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捷克,其實分為東半邊與西半邊,大略的分法是西邊大家熟知的波希米亞、以及東邊產非常好喝白葡萄酒的摩拉維亞。
而大家比較常去的卡洛維瓦利、庫倫諾夫,都在波西米亞區,摩拉維亞區反而是相對比較悠然風情卻少人踏及的區域。
.
布拉格將中世紀的街景完整地保留著,不管走往哪一個巷弄,都有讓人怦然心動的美好產生!一次二次的世界大戰,布拉格黃金四百年的場景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布拉格總能在街頭巷尾、每一個轉彎找到中古世紀的動人美景。
.
如果歐洲只能讓我選三個最鍾愛的城市,除了巴黎之外,布拉格一定在前三名。
.
很多人對於布拉格的印象,可能來自這本書的字句:
「陽光灑在布拉格那一片紅的海,
在我眼前展開來,
無垠無際、閃著光芒。
高低起伏的屋頂像波浪似的,
和著節拍的律動、跳起舞來。」
(摘錄自《波希米亞紅屋頂海,在跳舞》)
/
如果你要我說捷克,我想我可以說上七天七夜吧!
除了熟知的老城場景,
布拉格也是音樂之都、是莫札特最愛的城市,
是藝術之都,不管是20世紀前期的慕夏還是21世紀的大衛切爾尼。
.
布拉格有黑光劇、有聽不完的音樂會、
捷克還有葡萄園生產好喝又便宜的白葡萄酒,也有被喻為是全世界最好喝的啤酒。
昨天我看到最便宜的PIVO(就是捷克語的啤酒),300ml也只要20克朗。不管白天黑夜、早晨傍晚,幾乎都是人手一杯、人手一瓶!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_未滿18歲請勿飲酒
/
一晃眼,
就過了大半個月了。從布達佩斯回到布拉格,停留的時間在倒數,心裡一直有點不安與焦急。
週末的下午,
搭了纜車上山,從山上慢慢散步而下,企圖不放過每一個全覽布拉格天際線的美好機會。
.
每天看著紅屋頂,真的是一種美好的幸福。
.
如果我寫布拉格50個景點大全,有人想看嗎?拜託留言告訴我😊
/
團購中:
👉醫美級保濕保養品,999元套組送17片玻尿酸面膜:https://bit.ly/36HTPt5
.
👉對抗covid-19,量子天使噴起來:https://bit.ly/3jRuinv
.
👉寧靜頸枕53折:https://bit.ly/3mSAcrB
👉世界最安全防盜包募資划算團購:
⭕️海龜包👉:https://bit.ly/3z8boOQ
⭕️側背包👉:https://bit.ly/2X9a40V
⭕️背包+側背包組 👉:https://bit.ly/3C39gt
巴達維亞生啤酒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澄清唬爆米花分享:骨灰級遊戲解放軍之怒】#福編
最近經濟學人報導台灣可能成為戰火中心。不過在戰棋遊戲中非常出名,但已被併購的SSI公司(裝甲元帥系列出品者)在1999年時就已依照當時的「最壞狀況推演」,出版過虛擬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遊戲「People's General」,臺譯「解放軍之怒」,陸譯「人民將軍」。在該版本的設定背景,是:
(一)俄羅斯內憂外患持續惡化
(二)2002台灣走向獨立,中共開始準備干預並封鎖,同時在南海和越南發生衝突
(三)美國因財政困難與縮減赤字削減軍力
(四)2005時中共入侵宣布獨立的臺灣本島,美國第七艦隊介入,中共以擊沉林肯號航母作為回應。美國總統遂聯合西方盟國正式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宣戰。
㊣主要戰場:
一、東方戰役:戰役設定在中共為進行全面戰爭,決定直接掠奪衰弱、連核彈頭都無法繼續保存的俄羅斯國土豐富的工礦資源。玩家從伯力(出擊)、庫頁島(奪天然氣)、海參崴(徹底消除俄羅斯遠東力量)、烏蘭烏德(準備進攻西伯利亞)、伊爾庫次克(水電工礦)、阿拉木圖(擊敗當時相對親俄的哈薩克)、葉卡捷琳堡(烏拉工礦區)、喀山(工業中心)、阿斯特拉罕(控制裏海)、伏爾格勒(即史達林格勒,伏爾加河中心地帶)等戰役後迫使俄羅斯選擇與中國合作並中立。接下來共軍繼續橫掃越南、泰國、新馬,最後攻入南韓,在釜山一戰徹底消除西方介入的立足點後,迫使西方只能在談和與使用核武互相毀滅世界抉擇,玩家也成為最偉大的人民元帥。
二、西方戰役:戰役設定在東方最後一戰的釜山戰役,中共並沒有成功把西方掃入海,雙方均損失慘重後,玩家開始自釜山開始反攻,收復大田、漢城後,轉往歐陸,攻入伏爾格勒以鼓勵俄羅斯重新投入戰爭,在收復歐俄地區後,趁中共重兵回防烏拉山區之際轉往東南亞戰場。在河內獲勝後,又再度轉往烏拉與西伯利亞,奪回工礦資源以終結中共的戰爭潛力,最後伯力一戰順利擊敗共軍,迫使中共談和,接受臺灣完全獨立以換取西方不進攻中國本土,玩家則成為艾森豪與史瓦茲柯夫後再一位的偉大司令。
三、潛在戰場(台北):其實是北部戰場,設定在伯力戰役並不順利,中共繼續戰爭而沒有談和,美軍在宜蘭登陸,向台灣北部核心地區反攻。
※備註
一、武器:當時遊戲預設許多處於原型設備或計畫中的武器,所以與今日現實世界之後的發展有些許不同。
二、東方優勢:步兵單位以15為加成起跳,反應的其實是1990年代,中共有大量的可回役兵(1980-1990的對越十年輪戰使中共擁有最豐富的具戰役經驗人員)
三、西方優勢:頂級武器雖昂貴但明顯優於東方,且部隊能力額外加成一項是30資源(東方是50資源),反應西方軍武科技成熟並擴產快。
當然時至今日,這些條件已然改變,多數參加過中越十一年戰爭的人都已經當爺爺了,啤酒肚也取代六塊肌,反而是西方可迅速回役兵較多。但軍工生產也剛好相反,中共的一般軍工產品(如倍力橋組件、補給品生產)生產快且成本低,反而是西方的各類一般軍工產品生產慢且成本高(所以附加能力成本剛好反過來)。
四、中文版錯誤:中文版加了愛國單位「特種部隊」,只是把英軍的廓爾喀傭兵部隊兩項數值個加減一下,在英文原版並沒有這單位。戰役中所有可「採購」的部隊,都要有充足來源。英軍的廓爾喀部隊之所以可以戰時擴編,是因為在歐洲各富豪家與廓爾喀的鄉村,還有許多人可以回役。另,中文版許多戰場,除了台北戰場是原遊戲所設,其他都是中文版自行添加,幾乎都很明顯地過於偏袒臺方。
五、單位不被殲滅很重要:一個單位盡量不要被殲滅,反應的是一個單位只要不被軍事意義上的殲滅,能成一定建制保存,對戰力恢復很重要。沒被殲滅的隊伍,過場後自動復原,反應的是傷兵自醫院返回,還有新兵被老兵帶很快進入狀況。
額外一提,理想上部隊人員減損1/3就該退出戰鬥,是因為老兵2:1帶新人,是實務快速進入狀況的下限。
感想:
(一)很多人玩過後都覺得空軍角色怎麼相對不重要,這其實是來自2000年前後「噴射戰鬥機過度昂貴到發揮不了決定性作用」的論述。當時認為噴射戰鬥機面對越來越刁鑽的防空與越來越昂貴的造價,在不對稱的戰爭(如美國-伊拉克或美國-塞爾維亞)戰場尚有顯著作用,但在大國對戰,極易因對耗且難以快速補充而在實際主戰場沒有充分角色。
(二)遊戲明顯地存在大砲兵主義,但這符合中美雙方建軍的現實。從1999到現在,中美雙方其實都在增強遠程陸軍投射火力,遊戲中中共的WS(衛士)與美國的Crusader、Himars都是變態的遠程火力。只不過現實世界中共航天集團的衛士系列輸給兵器工業集團的AR系列(即現在的PHL-03、PHL-16),Crusader被取消,但Himars活下來。大國對戰時,有防空火力保護的遠程陸軍長程火箭衛星導引火力才是真正的輸出主力。
(三)解放軍之怒被很多玩家自創改成中東戰場、印巴戰場,某種程度可稱歷久不衰。
(四)當初俄羅斯在普丁執政前,完全被西方「看沒有」。
(五)這款游戲也算「邪典」(小眾經典)的原因是對後波灣全面戰爭型態有不錯的模擬。
(六)但時至今日,最大的落差還是無人機角色吃重沒有反應出來,不過遊戲當初假設是2005,當時無人機確實作用有限。
(七)當時(1998-1999)俄羅斯衰弱但政治立場還頗親西方,但今日的俄羅斯與西方的對立卻持續加深。俄羅斯雖不會和共軍同盟,卻不會切斷貿易,更不會站西方立場。
至於相關攻略網上搜尋都有,也有人利用qemu做出可模擬 windows 98環境,讓這款骨灰級遊戲可以運作。
祝大家周末愉快
重要的縮網址(有興趣玩戰棋殺的可以點看看)
https://reurl.cc/kVA21K
巴達維亞生啤酒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當時蘇聯除了輸送軍火,還派遣軍事人員協助訓練。像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的回憶中,就提到由他領導的廣西軍政府選擇投入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就撥贈了一批蘇聯製的莫辛那甘步槍裝備給廣西部隊。而李宗仁跟化名為「加倫將軍」的蘇聯軍事顧問─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有著不錯的交情,兩人還曾以白蘭地為賭注,來打賭軍事行動的發展。另外,作為蔣介石嫡系力量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其成員是由蘇聯協辦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組成,可見蘇聯軍事隊當時國軍的影響力極深。
而蘇聯的軍事協助效果也非常顯著,1926年,國民革命軍自廣州誓師北伐,1年後,國軍就攻佔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席捲全國之勢已是有目共睹。
但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1927年,蔣介石宣布清黨,利用武力排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勢力,這個舉動也讓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宣告斷絕。
「沒了蘇聯,現在該和哪一個國家合作發展軍事呢?」蔣介石開始列出各種可能性。
日本?
由於距離近,加上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成效卓著,日本一直是清末中國學習軍事的主要流派之一,就連蔣介石自己都是日本軍校出身。但當時日本是國民政府的對手─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合作對象,加上對中國的不懷好意,那是絕無合作之道理。
英國?美國?
雖然中國在一戰時,和這兩個昔日跟現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屬同一陣線,但在戰後,英美兩國卻對當時陷入軍閥內戰的中國發起軍事禁運的制裁,美國更是瀰漫一股置身事外的孤立主義,自然不可能和國民政府進行軍事合作。
法國?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老牌西方列強,竟跟國民政府表達過建立軍事合作的意願(甚至後來還說過中國政府可以不用付薪資給來華的法國將領,可謂半買半送),但蔣介石卻拒絕了。要說原因……「法國人在普法戰爭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這國家的軍事水平實在不靠譜呀。」
(在這裡,老ㄕ順便幫法國軍事「略微」平反。其實法國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悍,單以坦克製造為例,二戰初期,當時德國坦克對法國B1坦克的厚重裝甲完全束手無策。作為德國坦克部隊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古德里安,就曾說過:「我看到德軍坦克主炮打在法軍坦克上,炮彈直接被對方裝甲彈開。」所以法國的軍事還是挺強悍的。
不過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沒選擇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倒也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的法國在物資及軍備都擁有優勢的狀況下,卻被德國只用40多天的時間完敗。這個比普法戰爭還難看的戰績,也使法國人至今仍飽受調侃。)
「看來能合作的對象,就只有它了。」
蔣介石心中的最佳選擇,最後定睛在曾經是一戰中屬於敵對陣營的中歐強權─德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870年才完成建國大業的德國,雖然是個新興國家,但在清末洋化運動中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英法等老牌列強。
例如:號稱清末第一強軍的「北洋六鎮」,就是清朝聘用德國教官,並購買西洋軍火裝備的現代化部隊。而曾經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其主力艦「定遠」、「鎮遠」是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造。
所以中德兩國的軍事合作早有淵源,而德國軍事實力的強悍更是舉世聞名。
早在建國以先,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以劣勢的國力及兵力,迅速扣倒奧地利、法蘭西兩大歐陸強權;到了一戰更是幾乎以一國之力強抗英法俄三大國,而且在美國參戰前,德國於東線戰場完勝俄國,西線戰場則佔領法國頗多的土地並保有主動權。
這也難怪德國即便是一戰的戰敗國,卻仍獲得蔣介石青睞。
問題是……德國人願不願意和當時的國民政府合作呢?
說來時機巧合,身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當時也對中國情投意合。
在外交上,德國需要有盟友,一方面改善身為戰敗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突破被英法兩國壓制下的外交困境。
在經濟上,德國因大戰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戰敗後又身負2000億馬克的賠款,這讓德國經濟陷入蕭條。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企業,都迫切需要外銷收入重振經濟。
更實際的一點,就是失業的德國軍事人員需要找到頭路。因為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被規定只能保留10萬陸軍,極少數的海軍(分別是6艘過時的戰艦、6艘輕巡洋艦、12艘噸位數不足1000的驅逐艦、12艘魚雷艦),還有3個軍官學校;其他像:裝甲部隊、潛艦部隊、空軍部隊、化學部隊,一律廢除。一時之間,許多身懷絕技的德國軍人身陷窮困落魄的窘境(這其中就包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大大),成為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能跟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不但能讓失業軍人盡展所長,還可以避免他們待在國內,成為治安上的未爆彈(像是咱們的阿希,就跑去參加了納粹黨後,竟然還發動了一場啤酒館政變試圖顛覆當時的德國威瑪政府)。
這邊廂,國民政府想要提升軍事科技,那邊廂,德國政府需要中國的市場以及原物料。
於是乎,蔣介石透過留學過德國的政治委員─朱家驊,先接觸德國民間的名望人士,之後向德國軍政界透漏蔣介石希望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的意願,並且開出一份理想人選的名單。
德國政府則開始研究中德合作的可行性,而當他們打開蔣介石的名單後,只見印入眼簾的第一人是: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成為老蔣心中的顧問第一人選,馬肯森是何許人也?
此人在一戰中多次擔任東線戰場的軍團指揮,首先在1914年開戰之初連挫俄軍因此被封為德國陸軍元帥,後在1915年領軍橫掃巴爾幹戰場,攻佔了塞爾維亞以及羅馬尼亞。其用兵風格,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遼闊的戰場中突破敵方防線,日後被封為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甚至尊他為心中世界名將的第一人。
然後德國政府表示:「否決!」
德國政府接著看名單第二人,名字是: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他們不假思索地表示:「再次否決!」
如果說馬肯森是德國一戰中的東線戰場英雄,那魯登道夫則是德國戰爭後期的靈魂人物。
在一戰初期,魯登道夫以參謀長的身分協助上司興登堡在坦能堡重創俄軍,使德國在東線戰場由守轉攻;一戰中期,魯登道夫進入德國的參謀總部,開始制定許多重要戰略方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用潛艦擊毀所有通往敵方英國的船隻,這個戰略雖然後來成為美國參與一戰對抗德國的原因之一,但短期內,曾把英國逼到物資短缺的恐慌中,可見這個戰略的巨大殺傷力......無論是對敵我都是如此);到了戰爭後期,魯登道夫直接架空德國皇帝讓軍方成為實際執政單位,然後他先把列寧送回俄羅斯,引發俄羅斯的共產黨革命,使其退出一戰,從而讓德軍在東線中獲勝,後來又主持對西線戰場的大規模攻勢,曾一度讓德軍推進到法國首都巴黎的近郊。由這些經歷可以看到魯登道夫,是個能量巨大,並在戰略上極度大膽進取的有能人物。
那為何德國政府毫無懸念的拒絕讓上述兩人成為蔣介石的德國顧問?
絕不是因為德國人要把好人才留給自己用(馬肯森跟魯登道夫當時都已經從軍隊退役,而從魯登道夫後來還跟希特勒一起聯合搞政變,就知道他在德國政壇不受待見),而是因為在一戰落敗的德國,在簽署的凡爾賽條約被規定:「德國國民不得到外國政府或其部隊擔任軍事顧問,且德國政府有義務阻止有此意願的德國國民。」
所以德國政府很遵守這條規定,以至於他們阻擋國民前往國外從事軍事相關活動?答案是:倒也沒有。
其實德國政府蠻鼓勵退役軍人往國外發展。原因除了先前所提:可以解決凡爾賽條約限制下的軍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出國發展的軍人若是回到德國,說不定還能把在國外發展的經驗帶回到國內,促進本國軍隊發展。
像德國一戰中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就在戰後跑去美國從事特技飛行表演。如果各位覺得烏德特只是跑去雜耍,所以跟軍事活動沒發生關係,那可就想簡單了;因為後來烏德特藉由這些飛行經驗,大力推動德國裝備俯衝轟炸機,也就是德國在二戰中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斯圖卡轟炸機,成為德國日後閃擊戰的關鍵。
但魯登道夫和馬肯森卻有個問題導致無法出國,那就是:知名度太高,怕惹出爭議呀!
雖然各國為了讓德國保持穩定,對於德國中低階的退役軍人出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畢竟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要是德國動作搞得太誇張,各國還是會跑來質問,尤其是魯登道夫這個基本把所有國家都打了個遍的猛人,那更是嚴加看管的對象。
接連打槍蔣介石的人選後,德國政府後來想到變通的方法:「乾脆讓魯登道夫推薦,一個可靠但知名度不高的人選去跟南京國民政府合作吧。」
而魯登道夫考慮一番後,則說:「讓馬克思‧鮑爾去中國活動吧。」
圖片為:
第一張─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蔣介石預設德國顧問的首選
第二張─埃里希·魯登道夫,蔣介石第一批提出的顧問團人選之一
第三張─魯登道夫與希特勒合照
這兩人有一段時間密切合作,甚至一起策畫了啤酒館政變企圖奪取德國政權,但該政變很快被鎮壓,魯登道夫甩鍋給希特勒,自己完全沒被判刑,希特勒則為該事件背鍋吃了幾個月的牢飯,但也在蹲苦窯時,阿希完成他的著作─《我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