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一切問題源於「全球化」?》提到「流動性陷阱」一詞,有不少讀者希望我能解釋一下。
所謂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指當利率水平降至相當低的水平時,具體點講,當美債和現金都是零息,同時對經濟前景不樂觀,人們寧願持有現金(美元),最後令傳統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去了刺激經濟的作用。而我上一篇文章最後亦提到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如央行強行入市買企業債、ETF、股票等證券,可能會是美聯儲的最後王牌,但王牌一出,將會令全球資產市場進一步扭曲,帶來的資源分配和長遠社會問題不堪想像。
我2016年5月時曾寫了一篇名為《傳統經濟理論過時》的文章,當中以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貨幣理論解釋了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同時推論了貨幣政策的盡頭是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今天,感覺像是在繼續走同樣的路......
--------------------------------------------------------
傳統經濟理論過時 美聯儲不排除實施負利率 (寫於2016.5.16)
聯儲局主席耶倫急轉軚,表示不會完全排除實施負利率的可能性,向趨勢低頭。筆者之前的幾篇文章曾多次強調,以目前全球宏觀經濟條件來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反其道而行去加息,更遑論進入加息周期。負利率已是一個趨勢、一種手段,其他部份目前利率水平較高的國家,如澳洲、中國未來趨勢只會進一步減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帶頭量化寬鬆,大開印鈔機、降息救經濟﹔歐洲緊隨其後實施量寬,部份歐洲國家更帶頭減息至負利率﹔日本央行自安倍上台,實行安倍經濟學,同樣實施量寬,瘋狂印鈔,最近也減息至負利率。金融海嘯後,各國已習慣動不動就開動印鈔機,久不久就降息,貨幣政策成了國與國之間的一種搏奕。負利率或極低息環境將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奇怪的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各國已多次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按傳統經濟學理論,應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Hyperinflation),然後各國應該要加息以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加息最後又會引致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最後經濟衰退 (Recession),這視之為經濟周期 (Economic Cycle)。這樣的經濟運作模式多年來未曾改變。然而,現時大家所能看見多次量化寬鬆後的情況是「經濟增長率低,失業率偏高,沒有明顯通貨膨脹,利率處極低水平」。原因為何?
根據經濟學中,著名的*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QTM)︰
MV = PQ
M - 貨幣供應 ;
V - 貨幣流通速度 ;
P - 物價水平 ;
Q - 各類商品的交易總量 (可視為實質GDP "Real GDP")。
傳統經濟學認為V和Q的變化不大,可視為constant,因此當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M (money supply)會上升,在V和Q不變的情況下,P必然會上升,因此大家都很怕hyperinflation的來臨,亦做定了加息對抗通脹的心理準備,認為不久將來進入加息周期是必然的事。然而,事隔多年後的今時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情況並非如此,錢印了許多,而hyperinflation並沒有到來。
原因是V和Q並非永恆不變,以目前世界宏觀經濟情況為例,產能過盛情況嚴重,令Q處高水平未能有效消化,因此過往幾年Q是一直在上升軌中,而並非不變。海嘯後,全球信貸收縮,V (貨幣流通速度) 相比以前大幅下降。根據MV = PQ的公式,V的下降實際上抵消了M的上升,加上Q上升,因此P (普遍物價,並不代表資產價格) 很難會上升。在低通脹,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家所期待的加息周期將遙遙無期。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後,世界宏觀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經濟常態,傳統的經濟思維模式已不合時宜。現時全球信貸系統出現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銀行有錢但不願貸款,特別是貸款予中小企做生意﹔想借款的中小企又借款無門。平錢周街都是,銀行出現水浸,因為印出來的新錢全部留存於銀行體系,量寬印錢只能增加貨幣基礎,而不是M2,只有M2增加才是真正可以令貨幣供應上升,沒有銀行體系的乘數效應 (Multipier Effect),貨幣供應實際上沒有大幅增加。
以目前情況來看,市場是處於流動性陷阱 (Liquidity Trap),V處極低水平。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設處境,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 (即像目前情況),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或是銀行不願貸出資金以致資金鎖死在銀行體系。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沒錯銀行體系十分充裕,但未能有效推動經濟,主因是資金沒能有效投入實體經濟。銀行只願貸款予有磚頭抵押的按揭貸款 (Mortgage Loan),Mortgage Borrower借得貸款用來買樓自住或投資,間接又推高樓價;銀行又十分願意低息貸款予私人銀行客戶 (Private Bank Clients),僅1厘多資金成本借予客戶投資 (投資股票或債劵),間接又推高資產價格。以上兩種銀行很願意貸款的客戶,利率低至1%多。對於中小企貸款,越來越嚴謹,P+ 的利率想借也借不到,根本就是銀行不想做,但對有磚頭抵押借investment loan又十分願意做,借8成予你投資,又推高資產價格。新增的資金並沒有有效投入實體經濟,反而去了投資,結果是資產價格被推高。在市場普遍物價沒有大升而資產價格卻持續上升的大環境下,有錢的人會越有錢,貧窮的人會越貧窮,中產階層繼續窮忙,無產階層被市場懲罰。
其實以上的MV=PQ公式,可以同樣套用股票或住宅市場,結果也是一樣。以香港住宅市場為例,M=住宅市場內的資金;V=住宅市場內的資金周轉率;P=樓價;Q=預期住宅供應。根據傳統分析,M上升所以P上升,但以目前來說卻不一定對。自政府推出一系列辣招後,市場交投跌了很多,即V大幅下跌,表面上抵銷了流入市場的資金增長,預期樓市會因而冷卻。這是政府的算盤,而普遍市民當時都是這樣想,故樓價在辣招推出後曾短暫出現調整。
然而,香港住宅市場的關鍵其實在於Q。首先,一系列辣招的推出雖令V大幅下跌,但V的下跌同時鎖死了二手市場供應,Q 因此也下跌。在房屋本身已潛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辣招再鎖死二手供應,Q下跌的幅度比V更大。當市場預期Q未來的增長比住宅需求的增長落後,M會上升得更快,繼而令樓價屢創新高。任何政府政策,包括推出各種稅收、收緊按揭成數等所謂的需求管理,表面上限制M的增加或令V下跌,但實際上都會使Q下跌,令市場乾升。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常態下,傳統的經濟理論已經不合時宜,但理論框架仍然有用,只是分析時需要將新經濟常態下的所種因素加入考慮再加以分析調整,否則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大家必須接受,新經濟模式下,極低利率或負利率將會是趨勢、是新常態,繼續複製以往成功模式經營傳統實業、投資住宅已經沒有優勢,而經營非傳產業、大數據平台投資、資本運作、錢搵錢的投資才擁有明顯的優勢。各位要在新時代來臨前想清自己的發展路向,同時為自己的多種被動收入來源作好準備。
*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一個國家的名義利率反映了該國預期的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實質利率(或可理解為實際回報率),也就是說造成各國名義利率不同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不同。在投資者可進行自由的國際投資的情況下,各地的預期實質利率趨於相等。如果出現了不相等的情況,投資者為追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就會進行套利活動,而套利的結果又使各地的實質利率趨於一致。
Starman
2016.5.16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16.html
「常態分配公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機統] 兩常態分布相乘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看板Math 的評價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標準常態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 - Heng Lin 的評價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excel常態分布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excel常態分布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常態分配公式 在 常態分佈機率計算、組合計算公式、期望值計算機在PTT ... 的評價
常態分配公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名人堂
當數學遇見美學 科技離不開人文
洪蘭
研究發現,美有內在潛意識的法則。圖為新竹市241藝術空間首檔展覽《識相.非象》,將展場變成雕塑美育陣地。圖/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最近教育部在推素養教育,其中包括美學在內。但是「美」很抽象,是個主觀的經驗,如臭豆腐和榴槤,你的厭惡可能是我的最愛。因此,有老師來問:「美」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嗎?如果沒有,怎麼教呢?
也有老師有不同的意見,說她擔任過多次作文比賽和美術比賽的評審,她的經驗是「英雄所見略同」,每次評審結果,如果去掉常態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曲線兩端的分數,大部分評審員的意見是很相近的。也就是說,你認為美的,我也認為不錯,因此認為美感是有共通性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平常很少去想它。恰巧最近耶魯大學有個研究:從數學的美來討論視覺藝術和音樂的美有無一致性。
作者之一是位數學家,他在上完一堂課後,對自己很滿意,隨口說了一句「今天的課就像舒伯特的sonata一樣」。沒想到耶魯的學生音樂素養很不錯,有人下了課就來問他是什麼意思,引發了他的研究動機,找了作者之二的心理學家,一起來探討。
數學被公認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數學上有個Occam's razor的簡約法則,講究優雅(elegant)、清晰(clarity)等等,數學家喜歡說這個證明很美。一般人對數學也有很多直覺,例如在「4-2=2,因為2+2=4」,和「2+2=4,因為4-2=2」的推論中,一般人偏愛前者,因為前者basic。
曾有研究請數學家在核磁共振儀中,對數學公式做美的評分,結果發現符合他們心目中美的標準時,大腦眼眶皮質內側(medial orbitofrontal)會活化起來,跟我們對視覺和聽覺刺激感到美是同一個地方。大腦竟然有專門反應美的地方,真是令人驚訝。因為閱讀這個能力對人類文明這麼重要,但大腦中並沒有一個地方是閱讀中心。
生物演化學家認為這跟生存及繁殖有關:人類喜歡對稱的臉,因為它代表健康,連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都喜歡對稱的臉;在美術館中,人喜歡看有樹木大草原的風景畫,因為它表示那個地方有水有蔭有生機。
為了了解一般人(laymen)是否跟數學家一樣對美有內在潛意識的法則,他們找了大學生來請他們判斷數學證明和優勝美地、洛磯山、安地斯山等地方的風景畫作的相似性,結果發現相似性很高,表示內在的法則相似。
又因為音樂有著數學的結構,發明畢氏定理的Pythagoras,他的西方音樂理論到現在還在用,所以他們又作了一個比較舒伯特、巴哈、貝多芬等人的奏鳴曲和數學證明美的相似性研究,結果發現也很像,表示每個人心中的確有一把判斷美的尺。這把尺固然因為文化而異,但共同性比我們想像得高,因為它有演化上的原因。
原來要美,必須要真,要優雅,要清晰,要有深度(profundity)。二個月前,聯合國在加拿大的Montreal開了一個會,檢討高中的課程,他們建議以後大學生不論人文或社會科系都要修數學才能跟得上AI時代對大數據、模擬以及數位科技的需求。科技和人文是分不開的,難怪有個實驗顯示人在五十毫秒之內便能判定一個東西美不美,原來它竟是祖先傳給我們的內隱生存能力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常態分配公式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S6】什麼是Societality?
全球化+跨境電商成為新常態,不論家門口或世界級市場,「新台商」都必須與紅色供應鏈強大的產業綜效近身肉搏!如何在硝煙四起的「再工業化」浪頭底下,殺出一條轉型生路?
「新台商突圍」線上論壇,邀請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佘日新,以及AppWorks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和您共同探討新台商的7道戰略考題!
影音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TMtmkbrJs
到目前為止,英文裡還沒有Societality這個字。英文Societal意指,社會的或與社會有關的,我把這個形容詞延伸為名詞,創了Societality這個新字,結合了Social和Vitality(帶著點活力),因為未來的產業勢必需要靠著具備社會性的企業注入活力。
我不是語文專家,但文字和語言與時俱進,每個時代不都有一些新字?一則描述社會發展的新現象、一則演化人類的生活經驗。企業經營從純粹的經濟考量,到目前涉入社會的考量層面日漸廣泛,因此Societality不僅成為經營管理不能迴避的課題,更有可能成為企業體制創新的根源。
20世紀的產業經濟與策略管理,在二戰以後的擴張期中,主要依循資本主義的邏輯架構,影響管理理論最深的是經濟理論,而經濟理論中最重要的非「博弈理論」莫屬;不過,數學公式能解的與經營實務中的複雜相較,只能有局部的參考價值。
一九八○年代開始,生態學和社會學逐漸進入管理理論的雷達圖中,理查.尼爾森(Richard Nelson)和希尼.溫特(Sydney Winter)於1982年出版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堪稱生態經濟學的經典;而自一九九○年代開始席捲管理文獻版面的「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則源自社會學。
一九八○年代,「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這個當代顯學剛才濫殤之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密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以經濟學的效率觀與社會學的福利觀對話,堅持「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增加獲利」。三十年後,隨著永續發展的挑戰,與資本主義引發的新興社會議題(如青年就業、所得分配惡化),及科技帶來的結構改變(如壽命延長後的高齡化、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政府、民眾與媒體,都對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抱持著高度期許。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因此,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以人為本的創新成為發展主軸,而其終極的關懷仍是社會性的。
從企業社會責任,到近年來廣泛受到注意的「社會企業」、甚至更新的倡議「B型企業」,都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困境,提出一些貼近社會主義的解決方案。但是,台灣廠商的傳統經營模式採薄利多銷,薄利潤對於要「額外」付出的社會責任而言,無異是一個負擔。成本導向與道德應然的拉扯,逐步在刺激著廠商的演化創意,發展出左右逢源的新型態經營。值得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企業不把社會的需求視為外部性的負擔,而是在社會需求中尋找新的商業動能,右派的資本主義與左派的社會主義長久不相容的對立,在21世紀似乎出現新的融合契機,不僅是值得企業升級轉型時關注,也有可是能引導經營管理邁向新型態的突破契機。
《創實:新台商的7道策略考題》深度閱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4148
常態分配公式 在 標準常態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 - Heng Lin 的推薦與評價
上面簡介完了,接著進入主題,開始剖析標準常態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的公式 f(x)=1√2πexp(−x22). 如果直接從wiki看完公式後,很容易實作出來,只是我 ... ... <看更多>
常態分配公式 在 excel常態分布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excel常態分布公式」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NORMDIST 函數- Office 支援- Microsoft Support此函數會針對指定的平均值和標準差,會返回常態分配。 ... <看更多>
常態分配公式 在 [機統] 兩常態分布相乘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看板Math 的推薦與評價
兩常態分布的資料相乘之後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何?
google了公式得到下面這串
但是如果拿兩平均數=0.5 標準差=0.05去算,
相乘過後的平均數竟然等於0.5?
後來才發現他這個公式是拿兩個高斯分布函數直接相乘,
那就不是我要的結果。
所以請問兩個高斯分布的資料相乘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何呢?
我猜平均數應該就是兩個平均數相乘,但是標準差就沒想法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74.17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th/M.1636987366.A.344.html
後來看到統計版有人問過類似問題,看來不是常態分配,
那實務上遇到類似問題,常態分布相乘的平均數能不能直接寫等於平均數相乘?
※ 編輯: HeterCompute (27.52.104.81 臺灣), 11/16/2021 00:48: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