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咱们继续太乙金华宗旨,上一期讲了此书的来历,以及我个人对于“元神识神”“回光守中”这些概念的理解,那今天我们就重点讲一讲修炼!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把方法讲得非常明确具体。整个四、五、六章就是简单直白的告诉我们该...
带你飞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带你飞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很多男人他们和女人聊着聊着觉得气氛差不多了,就表白了。 而且往往都是用那种试探性的方式去表白,比喻的方法,不是直接的方法。 然后女人就「支支吾吾」的敷衍下,「我还没想好」,或者就当作没听到,装傻。
其实这都可以被翻译成一句话:「你没有吸引到我! 」 只是,很多男人,看不懂这个情形,不去改变方法,反而坚持原来错误的(使得他们被拒绝)的方法接着表白,那自然是不会成功的。 男生一定要知道的是:表白一定要有技巧。
第一:关于表白的这些事
1. 表白的五点错误
情人节:七夕约不是你女朋友的女生。 上述的是情人的节日。 如果她答应约会就等于默认和你的关系。 如果不答应,那就别表白。
不暧昧就去表白:首先你得确定人家也对你有好感。 通过测试。 你自己就可以感觉到她是否对你有意思。
不当面:有些人害羞通过QQ,手机短信。 这个我不推荐。
发好人卡后:即使她喜欢你也可能出于矜持而拒绝。 如果通过你的后续你发现两个人更加暧昧,多的话我就不说,如果感觉关系更远了,放弃吧。
女生说做朋友:也许是拒绝。 也许是矜持。 也许是想再观察观察你是否合格。 两个人之间就是需要互相了解的。 做好朋友后趁机表现。 冷热程度要适度。
如果发现你可能转身后,或者冷了她后,她有点主动了,大部分来讲说明她对你确实有兴趣。 你们在一起不过是时间问题。
注意:少部分女生可能是专门泡男人的,她可能会假装出好女人的面孔,所以,不管那种情况出现,你还是要仔细甄别。
2. 表白的技巧
表达出你们在一起的快乐和美好感觉。 不要说到以后怎么怎么,因为女生想到结婚都会很有压力,除非她深爱你,或者她没办法嫁出去了。
当年毛爷爷打仗都知道一步步的打倒蒋介石。 用的方法是啥? 就是先争取近期关系,赢得机会。 你比如:我这一辈子都只爱你一个。
这个说法正确吗? 按照我们这一点技巧来讲:暂时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只适合浪漫的环境和女生情感波动比较大的关键点。
正确的应该怎么说? :「i just want be with you tonight」 有些人以为这非常肉麻。 但是对于感性女生来讲,非常有效。
表白一定要有技巧? 那么如果获得情感共鸣? 看过韩剧吗? 男主角通常怎么给女主角怎么讲? 我还记得我们在漫天飞雪的那晚。 (看清楚! 是我们!! 说到大家,不要提到我或者你。 比较引起共鸣。 )
表白不是一次就足够! 表白一次就是促进你我情感推进一步,偶尔在特定的坏境下说说,引起女方情感波动。
3. 女方反映
很多女生在收到别人的表白后,大部分都会说:对不起,我有男朋友。 她真的有吗? 你就真的相信吗? 这是他们的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
我们很早之间就讲过:好男人总被女人拒绝,坏男人总是拒绝女人。 因为坏男人会flirting(挑逗),说简单点:暧昧!!!
女生表面矜持,内心都是非常那个那个的。 为什么我们会说追女生会是一个游戏呢? 因为在你不知道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你总是会摸不着头脑。
在跟我来看,你作出的是在追女生,让她对你产生好感,但是你没有说你喜欢她,忽冷忽热。 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完全状态:暧昧!!
简单说就是:未明确告诉她你喜欢她。 得不到的东西大家会珍惜吗? 相当的珍惜? 征服不到的东西想征服吗?
相当的想征服。 这种无形的暧昧会让女生情感波动非常大。 她会想你,想知道你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表白一定要有技巧。 注意:当她不明白时,她已经开始进入你的套子了。 她的心房已经给你留了位置。
所以现在你应该明白:你这么斯文这么优秀,比混混强多了,为什么他们就有美女朋友!
表白:个人建议通过见面-写信两种方式。 前者强度大于后者。 如果她愿意跟你出去约会了(不要误会,开始都是吃饭逛街。 )
你要绅士,你要自信。 慢慢的享受生活,让她在了解中慢慢喜欢你。 我记得大家都认为:约会都让我们男生买单吧!! 错误!!! 这个比例在2或者3比一就可以了。
第二:恰当的表白
1. 只表达对过往的感受,不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只表达「你曾经给予过我的」或者「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带给了我什么样的感觉,而不是要求「再给予」或「再经历」。
从这条顺便也可以看出,刚认识就表白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你们之间的「过往」太少了。
2. 先争取短期关系,再争取长期关系
错误的:「我将永远如何如何 . . . . . . 」正确的:「我只要现在如何如何 . . . . . . 」不要误会这是在宣扬。 其实,是不是,要看天亮以后说的是什么。
3. 用客观陈述代替主观判断
我一向都觉得,在那些法庭电影里有许多出色的表白范例,律师说服陪审团的技巧其实可以用来指导咱们追女孩。
当中的道理是这样的:由于律师代表着明确的立场,所以他的所有理由都容易让陪审团产生防范心理。
这时候,把案情「抽离」于自己之外就是一个最常见的手段。
比如说,律师不去向陪审团陈述自己的当事人有多么正义,而是淡化当事人的主观色彩,把当事人的遭遇描述成一个「客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从而让陪审团的成员从自身利益出发产生「共情」。
一句话,律师把他代言的观点变成了似乎是他观察到的事件。
对应到男女交往上,可以借鉴的方法就是:把「你」对「她」的依恋描述成「你」对「你们之间曾经有过的经历」的依恋。
相对而言,经历比「她」要更客观、更独立,也就更容易引起「她」的共情。
果觉得以上内容太抽象,就想想周星驰的那段著名独白:「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
带你飞意思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咱们继续太乙金华宗旨,上一期讲了此书的来历,以及我个人对于“元神识神”“回光守中”这些概念的理解,那今天我们就重点讲一讲修炼!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把方法讲得非常明确具体。整个四、五、六章就是简单直白的告诉我们该怎么做!非常神奇的是跟我两年前在马来西亚的内观修行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小部分理念略有不同。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三个字“观呼吸”。所以我对这一修行方式是有切身体会的。而且你看啊,整个东方文明一切与哲学宗教有关的修行都是以这个方式为最基础。道家的吐纳、禅宗的入定、连儒家都有静坐,还有密宗的脉轮、瑜伽的冥想。可见在那样一个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摸索一种方法,将心中不断升起幻灭的妄念止住,仿佛突然之间都明白了,只有遏制住识神的活动,才能让元神获得觉醒。那第一个动作就是正身安坐将你的视线集中在鼻端,但目的并不是让我们观察鼻子,而是将我们的心念收拢回来置心于一处。因为人的眼睛与心念,是非常活跃好动的。什么叫心猿意马,就是心念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意识像野马一样肆意奔腾。而鼻端就是一个栓猴栓马的木桩,木桩不是重点,重点是把心念栓住。总结起来就八个字:观鼻存想,意守天心。简单吗?其实超难的!大家可以自己尝试,你稍微一晃神就突然惊觉,自己怎么在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注意啊,它并不是刚一出现就被你发觉,而是肆意飘荡了很久,而且它不仅仅飘荡到一个念头,是一个接着一个不同的念头,当你突然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些杂念持续了多久,又是从哪里萌生你完全不知道,然后赶紧把心念重新收拢回来。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你能保持“无念”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佛家将这一方法称为“止观”。
小时候去寺庙偶尔观察佛像,就总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所有佛菩萨的形象都是低眉垂目半睁眼的,然后我就去问周围的老人和僧侣,得到的答案都是因为慈悲,不忍看世间苦难。诶,这个回答高大上,高到你不会且不敢有任何质疑。直到我自己做了这个动作,才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在“观呼吸”,这就是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引导我修行、修心,只有收服心念才能脱离尘世万千苦海。所以教会我收服心念的方式就是在渡化我,所以老人与僧侣的回答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这里面隔着一层他们的理解和它他缺失的认知。如果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越是复杂的理念、越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附加他人的理解,就越是难以穿透时间,将他最原始的表达传送于我。反之越是简单、基础、直白,就越容易传达,所以大道一定致简。自此之后我再看到佛像,仿佛佛祖就在跟我说两个字:照做!有很多小伙伴提出这样的质疑,说这个不能瞎练吧,这肯定需要有正派宗师的引导不然很容易走火入魔。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我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正心诚念的人仅仅用观呼吸的方式来收拢自己内心的杂念,怎么就走火入魔了呢?这,这肯定是电视剧看多了呀!其实我也有跟这本书的翻译者:张卜天老师聊起这件事,为什么西方人按书中的方式修行更容易显现效果,而中国人反而会遇到一些阻碍。就是因为咱们血液里本身就流淌着儒道两家的文化基因,咱们看到书中某句话,就会很自然的往更深层去解读、引申、联想,西方人不懂这个,他只能按字面的意思单纯理解。所以我觉得真的不要把这件事想得太过玄幻、深奥、复杂。还是那句话:大道至简。
而且我觉得一定要有正派宗师的指引,跟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存在着悖论…一定要有宗师指引、不然容易走火入魔、那就说明只能以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那为什么会有这本书的流传呢?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咱俩不见面我也能将我对这个世界认识传达给你。写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就是让那些没有机缘遇到好老师的人,也可以看书自学嘛!我当然承认,伴随着名师指引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普通人要去哪里寻找这样一位老师呢?而且他怎么判断这位老师的理解一定正确呢?万一你觉得他无比正确,然后你问:师父您的师父当年是怎么教您的?
师父说:我看书自学的,你说你怎么办!所以说无论是老师还是书本,都只是在引领你入门,师父领进门,修行还是在个人!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段小故事…有一个高僧云游四方,一天夜里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不远处一栋民宅闪烁着一层淡淡的佛光,心想这户人家一定有一位大修行者,于是登门拜访。没想到开门的竟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农村老太太,高僧被请进屋,少坐饮茶、相互攀谈。得知家中只有老太太一人居住,平时的生活就是吃斋念佛。高僧问说您平时都诵些什么经文呢?老太太说哎呦这不懂,只知道多做善事不杀生,平时就多念念“那么阿弥陀佛”,高僧噗嗤就乐了,那么阿弥陀佛…是南无阿弥陀佛!老太太一听,啊是这呀…哎呦你看看我,老糊涂了啥也不懂,谢谢大师指点。高僧也双手合十点头,说那行,老人家早点休息,我还得夜路赶到山顶的寺院投宿。于是走出村庄一路上山,到了半山腰呢,再回头看看村庄里老太太的房子,表情瞬间凝固,之前那淡淡的佛光怎么没了…于是高僧赶紧折返下山,又敲开老太太的房门说:老人家,您之前那“那么阿弥陀佛”才是对的,千万不要跟着我的念,您原来怎么念就还是怎么念。第二天夜里,高僧还是不太安心,出了庙门站在山顶遥望村庄,老太太屋外的淡淡佛光依然没有再出现。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是这位高僧不小心打碎了她的信念,所以我一直觉得信念远比正确重要得多。但是大家也不要误解,我绝不是说正确不重要。但是大家要明白,这个世界就不存在绝对正确,我们只能不断的努力接近。所以在努力前行的过程中,信念就变得更为重要一些。
当然这本书里也会单独有一个篇章叫做“回光差谬”,就是你在练习时容易犯下的错误…第一大谬误就是不要过分执着于一呼一吸,你不能像个拿着鞭子监督奴隶的监工,一直紧张兮兮的高度警惕,不准偷懒啊,不对。但是又不能过分松懈,懈到昏昏沉沉、心如死灰,犹如枯木顽石。杂念确实没有了,生命迹象也没有了。咱们是要把识神收服,而不是把他弄死。一定是顺其自然、心神安逸。即无杂念、又十分清醒,那八个字怎么说的?观鼻存想,意守天心。什么叫存想,存想就是保持意识的清醒。道家也将这种难以描述的尺度解释为: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总之就是一种似观非观、似想非想状态。就是你一定要寻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分寸感。第二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他是放在后面几个章节讲解的,我也把他提到前面来归为一类,就是万万不可急于求成。就是你不要急着去验证他,功夫到了该来的自然而然的来,有了某些阶段性的进展,也不要执着于这些进展…一如往常,该干什么干什么!要把这一功课完全融入你的身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的生活方式。第三个要注意的,他也是放在独立的一章叫“回光活法”,是不要荒废自己的正业,如果能够保持每日清晨静坐一时半刻最好,其实练习到了一定程度,你是能够做到即使不静坐也可随时、随地、随事的内观,感受自己的呼吸,牵住自己的妄念。我觉得这一点也很好,不然我去修仙了,父母妻儿谁来养!另外也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搞得神神怪怪,不要刻意做给别人看。
接下来就是第九章百日筑基,就是你要用差不多100天的时间,为修炼内丹打造一个稳固的基础。当然有的人慢一点、有的人快一些,所谓的百日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净化身心的过程。我当时在马来西亚的内观是15天,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些身体的变化了,比方说你会觉得整个人特别清爽、特别精神、特别明朗,不浑浊!你所有感官在逐渐变得敏锐,尤其是对食物深层的味道,会比之前更丰富。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你知道天气很热,马来西亚嘛,而且那个地方没有空调,但是你并不会感觉很闷很燥。百日我是真的没有体验过,书中描述的状态是:精足、气满、神旺。然后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奇妙的感觉,大概有几个类型。第一种叫神入谷中,就是你在静坐时,如果周围有人讲话,你会觉得这个声音很远,是从遥远深邃的山谷中传出来的,而且还带着回声。你并未刻意去听,但却又非常清晰。第二种叫做虚室生白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团弥散开来的白光,仿佛身处云雾之中。第三种叫做神归顶天,就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的绵软轻盈,而且伴随缓缓上浮的感觉。但并不是真的飞起来啊,是一种气场向上汇聚于头顶的体验。当你真的能够做到“心空漏尽,内丹也就逐渐形成,他并不是一颗实体的药丸,说到底他还是你的一种感受。据说能看见一些奇妙的图案,所以荣格为什么会将书名定位“金花”的秘密呢!就是因为荣格走访了众多欧洲的“修行者”,把他们眼前出现的图案绘制出来。欧洲人觉得这就是神奇的“曼陀罗”所叫做金花的秘密。
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说:壮哥,这…这真的有用吗?我觉得这个话得分两头说,读书归读书,修炼归修炼!咱们由浅入深…读任何书都一样,首先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可以更多面的了解自己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我在想象一个最低作用的场景是,就是如果有一天一位欧洲青年拿着这本书说:你知道这个嘛?你可以很淡定回答:嗯,读过!如果你自己本身很认同这本书的方法,诶!你们就可以各自聊聊东西方对此书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你不认同这本书的说法,那更有意思!你就可以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说:不会吧,你们还真练啊!这时候这老外肯定就蒙了…嗯…你们不练嘛!此刻你也无需明确否认,只留给他一个饱含深意的微笑。怎么样,有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自己跟自己开的玩笑。接下来聊一聊修炼的作用,首先它是一本道家养生著作,我们先不谈它玄幻的一面,单纯从我们以往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来看,你觉得“养生”二字能做到吗?我觉得可以…如果一个人面对任何生活中复杂事物都能做到,不烦扰、不动气、不妄想、不奢求,那不活该人家健康长寿!再接下来更上一层,能不能获得通天达地的智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历史上的众多牛人都习惯于静坐养性…佛祖、老子、孔圣这就不用说了。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近且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王阳明牛不牛!曾国藩牛不牛!都是既能做学问,又能干实事儿大神。进了朝堂就是精明睿智的政治家,进了学堂就是圣贤道德的教育家,最不可思议的进了战场就是百战百胜军神,为什么?静坐养性,内观冥想。究竟在用怎样的方式成就他们的智慧?我几年前看一部书叫“战国纵横”,后来改名叫“鬼谷子的局”,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子上山拜师的前几年,什么都没学,天天就在那打坐磨炼心智。我一开始不是特别理解,我想这要是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但是越看越明白。你想啊一个人能沉寂下来将大把的时间花在那么无聊的静坐上,那这个人对于时间的理解跟普通人一定是不一样,那得多能沉得住气!因为很多人很多事,输就输在心急浮躁。几年的时间,每天都在摒除杂念就做一件事“观呼吸”,你说这样的人做起实事来又是多么专注?因为他已经非常习惯于“置心于一处”,他就把手头要处理的这一件事当作“鼻端”当作“呼吸”,此外不生一念。因为人的精力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让琐碎的妄念拆的七零八落,就一定没有凝聚起来更具有力量。再来这样的人精力一定极其旺盛,因为他平时可以控制心念,它本身消耗的精力就少。你呢?家事、琐事、暧昧事,事事烦扰,你领兵打仗,碰到一个这样的对手。心无杂念、气定神闲、冷静专注、精力充沛!这谁能扛得住啊!所以他不但不会耽误你的事业,反而会赋予你更强大的能量。其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觉得已经值了…但我们还是要再往上说一层,如果真的练成内丹,修成长生不老。或者他仅仅只是让我年迈的时候更具活力,更不容易生病,我觉得我已经快乐似神仙了。这两集节目太乙金华宗旨,绝对值得你召集一家老小组团观看!尤其适合转发给家里的亲戚长辈…以后过年团聚,再有七大姑八大姨,问成绩、问工资、问女朋友、问生孩子!你就说:二姨二姨,我欲修仙。有成之日,必带你升天。节目最后壮哥不得不再次反复的强调,这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于各位而言不一定正确,它只能作为你学习的参考。如果有兴趣,还是要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去多看一看其他老师的理解,但同样只能作为参考。相信聪明如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领悟。
带你飞意思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关于濒死体验这个话题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它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理念上的争议,其核心就是人在死亡之后意识会不会在脱离肉身的情况独立存在。其实你仔细一想啊,这不就是千百年来民间百姓所论的,这世上有没有小飘飘的问题。两派都很顽固,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因为即使是那些经历过濒死又再复活的人亲自站出来描述所经历的一切景象,依然可以被解释成人体的一种机能。就是我们拥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身体,当它感受到死亡临近时,为了减轻大脑的痛苦会非常大量的分泌出某种化学物质,在这种物质的安抚下才有了那些意识脱离身体、看到奇幻景象、没有病痛折磨、感受平静安详的“幻觉”。我们可能会没完没了的争论下去,因为真正的谜底永远是自己到了那一天才会揭晓答案。但是知道答案之后又没法回来告诉我们真相,如果他真的奇迹般的回来告诉我们,那又变成濒死体验而不是真正的死亡,他依然有可能被解释成“幻觉”,所以这个争论就永远在这个圈圈的循环里绕来绕去。我个人当然是属于相信的那一派,诶!不然多没劲啊…人死如灯灭,一切都关闭结束,这个世界就不好玩了!
所以在这个主题中,影响我最大的两个人。第一位就是雷蒙德穆迪,也被称为濒死体验之父。其他的细节不说,他最令我信服的是他做的实验。因为他是个医生嘛,所以经常有抢救垂危病人的经历。这些病人被抢救回来之后很多都跟他描述,自己有意识脱离身体逐渐升空的感觉,而且可以俯视抢救自己的全程全景,雷蒙德穆迪就暗中在手术的大灯上摆放了一些棋子、火柴盒、记事本等等物件,随后就开始有一部分抢救生还的患者描述说:诶!升空之后看到了这些奇怪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实验非常说明问题,而且实验的方法也很聪明很科学。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的主题人物“木内鹤彦”,名字一听就是“寿司国”人!首先它是一个有过不止一次濒死体验经历的人,然后在2014年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写成了这本书叫做“濒死经验的启示”!为什么这么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木内鹤彦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一位呢?因为他本身的职业与他濒死体验中的所见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很早就入职加入了“日本航空自卫队”,从事航空航天的相关工作,中年以后兼职做“彗星猎手”,就是观测寻找那些人类尚未发现的彗星。这个职业最大的回报就是,世界上多了一颗以你名字命名的彗星仅此而已!所以我们翻开人类已知的彗星列表,其中就有两颗分别叫做“木内中村彗星”和“土屋木内彗星”。稍微联想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场景,为什么叫做木内中村呢?一看就是俩人,木内和中村!他一定是木内发现了之后,哎…赶紧叫中村过来确认!说你看这个是不是?中村过来一看“我靠,真是”!俩人几乎同时发现!后来一颗为什么叫做土屋木内呢?就是这个剧情正好反过来重演一遍。再有就是他还重新找到一颗常年行踪成迷的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所以这颗彗星又被重新命名为“斯威夫特塔特尔q7(木内)彗星”。也是因为这三次发现,使得木内鹤彦在天文观测届小有名气。所以前面所说的经历与职业之间的微妙联系,并不是说他在业内的地位有多重高。而是他在经历濒死体验的当时和之后,可以用相对专业、相对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宇宙、空间、时间、纬度、因果等等事物之间的关系。
那么接下来就是鹤彦22岁的第一次死亡,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十二指肠受到脊椎与动脉压迫引发的 “重症肠阻塞”此前全世界仅有120个案例且无人生还!刚刚开始上班,还是意气风发的阶段。在茨城县百里航空基地负责塔台调度,这一天呢正好夜班。在即将下班旭日东升之际起身凝望彩色的朝霞…哇,突然一阵剧烈的疼痛让他瞬间昏迷。周围的同事就立即呼叫救护车,把他送到邻近的医院。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腹部就在不断的膨胀,又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还得转院。他就这么一路苏醒、疼痛、昏厥再苏醒、再疼痛、再昏厥反反复复,终于被安顿在土浦市东京医科大学医院。医生就开始给他紧急抢救,插管导出肠胃中聚积的各种血液、胃液、胆汁、胃内容物,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身体极速大量的脱水,刚刚送到医院的时候还是72公斤,第二天体重就下降到42公斤,心肝脾肺肾脏也开始急速衰竭,通知父母来到医院看到这种情况就彻底崩溃了…医生也是束手无策,跟父母说最多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吧。父母就痛哭哀求说请无论如何都要再帮他想想办法,就在这样的混乱之中鹤彦开始逐渐失去意识,就像一切都关闭了一样。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他开始逐渐苏醒的时候发现自己趴在一个非常陌生泥泞的环境!四周一片黑暗,只是远远的地方有那么一束微弱的光亮,是不是很熟?跟潘博文的事件好像,所以当人处在黑暗的时候,就是会很自然的被光亮吸引。他就开始匍匐着向光的方向爬行,在这个过程中还很好奇的的抓起一把泥浆,想感觉一下这是什么东西,然后也有非常明确从指缝滑落的感觉。只是此刻对他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前方那一抹光亮,继续向前爬行所处的空间就开始逐渐放大,能让他站起来行走。回头看看刚才的地方好像是一个类似洞穴的隧道…但是他此刻完全没有,自己是不是穿着衣服的意识,只是明确的记得没有穿鞋,因为地面踩上去的触感是一片草地,有那种刺刺的感觉…他就这样孤身一人在黑暗之中继续朝着光亮行走。逐渐,这一抹光能朦朦胧胧的照亮四周,走着走面前就出现了一条大河!他心想我靠,真的有忘川河?然后继续沿着河岸的芦苇荡四处搜寻,仍然一个人都没有。但是非常令他惊喜的是,诶!发现一艘破木船!然后他就把船向河内推了几米之后跳上去,上去之后又发现没有桨!所以就手动刨水,这船还真的能往前行进。划了很久很久非常疲倦的回头看看四周正好处在这条河的正中央!就很奇怪说,诶!如果以光源方向作为参照,我划了这么大段的距离河水流动的方向应该会把我斜着推向下游,我在这样的水流中不可能笔直的前进啊!怎么目测这个光源没有改变位置呢?大家知道他的职业啊,他是负责塔台调度的,所以最专业的物体之间相互移动的位置关系。他就开始在大河中央的船上满面疑惑测算,说这个不合理呀,就是日本人那种执拗的性格啊。他就一边疑惑着、一边测量着、一边继续划船。终于来到对岸,已经精疲力竭的扑通趴在草地上。
再抬头看着前方隐隐的火光中,影影绰绰的映出四五个人影朝自己走来。领头是个穿着丧服的陌生女人,看着他惊讶的说:鹤彦?你来这干嘛?木内鹤彦这时候才意识到,对呀!这是哪呀?我来这干嘛?所以一时间语塞无法回答对方,只能反问说:嗯,你猜?这个女人就带着他走近其他人,两位老奶奶一位老爷爷一位年轻人。当他看到那个年轻人的时候简直惊呆了,突然喊了一声“堂哥”,你怎么?你怎么会在这里呀?木内鹤彦的堂哥几年前被推土机夹住意外死亡!这俩人一见面就非常开心亲切,开始家长里短的问现在叔叔婶婶怎么样啊?七大姑八大姨俩人聊起来了!那个穿着丧服的女人就走过来说你跟我来,就带他来到一个完全没有树木的小山丘,两个人就这么一前一后的走着,山坡的另一面也越来越明亮,但是整个世界没有太阳,只是天空中散发着一种金灿灿光芒。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开始仔细搜寻自己的记忆,诶!好像我从小到大做的任何一场梦境之中真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太阳。当他走到山坡顶上,看到山丘的另一面是一望无际山坡连绵的花海,只是这些花都叫不上名字,但能迎着微风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紧接着天空中有一团气流盘旋而下飞到不远处,凝结成一张散发光芒的人脸。看上去是一个面向非常温润高贵的女性。于是他环顾四周搜寻那个穿着丧服的女人,但早已不见了踪影。当他继续向前行进的时候,意识开始涣散。就像被什么东西拉扯着,突然回到自己的肉身,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看到身边检测的仪器,上面挂着的点滴瓶,天花板的电灯,他还在想刚才那是一场梦吗?诶?又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所有的病痛都消失了,然后看看身边的母亲。母亲突然对他说了一句:啊,死了!父亲也赶紧过来站在床边,鹤彦疑惑的看着母亲说:“说什么呢?再回头看看父亲说,放心吧我没事了!已经不疼!于是起身坐在床上,但是他发现父亲的眼神跟他没有交集,还盯着床头沉默的看着,于是他也回头一看自己竟然还躺在床上。然后他就努力的尝试跟父母对话,但是两个老人完全没有仿佛完全听不见。他再次对着父亲用力的叫一声“爸”,嘣!突然就变成了父亲的视角,然后他继续尝试着与父亲对话说我没事了,我好了!紧接着冲进来很多医护人员,他的意识也很自然的从父亲的视角中独立出来,还条件反射礼貌的给对方让路。他就这样跟父亲并排站在床边,看着几位医护人员抢救给自己的肉体抢救。他突然看看四周,心想…诶?我妈呢?啪,一瞬间来到医院门口的电话亭,就看着他妈颤颤巍巍的拿着电话簿,连续几次拨错号码。他还是拼命的想跟母亲对话,但是母亲依然毫无反应。他突然就想,诶!我姐姐不在…就这么一闪念的功夫,自己又突然出现在车里,看着姐夫一边开车一边跟姐姐聊着葬礼的事情。他就突然反应过来,哦!原来只要自己起心动念,就可以瞬间移动。于是就尝试着想一想医院的病房,诶!就真的瞬间回到病房。他想说如果空间可以跳转,那时间应该也可以喽?他就开始在记忆中寻找过往生活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回忆起来一件事儿…六岁那年跟家人一起出去爬山,山顶滚落下来一块石头!突然有一个喊声,危险…他猛然回头看见石头一把推开姐姐,两个人都没有被石头砸到,但是姐姐跌倒受伤手指夹翻开,家人都在责怪他,所以他对这个事件记忆很深,他当时就在四下寻找无人,所以一直想知道那天提醒自己小心的人是谁!于是开始起心动念,就来到六岁那年千曲川河边的陡崖,正好看到六岁的自己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爬山,于是私下周围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再抬头看看山顶一块大石摇摇欲坠,说话间就滚轮下来。他心里一惊对着条件反射的对着几个兄弟姐妹大喊一声“危险”…话一出口,自己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在提醒自己,木内鹤彦的濒死体验咱们下集继续。
带你飞意思 在 童心看世界 Oliviababylov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No.10 日语学些什么 | 日语的各种交通工具和人物说法,朋友家人怎么说 |说明处可以下载PDF|日本語勉強します|
下载PDF: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qqt1RuPMHE-WRsEH_Wj0EtUy1t8n-xn/view?usp=sharing
新的生词:
いきます ikimasu 去
きます kimasu 来
かえります kaerimasu 回家
がっこう gakkō 学校
スーパー sūpā 超市
えき eki 站
ひこうき hikouki 飞机
ふね fune 船
でんしゃ densha 火车
ちかてつ chikatetsu 地下铁
しんかんせん shinkansen 新干线
バス basu 巴士
タクシー takushī 的士 taxi
じでんしゃ jidensha 脚踏车
あるいて aruite 步行
ひと hito 人
ともだち tomodachi 朋友
かれ kare 男朋友
かのじょ kanojo 女朋友
かぞく kazoku 家人
ひとりで hitoride 自己一个人
せんしゅう senshū 上一周
こんしゅうkonshū 这一周
らいしゅうraishū 下一周
せんげつ sengetsu 上个月
こんげつ kongetsu 这个月
らいげつ raigetsu 下个月
きょねん kyonen 去年
ことし kotoshi 今年
らいねん rainen 明年
ねん nen 年
なんねん nan nen 那一年
がつ katsu 月
なんがつ nan gatsu 哪一个月
いつ itsu 什么时候
たんじょうび tanjōbi 生日
ど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domo arigatōgozaimashita 非常感谢您
どういたしまして dōitashimashite 不需要跟我客气
ばんせん bansen 番線
つきの tsukino 下一个
ふつう futsuu 列车 local trian
とっきゅう tokkyū 特別急行(列車)
こうしえん koushien 甲子園(靠近大阪的一个地方)
おおさかじょう Ōsakajō 大阪城 Osaka castle
助詞 New Particle
へ原本发音是 he, 变成助詞需要读 e
へ 的助詞只用于去,来,或者回家三个词分别有ikimasu,kimasu 和 kaerimasu.
示范:
わたしはスーパーへいきます。
watashi wa sūpā e ikimasu
我去超级市场
i go to super market
がっこう へいきます。
gakkō e ikimasu
去学校
で de 用于交通工具的助詞
なんで 是什么交通工具的意思
nan de
示范发问:
なんでスーパーへいきますか。
nan de sūpā e ikimasuka
你用什么交通工具去超级市场?
回答:
くるまでスーパーへいきます。
kuruma de sūpā e ikimasu
用汽车去超级市场
くるま kuruma 汽车
と to 组词用于人,和谁在一起的组词
示范发问:
だれとスーパーへいきますか。
dare to sūpā e ikimasuka.
你和谁一起去超级市场?
回答:
かぞくとスーパーへいきます。
kazoku to ikimasu
和家人一起去超级市场
special 回答:
ひとりでスーパーへいきます。
hitoride sūpā e ikimasuka.
我自己去超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