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說要休息的,
但禮拜五看到斯洛伐克捐1萬劑疫苗給台灣,
想起去年拜訪台灣的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
就覺得應該要趕緊在打疫苗前把斯洛伐克的介紹寫出來,
避免我整個人陷入副作用當中。
至於我打完疫苗之後到底是高燒不止的年輕人還是安然無恙的老人,
明天再跟大家分享。
「我們無法選擇鄰居,但可以選擇朋友。」
這是我昨天在臉書上看到的感謝圖,上面畫著美國、日本、立陶宛的國旗,旁邊加上一位新朋友:#斯洛伐克。今天就來帶大家聽聽,這位新朋友的故事吧。
你應該對一個名字有印象:#捷克斯洛伐克。
是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在1989年以前是同一個國家。他們共同生活在蘇聯的壓迫之下,最終在蘇聯垮台後分成兩個國家。今天我們就從歷史看起,認識50多年前那場「布拉格之春」。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去年捷克參議院議長不顧中國反對也要訪台,斯洛伐克總統甚至發言反對王毅的威嚇,力挺台灣。這兩兄弟曾一起對抗惡魔,惡魔垮了,兄弟倆握了手,和平分家。他們是各地之春的起點,阿拉伯之春、漢城之春皆承它的名。也是絲絨革命的示範,兩國人在分家後的融洽相處,國際罕見。要介紹斯洛伐克,就要和捷克一起。他們是鄰居,更是朋友。
#布拉格之春的希望
1968年,蘇聯加盟國捷克斯洛伐克選出一個新的共產黨總書記:杜布契克(Alexander Dubcek)。先別緊張,杜布契克是來幫忙的。他上台後提出一個新的想法:
「給社會主義一張人性面孔」。
這是什麼意思?杜布契克想打造一個更人道的社會主義,他想放寬書報審查、擴大言論自由、讓人民參政。人民喜歡這個想法。人民想要更多的改革,想要修正社會主義的扭曲,想在社會主義裡,加入一點點的民主。在杜布契克和改革派的帶領之下,捷克斯洛伐克欣欣向榮,樂觀的氣息蔓延街頭巷尾,滿心期待陽光灑下的「布拉格之春」。
但有人不開心。
蘇聯不可能放任「民主」兩個字遊走在它的國度。他們命令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後稱捷共)參與協商會議,但杜布契克拒絕了。他不僅拒絕,還拉攏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試圖共同抗衡蘇聯。
蘇聯絕不可能讓這件事發生。
1968年8月20日,晚上11點,有一架蘇聯客機飛越布拉格領空,說他們故障了,要求緊急迫降。布拉格機場不疑有他,讓蘇聯客機降落了。結果從客機裡走出來的,不是一般乘客,是一批又一批蘇聯武裝部隊。
蘇聯很快的占領了布拉格機場,他們準備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了!他們先是跟杜布契克說,你出來協商,我們就不進攻。杜布契克抵死不從。隔天,蘇聯大軍衝入捷克斯洛伐克,帶來40萬士兵、6300輛坦克、800架飛機、2000座大砲。你以為這數量是大型戰爭,不,是蘇聯眼裡容不下任何民主的燭火。
殺雞用牛刀,
蘇聯為了斬民主的芽,用數千台坦克,全數上膛。
就跟我們提過的立陶宛一樣。蘇聯搶先攻佔布拉格電台,因為他們擔心民主的聲音被傳播到各地。但這樣擋不了捷克人的勇敢。
人民發起大罷工,在廣場上印製地下報紙,一名年輕捷克人為了將國旗掛在蘇聯坦克上,當場被槍殺。
最終還是被蘇聯奪走布拉格的春天了。
這場鎮壓最後有數十人被逮捕,上百人死亡,數千人被送去再教育。隔年一月,一名大學生在廣場自焚抗議,幾天後他去世了,數千人共同哀悼他。後來陸續又傳出有人自焚的新聞,但這些火光終究融化不了從東方傳來的冷酷無情,蘇維埃的冬天再次降臨,一待就是再二十年。
鐵幕退去,窗外的太陽照映進來
地上灑滿彩色的光
時間快轉到1989年。還記不記得我們上次說的立陶宛200萬人牽手活動?那是在1989年8月,波羅的海三個國家200萬人牽起自由之鏈,
向世界吶喊著要人權,推翻蘇聯。這條人鏈果真撼動了蘇聯的地位,同年,東歐各國發起了屬於自己的革命,捷克斯洛伐克也跟上了。他們在1989年11月,發動一場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接著因為警方鎮壓,加劇了人民的怒火,參與人數暴增到50萬人,國內各地也主動發起總罷工。就在11月28日,捷共宣布,它放棄一切權力,並取消一黨專政。因為自由來的太順利,沒有革命、沒有大規模暴力衝突。於是人們將這次革命稱為「天鵝絨革命」,又稱「絲綢革命」,很滑順的意思。
民主勝利了,
雖然距離布拉格之春早已過了20年,
但春天終究是來臨了。
1990年代,波羅的海三國和捷克斯洛伐克順利推翻國內共產政權,
蘇聯巨大鐵幕落下,窗外透進來的光折色成一道彩虹,在中亞、東歐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顏色革命。
#當我們變成我和你
捷共垮台後,捷克斯洛伐克繼續以聯邦國家存在著。但當時兩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不一,於是1992年,兩家總理面對面,討論著到底是要繼續以聯邦國家共存,還是分開獨自建國。最後雙方決定,分開吧,對彼此都好。兩邊在1992年共同修改捷克斯洛伐克憲法,
在處理完領土和財產分配後,1992年12月31日,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兩個新的國家誕生了。
在各自建國後,雙方各走各的路,但方向大致相同。捷克在1993年立刻宣布捷共是一個「犯罪和可恨的組織」,裁定共產黨解散。
斯洛伐克則是等到去年11月才通過法律修正案,宣布捷共是犯罪組織,且禁止國內有任何共產主義的標幟出現。「去共產化」已經是東歐各國的默契(白俄羅斯除外),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台灣的新朋友大多都在東歐,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共產巨獸,他們50年前就見過了。
去年8月,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來台,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人正好在德國,對著媒體說:
「一定要讓維特齊為自己的短視行為和政治投機付出沉重代價。」
這句話惹毛了歐洲人。歐盟執委會發言人說這種外交語言是不樂見的,德國外交部長馬斯也說,威脅不適合這裡(歐洲)。而斯洛伐克總統查普托娃(Zuzana Caputova)更是發文強調,不能接受中國威脅歐盟成員。
捷克參議院議長訪台一事,斯洛伐克可以不用發聲的。他們大可以裝沒事,繼續賺中國的錢。但這就是這兩國的友誼展現。再一個例子,今年4月,當俄羅斯宣布驅逐20名捷克外交官時,斯洛伐克立刻也以驅逐3個俄羅斯外交官作為反擊,力挺捷克。(後來波羅的海三國也立刻跟上,三國合計驅逐4名俄外交官)
有朋友形容,捷克和斯洛伐克就桃園人和中壢人啦。就是「我們在隔壁、我們是好朋友,但當一家人,先不用」。所以現在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互相都很友好,大多時候不會分你是哪一國人,只有在特定話題上,或是少數很在意的人,才會貼國籍的標籤。
斯洛伐克對台灣的友善不會只停在1萬劑疫苗。今年1月初,斯洛伐克就說會派高級代表團來台灣,只是剛好因為台灣5月疫情大爆發,代表團就延後了。現在又傳出消息,代表團預計會在9月訪台,規格應該會比過往都還要盛大。想必到時候中國應該又會跳腳了。
有時候建交不一定感情好,分家了也不代表就要惡言相向。雖然捷克和斯洛伐克還沒跟台灣建立邦交關係,但我們已經看到他們友台的展現。最後謝謝為這一切奔走的外交人員們,以及齊心幫助台灣的國家和企業。
今天這篇文章的參考資料放於敏迪選讀官方網站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718-2/
---#我是閒聊線---
在經歷30個小時的燒燒退退後,敏迪我現在已是一尾活龍。打疫苗其實不可怕,反而賺來一整天的休息和放空,挺好的。明天再來跟大家分享我打疫苗的整個過程,以及身為一個32歲的年輕人到底會有那些副作用。
對了,國際觀察曆的集資問卷還在蒐集中喔,還沒填問卷的人要把握機會了,填寫問卷才會在開賣的第一時間收到消息唷。
https://bit.ly/3yRggs6
布拉格之春 死亡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分享上半年度的電影,今天則是書籍,這段時間裡有一長串的待讀清單還來不及讀,所以選出這八本其實稱不上公正,就是回顧六個月來自己讀完後私心特別喜歡的作品。其實書籍和電影不太一樣,要選出其中之最好難,這些文字帶來的感動是存在於不同層面與世界的,會以不同方式滲透讀者的心靈,常常讓人深感手背手心都是肉,相信所有愛書人都會明白如此說法。
姜峯楠《 #呼吸》有九篇或長或短的故事,遺世獨立的小說篇篇都具有《異星入境》的生命力道,別的科幻作家耗盡心神在創造未來世界的樣貌、在刻劃未知時空的輪廓,唯獨他,科幻只是背景、只是元素,更有條不紊從人的角度拓展深層想像邊際,書中一句話言:「科學不光是為了要尋求真理,科學也必須尋求人類生存的意義」,而他親筆銘刻下的,亦徹底體現人性面對科技的細膩心態,與那重來千萬次也無法改變的未來命運。
聶華苓《 #桑青與桃紅》是動盪年代下孕育的文明產物,也是政治衝擊後的社會脈動,聚焦於「人」,聚焦於人的「困境」,聚焦於人如何受「政治」所困。隨著主人翁的顛沛流離反覆適應環境變動,1945年的瞿塘峽,1948年的北平,1957年的台北,移轉到最後 1969年的美國,桑青與桃紅先後長於同一副軀殼,一個自然生成,一個環境使然,漸漸分裂為天壤之別的兩種對立性格。聶華苓由內而外塑造了當局者的主觀視角,從中國四面楚歌的困境,舊秩序的全面崩解,過街老鼠的躲藏生活,到白先勇老師所形容「其心也危,其情也哀」的空虛失根,四個極具時代意義的年代裡斷裂式循序推進,桑青清亮的身影逐漸淡去,桃紅主導的時間愈來愈多,透過日記形式成就這一部情節更為戲劇化的東方版《金色筆記》。
完整文章寫於:https://www.unitas.me/?p=13167
《 #吹過星星的風》共收錄八位影響深遠的近代韓國作家的八篇短篇小說,有被稱作韓國「托爾斯泰」的李光洙,韓國「契訶夫」的玄鎮健,韓國普羅文學奠基者李箕永,諷刺文學大師蔡萬植,自我意識文學先驅李箱,女性主義運動者與左翼作家的姜敬愛,卡普文學與新傾向派代表作家崔曙海,寫實主義代表羅稻香,每一篇皆具閱讀價值與時代意義,某種層面與台灣共同分享了一種相似且貼近的東亞經驗,極其壓抑的日本殖民時期,惡性循環的窮困農民生活,筆觸所及教人痛心,也深刻入骨。
郭強生《 #尋琴者》滿是歲月洗鍊與時間錯落的痕跡,一場雪,一架鋼琴,一個人,構成了定格畫面,作者沒說的是景框外的種種失望以及種種沉默。《尋琴者》尋琴,也尋情,琴與情裡皆有愛有恨,有過的去的,也有過不去的。像石黑一雄的《夜曲》輕輕觸碰不停與現實妥協的哀傷靈魂,如此一個不起眼的中年調音師,曾是老師寄予厚望的音樂神童,曾經深深仰慕戴著金絲框眼鏡的年輕鋼琴家,卻眼睜睜與屬於自己的時機擦身而過,無法以理想的演奏家身份面對鋼琴,成為一個調音師也很好,靜靜於陰影處守護靈魂的依歸。始料未及的是,在命運的牽引下,他最終依然踏上了當年鋼琴家長久居住的紐約,忐忑帶著未能完成的純粹情感踏上這趟旅程,不只在於琴,更在於情,緣起緣滅和所有的一切都能於此處找到結局。
Graham Greene《 #沉靜的美國人》談越戰時的故事,令人再度刺穿充斥潮濕、不安、錯愕、困惑、瘋狂、死亡又孤獨的黑暗之心,其凝視的對象是美國、自由以及理想主義,而非西方殖民心態下被視為落後之地的越南。書中弗勒是被派遣至越南的英國戰地記者,帶著擁抱死亡的念頭來到此處,已屆中年的他解決不了家鄉的困境,也安於夜夜有越南女子鳳溫柔相伴的日子,雖然經濟情況稱不上寬裕,但一張外國人的臉蛋就足以讓他在當地享有優越待遇。然而一切隨著美國年輕人派爾到來而產生變化,那沉靜的性格、老實的為人、天真的理想,在多數外國人裡顯得鶴立雞群,與弗勒有所交集後漸漸介入他與鳳的感情,一天,卻在突如其來的噩耗讓這些戰場之外的矛盾與衝突戛然而止。
卡繆《 #異鄉人》就如沙特所說,是一部以荒謬對抗荒謬的作品,書中主角莫梭在旁人眼裡輕如鴻毛的生命,行徑孤僻有違常理,態度麻木不仁,事事無動於衷,甚至消極被動面對生命中的許多大事,舉凡將母親送入養老院、葬禮上未流一滴眼淚、守靈時抽菸喝咖啡、隔天假日就去游泳約會看電影,那些聰明或誠實等形容詞原來可以是褒也可以是貶,原來審判一個人是否有罪,重要的是審判這個人的靈魂是否從眾、是否媚俗,是否容於社會主流價值。他選擇忠於自我的荒謬,非忠於世界的荒謬,因誠實面對自身情感而幸福,因承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而幸福,因擁抱荒謬而將生命意義真正掌握在手裡,迎向文學史上極為了不起的勇敢結局。
米蘭昆德拉《 #笑忘書》是關於笑與忘的小說,關於遺忘、布拉格和天使的小說,七篇故事形成一張複雜的網,籠罩在布拉格的憂鬱蒼芎,有兩種笑,有 Litost,有死亡,有記憶,有過去,有未來,還有塔米娜,其中兩篇以塔米娜為主角,而塔米娜就是布拉格的化身,即使其他篇章屬於他人的故事,卻也都是由她的生命主旋律變奏展開。布拉格身為一個沒有記憶的城市,是因為人們一次又一次打倒曾經立起的雕像,眼見蘇聯紅軍驅逐了德國人,歡天喜地迎接共產政府,卻沒想到 1968 年在坦克無情碾壓下走到布拉格之春的終點,人民只渴望改變,無意推翻,捷共的威權統治不但抹去人性的臉孔,更抹去了了幾十萬人生命的記憶,必須媚俗,必須從眾,必須強迫遺忘,否則便會成為被拋出跳舞圓圈之外的石頭,成為永無歸隊機會的叛徒,剩下廢墟上蔓生的野草,照片徒留一頂帽子虛懸空中。
完整文章寫於:https://reurl.cc/d0k0Ry
Sally Rooney《 #正常人》影集乍看主要著眼於康諾與梅黎安的戀情,若有似無觸碰著顯而易見卻難以形容的階級、虛無與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關係,這些在小說中佔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刻劃年輕人在人群中探索自我的成長過程,在看似尋常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來回擺盪,以簡練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我們這一代彼此攙扶著面對情感、面對關係、面對自我、面對孤獨的恐懼與成長,書評近日分享。
布拉格之春 死亡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防疫期間最有感就是閱讀量真的不知不覺變大了,從平均一個禮拜讀完一本書,變成一個禮拜可以讀完兩本書,照著自己空閒時的節奏慢慢走,也漸漸習慣沒有太大負擔又靜得下來的生活模式,其他花費瞬間大幅降低,反倒是購書量相對提升,這樣的日子似乎也稱不上太壞,算算過去的屯書量,加上從未間斷的好書不停推陳出新,至少在可預期的未來內我們都不愁無書可看。
最近入手的書依然每一本都有非讀不可的理由,首先照慣例先將版面留給本月選書,為 21 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當代文壇大師格雷安葛林兩本相當好看的小說,分別為《 #愛情的盡頭》與《 #沉靜的美國人》,史上描寫「外遇」最傑出的小說《愛情的盡頭》,日前已經迅速完食並再度複習改編電影;而《沉靜的美國人》更加精彩,背景設定於個人最感興趣的越戰時空,刻劃 1950 年代一名英國記者眼中特務活動異常頻繁、局勢混亂不安的越南西貢,不僅批判了美國的理想主義,更引領讀者深入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死亡的意義,以犀利的視角寫下親身見聞,將駐越期間見證形塑法越戰爭時期重要的諜報活動寫成了一部結構巧妙、精采且耐人尋味的小說。
其次還有最愛米蘭昆德拉《 #笑忘書》的四十週年紀念版,收錄七個以「布拉格之春」為主調的短篇故事,故事中的人有的想留住記憶,有的想抵抗記憶,昆德拉藉此帶出微小個體與龐大歷史之間的微妙連結,並融合夢境、詩歌,雜糅以批判、敘事,用時快時慢的節奏,交織成關於笑與忘的動人樂章。另一方面,相當喜歡的作家法蘭岑的全新散文集《 #地球盡頭的盡頭》,聚焦於氣候變遷、物種消失與非自然災害,他對對文學和鳥的愛無比巨大,本書是對這兩個主題的激昂論述。無論談哪一個題目,法蘭岑的散文總是對收到的看法保持懷疑,機鋒凌厲,對自己的失敗也坦言不諱。他對鳥類的報導和思考,既是對牠們的美麗與適應力的感動歡呼,也是一次請大家採取行動的呼籲:拯救我們所愛的一切。
再者,三月底已迫不及待介紹的《 #螢火蟲之墓》原著小說,是野坂昭如獻給死去妹妹的安魂曲,關於戰火下凋零的時代,關於一個少年最沉痛的懺悔錄,帶來與電影不一樣的感動,此書由六篇故事組成,皆是野坂昭如戰後的親身見聞,為少數專注書寫戰時疏散生活、黑市日常、美軍駐紮下的日本社會、戰後孤兒遭遇、戰敗國卑屈心理的作家,身為戰後焦土廢墟中倖存下來的「焦土世代」一員,他期望,他們應當是親眼見證戰爭的最後一代。
同為日本作家的作品,宮本輝生涯代表作《 #錦繡》、白石一文《 #一億元的分手費》與岩井俊二《 #庭守之犬》也令人相當好奇。身為日本經典愛情文學的《錦繡》,透過十四封往復書簡,帶領讀者穿梭於愛與別離、生與死、業與因果的難題之間,為心的傷痛與愛的執迷探尋出口。《一億元的分手費》是一本為成人而寫的小說,結褵三十年來妻子絕口不提一筆繼承來的鉅額遺產,直到鐵平無意間得知這個秘密,人生自此慢慢亂了套,他無法再信任人,於是鐵平做出決定,一個想找回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擇。《庭守之犬》則為日本 311 事件後,岩井俊二的關懷社會之作,核電廠接連爆炸,人類內臟普遍嚴重汙染,科學家培植出「人類豬」物種,以便人們移植器官,同時生育也越來越困難,有人過了發育期,「那裡」一點動靜也沒有的,烏瑪索就是這樣的男人,這樣的人還能得到幸福嗎?
《 #赤地之戀》是張愛玲作品中於四月份重新問世百歲誕辰版本,再度直面社會議題,在是非黑白沒有標準、人的理性失去憑恃的時代,她寫出知識分子在家國之間的掙扎,也為歷史的傷痕留下血淚的見證。備受矚目的新書還包括華文推理鬼才陳浩基的《 #氣球人》,前後共耗時九年創作,以猜不透的結局、想不出的手法,誕生出燒腦新品種小說,以「氣球人」稱號為客戶解決無數「麻煩」,堪稱專家中的專家的殺手,不但身懷異能,還能殺人於無形,但是樹大招風,在進退兩難的委託底下一步步跌入陷阱,到底是誰精心策畫了這場困局,又步步進逼?他百思不得其解。
《盤根之森》作者 Naomi Novik 也帶來全新獨立奇幻小說《 #霜雪之銀焰火之金》,故事圍繞在三名來自不同背景的女孩的身上,世界可能在她們的選擇中毀滅,而這一切,都始於一個女孩在森林中吹噓自己能織銀成金。一邊是冰寒刺骨的冬日,一邊是烈火焚身的煉獄,這三名女孩的命運會如何交錯?另一方面,《佔有》作者 A.S. Byatt 另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 #天使與昆蟲》也於此時上市,由〈尤金妮婭閃蝶〉、〈婚姻天使〉兩篇故事組成,情節如同一部懸疑偵探小說,同時具有高度文學性。這是一部融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進化論、社會風俗與洶湧思潮、生物學、宗教理念與神話等內容的文本,結合近乎貪婪的智性好奇心與古怪的想像力,也充滿對那些浪漫主義詩人的憐愛。拜雅特迷戀語言,其語言卻從不感情用事,以哲學家一般的冷靜推演自己的理念,用最理智的風格表達最有情的事物。
近期華文作家還是不乏諸多優秀創作,有幾日前才分享過的游善鈞《 #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意象鮮明且具有生命力,思緒不停流動,空間持續跳換,讓人於字裡行間來回前進,來回後退,試圖從這些具有自我意識的詞彙裡尋找屬於每一位觀者的內在視野。還有,被譽為郭強生最好作品的《 #尋琴者》,敘述一位擁有過人音樂天分的鋼琴調音師,少年時的遭遇讓他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時光與感情之中。一位年逾六十歲的生意人,因為妻子死後留下的一架鋼琴與調音師相遇,兩人結伴踏上尋琴之路。
最後當然不能錯過話題新書劉芷妤的《 #女神自助餐》,以輕盈細膩的筆觸,寫下八篇珠玉短篇小說,折射出女性被社會拒絕、侵擾的千百種遭遇:在同學會遇見當年性騷擾犯的 OL、被嫂嫂 po 上「靠北婆家」粉專痛罵的小姑、擁有仙人千年之軀卻依舊遭受約會強暴的嫦娥、和相差十七歲的小鮮肉過夜卻膽顫心驚的女性主義教授、因為體型被嘲笑而學會迎合愛人的女孩。故事中所有的主角與配角,都是活生生的、你我身邊的女性,我們所熟知、幾乎是反射性思考的「那種」社會常識與價值,是她們頸上血跡斑駁變形的項圈。《女神自助餐》是一本血淚斑斑,讀了卻無比舒暢的痛快之作,祝福每一位別人家的女兒,都能平凡又自由地活著。
布拉格之春 死亡 在 守的蘇聯阻止,最終還強行出兵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布拉格的春天 ·轉角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udnglobal/ . ... 在街上開火——最終就在137名市民死亡、500人重傷的血腥中,「布拉格之春」遺憾落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