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藝術家在技藝養成過程中,總是會多方吸收養分而形塑成自我風格,不僅梵谷如此,莫內也是。
他著名的〝船上畫室〞靈感其實源自巴比松畫派前輩,而待在巴黎近郊小鎮阿壤特伊的那些年,剛好有塞納河和田野風光相佐,讓他可以每天揹起畫架出門取景,追逐光線和四季而作畫。
由於描繪題材多半是身邊熟悉的環境和人物,可以說,阿壤特伊的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莫內早期創作精髓。儘管尚未受到市場認同,但有摯愛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陪伴,那應該是充滿溫暖與愛的一段歲月,在遲暮之年更顯珍貴吧…
========================
關於莫內早期遭遇、創作風格,一家三口在阿壤特伊的溫馨時光,還有印象派小圈圈的好交情,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63集。
首播 08/11(三)20:00-21:00
重播 08/15(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IC之音FM97.5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
https://www.ic975.com/
#首播之後便可隨選即聽
https://pse.is/3m4g8z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StyleReality/posts/36189126886619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萬的網紅YOYO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透過陳漢典與阿雅2名主持人風趣輕鬆的角色演譯,藝術不再是嚴肅難懂的學問。 阿典嘗試風景畫的創作,卻因為無法寫實的描繪出所見到的風景,而被同伴取笑,雅雅姊知道後帶他去認識寫實主義巴比松畫派七星之一-米勒。 米勒大師曾經為了養家餬口替街訪鄰居繪製人體畫,落魄又失意;阿雅姐姐想要幫助他,於是假扮成米勒大師...
巴比松畫派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色調春光】
柳色青青,春光漫漫,當淡粉嬌嬈嫣然百媚忙不更迭地紛紛從樹梢枝頭冒出來時,就知道春天已經降臨。無論人事如何變遷,歷史如何進展,季節始終遞嬗,時令總是流轉,透過畫家的筆下,我們也得以見到百多年前的東風杏雨綻紅凝碧,無處不飛花。
19世紀末美國畫家喬治・因內斯(George Inness,1825–1894)晚年所作《紐澤西蒙特克萊的繁盛春妍》(Spring Blossoms, Montclair, New Jersey,c.1891)便以唯美浪漫的方式捕捉了林野春色。
此時冬天殘雪已盡,鮮嫩草色遍及田野,點點新綠染上後方枝椏,桃花、杏花和李花徐徐綻放各有姿態。如果交給印象派畫家來著墨,這應該是熱鬧繽紛生機盎然的畫面,不過因內斯卻刻意模糊部分筆觸,使用溫柔繾綣色調,省略許多細節,創造出迷濛詩意的動人效果。
===================
從21歲那年在紐約開設工作室正式〝出道〞,直到69歲去世為止,長達48年的職業生涯中,因內斯受到許多不同創作主張影響。儘管早期因內斯不可避免地與眾多美國畫家一樣,主要依循「哈德遜河派」(Hudson River School)從事瑰麗壯闊大山大水的家國景色。
自古許多藝術家都是藉由旅行開闊視野,進而精進創作,因內斯也是如此。在歐洲的見聞引發他不同的想法,尤其是在巴黎沙龍展上見到巴比松畫派(Barbizon),其中盧梭(Théodore Rousseau,1812-1867)筆下那田園風景裡,鬆散的筆觸與情感的流露都深深觸動了他。
然而不只如此,更早之前遊歷至佛羅倫斯時,透過旅居義大利的美國肖像畫家威廉・佩奇(William Page,1811-1885),因內斯接觸了瑞典科學兼神學家伊曼紐爾・瑞典伯格(Emanuel Swedenborg,168-1722)的泛神論(pantheistic philosophy),使得他逐漸跳脫哈德遜河派把忠實描述自然視為體現神聖力量的傳統,轉而著重哲學思考與精神層面,並揉合於作品中。
從此因內斯的創作不僅僅是寫實景色,還灌注了深刻的精神意涵,也讓他成為當代的哲學藝術家(artist-philosopher)。
另外再加上印象派的色彩層次和最擅長迷濛寫意的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美學啟發,種種融會之後,從而醞釀因內斯創作出這般具有表現力的動人氛圍。
與印象派差不多同年代,因內斯絕不單是隻〝模仿貓〞,他的創作歷程跟梵谷頗為類似,都是很有志氣地透過〝學習〞,擷取、吸收眾家所長而轉換成自我特色。
===================
儘管一生創作風格數變,因內斯的畫作題材卻都是以風景為主。
他所遺留下來的作品包含水彩、素描和油畫共約1150件,從其中技法演變就可觀察得到他是一位力求進步,旅行與創作不輟的畫家,即使到了晚年依舊馬不停蹄在歐美各地到處跑,尋覓靈感以作畫。另外因內斯也是位支持解放黑奴的人權主義者。
像因內斯這樣運用大塊色調、蒼茫氣氛表現是外景色的創作風格,被稱為是「色調主義」(Tonalism),惠斯勒和因內斯皆為此派代表。
他們以中性的灰、藍和棕色調渲染畫面,強調情感作用和陰影效果,主題常常游移於無形,極具抽象特質的現代感。至於像不像?或者是像什麼?早已不重要,典型〝為藝術而藝術〞,美感才是所求。
不過因內斯還是與惠斯勒有所差異,由於受到瑞典泛神論深深浸染,他更致力於自然萬物與人類精神層面的連結關係。
於是乎,因內斯的春天,不僅著瀰漫春意,也引導我們拋開既定成見,靜靜觀賞這一片美景,進而往內心探索。
===================
這麼說起來,因內斯想要引發的效應跟20世紀中期「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代表之一-馬克・羅斯柯((Mark Rothko,1903-1970)的「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或許頗為相似。
只是時隔半世紀之後,藝壇早已經過立體主義與抽象藝術徹底洗禮,而使得羅斯柯拋去所有具象細節,試圖以最簡潔形式激盪最深刻思想。若是有機會親自與羅斯科的大色塊面對面,相信你也會有所體受。
話說回來,若是比起萬物繁茂,熱鬧忙碌又喧嚷的春天,你不覺得因內斯的春天更是夢幻浪漫又引人入迷嗎?
===================
不知道因內斯的「哈德遜河派」和「色調主義」風格,你喜歡哪一種?
台灣已經春景處處,非常歡迎大家曬出四處走春賞花的精采紀錄~
#色調主義真唯美
#哈德遜河派
#今年有希望去日本賞櫻嗎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_blog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巴比松畫派 在 Apooz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布籽生物 #拾穗 #米勒 #藝術 #🎨
小布籽生物前往美術館參觀 #🖼
充滿布籽魂的名畫令人驚艷(嚇)
-
2/4號要來介紹《拾穗》(The Gleaners)
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繪於1857年,原作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
《拾穗》描繪三名農婦在麥田撿拾麥穗的情景,金黃陽光、彎腰等細節,畫面呈現「英雄史詩般的崇高意境」。反映貧苦人撿拾收割後遺留的穗粒以求溫飽,顯現當時的社會狀態與階級差距。(原作的畫面遠方畫出農地監督者坐於馬背上眺望(監視))
-
米勒屬於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主打走出工作室,在自然光下創作。《拾穗》充分地表現巴比松畫派柔和的光線,以及遠方雲霧朦朧等特徵。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原作仔細欣賞🔍。
-
布籽生物雖然外型圓滾肥美,仍努力彎腰展現💪
來把這幅經典名作《拾穗》貼進手帳本吧 #📖
-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喜愛(≧ω≦)/
- - - - - - - - - - - - - - - - - -
🌟網路選購請至👇
-
📍布籽生物 online store:
Pinkoi @ilovepinkoi
Creema @creema.tw
請搜尋🔎APOOZI
-
📍LINE貼圖&emoj販售中
個人原創貼圖🔎布籽生物
貼圖作者🔎apoozistudio
-
㊙️布籽生物限量福袋即將開賣🎉
2021 / 2/6/~2/9《 限時特惠 69折》
- - - - - - - - - - - - - - - - - -
#apoozi #插畫 #illustration #art #drawing #painting #cute #kawaii #イラスト #그림 #일러스트 #日付シート #手帳 #手帳素材 #日付シート配信案内 #手帳好朋友 #手帳ゆる友 #藝術品 #美術館 #美術館巡り
巴比松畫派 在 YOYOTV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透過陳漢典與阿雅2名主持人風趣輕鬆的角色演譯,藝術不再是嚴肅難懂的學問。
阿典嘗試風景畫的創作,卻因為無法寫實的描繪出所見到的風景,而被同伴取笑,雅雅姊知道後帶他去認識寫實主義巴比松畫派七星之一-米勒。
米勒大師曾經為了養家餬口替街訪鄰居繪製人體畫,落魄又失意;阿雅姐姐想要幫助他,於是假扮成米勒大師最尊敬的阿嬤,勸導他要為心中的永恆而畫畫,從此米勒大師下定決心捨棄裸體畫,移居巴比松,以描繪鄉村農事為主,展現社會充沛的生命力,最終成為巴比松畫派裡極有成就的大師。
巴比松畫派 在 【巴比松畫派的定義】... - 藝集生活Art Living Cafe 的推薦與評價
巴比松 派是指十九世紀中期法國的風景畫派。此派的藝術目標,是以實地寫生的方式,忠實表現農村的生活和景色;淵源於十七世紀法國和荷蘭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