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 諺語新知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之一,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而書中的哲學思想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風民俗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此書因為年代久遠,需要借助歷代學者不斷的註釋才能為世人所理解。
例如在《道德經》第十九章,寫了一句:「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句話中老子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不難理解為什麼要「絕巧棄利」,巧詐與趨利的心態,確實會敗壞我們的道德。但是為什麼要拋棄仁義,拋棄智慧呢?漢代為《道德經》作註的河上公就認為,這是老子希望社會返璞歸真的想法。
老子認為世界一切動亂的根源有三,一是因為外界事物給了人們太多的誘惑,就是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二是人們的慾望,讓人們產生貪婪、爭鬥之心;三是知識,知識使人們有了爭鬥的能力與技巧。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是「智慧」帶來了欺詐、虛偽。從黃帝下令倉頡創作文字開始,就遠不如先民結繩記事。所以拋棄聰明才智,人民反而可以得到比以往百倍的好處;不去談仁義,人民自然就會恢復孝慈的本性。
這段話充滿了大智慧,直到1993年,在湖北郭店戰國時代楚墓,發掘出大批竹簡。其中有三種《老子》節抄,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老子》抄本。根據檢測,楚簡《老子》下葬時間應在西元前4世紀中期至3世紀初,與老子去世的時間相隔只有大約一百多年。書中的內容應該最接近當年老子的原話,然後大家就發現,原來當年老子說的是:「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這個發現可謂硬生生地扭轉了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要知道在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的漢墓帛書《老子》抄寫本,上面寫的還是「絕聖棄智」。也就是《道德經》一書在老子去世後百餘年至漢代期間,曾經被篡改。在漢代,大家閱讀、註釋、學習的已經是一本經過修改的《道德經》,甚至《道德經》有多少是老子所著也存在疑問。而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理解《道德經》中的思想,也是當代學者的大難題。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歷史 #老子 #道德經 #道家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