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納粹的恐怖和初戀的純情:波蘭「安妮·弗蘭克」日記重見天日
熱妮婭·斯皮格爾(Renia Spiegel)被納粹士兵開槍打死時是1942年,那年她18歲,已經偷偷寫了3年的日記。
在波蘭東南部一個叫普熱梅希爾的地方,追捕猶太人的納粹士兵在一幢農舍的閣樓上發現了躲在那裏的熱妮婭。那時納粹已經佔領波蘭,猶太家庭都被趕到「猶太貧民窟」居住。熱妮婭是從一個這種監禁居住點逃出來的。
她的日記本裏記下了納粹入侵時的種種情景,描述了自己和親友們恐懼、絶望、悲哀的情感。
還有,熱妮婭當時情竇初開,愛上了一個小伙子。少女的熱戀和納粹佔領下的驚惶恐懼在日記本發黃的頁面交替出現。
《熱妮婭的日記:在納粹大屠殺陰影下求生的少女》(Renia's Diary: A Young Girl's Life in the Shadow of the Holocaus),多年來一直靜靜躺在銀行地下保險櫃裏。她的親屬最近才把日記的英譯本公之於眾。
《安妮日記》
人們把熱妮婭稱作波蘭的安妮·弗蘭克,把她的日記跟《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相提並論。
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是二戰期間納粹大屠殺的受害者,1945年死於猶太人集中營,享年15歲。
她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一個猶太人家庭,幼年時父母舉家遷居荷蘭躲避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納粹佔領荷蘭之後,安妮全家躲入父親就職的公司大樓裏的密室,後來有人告發,被納粹逮捕並關進集中營。
安妮13歲生日時收到的生日禮物中有一個日記本。日記從一個猶太少女的視角記錄了納粹統治時期的人和事,還有少女安妮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起伏。
安妮開始寫她那本流傳後世的著名日記的那年,波蘭少女熱妮婭在藏身的閣樓上被前去搜捕的納粹士兵開槍打死。
安妮的日記從13歲到15歲寫了2年,熱妮婭的日記從15歲到18歲寫了3年。
安妮的日記是她父親奧托·弗蘭克的秘書偷偷收藏保存,戰後交還給奧托,1947年德語版《安妮日記》出版,1952年英譯版問世。
之後的歲月裏,安妮的日記全世界家喻戶曉,被賦予了超越時空的精神意義,進了各國的學校教材;她的名字出現在1999年《時代》雜誌「全世界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上。
熱妮婭日記
《熱妮婭的日記》英文版2019年9月19日在英國出版。
熱妮婭的妹妹伊麗莎白和母親是納粹迫害的倖存者。伊麗莎白後來改名阿麗亞娜。
她對BBC記者麗貝卡·瓊斯說,姐姐就像她的「代理母親」,
阿麗亞娜記得,姐姐生性安靜,非常愛思考,極聰穎,又非常善良,考慮周全,在學校負責一個文學項目。熱妮婭喜歡詩歌,憧憬成為詩人。
普熱梅希爾位於波蘭東南部,離烏克蘭不遠。
1939年,熱妮婭開始寫日記。她落筆之處,讀者可以聽到德軍空襲的轟炸聲,淒慘悲切的啼哭嚎叫聲,波蘭猶太人貧民窟令人窒息的氛圍和不時有猶太人家庭人間蒸發的詭異,還有東躲西藏的驚恐和緊張。
顯然,納粹的恐怖凶險也沒擋住情竇初開的熱妮婭和自己心愛的少年墜入愛河。男孩名叫齊格蒙特·施瓦爾澤(Zygmunt Schwarzer)。
她的筆下流出少男少女的初戀情歌。她和他初次接吻。幾個小時後,德軍佔領了她的家鄉。
熱妮婭全家和當地其他猶太家庭一樣,被德國人趕出自家居所,集中住到猶太區。
她有一天偷偷逃了出去,躲在一幢房子的閣樓上,被德國人髮現,當場擊斃。那是1942年,她18歲。
日記摘錄
1942年6月7日
我環顧四周,到處是血淋淋的殺戮。恐怖的屠殺。兇殺、謀殺。萬能的上帝,我無數次卑微地伏在您腳下祈求,幫幫我們,救救我們!主啊,求求您,讓我們活著吧。我要活著!我才剛踏入生活。我不想死。我怕死。一切都如此愚蠢、如此瑣細、無足輕重、如此渺小。今天我擔心自己長得醜,明天我或許就永遠停止思考了。
熱妮婭被打死之後,齊格蒙特在她的日記本上寫下了令人心碎的一頁,最後一頁。
他自己也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但活到了德國投降,戰爭結束,後加入美軍成了一名軍醫。
1950年,齊格蒙特在紐約找到了熱妮婭的妹妹伊麗莎白和母親羅薩,把這本日記交給了她們。
震驚、悲痛之下,伊麗莎白拿著姐姐生前的日記淚如雨下,實在無法面對,就把它鎖進了銀行的保險櫃。
這本日記的出現「太讓人震驚了」,亞歷桑德拉說,她母親一直無法從姐姐被納粹打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
她的女兒亞歷桑德拉·貝拉克(Alexandra Bellak)對從未謀面的姨媽十分好奇。
2012年,她找人把熱妮婭的日記翻譯成英文。那時熱妮婭和伊麗莎白的母親已經去世。
她坦言:「讀了這本日記之後,我才覺得對這個美麗靈魂的深刻、寬闊和成熟有了一定理解。」
她覺得熱妮婭的故事應該與世界分享。
於是,就有了英語版《熱妮婭的日記:在納粹大屠殺陰影下求生的少女》(Renia's Diary: A Young Girl's Life in the Shadow of the Holocaus)。
#歷史 #政治 #社會
希瓦定理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情報》
『奉俊昊《#寄生上流》獲場刊最高分 外媒評:導演至今最好作品』
南韓導演奉俊昊這次攜著諷刺懸疑新作《寄生上流》二度闖進坎城主競賽單元,首次是以 2017 年與 Netflix 合作的《玉子》角逐坎城金棕櫚大獎。值得注意的是,從2013年開始,導演執導的《末日列車》以及《玉子》皆為跨國合作,因此《寄生上流》是導演睽違十年後,再次回到韓國拍攝電影,同時這也是他與宋康昊的四度合作。
導演 2006 年以《駭人怪物》入圍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爾後,2009 年的《非常母親》再次入圍。此外,2011 年導演也曾擔任「金攝影機獎」的評審團主席,與坎城可說是十分有緣。
這次《寄生上流》首映結束後,獲得長達八分鐘的熱烈掌聲。從目前外媒評價來看,影評人一致好評。也使得本部片成為目前坎城場刊最高分的 3.4 分,排在之後是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與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的《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兩者皆為 3.3 分。
而影評人大致認為這是導演過往作品中,表現最亮眼的一部。《衛報》稱:「奉俊昊以具未來科幻感的《末日列車》以及沉重殘酷的《玉子》走入國際市場,但上述兩部電影的評價較兩極,而這次《寄生上流》則將是導演重新贏回掌聲之作。整體來說,電影節奏明快且張力十足,是導演到目前為止的最棒作品。」
《綜藝報》稱:「奉俊昊帶著新作《寄生上流》再次回到坎城,但這次他卻表現得更為出色。比起過往作品,這部電影擁有更嘲諷的笑點、更憤怒的咆哮、更絕望的困境。導演用作品大力宣洩出對社會現象的不滿以及批判,而一切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
《好萊塢報導者》稱:「以往電影導演皆運用科幻的寓言,作為批判社會階級的工具,但這次拋棄先前形式,採用一種更為寫實主義的風格,並加入大量黑色幽默以及驚悚元素。導演自稱這部電影為:『一部沒有小丑的喜劇;一沒有惡棍的悲劇。』電影主題類似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但整體卻更引人注目。某些情節讓人聯想到約瑟夫羅西的《僕人》以及帕索里尼的《定理》。」
《Indiewire》稱:「這是奉俊昊電影中最棒的一部。描繪資本主意社會下階級共存的恐懼,導演稱他的電影為「家庭悲喜劇」,但事實上我們無法將他的電影歸類,他將前作的各種元素融合,打造出《寄生上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流派。」
另外,多數影評人認為這部電影是本屆坎城最精彩的類型片,對此導演表示:「我沒有仿效美國的類型電影,而是在故事內適時加入引起韓國人共鳴的元素。當創作遇到瓶頸,我會跟著自己的直覺,或是回家看大師的作品取經,例如希區考克。」屆時電影上映,我們就可以體驗到導演是如何以他獨樹一格的電影風格擄獲影評人們的心。
台灣定檔於 6 月 28 日,由『CATCHPLAY CLASSICS』發行。
#坎城影展
#Cannes2019
希瓦定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年12月4日,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94號,台北法華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日式佛寺。(張哲生 攝)
台北法華寺的全名為「財團法人台北市法華寺」,為日本「日蓮宗」寺派的佛教廟宇,山號「南海山」;本尊為十界曼荼羅,主祀觀世音菩薩,合祀宗祖日蓮、妙見菩薩、鬼子母神、經王大菩薩、清正公⋯等。
台北法華寺落成於1910年,迄今已逾百年歷史,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日式佛寺。
日治時期的殖民政府崇尚禮佛,推動官祀神社與私祭佛寺,並移植日本重要大傳佛教宗派到台灣,包括曹洞宗、臨濟宗、日蓮宗⋯等,希望能透過宗教信仰讓台灣人接受日式的思想與習俗。
日蓮宗寺派一開始隨著日軍布教來到台灣,最初以艋舺為根據地,於1897年興建布教所,當時的布教對象以日籍的軍人、教師、官員為主。
1908年,台灣總督府公佈台北市市區改正計劃,日蓮宗布教所正好位在計劃預定地上,而必須遷移,於是院方選在若竹町(今台北市西寧南路、貴陽街二段、中華路一段、桂林路所圍區域)二丁目現址重建寺院,於1910年落成。1920年,寺方將寺名定為「法華寺」並沿用至今。之後在1989年曾歷經大規模修葺,但仍保有日式佛寺的風格。
台北法華寺的山門造型相當特別,其屋頂為日本建築傳統的「切妻造」外觀,亦即所謂「懸山頂」,整體構造為木材搭配日本黑瓦。
山門左邊立有一塊2公尺高的長形不規則狀石碑,正面刻有「南無妙法蓮華經」與「台北法華寺」,背面則刻有「昭和五年十月十三日建之」(昭和5年為1930年)。
山門圍牆上的鬼瓦和一般日本傳統民宅的鬼瓦造型不同。台北法華寺的鬼瓦圖案是日蓮宗特有的宗紋,而瓦當上一些未磨損的「軒丸瓦」上方也看得到日蓮宗的宗紋圖騰。
進入山門後,即可看到一條參道,其外觀古樸,保有日治時期的原始樣貌,參道起點右邊有一塊長方形的石碑,正面刻著「百度石」三字,其他面則刻有「鳥取縣八頭郡用瀨町,母八木清一、妻」與「昭和十三年十二月建之」等文字(昭和13年為1938年),可見當時到這裡尋求住持治疾的信眾是來自日本鳥取縣的日本人。
收到神道教影響,「百度石」成為日本佛教寺院特有的宗教習俗,是信徒前往寺院本殿(主殿)參拜的起點;信徒相信只要由「百度石」出發至寺院的本殿前參拜,往返參拜百次後(故名百度),身體的病痛便會痊癒,祈求的心願也能實現。而當信徒還願時,更有需要往返參拜千次以答謝神佛的傳統。
登上本堂的石階之兩側高欄為水泥仿木結構,欄干的柱子為寶珠柱;日本寺廟常將欄干柱子作成桃型,上尖下圓,稱為擬寶珠。目前旁邊的欄干為金屬製再刷上油漆,推測原本應該和階梯一樣是水泥仿木結構。
本堂的大門為刻有日蓮宗宗紋的原始木門,並沒有像山門的門被換成不鏽鋼的。
本堂內部的地板已非原始的木地板,而是一般常見的磁磚地板,而本堂內部的木柱、格天井等結構還算保存完整;本堂有拆上格天井(即格天井的邊緣作圓弧曲線),除了梁柱上的雲紋雕刻外,形形色色的斗拱也是欣賞的重點。
本堂的神龕仍維持日治時期的空間配置,神龕上方的斗拱除了具有承重的功能,也有裝飾的效果。目前神龕內供奉的神像已不是日蓮宗的信仰對象,而是一般的三寶佛。
神龕下方是一座保存完整的須彌壇,有許多精細的雕刻,以波浪形狀為主。
本堂裡有不少日治時期的物品,包括刻有日治時期落款的日式銅製燈、刻有捐獻者姓名與年代的大鼓(鼓面上的木頭紋路十分精緻),以及刻有年代、住持姓名與捐獻者落款的大罄。
本堂旁是「淨修園」,其屋頂仍是原本的黑瓦,門口還維持著最初的棧唐戶,類似中國建築中的格扇門,逃過了1989年的大改建,整棟建築為木結構,目前當作牌位堂使用。
台灣現存日治時期所建日式佛寺的數量雖不在少數,但是至今仍能保持當時寺院古蹟原貌的,可說是少之又少。
台北市忠孝東路的「善導寺」,曾是日治時期「日本淨土宗台北別院開教院」,可惜後來在整體寺院的增建和改建過程中,已經破壞原先的格局,欠缺歷史文物的完整價值性。
位於台北圓山的「臨濟護國禪寺」,由於保存得宜,整體的寺院建築面積雖不大,卻是台灣現存最大的日本木造佛寺建築。
台北市仁愛路的「曹洞宗台北別院」則是因政府欠缺對歷史性古蹟的尊重及維護觀念,被拆得僅剩下「鐘樓」部份,令人感到遺憾。
而位於台北法華寺附近成都路上的「弘法寺」,在戰後變成了「台北天后宮」。
綜上所述,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日式佛寺「台北法華寺」不論是在建造的時間或是寺院格局的保留完整度,都是台北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
2011年12月7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台北法華寺的「南無妙法蓮華經」石碑(建於1930年10月13日)與「百度石」(建於1938年,因遭受空襲而缺損一角,迄今未修復)為文化資產,指定理由如下:
一、法華寺乃日本日蓮宗在台之代表寺,該二石碑係日治時期日蓮宗教派,在台布教之重要見證文物。
二、「南無妙法蓮華經」石碑上之字蹟,書法獨特,為法華寺日治時期之住持所遺留,具有緬懷與弘法之用意,具備歷史、文化意義。
三、「百度石」可以重現過去日人信眾在台特殊參拜儀式之歷史記憶,亦是目前台北市所發現唯一可保存此相關回憶之石碑。
希瓦定理 在 西瓦定理(Ceva's theorem)及其逆定理@ Go east,go ... - 隨意窩 的相關結果
西瓦定理(Ceva's theorem)及其逆定理 · 算幾不等式 · 梅涅勞斯定理Menelaus's theorem · [動動腦]直角等於鈍角證明 · 海龍公式Hero(n)'s formula ... ... <看更多>
希瓦定理 在 西瓦定理(資料來源:龍騰教師手冊) 的相關結果
資料來源:龍騰教師手冊). 孟氏定理發表約1600 年後﹐義大利數學家西瓦(Giovanni Ceva, 1647~1734)提出了孟氏定理. 的對偶定理──西瓦定理﹒ 西瓦定理. 在ABC. ... <看更多>
希瓦定理 在 塞瓦定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塞瓦定理[編輯] ... 則直線AD、BE、CF共點或彼此平行(於無限遠處共點)。當AD、BE、CF中的任意兩直線交於一點時,則三直線共點;當AD、BE、CF中的任意兩直線平行時,則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