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美術台中——林之助地景
林之助1917 年出生於大雅,從小赴日走上習畫之路,參展得獎無數,後回臺發展。戰後1946年應聘臺中師院,晚年發起中部美術學會,帶領許多藝術家推動美術及膠彩畫正名,作育英才、貢獻許多。林之助於1968 年,在中區光復路的合作大樓開辦「孔雀咖啡畫廊」,為當時藝術家聚會場所,也於現場展出畫作,讓藝術家作品有露出、展售機會,是當時中部重要的藝文據點。
1946年,臺中師範學校將柳川邊的日式宿舍,配給任教的林之助,同時也成為他的創作畫室,許多與柳川相關主題的膠彩創作,取材於居住此處的生活經驗。2007年登錄為臺中市歷史建築,2015年作為林之助紀念館對外開放。
疫情結束後,不妨來個走讀美術台中之旅
林之助紀念館 Lin, Chih-Chu Memorial
.
.
每回告訴你一則在地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改變了台中
——台中物語Taichustory
追蹤IG: instagram.com/taichustory
城市體驗×轉譯設計
師院雅築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編推書
(最近推書文好像有點多,不過如果是出版社的合作都會註明。其他的都是我自己買的XD)
聊這本書之前,先來講講,台中於我而言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
考完學測放榜,我把其中一個推薦志願填到台中師院,也很幸運的收到面試通知。但高中以前都在附近學區求學的我,這一趟出遠門是難免緊張,更何況那是一個沒有咕狗map的時代,出門總是要多做一點功課。
還好,面試當天有兩件事情讓我安心。第一件是,我投稿的極短篇小說在《自由時報》上被刊出了,當天是4/1,我一度懷疑這是不是愚人節的玩笑,幾經確認是真的才相信。(但很可惜我之後沒有寫小說)
第二件是,搭火車來到台中這個舒服的城市。我自己覺得,對於初次出門的人來說,搭火車是很難出狀況的交通方式,只要記得買票、上車、在該下車的地方醒著走下去,這趟旅程就成功一半。
鐵路的另一個好處是,想家的時候,南下就是來時路,順著鐵軌不會迷航。
日本時代典雅的舊火車站當時還很有活力,即使是不懂建築的人,也多少可以被過去那種典雅規律、沉著大氣的設計語彙所觸動。走出火車站後,沿著查好地圖走到學校去,大概是20分鐘路程,途經綠川柳川,這座城市的街路設計和幾棟老建築,都透露著一種歷史的內斂,儘管後來我才知道,對台灣來說,這些資產既美麗又複雜。
台中師院後來改制為台中教育大學,但我第一次進學校是走民權路的後門,所以當時也不知道校門口就有一棟日本時代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的校舍。包括這件事在內,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台中師院除了出一大票文學家以外(像是帥到哭出來的第一才子呂赫若),戰後初期根本就是暴民大本營XD
我也在這裡度過了影響往後人生最重要的四年求學時光。
周見信老師的作品《一號月台》,以台中火車站和台中師院為主題,不偏不倚地打中我這個喜歡鐵路、車站,然後又是台中師院畢業的校友。
之前因為朋友介紹,接觸到周老師的作品,覺得他是一位非常能掌握圖像和文字調度的創作者,圖像創作與故事文字很貼,敘事節奏偏緩,帶讀者沉浸在他細膩的腔調當中。
以同樣都是自力擔綱圖文的《小松鼠與老榕樹》來說,這本和《一號月台》都是透過淡淡的筆觸,沒有把事情說得很白,而是透過故事情節的設計,對白的隱喻,表現出人事物之間淡淡的哀傷,但卻又不忘帶回一點光明和期待的,土地上的故事。
《一號月台》則是以車站的歷史,見證一個小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周老師從車站帶出日本時代的台中市街,當時的綠川櫻橋,台中公園的湖心亭,以略為粗糙可愛的線條加上偏冷的淡彩,呈現台中的歷史場景。賣水果的母親與就讀台中師院的父親在車站相會、約會,而後共組家庭,但最後父親卻無故失蹤,留下母親以及一個家庭未竟的等待……
淡淡的收束,對歷史傷痕而言不是壓抑,而是長遠的承擔與記憶。這樣的情節讓我獲得意外的欣喜,同時也要為台中車站這次的委託創作案給予肯定。
只是我真的不喜歡過度崇拜現代的新台中車站(笑)只能透過這本繪本,記得舊車站還活著的美好點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