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踴躍索取
【施並錫教授捐贈畫冊與著作一批】
出生於鹿港的施並錫教授,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退休之後,致力於站在斯土上,用筆畫出台灣各地令人感動的人事物,以表現台灣之美。
感謝施並錫教授捐贈鹿港鎮公所畫冊與著作一批,對繪畫有興趣的鄉親,歡迎至鹿港鎮立圖書館索取收藏。
✅超過18本著作
✅超過20次個展
✅享譽國內外藝壇的畫家
👉🏻紐約藝術現場掃描藝術手札〈一〉
👉🏻讚頌花開藝術手札〈二〉
👉🏻圖像見證&見證圖像藝術手札〈三〉
👉🏻橘園茂纍藝術手札〈四〉
👉🏻洋洋大觀 施並錫海的系列畫集1
👉🏻美麗與哀愁 施並錫2009創作畫集
👉🏻流嬗大地 生命體驗與時代見證〈施並錫第15次發表展 作品暨創作論述〉
👉🏻大世紀紀事 施並錫都會系列I 1990-1997
👉🏻怒吼大地 施並錫第16次個展
👉🏻生命的誕生與茁壯 施並錫母與子系列畫集1984-1988
👉🏻發現古蹟之美
👉🏻歷史現場與圖像 見證、反思、再生〈二二八美展〉
☎️鹿港鎮立圖書館:04-7784337
#鹿港 #Lukang #鹿港鎮公所 #鹿港鎮長許志宏 #許志宏 #鹿港鎮公所文化所 #鹿港鎮立圖書館 #施並錫 #捐贈 #繪畫 #畫冊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
師 大 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年這個時節到了,總覺得同樣的話說了又說,不信的就是不信。也罷,重講一下,順便解釋,為何政治問題如此難解。
我要講的,就是會考、學測後的分發,以及指考前的憂鬱期,每年五月前後,總會有無數痛斥教改無用,以及提出各式各樣改革方法(通常都是改回聯考)。
我說啊,問專家是不是必要的,尤其是教育專業?那我又很想問了,這群「正式老師」以及「大學教授」,你們有幾個人去補教業待過、開業過,怎麼說起補習班誤人子弟,或是講到教改害補習率大增,每一個都彷彿親身經歷。
該不會,各位正職老師,其實晚上自己就在開補習班賺錢,不然怎麼會這麼熟?XD
我只講一個萬年月經誤解,就是教改之後讓補習率大增,但從沒人去講補習率怎麼算的,最多是很不可靠的問卷。而最常用的客觀指標,叫做「補習班數量」,意思就是補習班變多,補習人口也就變多...
人類,是一種相信自己看到的,然後死都不相信這行專家跟你講的實情。實情是,每年補習班倒掉的數量,跟新開的比不會比較少,真相是補習班的競爭變多,而競爭變多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叫做,市場自由化。
補教業在90年代根本就是特許行業,沒打點好你根本開不了。我自己接觸到的,有政黨輪替的縣市,私下才沒跟你拿,嚴格說為了打通關節,最後才徹底解放開業行政成本的是台北市,理由就不用重複。
簡單說就是因為大家都可以開,不想被壓榨的補教老師,就自己出來開個家教班,學生就被分掉了。不要只在台北看,尤其只觀察南陽街,台北是台灣最特殊的地方。
先說結論,補習班變多,但補習總人數並沒有變多,你光看補習班總數會覺得人人補習,是錯覺。但補習率提高是真的,而讓補習比率變高的理由,跟教改真的有關係,這個答案是:「高教普及化」
以前大學少,很多人國中就放棄,根本就不會考高中,他們會走職校體系,專科、插大、轉學考。現在大學到處開,高中也普設,一般家長的心態都是可以念大學為何不念,20年前不會補習考高中的,現在都去補了。
也就是說,學生數從一年40萬下降到20萬的過程中,補習率慢慢提高,但是總人數反倒緩緩下降。這個過程在某20萬龍子的隔年特別嚴重,各班人數瞬間下降3成。
之所以有各種才藝班,這跟教改的結果有關,不是原因。才藝班要有老師,滿街都是音樂美術班的前提是,我們有滿街跑的音樂美術系畢業生。換言之,是教改後產出大量教師的結果,而我們沒有那麼多才藝產業,開補習班授課是最直接的方式,而這些老師為了招生去創造需求,補教業為了需求去恐嚇家長,不是家長打一開始就超恐慌。(然後大家猜猜看,才藝老師的出身背景哪一種最多,是不是最相信教改讓學生需要補才藝)
所以,直到今天還有那種迷思,深信補習班是因為教改亂象才變多的,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謠言說了一千遍就變成真實,至於那些開補習班收掉的失敗者,誰理他。(像我跟幾個朋友)
台北市為何很特別?因為台北抵抗90年代後期開始的教改,尤其是把罪責怪到李遠哲頭上,還要跟扁政府對抗,再加上一票馬英九任內高層,醉心中國的教育成果。刻意去維持聯考假象的後果就是,反倒讓台灣教育業非常不健康,因為台北市在地方權限內維持考招制度實質不變,才讓傳統補習班維持優勢,而且台北市吸納太多白領階級,這些人對於教育很敢花錢。
那為何這幾年開始也不景氣?
第一,10多年前,因為少子化的影響,加上地區高中越蓋越多,導致站前高中補習班人數變少。從非台北的地區率先開始,高中下去做國中班生意,打破原本的平衡。所以連帶的國中班也去開高中課,相互開到恐怖平衡,人數少的可以,我10年前就見過,不過2年光景,100人座位的大教室,只剩下10來個學生上課。連剛開沒幾年,教室人數30人的,都剩下不到10個。
第二, 少子化總是會從鄉村地帶,影響到城市地區,台北市只是比較晚面對現實,前幾年桃園以南的補教業幾乎就崩了(越接近高雄台中等都會區就比較慢]),新北這幾年也開始撐不下去。
第三,教改讓教材內容改變,補習的必要性降低。10年以前我就跟業界朋友講過,這種簡化的內容,勢必會讓國中補習都變得意義不大,不如改成安親化,督促他們完成作業,比維持傳統考試上課解題重要。不聽,因為不相信,連補教業多數人都深信,考試萬年不變,只有失敗者會講這種話。
就我來看,這就是謊言加上制度的欺騙,不停用謊言去圓謊,最後產生的結果。因為必須讓家長相信,教改只是換湯不換藥,但補教業的教學內容有變嗎?沒有,改變太痛苦了,一個名師怎麼改自己的教學法,所以只好繼續告訴家長一切沒變。
這副作用就是,讓許多真正有創意跟改變能力的新進補教老師,找不到發揮的舞台,還會被老一輩的封殺。(家長也不信你)沒有改變,補習班就只能維持既有的方式去招生,而會相信這套的家長,始終都是聯考世代出身,而隨著非聯考世代的子女逐漸長大,不吃這套的就變多,補習人數自然下降。
這是一個至少10多個因素串在一起,彼此影響交織的過程,任何一個企圖用單一因素告訴你「就是這個害你家小孩」的,八成都有問題。
這還不算房價因素,許多可以撐下去的,是因為自己的房子,沒有房租壓力就開下去。有些補習班承租可以撐,是老闆自己就退休教師,有退休金可以頂。所以這行為何越來越難混,而在台北的總以為自己有獨特教法,可以超越大環境?
就,20年前台北人,總愛告訴你,不去中國是你不爭氣,沒有不景氣,的教育版本。再加上台北的改變最慢,總是抵抗到最後一刻,家長才會覺得好像不變。
更重要的是,補習補到死,對成績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只是CP值越來越低,但對於深信精神論的家長,只要提高1%,就可以當作補習班超越正規教育的證據,正所謂散戶打敗大盤。
===
好了,我講這麼多,最後講一下,為何政策總是難改。
我經歷過教綱轉來轉去,體制內跟外都待過,知道學校的困境,也知道補教業難混的地方,原本朋友覺得我太離譜的,自己去學校代課1年就改變想法。
「大家都有自己難念的經。」
今天,我要把我的經驗,轉變成有效的政策,不僅對學校有幫助,還可以幫助補教業正常化,整體教育產業更有效能,寫得出來嗎?
當然可以。
有辦法交給政治上層嗎?透過長輩的關係,我要把計畫書拿給院長還真的可以。問題是。。。
「他不會理我」
先不提所謂人事鬥爭,院長或是立委層級的,看到這份計畫書,請問台灣有幾個相關經歷的,立刻看懂?應該沒有。就算感興趣也要問人,或交辦助理,但有幾個助理會懂?
結果,必定是去問同年代的朋友,或是助理問自己熟的朋友。如果院長同年代的,都是深信教改造成補習亂象的,他會信嗎?絕對不會。助理自己朋友就開補習班的,會願意放棄既有的獲利模式嗎?多半也不會。
那你說,直接選個年輕人上去改革不就好了?別鬧了。
假設你選我去做,我是有夠多可信任的政治業朋友,但要推動政策,官僚會聽我的嗎?
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一蹴可及的辦法往往沒有效力,最有效的都是在基層打下厚實基礎,但你收割不了成果,就不會想去做。所以,為何可以快速收割的,都會造成極大怨恨?因為你在收割的是別人辛苦耕耘多年的結晶,還往自己臉上貼金。
嘛,我講這些是抱怨,沒想要改變什麼,各位如果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曉得各行各業都是類似的狀況,所謂的「大環境改變」,到底講的是什麼,我就覺得阿門了。
師 大 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8/27(二)蘋果日報刊登我第36篇專欄文章「師大美術館建築美學教育的反思」(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副標為編輯所下)。我另外附上一張本人於現場所拍攝的照片供參考,這照片只有在網路刊登並沒有在報紙上刊登。
本文撰寫的源起是看到好友郭肇立教授的臉書,對於「師大美術館」的建築評論《建築靈魂受到重傷》及照片,深有同感。後來也和好友呂欽文連繫,我希望藉此案例能讓社會重視「公共建築」的社會責任,並能引發社會對建築美學的討論,進而提升都市品味!
透過欽文兄的影響力,聯合晚報前幾天刊登了肇立兄及欽文兄的看法,同時師大也作出回應《我們有不同的靈魂》。如此一來,似乎淪為師大美術館這個公共建築的建築美學仍是各說各話,缺乏進一步的專業討論,甚為可惜!
因此本文藉此專欄進一步提出個人看法,主要希望引發更多建築美學教育的探討。師大美術館是很好的個案,尤其師大美術系又是國內重要美學藝術的重鎮,建築界也責無旁貸,應藉此個案論辯建築美學的基本元素。希望透過這些對話討論,能夠提升國人對建築美學的素養與品味!
透過各界對此個案的討論,不但能讓社會重視建築美學與專業,而且能夠提升建築師的社會地位,讓建築專業獲得社會的尊重!
———-
張金鶚專欄:師大美術館建築美學教育的反思
(張金鶚,政治大學退休教授、美國M.I.T.建築碩士)
最近在青田街巷弄的「師大美術舘」,龐大的建築量體與尖角不規則金屬塊體的特殊造型,引發建築專業者的批評。認為超大尺度失控、壓迫週遭環境、造型與寧靜社區毫不相容,陽光下金屬反光也讓人不舒服,如此建築靈魂受了重傷!
建築並非「純藝術」
然而台師大回應:我們有不同的靈魂,該館以其新穎具特色的造型,早已成為年輕人的熱門打卡景點,明年正式開幕營運後,將開展學校與城市和社區的互動關係。
如此正反意見,似乎讓師大美術館這個「公共建築」淪為各說各話,建築美學乃見仁見智,沒有標準。難道建築界對公共建築的功能、造型、美醜、社區環境、都市空間均沒有「專業倫理」(或上述所稱的「建築靈魂」)的基本規範與責任?如此一來,台灣的建築教育將如何面對學生與社會大眾?台灣的建築文化品味又能如何提升?
首先,「建築」並非「純藝術」,後者可以純粹只是藝術家的主觀創作展現,不像建築師除個人主觀的設計創作偏好外,必須同時考慮科學的營建技術以及客觀的考慮使用者與外在基地環境。因此建築的專業教育除美學的訓練外,更需科學技術與都市空間環境的學習,這些都不是可以像純藝術主觀各說各話的辯護。
其次,「公共建築」並非「私人建築」,後者只要業主個人喜好並符合建築及都市計畫相關法令即可;而前者業主不只是簽約的代表人(師大主政者),而是社會大眾(包括師大師生、社區居民及美術館的參觀使用者),除基本的建築與都計法規外,更應有較嚴謹的都市設計審議,以確保相關的公共性與都市環境景觀。這些都必須經過公開的專業審議過程,不應只是建築師與所謂業主少數人的主觀偏好,才能減少爭議。
提升台灣都市美學
第三,「美術館」特別具有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這不只是透過館內的作品展示,美術館建築本身也都具有藝術美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因此,建築本身的空間、造型、尺度、比例、材質、色彩與基地週圍環境景觀也都必須充滿建築美學。國內外美術館優質建築美學案例不少,其中貝聿銘建築師在日本京都附近的Miho美術館,應是美術館的典範。兩相對照檢視美術館的相關建築美學基本元素,應該可以釐清美術館的建築美學不應是完全沒有標準,美術館主政者與建築專業者應該藉此案例說明建築美學的相關元素,達到美術館的教育功能。
第四,師大有美術系,也是國內培育美術教育的重鎮,「師大美術館」被期待應該要更具有藝術美學的社會教育功能,不但要說服建築專業界,而且還要清楚展現並能提升社會大眾的建築藝術品味,如此才不枉師大美術館的聲譽。希望師大未來能夠藉由美術館營運加強社會藝術美學的教育功能,以提升國人藝術美學的文化品味。當然建築界也責無旁貸,透過師大美術館案例,多方探討建築美學,提升台灣社會對建築美學教育的重視。
最後師大美術館的各種爭議,尤其對社區鄰里與都市環境的壓迫,凸顯了我們「公共建築」的相關審議機制與品質仍有相當改進空間,相關建築專業評論也不足,希望藉此個案可以讓社會和建築專業者相互對話反思,重視建築美學的學習與體驗,彼此相互教育並提升台灣的建築與都市美學與品味吧!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90827/38429288/
師 大 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iYeiULww5g/hqdefault.jpg)
師 大 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戀字新書介紹、黃惠麗專訪
《戀字:冠軍老師教你日日寫好字,日日是好日》
書寫,終究是一連串給予自己的許可。────蘇珊.桑塔格
科技時代,懂得用美字傳遞溫度的人,更顯珍貴。
因為戀字,所以練字
冠軍老師教你:日日寫好字,日日是好日
寫字是美感的技藝,展現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當靜下心,體會一筆一畫、一提一按的無窮變化,是個愉悅的旅程。
全書以「硬筆書法」的概念出發,由硬筆字冠軍、教育局國小生字詞語簿範寫老師──黃惠麗老師,親自執導撰寫,倡導「提按學習法」,學筆劃、學結構,日日寫好字,日日是好日。
本書特色
.硬筆書法冠軍老師指導,倡導「提按學習法」,練筆劃、練結構,簡單寫好字。
.深度掌握字體工法:平衡結構、提按筆劃、正確筆順,破除障礙寫美字!
.冠軍老師親筆臨寫,一筆一劃完整示範,一步一腳印練習,建立自信心!
.從筆劃、部首、結構開始,詳盡解說,打下扎實基本功,建構創造力!
.嚴選進口紙張,平滑細緻、紙色柔和、視覺舒服。適合鋼筆、原子筆、鋼珠筆鉛筆等,暢快書寫練好字。
.經典名家名句,蓄養正向能量,好讀好寫,不只練字,更是修心。
.練字格採十字設計,以最適合的大小為主,符合書寫工學,培養美字力!
隨時隨地盡情揮灑,在紙與墨之間優遊,散步在字裡行間,銘刻心中的溫度。
提起筆,書寫體驗,談場專屬文字的愛戀!
作者介紹:黃惠麗
教學生涯逾33年,退休後仍持續開班教授硬筆字、書法等相關課程,筆耕不輟。
*學歷
臺北市立師專畢業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經歷
臺北市教育局國小生字詞語簿編著範寫小組
臺北市中山社區大學書法及硬體字班指導教師
臺北市文化局「錢穆故居」書法及硬筆字班指導教師
臺北市立蘭雅國小書法及硬體字班指導教師
*參賽紀錄
獲臺北市多語文競賽書法類教師組北區第一、第二名
獲第十一屆糜研齋全國硬筆書法比賽教師組行書第一名、楷書佳作
多次指導學生參與國語文書法類競賽,屢獲佳績
*參展紀錄
2012年、2014年雲心書會書法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EsBMf93RU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Yqr_f2FyS2zGnQ97wi3LtF0EY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