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關門古道蹤跡的我們,有點悵然的離開關門水池,一頭栽進細雨迷濛的濃霧之中,在長箭竹草原間尋找隱約的路跡。走著走著,雨勢漸歇,跟到布條後,才有比較明顯的路徑可跟。
一會兒後路就彎進了森林,然後就遇到階梯遺址了,是清朝的石階啊!!!行程至此,終於有走在遺跡上的感覺了,我的心裡滿是雀躍之情,甚至有些激動:終於看到了,是傳說中的關門古道!
在這趟行程前,關門古道對我來說,是個連照片、資料都找不太到的神秘遺址。和其他林業時代、日本時代的遺跡相比,簡直可以說是「被山林回收」的程度,也無怪乎照片不是找不到,就是覺得看不出所以然了。
遙想光緒12年,劉銘傳巡撫任內,為了延續沈葆楨開山撫番政策,花了半年時間闢建了集集水尾道路,今日的關門古道。它從集集經過民和(拔社埔)後,往北翻越稜線到巴庫拉斯社、卡社,再翻過拉夫郎山,從三分所附近下到加年端社,繼續蜿蜒在帖鹿桑山的南側山腹,漸次下降到丹大社,抵達布農族丹社群的聚落核心。接著,再從丹大社一帶爬上關門山長長的西稜,告別哈巴昂社後,蜿蜒上中央山脈主稜,並在我們剛才抵達的關門水池往南轉,沿稜線起伏一公里後,在巖山腳下轉折向東,以旋轉石階之字下行抵達馬太鞍溪底的Tongqolan,小歇後攀上倫太文山,最後沿著山稜一路下降抵達拔子庄,今日的富源。
這是清代最後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路,也是丹社群布農族人們在昭和年間離開家園,搬家到馬侯宛社,今日馬遠部落附近時所走的遷移路徑。
它是一條承載著百年故事與記憶的道路,猶如一部濃縮的台灣歷史,在這荒遠的南三主脊上隱隱發光。
從遇到階梯開始,我們便走在真正的關門古道上,又好走又大條,幾段完整的階梯以外(好像是4個),還有夾道鐵杉行道樹、疑似浮築橋的駁崁以及開挖山壁的痕跡。
行走期間,遙想百年前清兵駐紮在這空氣稀薄又寒冷的中央山脈上時,不知是作何心情?而丹社族人們攜家帶眷途經此地,手上拎著鍋碗瓢盆、背上背著一兩歲的小小孩,回首遠眺故鄉美麗的丹大溪谷時,心中又是何等不捨與無奈呢?
#南三屋脊大散步・關門古道百年石階
布農族遷移史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 ◎詩手菜鳥
前言
陳黎是有名的台灣詩人,他的詩作偶有涉及本地的歷史。本文希望從〈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中分析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
作品介紹
〈太魯閣.一九八九〉完成於一九八九年三月,收錄在《暴雨》。
〈 紀念照(三首)〉是是陳黎在編輯《洄瀾憶往——花蓮開埠三百年紀念攝影特輯》時,自照片中看到家鄉的舊貌,有感而作的系列詩作。〈 紀念照(三首)〉分別包含〈昭和紀念館〉、〈布農雕像〉、 〈蕃人納稅〉三首詩,完成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收錄在《家庭之旅》。
詩作分析
陳黎的詩作可以從各個方面分析,本文將會集中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這四首詩中,在敘事技巧上作集中分析。
經整合分析,陳黎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這四首詩中使用的技巧主要有四項:從景色切入敘事、時間跨度大、以自然之物比喻、借用典故、強調不同語言。下文將會將會逐點詳細說明。
從景色切入敘事
陳黎在詩中一開始會先描寫一個靜止的畫面,勾勒出背景,之後才切入一個流動的敘事。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一節就是靜止的畫面,詩中以「萬仞山壁、雲霧推抹、濕潤中流轉、靜止的千綠、陡峭光滑的巖頂絕壁、莊嚴若蓊鬱的雨林、墨藍的星空、褶皺曲折的岩面、亂石崩疊的谷底」等描述太魯閣這個片土地,令太魯閣的形象、地貌鮮活地呈現在眼前,同時讓讀者有一個具體的畫面、舞台能接續後面敘事的「演出」。
〈 紀念照(三首)〉中也有相同的處理,〈昭和紀念館〉一開始的描述:
時間是昭和七年
六個穿著整齊制服的消防隊員,或立或坐
機械而對稱地分擁鏡頭中央兩輛
擦得鮮亮的消防車
後面是一根木頭電線桿和一棵檳榔樹
再後面是銅獅雄踞的紀念館
一朵雲剛剛飄過,停在照片外
不遠處花崗山公園的涼亭上
〈布農雕像〉中的:
九個布農族人
九塊頑固的石頭,並排坐在分駐所門前
〈蕃人納稅〉中:
「蕃人納稅」——六個耕織完畢的卑南族人
手持稅單,魚貫地走進午後的役場
他們筆直的身軀恭敬地向著端坐桌前
同樣恭敬的稅吏,向著滴滴答答,具體而微
勾勒往事的算盤,他們赤裸的腳踩在地上
〈 紀念照(三首)〉有附上照片,上面引用的部份是詩中簡單描述對的照片,讓讀者對大環境有具體畫面之後才進行下一步——切入敘事。
時間跨度大
這幾首詩的敘事主題都是歷史書寫,詩中敘述的事件,時間跨度都很大,時間從原著民時期到日治時期,再到民國時期,最後甚至跳到現在。詩作以大的時間跨度展現本身敘述的歷史經歷事件之多,時間之長,再讓讀者在這些不同時間的事件中有所感受。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二節有不同的人來到「你(太魯閣)的峽口採取砂金」,有紅毛的西班牙人、紅毛的荷蘭人、被滿州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驅逐走滿州人的日本人。他們在太魯閣的峽口、山腰、溪頭築壘,架砲,殺人——發生爭鬥。最後,用刀漢人和用槍日本人說:「投降吧,太魯閣番!」有着紋身的原著民離開他們的家從深山逐漸遷移到平原。這裏展示了有不少到外族人因為利益(採取砂金)而來,對應不同時期的台灣:從荷治、西治到明鄭、清治到日治,發生不同的爭鬥、流血,從刀槍到槍炮,原著民從山裏被趕到平原去。
〈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接繼上一節,說「那些被中國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國民黨來台,「帶著戰餘的炸藥,鄉愁,推土機/他們在你糾纏的骨骼間開鑿新的夢」開始在台灣發展和建設,跟着來台的人開始在這裏落地生根——「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時間快轉到現在,太魯閣已經有「那些坐著冷氣巴士遊覽你的人」,因現代化人們開始到太魯閣遊玩、欣賞美景,當中多少人知道或記得太魯閣孕育生命的地方。
在〈昭和紀念館〉中主要場景建築,從一開是阿美族出錢出力蓋成的阿美族會館,過渡到日治花蓮港廳消防組。詩中有敘述從一開始的台灣因海港而興旺起來,有築港者的血汗和勞動者殘留地上的檳榔汁;之後到二戰,有盟軍飛機飛來;再到,國民黨來台,把主要場景建築改成民防指揮部,接着再改國軍英雄館。詩中的時間回到現在,「我」的阿美族學生已經會說國語了。
在〈蕃人納稅〉中,詩作則是從日治的卑南族納稅,跳到現代拍或是收藏這張照片的人。
總括而言,陳黎在這幾首詩中的敘事時間跨度大,藉此表現出台灣經過的不同時期。
以自然之物比喻
陳黎在這幾道書寫歷史的詩作中不約而同使用自然之物比喻當中的人。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中,這樣寫道:「跟著新認識的異鄉女子,他們學習/接枝,混血,繁殖/一如一遍遍種下去的加州李,高麗菜,二十世紀梨/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以以加州李、高麗菜、二十世紀梨比喻跟附國民政府來台的人,像外來種子一樣在本地生長,和「新認識的異鄉女子」——即本地的原居民學習。也用「接枝」、「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這些用於植物身上的詞語套用在他們身上,以表示他們在台灣落地生根。另外,「接枝」指把從一品種的枝條移植在另一品種的上,也是一個對跟附國民政府來台的人一個切合他們背景的比喻。
在〈昭和紀念館〉以火比喻在之前的人們,而「英雄,因為他們像滅火一樣消滅/弱勢者的聲音、名字、紀念物」。之前在這片的人們是火,是自然的存在,是為生存的,同時具威脅的,被強大的國軍英雄館的「英雄」消滅。
在〈布農雕像〉和〈蕃人納稅〉中,詩作分別以「頑固的石頭」和「泥土連著泥土」比喻布農族人和卑南族人,這兩個比喻同樣是自然之物,而且石頭和泥土是和土地連結之物,更顯原著民和這片土地之間的親密連繫。
這幾首詩使用自然之物比喻當中的人,以表示他們和土地之間的連繫。
借用典故
詩作中有不少借用典故的地方,這樣令詩的閱讀層次增加。
在〈 紀念照(三首)〉最明顯引用的就是三張附上的照片,讀者在讀詩的時候也可以觀看照片,有實際的視覺對照。
除此以外,在〈布農雕像〉引用雕塑家羅丹的雕塑作品加萊市民(加萊義民)。加萊市民作品源於14世紀百年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攻陷法國加萊市。經談判,英方要求加萊市交出六名高貴的市民處死,以保全城市。詩中以「我不知道雕塑加萊市民的羅丹看到他們/會不會要他們站起來。九個布農族人」將詩中敘述的九個布農族人和加萊義民相提並論,連結起上來。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中兩處引用了典故。在「到一個叫天祥的地方撿賞落盡的梅花/他們把御榻鋪在溫泉的小徑,頂著熱氣/大聲朗讀正氣歌/但你不是華清池,不是馬嵬坡/不是迢遙朦朧的中國山水」當中,天祥和正氣歌連結。正氣歌的作者是文天祥,而太魯閣有一個地方叫天祥,兩樣明明不相關的東西,被後來從中國來台的人因懷念故土而將兩者拉在一起。後而提到的華清池和馬嵬坡是中國盛載歷史的景點,但太魯閣並不是那些地方,詩中以並列參照的方式強調這點。後面提到的「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相同效果就不作贅述。
第三節後段提到「福爾摩莎」,福爾摩莎是台灣的代稱,傳說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台灣,發出福爾摩莎——葡萄文美麗的之意的讚歎因而得名。詩中以福爾摩莎說太魯閣不是福爾摩莎,的確是美麗,但美麗不是它的全部。
強調不同語言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四節中,列舉四十八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古地名。對名人而言,這些地名或許只是一些完洞的聲音,這些古地名在泰雅族語各有所指(參見陳黎在詩未之註)。接繼第三節現代人可能已經忙記太魯閣孕育生命的地方,第四節開首一連列了二十個尋找,希望一步步尋回太魯閣相關的事,之後列了四十八個泰雅族語的太魯閣地名,當中各有含意。
在〈昭和紀念館〉中有兩處提到語言,一是「日本製的消防車不曾擇定滅火的語言/它說日本話,它說台灣話/它說阿美族,泰雅族話,它說客家話/但沈默的歷史只聽得懂一種聲音:/勝利者的聲音,統治者的聲音,強勢者的聲音」和「救火聲,我的阿美族學生抱著一粒大白菜/從花崗山上走下來。他用國語說:」。前者提到消防員不分語言,不分國界為需要的人服務。這裏也可以從語言看到當時台灣種族多元。後者可以用前者後句的歷史聲音作連結,經過歷史的進度阿美族學生已經會國語了。
在〈布農雕像〉中「他們的眼睛正視前方,他們的臉龐刻著不同/發音的布農族語「莊嚴」:莊嚴的哀愁」這裏雖然沒有直接便用語言說話,但以無聲的方式將代表自身的語言和「莊嚴」、頑強作結合。
縱觀來說,強調不同語言在詩中有強調族群,也有土地連結的效果。
總結
陳黎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中是展現的敘事特色為先從描述景色構造有形的背景,再切入時間跨度大的歷史敘事,在詩中借用典故再次增加間跨度和層次,又以自然之物比喻和強調不同的語言,連結土地同時作出區分。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黎 #太魯閣.一九八九 #紀念照 #歷史敘事
布農族遷移史 在 Ingay Tali 穎艾達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崁頂部落的布農族人們在 #崁頂3062家屋 分享屬於崁頂部落的故事。從遷移史到命名文化,要帶我們一步一步認識崁頂部落。而未來的崁頂3062家屋,更將成為崁頂部落各個家族輪流敘述獨特故事的所在呢!大家趕快來預約看展吧!
☑️展覽期間|目前持續中,前往看展請於一週前電話預約喔!
☑️展覽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預約電話|ibu 0989-527192
🌐活動網頁|https://tinyurl.com/y9dkbhs2
圖片來源🙏🏽 崁頂百年展
#崁頂 #布農族 #家屋
#Ingay資訊分享 #活動 篇
ℹ️臉書搜尋「活動」,可以快速找到Ingay與團隊為大家整理的全國活動資訊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布農族遷移史 在 尋找祖先足跡桃源Ismahasan長者口述遷移史2020-06-04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Kanasia itu madadaingaz sintatahu kilim maas mai'asang 高雄桃源 布農族 的Ismahasan氏族,家族一位長輩Aziman陳清榮,花了近40的時間蒐集並製作家譜 ... ... <看更多>
布農族遷移史 在 【一堂主流教育聽不到的布農族人視角台灣近代史】 講師 ... 的推薦與評價
北方因受制於賽德克族群的勢力,而主要向南遷徙。 布農族南遷的過程,首遇鄒族,但在鄒族人遭遇疫病人口大幅削減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