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 經濟學人:增溫3度地球將無安全之地》
{稿頭}
1) COP26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高峰會,11月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G20環境部長會議7月22、23日在義大利拿坡里召開,會後公報同意努力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會加速行動達到目標,是首度G20承認增溫1.5度的緊急性,但就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或刪除補助化石燃料上,因為中國、印度、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反動,未能達成共識。7月24、25日51國在倫敦召開的氣候會議,同樣未能在淘汰燃煤上達成共識。
2)頻繁極端天氣事件
2021年1月西班牙百年暴雪。三月新南威爾斯百年一遇水災。五月莫斯科創60年高溫紀錄。七月歐洲洪水、北美熱浪野火、鄭州、印度和倫敦暴雨。氣候科學家們承認似乎已無法及時預測極端天氣的強度。
3)全球暖化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約1.2度。
加劇極端天氣,7月24號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報導指出,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3度的話,地球將沒有安全的地方。
氣溫上升3度,植物將停止吸收二氧化碳,碳排量將足以造成,2100年前氣溫再上升1.5度,颶風更強勁,亞洲澳洲和美國東南部城市將面臨毀滅。
氣溫上升4度,南北極冰層消失,雨林變成沙漠,海水上升淹入大陸。人口將移居到加拿大和西伯利亞地區,爭奪地球上少數僅存可居住的地方,種族衝突和內戰將不可避免。
二氧化碳排到大氣中的65%到85%,要經過20到200年的時間,才會分解在大海裡,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可持續上千年。
4)巴黎協定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指出,2100年氣溫上升要控制在2度內的話,巴黎協定締約國都要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之外,還要實現中國2060年碳中和,美國2050年零碳排。
5)海平面上升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6月報告預估即便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內,2100年前海平面恐上升60公分,如果全球前136大的沿岸城市,完全沒有因應全球暖化的措施,到21世紀中葉,損害總計估在1.6到3.2兆美元間,受災最嚴重的將是廣州,其次是孟買。
{內文}
聲音來源:Euronews主播(2021.1.11):「西班牙當局加速清理,超過百年來,該國有紀錄下最高降雪量。」
聲音來源:7News Australiar記者(2021.3.20):「往下游處,位於新南威爾斯中北海岸的塔瑞鎮,淹沒水中,近20個海岸小鎮居民被要求撤離,創紀錄的降雨帶來豪大雨量。」
聲音來源:Arirang News主播 (2021.5.18):「莫斯科5月中旬氣溫,出現60年來最高紀錄,這樣十分異常的亞熱帶高溫,通常出現在俄羅斯南部的夏季中旬。」
聲音來源:ABC News主播 (2021.7.26):「美西野火極度危險,現在13州竄燒85處大型野火,空氣品質警告擴展到東岸,今天(7.26)稍晚波士頓才剛發布空氣品質警告。」
聲音來源:DW News記者(2021.7.26):「在印度下了數週大雨後,吸滿雨水的山坡地液化坍塌,下方村莊整個消失。」
聲音來源:Sky News記者 (2021.7.26):「不到一個月內,倫敦部分地區兩度經歷嚴重淹水,雷暴雨橫掃倫敦南部和東部。」
暴雪、強降雨、野火竄燒、高溫破紀錄,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占據新聞版面,橫跨南北半球,極端天氣加劇的來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就是「全球暖化」,7月24號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報導就指,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3度的話,地球將沒有安全的地方。
影片旁白:「氣溫上升3度的話,植物將停止吸收二氧化碳,碳排量將足以造成2100年前氣溫再上升1.5度,地球將瀕臨失控的全球暖化,在這個未來,颶風更強勁,亞洲澳洲和美國東南部城市將面臨毀滅。」
聲音來源: Channel 4 News記者:「北極暖化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還快,過去30年來,北極以每10年增加攝氏0.81度的速度暖化,比全球均溫上升快三倍。
氣候科學家 Emily Shuckburgh:「北極冰層融化,北極海洋會淡化,如果淡化後的海水流進北大西洋,會打亂洋流,對整個北半球帶來巨大影響。」
2015年起草的巴黎協定,以工業革命前,也就是1850到1900年為基準,要求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理想狀況限制在1.5度以下,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約1.2度。
影片旁白:「工業革命以來已經歷約200年,在這期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持續增加,助長地球增溫,溫度上升邁向攝氏2度的半路中。氣候科學家表示超過2度限制的話,將會造成致命熱浪、乾旱和野火更頻繁,地球大部分地區將無法居住。」
聲音來源:France 24記者:「氣候學家表示,如果目前的行為和污染持續不變的話,全球氣溫恐增加攝氏4度,將帶來更凶狠的天氣事件。」
影片旁白:「氣溫上升4度的話,我們將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地球,南北極的冰都會消失,雨林變成沙漠,海水上升淹入大陸。人口將移居到最新解凍後的加拿大和西伯利亞地區,但即便在這裡,夏季也熱到無法種植作物,除了沿岸地區以外,沒有東西買,生產者也沒有東西可賣,移民爭奪地球上少數僅存可居住的地方,種族衝突和內戰將不可避免。」
氣溫上升3度的地球,熱帶國家將熱到無法從事戶外活動,兩極冰層縮減無法逆轉,海平面上升的單位將以公尺來計算,上升4度,人類將上演生存大戰,那麼多國在巴黎協定承諾的減碳目標,對控制地球升溫有多少幫助?「氣候行動追蹤組織」估算指出,2100年氣溫上升要控制在2度內的話,巴黎協定締約國都要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之外,中國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美國2050零碳排也要落實。
影片旁白:「氣候行動追蹤組織」發現兩個顯著的問題,首先國家設定的減排目標,不夠大膽足以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且即使所有國家都達到減排目標,氣溫在接下來70年,估仍會上升超過攝氏2度,進入22世紀以後仍會持續增加。再者國家根本沒有達到減排目標,即便是保守的減排目標。」
影片旁白:「如果我們繼續維持過去10年來的做法,地球氣溫最快在2040年就會達到上升2度的限制,可能在2060年達上升3度。唯有盡快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落實巴黎協定。」
造成地球升溫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在這10年內,全球燃煤發電每年都必須減少14%,才能邁向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但剔除燃煤發電,一直是國際難以達成共識的議題,7月下旬在義大利拿坡里舉辦的G20環境部長峰會和在英國倫敦舉辦的氣候會議,在逐步淘汰燃煤發電上,都無疾而終。
影片旁白:「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中40%來自煤炭,但氣候變遷還不是唯一的問題,髒空氣每年造成7百萬人死亡,相當於和抽菸一樣致命,燃煤釋放的污染物,會進入人體肺部,經由血管擴散,甚至進入腦部。」
而且二氧化碳也不容易消失,排到大氣中的65%到85%,要經過20到200年的時間,才會分解在大海裡,剩下的有一部分消失在岩層或風化中,要花上萬年的時間,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可持續上千年。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中心前主任 柳中明(2010):「未來我們所面臨的頻繁的兩種極端現象,會不斷出現。整體的溫度上升在未來的十年,現在可以預測到2020年,可以看到快速上升的情況。」
2010年公開的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2度C」,探討全球暖化的衝擊,當時預見的未來,現正發生中。聯合國旗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6月提出的內部報告指出,都會區經歷越來越嚴重的空污和極端高溫,沿岸地區面臨海平面上升和風暴引發的水災加劇。
影片旁白:「還有其他11個沿岸城市,包括美國4個城市,都受到海平面上升嚴重衝擊,印尼首都雅加達已開始下沉,環境學家警告,三分之一的雅加達地區,未來30年內將被淹沒。」
報告還預估即便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內,2100年前海平面恐上升60公分,且在預期最糟糕的狀況下,如果全球前136大的沿岸城市,完全沒有因應全球暖化的措施,到21世紀中葉,損害總計估在1.6到3.2兆美元間,受災最嚴重的將是廣州,其次是孟買。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教授 N.H. Ravindranath:「短期來看,唯有因應氣候變遷做出改變,長期要減緩影響,基於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我想唯一辦法就是因應措施,如何進一步改善預警系統,如何提供更好的住房和基礎設施。」
DW記者:「在1990年代遭遇嚴重水災後,荷蘭決定讓河流有更多空間,就像這條在馬斯垂克市旁的河流,在這個地區禁止興建任何工廠和房屋。」
面臨頻發的極端天氣,能適應的國家就能生存下來,全球氣溫上升超過3度的話,地球將面臨無法逆轉的浩劫,無論國家強弱,恐都在劫難逃。
https://youtu.be/8A954Ql6i_c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40的網紅Kuo Choyc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蒙馬特山丘上聖心堂 五月天氣好舒服...
巴黎五月天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之中_台灣甜點業現況解析 / How does the Taiwan pastry industry cope with the pandemic and what can we do?
台灣疫情持續緊繃,昨日台北市政府宣佈全面禁止餐飲內用、新北市在今日跟進,而全台也有數個餐飲集團及百貨公司宣布停止內用服務,對餐飲業者打擊自然巨大。但 #甜點業呢?#和餐廳業者又有什麼不同?我在今天下午詢問幾位開業的朋友們,討論、整理了一些重點,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先說結論,和巴黎在疫情之中,甜點業者衝擊較小、甚至有逆勢開業的狀況不同,台灣由於店家型態、消費模式、以及氣候(沒錯,氣候對甜點業者、尤其是法式甜點業者的影響,比你想像的還要大得多)等完全不同,#許多店家的營業額在這幾日已掉至原來的一半以下,長期而言更不樂觀。但 #目前並沒有快速_單一的解方,需要政府、店家、消費者與外送平台和運輸業者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面對長期的挑戰。
1. #甜點業特性:
不似在法國甚至巴黎,甜點並非台灣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生活受限的當下能夠隨時被割捨。而對台灣人來說,甜點的消費很大部份與「下午茶」連結,需要有良好氣氛、舒適環境,還要有朋友的陪伴歡聚,才有消費的意義。因此,當內用風險增高、甚至完全被禁止時,內用的消費也不見得會轉移至外帶。
而與去年三、四月時的肅殺氣氛不同,當時僅是面對新型病毒的不確定性,現在則是每天數百人確診的高風險,政府呼籲「自主性封城」,因此外帶人口也大幅減少。去年母親節,我所有開店的朋友們都接到爆量母親節蛋糕訂單,但今年室內群聚的風險增高、也有不得超過五人的規定,因此包括慶生、節日慶祝的大蛋糕訂單也消失。
2. #推出外送服務緩不濟急:
- 首先是全台宅配業者皆已超出負荷,現在更面臨政府鬆綁法定工作時數上限,許多宅配與運輸從業人員皆工作不堪負荷。
- 甜點、特別是法式甜點,因結構脆弱,其實先天就不適合宅配,更何況還要冷藏宅配。許多宅配業者以機車配送,其實對甜點來說相當高風險,若途中商品毀壞,即使有時是由平台補償,也同樣增加消費糾紛的可能、影響店家商譽及未來消費者再度預訂的信心,店家需要額外耗費心神處理。
- 各外送平台各有優缺點,沒有完全理想的選擇。UberEats、Foodpanda 等會一次接數單,因此商品送達時間拉長,再加上以機車運送,品質確實可能受到影響;過去一年來動作積極的 Cutaway 卡個位則需要預訂,對有即時消費衝動特性的甜點來說也不完全友善。
另,外送平台的抽成比例極高,UberEats 與 Foodpanda 皆為 35%、Cutaway 則為 25%,另外還有平台租費、上架費、營業稅與服務年費等費用。不需要抽成、單純經營快遞運送服務的 Lalamove 則因為不需抽成,且單單專送等特色,在這陣子獲得許多餐飲業者青睞及討論。
不過,Lalamove 雖分為機車與包車兩種選項,對甜點業者來說,品質最有保證的是包車快遞,但由於運費計算方式以里程計算,較其他平台來得高,不見得是消費者心中的第一選項。另外,一位極為在意自家甜點品質的朋友私下透露,許多 Lalamove 的車況較為老舊,且司機不見得會在停車取餐時保持冷氣開放,現在才五月,但炎熱的天氣讓她光是在門口交單就已膽戰心驚。
而 Lalamove 既然只提供運送服務,那便表示消費者與店家需自行接洽前端訂餐與後端取餐事宜,需要一一處理訂單、退貨,甚至是叮囑客人手機記得開機、接電話,並在送貨時協助聯絡顧客,否則商品無法順利送達。
順帶一提,目前如黑貓與台灣宅配通等宅配業者,雖然有低溫宅配,但明訂禁止運送鮮奶油蛋糕與冰品,若執意要送,後果須自負,因此跨縣市的低溫甜點運送同樣風險很高。但天氣炎熱,即使是冷藏或冷凍宅配,也可能在運送途中因為理貨或其他因素,而被置放在車外,難以保證其品質。
3. #員工人力調度:
如果外送平台不盡理想,那是否可以將部分員工的工作轉為快遞親送呢?這也需要因應各店家的人力配置,除了找出有駕照及交通工具者以外,還要重新商討相關交通安全問題、做好準備措施。
如同開頭所說,台灣的甜點業者很難和巴黎甜點業一樣,在疫情中享受到部分紅利。巴黎的社區型店家居多、社群連結緊密,不僅對餐飲業本身有根深蒂固的需求與文化驕傲,甜點也確實扎根在生活中。外帶習慣和疫情之前相同,所以線上訂購自取模式(click & collect)很快建立。
另外,雖然宅配系統建置極為初階,外送員大部分騎著腳踏車運送,但巴黎市區範圍小(台北市是巴黎的 2.7 倍大)、氣候相對怡人,在去年最熱的夏季,店家又剛好全數開放,因此外送條件的確有些並非台北、甚至台灣能夠相比。
目前台灣仍在三級警戒中,包含雙北市長與許多前線醫護人員都直言疫情不容樂觀。如果情況持續、甚至可能升溫,那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
1. #政府:
在公共衛生安全與維持經濟中平衡本就不易,需要提前構思相關企業財務援助方案、思考如何度過難關,法國(以及世界其他各國)去年的慘狀已經給我們很多前車之鑑。提供參考,今年四月底,法國政府公布從疫情之初到 2021 年三月底,法國政府為企業投入的財務援助達到 2060 億歐元之譜,佔全年國民生產毛額近 1/10,而 2020 年財政赤字則逾國民生產毛額 3.9%,超過歐盟穩定與成長公約規定的 3% 上限。
2. #甜點店家:
雖然情況嚴峻,許多人都還在觀望之中,但應該徹底檢視現有的業務與產品特性,找出在當下最適合的經營模式,暫時捨棄不適合的商品。由於疫情難以預測、政府的政策也是即時宣佈,需要接受現實、迅速應變。也可以房東商討是否有房租減免的可能,度過重災期。如情況嚴峻,需轉型或是縮小營業範圍,則可能需要痛下決定。
後疫情的世界很可能不會恢復原樣,因此長期須調整經營模式與商品設計,或投入更多資源在外送、外帶、獨立用餐、消費者 DIY 等服務上。
3. #物流業者:
有心的物流業者可思考擴編人力及加碼投資冷藏、冷凍商品配送系統的長期策略。就算沒有疫情,宅配服務也將持續成長;當前局勢更加速消費型態的改變,並非短期星火。若能因此開創新局,會是消費者、物流與商家三贏。
4. #消費者:
去年疫情之中,我在巴黎的許多 Instagramers 好友,也發起鼓勵店家、支持消費的活動,許多業者才有幸度過難關。目前不適合跨區移動、外送也有其限制,因此,除了在選擇外送平台時選擇對店家友善的平台外,能夠以行動支持社區店家非常重要。雖然在家手作甜點很療癒,但若能在允許範圍內偶爾在附近商家外帶,也是同島一命的體現。
照片中是巴黎最古老的甜點店 Stohrer, la plus ancienne pâtisserie de Paris 的甜點櫃,這家甜點店自 1730 年開幕以來已近 300 年,同樣也挺過一整年疫情的重擊。台灣目前沒有同樣歷史悠久的店家,也許以後有機會,但沒有大家的守護,無論是新進還是老店,它們的存續可能就在當下轉瞬。
🔖 延伸閱讀:
1. #疫情之下的法國餐飲業
2. 經此一疫,甜點店是未來餐飲業新希望?https://tinyurl.com/y9mjrd78
#yingspastryguide #yingc #covid19 #新冠肺炎 #疫情 #台灣 #三級警戒 #餐飲業 #甜點 #法式甜點 #疫情之下的台灣甜點業
巴黎五月天氣 在 哈母太忙:享受生活二三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常筆記
每年五月是我最喜歡的月份,正式向春天告別之後,迎接充滿活力的熱情仲夏,數不清過去有幾年我總在五月造訪海邊,做為開啟夏季的一種儀式感❤️。
大部份的五月總是帶著雨,但即使濕濕答答也是受人歡迎,今年更期待梅雨能快快來,希望台灣能解除旱象,缺水缺電的日子實在太難了!一如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也在今年徹底顛覆,平凡原來如此不平凡~
本來今年也早早就擬了五月底的出遊計劃,五月也總是忙碌。疫情卻打亂了所有的節奏,但沒問題的,疫情過後隨時可以出發!還記得上週才跟朋友約了隔天見面,沒想到情況急轉直下,「如果順利的話,希望下次見面能在一個月後!」今一早閨密也敲我,問我說我們下次見面是在何時呢?她有東西想要交給我:「不如我寄給妳吧?會不會比較快?」感謝她的心意,一場疫情真的讓我們重新對生活有了新的體驗和感受。
一年我還是最喜歡五月,即使總是熱熱黏黏的,但今年期待讓它快轉度過,就把生日祝福留給台灣,或許是渺小的我最渺小的心願,只希望一切平安、無人耗損,生活盡快回復正軌,讓我們盡情享受平凡無奇的那些日常…… ❤️
We live in this world when we love it.
___Rabindranath Tagore (Stray Birds)
__________
#自拍真的很難😆
分享幾張前幾天拍的產品試用照,(自拍對我來說真的很障礙,網美們我深深佩服您們) 能有機會試用到KÉRASTASE巴黎卡詩家的新品覺得超開心,品牌本身髮品有多厲害就不多說了!
主要是這一系列新品 #粉漾芯生 是針對我這種軟塌細軟髮量身打造,夏天氣溫愈來愈濕熱、只要一流汗原本很扁塌的髮型又更加崩潰,真的很希望隨時都能擁有一頭蓬鬆有彈性的秀髮~細軟髮的人應該都得懂我的心情!試用之後的心得是真的還不錯,真的很喜歡頭髮蓬蓬鬆鬆的感覺,分享給大家!
#粉漾芯生髮浴
#粉漾芯生頭皮調理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