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社會進行轉型正義或去殖民化的時候,凝聚地方共識並進行地方歷史與文化的整理與展示是很關鍵的手段。透過建立社區博物館及辦理地方文化歷史節慶,在地人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來記憶並在生產地方的文化。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創作與展覽往往可以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讓我們來看看印尼爪哇的Wates社區如何做吧!
----------
「WAKARE MUSEUM」是由印尼藝術團隊Jatiwangi art Factory(以下簡稱JaF)規劃,與當地Wates社區居民、佩利塔哈拉潘大學(Pelita Harapan University)建築系師生合作打造的社區歷史博物館,座落在社區活動中心外的空地。第一眼觀察其外形,像是一座土造紀念碑,而它實際的功能確實也是如此,紀念一段居民與印尼空軍爭地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印尼爪哇Majalenka市被日本空軍佔領,包括Buntu、Beber、Beusi、Pilang、Salawana、Cibogor、Kampek這七個區域,並在Wates區外建立空軍基地與停機坪,居民們因而紛紛走避,將竹子與茅草製作的房屋扛起搬至鄰近的村莊。事實上,Wates區並非日軍佔領的七個區域,但印尼空軍卻主張其也包含在日軍佔領地中,經過長期抗爭及劃界後,居民才逐漸收復屬於他們的土地,直至今日雙方人馬仍在爭論土地所有權。會抗爭至今是因為居民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指出Wates區在戰爭期間並非為日軍所用,唯一證據是一首當地傳唱的巽他語歌曲「WAKARE」,意即日文的「道別」(別れ)。歌詞中提到了日本空軍佔領的七個區域,明明Wates區不包含在內,卻也得被迫遷離。JaF中有人組成樂團「HANYATERRA」翻唱這首民謠。
JaF在研究社區歷史時發現了這段故事,希望讓它長久流傳下去,與Wates社區居民討論後,決定成立社區博物館,其名稱「WAKARE MUSEUM」就源自這首民謠。材料使用日本空軍佔領的七個區域加上Wates區的土,以及磚塊、水泥,邀請建築系師生共同打造,只花了約半個月即完工,在2019年10月JaF與社區共同舉辦的「搬屋節」(Hari Gotong Rumah)盛大開幕。
「搬屋節」已舉辦了五年,紀念1943年日本空軍佔領當地而導致居民搬離村莊的歷史,這一天居民會儀式性地扛起茅草與竹製房屋祝禱,在街道上跳舞、共餐,一起合唱「WAKARE」這首具象徵意義的民謠。JaF希望故事不僅能流傳,也希望集中居民的向心力,讓政府看見大家捍衛家園的決心。
「WAKARE MUSEUM」用土打造、說土地的故事,顯現當地與土的關係密切。事實上,博物館位於印尼爪哇島上最大的瓦片製造城市Majalenka,JaF在當地推行五年的「紅土城市」(Kota-Terakota)計畫,希望透過當代藝術進入社區產業,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與在地產業能見度,例如:每年夏季舉辦搬瓦工人健美比賽、與在地小農合作發展果汁品牌、千人敲瓦片吹陶笛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NewsDetail/7af25987-c13d-4e28-bdfc-29a7eeb8cd1d
巽他語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印尼看護Warlem在人行道上放聲高歌,她帶來歌曲Diusir Suami〈先生趕我出去〉,講述先生有新歡,老婆被無情趕出家門的故事。特別的是,這是一首巽他語(Basa Sunda)歌曲,巽他是爪哇島西部的古國,而今當地人的方言則稱巽他語。約有15%的印尼人,日常生活中講的不是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而是巽他語呢~明天晚上八點,唱四方@PNN,印尼方言唱乎你聽~http://www.justin.tv/pnnpts、http://www.ustream.tv/user/PNN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