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在宅期間Netflix最棒了】
昨天在看屍戰朝鮮第二季的時候
發現其中有段醫女診脈劇情蠻有趣的
趁著用餐空檔時間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因為聽患者說很好看
最近才開始從第一季追起來
感謝Netflix讓我們有好劇在家宅過疫情🤣
———[以下有雷,斟酌觀賞]———
第二季,第四集
有一段醫女徐菲被反派趙學柱找來
要幫中殿娘娘診脈,一探產子一事之虛實
醫女首先以單指單側診脈之後
(按取左手尺部脈位)
表情凝重的說了一句
「診察不到澀脈」(左尺脈不澀)
接著趙學柱便追問
「這是什麼意思」
醫女緊張的回答
「這孩子不是中殿娘娘的孩子」
相信這段一般非中醫背景的人可能看不太懂,不過我來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段!
劇中醫女徐菲,伸手單以中指取脈
看劇照的取脈位置,應該是「左尺部」
這裡講個小常識
中醫把脈各種治療派別差異、解讀不同
但是常見基本分類還是以「內難經」的分類為根本。
如果單純指基礎簡化的「把脈位置」
主要位於雙手左右的橈動脈腕後的前端
單側再分「寸、關、尺」三個部位,一共六個部位。
再以「輕、中、重」三種力道按下以感受血管、血流、軟組織狀態。
劇中所診脈的「左尺部脈」
在大部分的中醫理論中,多解讀為與「中醫臟腑-腎」有相關聯。(臟腑腎不是實體器官腎臟,而是泛指與生殖系統、水液運輸功能等綜合性的代稱)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醫女「用單指直取左尺部」,有可能是想要直接看看中殿娘娘是不是有什麼婦科情形或問題。
看到這裡不得不說劇組在細節部分有做好基本功課!
以歷史背景來看,劇中設定年代應該是跨越1400-1600年之間。
(使用中文字表示在世宗大王-1418年之前,但是壬辰倭亂發生在1592年,所以劇中背景其實是混合倒置200年的歷史)
因此當時韓醫使用的脈學,有可能是源自於西晉-王叔和《脈經》的理論延續發展。(韓醫歷史不熟,有高手請不吝指正)
根據《脈經》中記載,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複來。」
澀脈一般在中醫來說,我們經常用來推測患者可能有「氣血缺乏、血液循環差、脫水失血⋯等等一類虛弱的情形」
同時若是「尺部脈澀」,則可能表示月經不暢、生殖系統、骨盆腔、甚至是排便可能有一些問題。
事實上把脈只是診療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沒有詳細問診,脈象就只是一個Sign,並不具有完整的臨床病理意義。
所以醫女說「(尺部)沒有澀脈、孩子不是她生的」
應該是猜測「假如有生產,理當會出現產後虛弱的脈象,但是脈象不虛弱,應該沒有生產」,然而在我們專業中醫師看來,還要考慮幾種可能:
1. 中殿娘娘本身體質好,生完小孩一樣一尾活龍,沒有澀脈。
2. 中殿娘娘有好好吃藥膳坐月子、產後恢復迅速,沒有澀脈。
3. 好啦,真的被妳猜到因為沒生孩子所以沒有澀脈。
無論是否有生產,這些都是「沒有澀脈」的可能。
臨床醫療有些「診斷邏輯」不能夠倒置反推,有A則有B並不代表有B必有A。
「沒有摸到澀脈」
只能表示這個人在當下
「可能沒有氣血虛弱、循環不好之類現象」
但是沒辦法100%確認她有沒有生小孩啊😂(還是有些人生完小孩身體恢復很好的)
反之,就算摸到尺部澀脈,也不表示她一定是剛生完小孩,因為有很多情況也可能出現尺部澀脈。
像是子宮肌瘤大出血、嚴重便秘痔瘡出血過多(咦?)、烙賽嚴重脫水(當時衛生條件也有可能),這些都可能造成血液、體液缺乏、骨盆腔狀態異常,因而摸到「尺部澀脈」現象。
所以劇情中醫女只憑脈象(而且還單指只摸左手尺脈,根本針對到不行)便下診斷,實在有點大膽獨斷,難怪會被抓去關(誤)!
好啦,太認真看待了,畢竟是戲劇嘛!😆
如果換做是我來診脈,還不奉承一下娘娘辛苦了、孩子生的健康又白胖、月子做的好、健康沒煩惱⋯不然等下人頭落地都不知道⋯😂
PS:
從某些角度來說,以「尺部摸不到澀脈來判斷沒有剛生產完」,或許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還是有一些些可信的!
畢竟古代飲食營養條件並不如今日,產後虛弱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一些,假設確實有生完小孩,理論上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摸到澀脈。
不過就像所說,還是需要依據詳細問診、同時參酌脈象,才能夠做出正確的診斷喔!
#韓劇的歷史考據細節真的很猛
#希望台灣也有更多同樣厲害的影視作品
#防疫期間在家看劇最適合了
#第三季等不及啦
#netflix原創影集
#屍戰朝鮮
-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體態控制|埋線雕塑|婦科問題
內科雜症|過敏疾病|皮膚疾患
-
診所地址:
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
02-2558-5592
「希望台灣也有更多同樣厲害的影視作品」的推薦目錄:
希望台灣也有更多同樣厲害的影視作品 在 找劇本編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還有不少大明星演的,票房只有幾十萬到百萬左右是台灣觀眾口味挑, 還是爛片吸引不到觀眾,還是缺德事做太多的報應? 輔導金1380萬,還名導演的作品, ... <看更多>
希望台灣也有更多同樣厲害的影視作品 在 影視之家不能看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個原因,是琴姐跟已故的譚炳文一樣,她於香港電視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令人難忘的演出多不勝數;其次,一直覺得,琴姐的外型、打扮,甚至聲綫,與已於 ... ... <看更多>
希望台灣也有更多同樣厲害的影視作品 在 Re: [討論] 都怪編劇就飽了?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bellid (bellid)》之銘言:
: 每當一有韓國影視作品叫好叫座的時候,台灣就會掀起一股檢討風。
: 在這股檢討風中,很常聽到的聲音就是,台灣編劇寫不出來這種劇本啦。
: 比方說這篇
: 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72648
: 裡面曹瑞原導演說到:
: 「台灣最弱的一環是編劇」,從編劇的基本功到題材的開發,都還有更多需要加強;
: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也指出,近年台劇儘管製作規格提升,「但要讓觀眾可以順暢地一集一集追完、沒有尷尬的作品,相較之下還是不那麼全面。」
: 好的,先假設這個“編劇是最弱的一環”為真。
: 那這狀況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文長有點亂,隨便寫寫隨便讀讀,請多包涵。
其實追究問題的源頭是誰造成的,已經沒辦法解決這個圈子的問題了。
只要走過幾個台灣劇組就知道,劇組就是一個台灣社會文化的縮影(哪個行業又不是?)
導演跟製片怪劇組人員能力不足,劇組人員也不時在片場私底下怪導演拍的亂七八糟,
怪製片不給合理的工作環境和條件。
這實在很奇怪,明明應該是一個一起創作和克服各種拍片困難的的team,
卻搞得好像每個劇組拍片都像在勞資雙方大作戰,針鋒相對,拍部片比當三年兵還累,
裡頭還更多階級,出錢的欺負被雇傭的,然後各組的頭再欺負組裡更菜的,或不同組的
彼此在搞小圈圈內鬥。
但以上的抱怨內容是不是事實?
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都是事實,
不然不會在李安回台灣拍少年pi之前,台灣影視圈內沒有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美術質感
公司,然後少年pi十年過去了,仍只有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法蘭克美術質感公司,綜觀
檯面上的有發行資源的國片,美術質感幾乎都是法蘭克執行的。
沒有競爭,會有進步嗎?
妝髮和服裝造型就更不想說了,從來就是一個在台灣影視沒有人用國際標準檢視過的部
分。
其實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台灣為什麼拍不出魷魚遊戲」或「屍速列車」或「寄生上流」
而是「為什麼台灣拿不到國際平台的資金來拍出有台灣特色的戲?」。
台灣的文化裡從來沒有自我檢討,只有怪罪他人,所以尋找問題根源不實際,從教育層
面著手改善我認為比較有機會執行。
但回頭看台灣影視教育,記得前陣子北藝大電影系某教授有發文說了類似台灣不需要
Netflix的發文,說明韓國影視環境和條件比我們更血汗,如果韓國影視圈壓榨的問題
是Netflix資金可以帶頭解決的話,我們再來努力拍出魷魚遊戲之類的內容。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反資本主義式的發言,但感覺如果台灣影視最高學府的立場是這樣的
話就知道短時間內要改善進步是很難了。
倒不是要護航韓國影視不血汗,小的有認識在韓國電影圈工作的韓國人,的確是很血汗,
但人家有沒有藉由引進國際資源試圖改善勞動條件,這也是有的事實。他們透過長年在
國際影壇上工作打拼的大導演,引入更良善的工作條件。
舉例來說:奉俊昊回韓拍《寄生上流》,使用的僱傭合約條件和在美國一模一樣,薪水
有保障,工時也有保障,而且他的理由還不是因為「這樣比較人道,產業比較健康」或
是「片子會比較好看」,而是他幾次的經驗下來發現這樣的勞動條件:
「拍片比較有效率」。
「效率」兩個字擺出來給你看了,問題是台灣的製片或製作公司有在學嗎?學校有在教
嗎?有極少數的公司有想要實踐這件事,但整體來說真的是沒有耶。
其實不需要拿《魷魚遊戲》各種吹捧或是各種檢討來自欺欺人,光是歐美一年不知道有
多少部超級小成本製作,但同樣拍的精彩好看的電影,只是因為台灣看不到,所以我們
不知道,而只著眼在最有曝光度的作品,本身的眼界就很狹隘了。
基本上台灣影視的現況就是:
1.整體環境來說,多數製片壓榨劇組是事實。
2.劇組裡各組的頭薪水有提升,越來越高也是事實,但有沒有合理發給助理就不清楚。
我的理解是水很深。
3.各層級能力不符合國際標準,導致很難有跨國合作或跨國商業資金流入,也是事實。
4.政府輔導金制度核發和審查制度爛到這篇說不完,也是事實。
文策院也是亂七八糟的,小的朋友在文策院執行企劃,也曾經和幾個在跑文策院的
製片聊過,奇奇怪怪的事也是一大堆。然後你就會覺得很奇怪,到底是上頭的人真的
那麼廢,還是這個圈子的八卦和抱怨文化太氾濫了,真的很少聊天聽到在聊創作的,
都是在抱怨和八卦而已,以及隨之而來的無奈,無奈到看誰先放棄的那一天。
5.教育制度的缺陷,不管是人才的養成,甚至是一般人(觀眾)對創作鑒賞力和思考的
培養之缺乏,也是事實。不是我要開大絕怪觀眾,而是台灣真的在這塊的教育養成很
缺乏。
光是《緝魂》和《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特效,拿給美國專業從業人員就能一秒指出基
本的失誤,然後我們的觀眾只是覺得台灣這樣已經很棒了,或是還在吵特效是韓國中
國做的問題。
如果我們看不出這兩部電影特效基本的失誤,那我們台灣的公司就很難接到國外電影
的代工或是合作拍攝,甚至是國內的電影了。
就好像少年pi來台灣拍攝以前我們還蠻沾沾自喜台灣影劇界有很多厲害的美術設計,
結果根本被國外團隊打槍到不行。
6.影劇勞動條件差到不行,沒有願景的產業從學校機構時期就無法吸引一流的人才和學
生投入,家長也無法支持,讓剛踏入產業的年輕人很快就喪失熱情,或是迫於現實離
開。
我就講一個,朋友目前正在拍某個女導演的電視劇,演員各種大咖,什麼工作條件?
每天工作(在片場的時間)超過16小時,加上交通可能破17-18小時,月休目前不到
五天,月薪不到五萬,據說頭領超過8-10萬。
然後排表計畫在宜蘭連續拍攝七天,原先竟然沒計劃安排劇組人員的住宿,要大家每
天拍攝超過16小時然後從台北宜蘭通車。最後是有人抗議,才安排當地住宿。
你如果是劇組人員,待這種劇組你會開心嗎?會有餘裕想創作的事嗎?整天訐譙導演
跟製片就飽了,回到家都跟殭屍一樣,根本沒生活品質可言。
你如果剛好是劇組人員的家人呢?要馬看不到先生老婆小孩父母或男女朋友,要馬等
著每天接收從劇組帶回來的負能量。我多少朋友因此跟男女朋友分手,要不為了維繫
感情離開了電影圈。
電影或影集上映後呢?成果好一點的,製片導演上台領獎感謝工作人員,感謝觀眾,好
像拍攝過程中的鳥事一筆勾消;成果差一點的,大家網路靠北影視罵一罵,各種訕笑,
互相怪罪,最後也只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息事寧人,千篇一律屢試不爽啊。
但不同的成果,最後的導向都是一樣的:
沒人在自我檢討,沒人(或僅有非常少人)想要改善制度。
反正Netflix不願意投錢拍台灣自製劇(其實還是有啦,最近好像還有一部秘密製作中)
但Netflix至少還願意花錢買台灣的content,大家也就以此為滿了,拿得到現金最重要,
這些作品/商品在國際上有沒有收視率不重要。等哪一天台灣的訂閱戶數飽和了,這個市
場就差不多到頂了,我們又鬼打牆似的回到「台灣市場小是台灣電影慘淡的主因」的討論
我是覺得我們真的不用拍《魷魚遊戲》,但至少得拍出在執行上有相同水平的東西吧?
前兩天看了台灣現今第一類型大導程偉豪拍的《池塘怪談》,我就很想問這位大導真的有
用心在看攝影跟調色嗎?根本同一個濾鏡從《紅衣小女孩》套到《目擊者》《緝魂》到
《池塘怪談》。
然後他是今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的入圍者,樂觀一點的觀眾和影評人說金馬獎在鼓勵台灣
電影朝類型工業邁進,悲觀一點的說我們台灣最好的競爭者就只有這些了,這裡就留給
電影版神通廣大的板友們各自解讀了。
希望台灣影劇越來越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4.18.1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33885854.A.8FF.html
拍的好不好,有不有效才是問題。
國外還是有很多好的藝術電影導演。
我愛De Toro的《環太平洋》,也愛李滄東的《生命之詩》。
差在我們國小沒有演莎士比亞,大學必讀康德的何謂啟蒙。
差在我們覺得這些東西只有藝術家才需要懂,對藝術沒興趣的人不必懂。
怎麼培養,先有好的老師和好的家長大概是最實際能做到的事吧。
但觀眾的確也該不停地提升自己的鑑賞力就是,兩者並不衝突。
但國外多的是懂藝術的醫生,工程師,和公務員。
這已經是iphone都可以拿來拍電影的時代。
我是很想拿一個短片《cargo》來舉例,導演靠著七分鐘的短片成功拿到Netflix的資金
改成長片,最終成品不怎麼樣,但我們拍不拍得出這七分鐘的短片?
好像我們改善了這個問題就能解決。
事實上我認識的很多台灣創作者,閱讀量都很大。
我文內有提到,追根究底是沒用的,只能從各著手去改變,教育是最大的可能性。
如果沒有的話,那再大的閱讀量幫助也很有限。
但你舉的還是極少數。超時工作,沒簽合約事後不給錢或少給錢,才是台灣影劇界常態。
因為當大量國際資金進入韓國的時候,接下來可以預期的是韓國的影視工會就會要求
更好的勞動條件,當《魷魚遊戲》已經成為Netflix全世界點閱率最高的影集的時候,
你看看韓國影劇圈來一次罷工,他們會不會怕。
台灣影劇圈敢罷工嗎?當然不敢,自己小圈圈內鬥都來不及了還罷什麼工,
反正你罷工還有其他願意領低薪的社會小鮮肉願意抱著熱忱投入這個產業,
反正沒有台劇我去買韓劇就好,台灣人也這麼愛看,有差嗎?
金穗獎今年的宣傳廣告放了一堆創作者談「創作真的很辛苦,入圍金穗像是夢想實現」,
真的是沒必要。
李安說過,拍片本來就很辛苦,如果你是那種認為「努力」應該需要被肯定的人,
那就不要踏進這個產業。
這張圖看一下,陽光的位置有沒有覺得不太自然合理。
這個情境為什麼需要兩顆太陽,不然就只流於「視覺上的好看」,是相當皮相沒有靈魂的
然後專業的人也不會覺得特別好看。
創作怎麼能用「魔幻」兩個字模糊了文本和畫面的邏輯,邏輯指的不是現實的合理性,
而是有承先啟後的脈絡。
而是希望能提出全面性的檢討,但因為你的說法有點單方面,我稍微反駁一下。
老實說你的說法也是老調重彈了,但沒看到沒聽到的事情不表示沒有發生,
首先我朋友是領「不到五萬」,不是五萬多。工作是3-5部作品什麼意思我看不懂。
台灣電影圈和電視圈的分野並沒有像歐美這麼明顯,很多工作人員和製作公司都是重疊的
事實上我朋友目前正在拍的電視劇,導演和監製都是拍過電影大名鼎鼎的創作者,
但勞動條件一樣惡劣啊,飲食另外請款是能請多少?一餐有沒有$90?
放飯時間有準時嗎?有像上班族中午能休息滿一小時嗎?
所有人員放飯時間真的都有時間可以吃飯嗎?吃什麼樣的食物?有選擇嗎?
交通補助是多少?要不要問問工作人員的turnaround是幾個小時。
休假日照算薪,請問一個月休幾天?
電影圈並不是這樣,真的嗎?光怪陸離的事情根本還是層出不窮,
上述勞動條件時有所聞就算了,
拍片前談好酬勞結果拍完不認帳想砍價砍50%的有沒有聽過?
政府補助輔導金被製片捲款潛逃的有沒有聽過?
休假日根本是拿來調整翻班準備的有沒有聽過?
國外的休假日是劇組相約去吃餐廳爬山海邊衝浪觀光,
台灣的休假日就是在家補眠跟準備隔天的拍攝,連帶小孩都有困難。
在台灣拍片的人要乞求一個正常家庭的基本生活都很難達成。
創作者和觀眾都不應該以目前的呈現自滿。
台灣MV倒是極度迎合觀眾的口味,老實說我自己是不認同的。
正如你說的,MV門檻低,閱聽眾接受度高,可以吸引更多人來嘗試。
但我們有因為這些條件而「試」出新東西嗎?好像沒看到。
20年前台灣就在流行敘事性(類電影)的MV創作,那時候有個人叫周格泰,
你去唱KTV絕對點過他拍的MV音樂。
20年後還是在流行敘事性的MV創作啊,只是從周格泰換到殷振豪而已,
差別在哪,差別在周格泰曾經也想跨入電影圈拍長片,但他失敗了,而殷振豪成功了。
我還在期待台灣MV導演有人能拍出像Michel Gondry或是Spike Jonze那樣的東西。
※ 編輯: NaturalBeef (61.224.20.170 臺灣), 10/12/2021 03:22: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