人 #我恨交換禮物 // 鄭雋立 🌲
.
哈囉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有沒有交換禮物或約會?筆者自己過得不太好呢,每天被滿街藍白LED燈閃得老眼昏花、被教會歌聲洗腦、被交換禮物的人情債氣炸,還要靠貴死人不償命的葉黃素治眼疾,儼然是都市裡的另類難民,厭世啊!如果你跟筆者一樣受夠了耶誕節,希望這篇雜文能為你提供微薄的安慰。
.
■ #宗教形式主義弊病在大眾傳媒的體現
.
過去我們在別的文章提過日本早期佛教流於抄經的 #形式主義弊病(聖嚴法師,1993),不只東亞宗教,西洋亦然。以筆者幼年的1980-1990年代為例,電視節目在重要節日總是會停播原定的所有節目,包含連續劇、綜藝、科普甚至動畫,大量華而不實的『特別節目』(洗腦式MV穿插藝人談話)。
.
而耶誕則在迪士尼頻道產生大量以基督教為主體,探討「#聖誕精神」的節目,呼籲觀眾不應盲目慶祝,而應關懷社會、聯繫親友感情,而且要當個乖孩子「#相信耶誕老人的存在」(筆者按:so what?),立意雖好但大多剪輯自舊作品、沿用原畫,本質上與老三台年節綜藝無異,成為另類童年夢靨。
.
■ #消費文化氾濫與情緒勒索
.
耶誕節引起的消費現象在當代無疑是宗教文化霸權(文化領導權)的體現,導致節慶難民唯恐避之不及。人類學家Al Alvarezy(2005)在《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自述憂鬱症發作的經驗時,便提到耶誕節的可憎之處:「無謂的禮物、義務的強顏歡笑、嚇人的花費, #高潮後的沮喪。這是個得盡心思小心協調的日子,像走進地雷區」,Alvarezy在不堪負荷、與記者和妻子爭吵後吞下45顆安眠藥被送醫搶救,那是自殺有罪的年代,受害者本身甚至要接受警方調查(頁348-351)。
.
誠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968)在《上帝之死:反基督》對耶穌基督的形容,他帶來福音但不是去「救贖人類」,而是教導人類如何生活。我們不妨也借用尼采式的語言,定義這些造就耶誕難民的、曲解教義並淪為資本主義狂歡日的浮濫現象:這是 #基督教的粗鄙化、現代基督教徒的虛妄。最後的基督徒早已「死在十字架上」。
.
■ #現今耶誕實為文化混血產物
.
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2014)在〈被處決的耶誕老人〉中指出幾件研究證實的結論,耶誕並不算是基督教專屬節日,而是歐陸各地吸納 #古羅馬農神節(Saturnalia)異教習俗的產物。
.
其中包杉木、冬青樹、檞寄生,終夜點火照明的 #樹木崇拜(神似《圓桌武士》描述的神樹)、 #交換禮物背後的儀式色彩(帶有聖尼古拉影子的耶誕老人顯然高於庶民階級、禮物交易的利益算計與對亡者求生的隱喻)。
.
這些 #異教元素 使主教憂心節慶「異教化」,導致了1951年第戎大教堂的「焚燒耶誕老人(塑像)事件」,《法蘭西晚報》則形容該案件是「耶誕老人被處以火刑」。寫到這邊,筆者想起近日與天主教好友聊起信仰的形式主義氾濫,他傳來素雅的照片,拍攝自家掛在牆上的聖母像與念珠「我都這樣過耶誕」,沒有交際與消費, #只有禱告與靜觀,如此素樸、如此謙卑,好的信仰方式完全不需要無謂的熱鬧。
.
■ #笑死你的反耶誕影視產物
.
在《南方公園》、《辛普森家庭》、《聖誕夜驚魂》對宗教形式主義的諷刺外,2005年由David Steiman執導的電影《Santa’s Slay》(直譯: #聖誕大屠殺/ #幹掉聖誕老人),則講述耶誕老人其實是與天使打賭慘輸、被迫扮1000年白臉的惡魔之子(Santa=Satan),是邪典級的暗黑暴力喜劇。
.
該片耶誕老人由知名摔角選手Bill Goldberg飾演,又帥又猛,武打戲與屠殺場面相當精采,開場就是他服役期滿,從煙囪闖入資本家居所大開殺戒的爽快片段(這家人恰巧就是外表虔誠、內心鄙視信仰的偽善典型),即使該片編導虎頭蛇尾,但從頭到尾都是對節慶形式空洞的諷刺,看完非常滿足。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的耶誕書寫:
【認真聽】禮物交換 | 社會學中的聖誕節 // 李長潔 feat. 黃采瑛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54719054715713
.
◆【聖誕快樂】聖誕糕大量發生中:聖誕糕的由來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342514719269483
.
◆鄭雋立談形式主義弊病:
【一起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唬爛的孝道故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37563786431240
.
◆《Santa’s Slay》(聖誕大屠殺/幹掉聖誕老人)
開場屠殺影片試看版,包你爽!
https://youtu.be/gpguHbHq3aE
|
■ #參考文獻
.
01.聖嚴法師(1993)〈日韓佛教史略〉《法鼓全集》,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數位線上電子版,2020.12.22瀏覽,網址:http://ddc.shengyen.org/)
02.艾爾.艾佛瑞茲(Al Alvarezy)著,王慶蘋、華宇譯(2005)《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頁348-351
0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劉崎譯(1968)《上帝之死:反基督》,台北市:志文出版社,頁115-119
04.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廖慧瑛譯 (2014)《我們都是食人族》,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頁15-44〈被處決的耶誕老人〉,原典為2013年法國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