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中自有黃金屋
有人說,這是個「贏家」的世界。
從小,我們也不斷地被鼓勵。
「要做得更好,更棒!」
參加任何比賽也是以「贏」為最後目標。
這當然沒有錯。
但我在想,
有時候,「輸家」可能還獲得更多呢。
我是說,除了那面代表性的獎牌之外。
輸了,你就更清楚自己的不足;
輸了,你就會努力學習去接受;
輸了,同時也給你機會去提升個人的氣度;
輸/贏,
它只是比賽的其中一種結果。
競技場上的勝利只在那一瞬,
但如果你「輸得起」,
就有機會從中獲得更多而成為人生中真正的贏家。
我們都應該探索「輸」的意義。
找尋面對失敗的勇氣。
調整好自己,一定可以再出發!
勝不驕,敗不餒。
這種話可能大家都聽膩了,
但真的很有智慧啊。
生活中亦是如此。
#希望我們努力成為有素養的人
#不要逼迫他人為你的結果負責
#面對它接受它跨過它
#早上跑完步然後追麒麟賽再激動到剛才我累了
#去睡個午覺先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希望我們努力成為有素養的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希望我們努力成為有素養的人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是我們談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的第六集。
在這裡呢,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哦,這個問題就是:「你是一個大人嗎?」;你可能剛開始聽到這個問題,會覺得有一點摸不著頭緒。
想說:「對啊!我已經是個成年人了,那為什麼你問我這個問題,『你是一個大人嗎?』;難道這件事情是有什麼不對勁,或值得懷疑的地方嗎?」
如果喔,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首先要針對「大人」這樣的一個概念,去做出一個定義。到底什麼是「大人」?
事實上呢,「大人」它有兩個特徵。在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裡面,他說喔:「大人呢,他就是兼具特化跟整合,這兩個心理程序。」
只有「特化」跟「整合」的加總,才會讓一個人去長出必要的複雜性,也才能夠滿足一個大人,在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能夠擁有的適應性、能力,跟自我獨特性的充分展現。
好!那你聽到這邊,可能剛剛那一串…又是「特化」又是「整合」,這到底在搞什麼東西?我慢慢的來跟你分享。
所謂的「特化」是什麼?「特化」的意思喔,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長出自己的「獨特性」;把你自己跟其他人區隔開來。
不管是你的長相、不管是你的個性特質、不管是你的能力、不管是你這一個人身上有任何特殊的地方…,這些都叫做「特化」。
那你想想看喔,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特化」的過程,你跟他人沒什麼差別、沒什麼兩樣;那在這樣的狀況底下,你根本不可能有你自己生命的展現。
然而一個沒有自己生命展現的人,你想不管從任何角度、任何定義來看,他是一個大人嗎?
好!那另外一個詞彙,叫做「整合」。什麼叫做「整合」呢?「整合」的概念,正好跟「特化」是相反的。它這裡面指的是喔,每一個人超越自我的概念跟實質,跟他人連結的作用跟能力。
好!說白話文就是喔,所謂的「整合」,就叫做你有沒有能力、你有沒有這樣的素質,能夠跟別人好好相處、好好合作?
你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他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沒有能力、他沒有相關的素養,能夠跟別人好好的合作;尤其現今世界來看,你想他有辦法真正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好嗎?
如果他沒有辦法透過跟他人的整合、透過跟他人的協作,讓自己活得好;那你說,他是不是一個大人呢?
所以你看喔,「特化」跟「整合」這兩個是不是聽起來,是各自好像是矛盾的概念?
但是當我們更深思的去思考,你只有能夠保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能夠同時跟別人好好的合作、好好的相處,你才能夠真正的在這個世界站穩腳跟。
如果你沒有辦法在這個世界站穩腳跟,那你到底是不是大人?或「大人」這個概念,是與你無關的。
所以囉,「特化」跟「整合」長在一個人身上,在一個人身上並存,你說這一個人,他是不是有他的複雜性?
所以為什麼說「只有一個長出複雜性的人,他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大人」。
當你聽到這邊,或許你已經聯想到有些人,他可能徒有年歲的增長,他要麼就是沒有長出「特化」,他沒有自己的顏色跟質地、他沒有自己的特性跟特質。
他就像是一個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一樣,你可能會覺得他是一個好人,但是你會記不得他有什麼特色;於是他在別人心中,甚至於在他自己心中,是根本沒有位置的。
然而你也可能會想到另外一種人,就是這一個人特立獨行,真的太有特色了;但是呢,他跟誰都處不好。
那你想這樣的人,難道只有他自己辛苦嗎?不!他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會創造很多辛苦給別人。
然而在我們的生命裡,要能夠長出這樣的複雜性、這樣的整合性;把「特化」跟「整合」這個概念,同時並存於我們的生命裡。
其中有一個必要的步驟,就是你一定要把你的心思、意念跟情感,全部都投注在同樣一個目標上;無論如何,你一定要有經過這樣的經驗。
而你回想過去,自己把所有的心思、意念、情感跟精力,全部都投注在同一個目標上面的那個過程。你有沒有發現不管在過程中,還是過程結束之後,你會有一種覺得自己更加完整的感覺。
這樣的「完整」,我引用一個攀岩高手,他在敘述著自己攀岩過程當中所說的話。他說:「沒有什麼事情,比攀岩更可以激發出人類最好的一面。」
「在身心都處於極大的壓力的狀況下,沒有人會逼你一定要攀到頂峰;但是你的夥伴就在身旁,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你們是一體的。」
「沒有任何人比這些夥伴更值得你信任,他們每個人都跟你一樣,嚴格的訓練自己,都堅守著一種深沈的信念;能和他人之間建立起這種關係,本身就是一大樂事。」
所以你看哦,如果一個人只有「特化」、只有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沒有跟他人整合的自我;或許他會有很好的個人成就,但是會陷入過度自我中心的風險裡面。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他只有在「整合」的基礎底下長出自己,他或許有很好的人際關係跟安全感;但是卻缺了自己的個人自主性。
所以只有在「特化」跟「整合」均衡發展的人,他才可以避免自私,或者是過度順從;也才能夠真正兼具獨立判斷思考,跟他人協作的能力。
說到這裡喔,我常常遇到有些朋友,他面對很多環境的時候,他沒有付出真正的承諾;那就更不要說,他有沒有投入真正的努力。
他總是在做眼前的事情的時候,心思飄蕩到別件事情上;他活在擔心、焦慮,或者是各式各樣的權衡跟評估;他就是沒有辦法專心一致的,給自己一小段時間,我就只專心做那件事。
所以表面上,他好像很有自己的想法,他總是能夠對很多權衡跟利弊,侃侃而談;但事實上,我說這樣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大人。
因為他所有的見解,既沒有深根於他自己內心真正的相信,也就「特化」的層面;那更不要說,他去完成任何事情,都需要跟別人協作的「整合」層次了!
所以當你聽到這裡,我再問你一次:「你覺得自己是個大人嗎?」;如果你的答案有一點不肯定,沒有關係!現在對你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要能長走出自我的複雜性,要能夠在你的人生裡,兼具「特化」跟「整合」;我想這是我們在人生裡,不管任何時刻,都值得好好學習的功課。
這也是為什麼我設計【過好人生學】的最主要原因。
【過好人生學】可以幫助你,用具體的觀念跟作法,長出自我的複雜性。透過這些實踐的過程,讓時間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談的【過好人生學】,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希望我們努力成為有素養的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