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低脂飲食再下一城?
Nature Medicine 最新的研究指出,低脂飲食比生酮飲食更能抑制食慾!
20位體重過重的成年人入住研究機構,先後吃了兩週的低脂與生酮飲食。兩種飲食都以原型食物為主(如圖),蛋白質含量相同,蔬菜量也相同。不論是低脂或生酮餐點,看起來都相當美味,史考特也想試試。
受試者被要求每餐吃到飽足即停止,並藉由餐盤剩下的食物計算進食熱量。
結果,受試者在低脂飲食期間每天竟比生酮飲食少吃了689大卡!
其他重要發現包括:
1. 生酮組兩週減去1.5公斤(勝),卻全是來自瘦肉組織(囧);低脂飲食組減去約1公斤,大部分是來自脂肪。
2. 兩組對餐點滿意度打的分數相近,所以應該不是低脂飲食太難吃的關係XD
3. 生酮組的部分血液指標變壞(低密度膽固醇、Apo-B脂蛋白、尿酸),某些變好(高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脂飲食降低Apo-B脂蛋白的效果卓越,這對心血管疾病預防相當關鍵。
4. 生酮組做口服葡萄糖測試的成績明顯較差,顯示他們有胰島素阻抗。
5. 生酮組的血糖真是漂亮,平均值約80mg/dL,變異係數(CV)15mg/dL。
史考特點評:
1. 胰島素假說認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刺激大量胰島素分泌,讓脂肪細胞牢牢抓住能量無法釋出,使人們飢餓而不斷進食。依照這個假說,低碳水生酮飲食應該能使人們較為飽足,但這篇研究的發現是剛好相反,明顯牴觸胰島素假說。這幾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Kevin Hall等人做出來的研究,對胰島素假說是殺得刀刀見骨,過去史考特也曾撰文介紹過,連結如下
http://one-minutefitness.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html
2. 低脂飲食每天少吃近700大卡的熱量,兩週減去一公斤脂肪是很合理的事,但為何生酮飲食卻減去了1.5公斤瘦肉?我的猜測是肝醣存量下滑,導致肌肉細胞水分流失,肌肉裡的蛋白質應該沒有流失那麼多。
3. 這篇研究相當地嚴謹,雖然只有20位受試者,但是入住研究機構全程監控熱量攝取,加上各式各樣的檢測,幾乎達到「動物實驗的規格」。之前聽一位臨床試驗執行者的訪談說,這樣的研究耗資可以超過一千萬美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做研究?追根究底還是人性渴求自由(太不受控),連戴口罩都要出來抗議的美國人,你覺得能管得住他們回家吃什麼嗎?(笑)人們容易算錯熱量的特性,史考特之前也做過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NLU-vmyg
4. 有好處就有壞處,這樣的研究離現實世界人們的生活方式太遠,未必能反映出一般生酮與低脂飲食者的身體變化。所以,這篇研究原始目標是測試不同飲食對「進食熱量」的影響,不是在比較哪一種飲食「減重效果」比較好。
5. 過去研究還有史考特自己的親身經驗,都認為生酮飲食抑制食慾的效果非常好,每餐吃得飽到爆炸,體重還是直直落。但本篇研究的結論卻是相反,認為低脂飲食比較能抑制食慾。考慮到兩種飲食都有一樣多蔬菜、一樣多蛋白質,這個差異到底從何而來?是熱量密度(低脂飲食較低)?還是纖維質含量(低脂飲食較高)?學者們承認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人類食慾(跟疼痛一樣)是個複雜的現象,我們懂的還太少。這個食慾的發現讓我非常意外,希望未來有研究能重複驗證。
6. 生酮飲食者會出現胰島素阻抗,是非常普遍的情況。這是因為在碳水攝取不足的情況下,肌肉細胞會很「客氣地」把葡萄糖讓給大腦使用,畢竟肌肉力量差一點還有機會活下去,大腦沒葡萄糖用真的就GG了。做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時會有「良性」胰島素阻抗,就是這個原因。
7. 我認為這篇研究不是「生酮終結者」或「吹響素食的號角」,能長期執行的飲食才是最好的飲食。不方便、不習慣、吃得很痛苦的飲食,你總有一天會放棄,控制食慾再有效也沒用。只要控管好吃下肚的熱量,吃麥當勞也能瘦,我不這麼推薦就是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6IJ1r4VTOY
8. 工商時間:史考特的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也會做「整合型」的減重服務,我們請到了超強的專業人士來助陣。這幾年來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希望拿來幫助有減重需求的朋友。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1209-1
平均滿意度計算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選情怎麼樣?談民調估計】
隨著美國大選接近,許多人都很關心美國的選情。選舉報導和預測的網站滿多的,這邊要來介紹一下最熱門的一個網站叫做「FiveThirtyEight」。
538就是美國「選舉人團」票數的總和,這個網站是以政治民調起家的,後來事業做很大被ESPN收購,因此加入了很多休閒和健康相關的主題,然後再轉移到ABC新聞網來經營。538上面有很多分析文章很有趣,例如我們先前提到過:538曾經分析拜登在參院過去的投票紀錄,發現他是最中間派的人(沒有什麼特別立場,隨著主流立場而投),在黨內投票紀錄比44%同事更偏自由派,但比43%同事更偏保守派(https://pse.is/V5QKW)。
🥶 冷知識,ESPN和ABC News都屬於迪士尼集團,這集團真的超級大,不管你的他的都是我米老鼠的!
🗳 認識美國總統的選舉制度和「選舉人團」:https://pse.is/U4GZS
日前,FiveThirtyEight終於推出了2020總統選情網站
https://projects.fivethirtyeight.com/2020-election-forecast/
每次看美國選情分析網站,最期待的就是資料視覺化的部分。這次538也沒讓人失望,推出了「snake chart」!把候選人在各州勝選率和該州的選舉人票數結合,依由紅到藍的政黨光譜,像蛇蜷曲前進般蜿蜒展開,最後再一筆劃出270張選舉人票的半數門檻位置,哪些州是左右選情的關鍵「搖擺州」便一目了然。
搖擺州的意思就是,在大選中沒有明顯固定的支持對象,有一拚的空間。而之所以大家會特別關注搖擺州,是因為在選舉人團制度下,幾乎各州(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除外)都採取「贏者全拿」的規定:在該州獲勝的候選人(不管贏多少百分比),可以獲得該州所有的選舉人票。以這次選舉來說,像是佛羅里達州(29票)、威斯康辛州(10票)、賓夕法尼亞州(20票)、明尼蘇達州(10票)等,都是屬於關鍵搖擺州。只要能夠「翻轉」(flip)該州,一下子就能製造數十票的差距(一方增,另一方減)。相對來說,其他幾個深藍或深紅的州,出現扭轉結果的機率極低,所以通常不管怎麼投都不會對該州選舉人團票數的依歸產生變化。
雖然目前拜登民調領先,但最近的數字都表示差距有在縮小。儘管如此,對一個競選連任的總統選舉來說(通常選連任的人都有在位優勢),拜登的領先幅度對於現任者川普來說,還是非常實在的威脅。
不過,一定也會有人說「看民調不準啦,你看2016年 ...(下略)」,所以538也在開頭特別說明了:事實上希拉蕊2016在好幾個州的調查中都只有小部分優勢,且最終川普的勝出常常都只贏一點點,在統計誤差範圍中(https://pse.is/UDRMK)。在全國民調預估所有普選票數方面,最後希拉蕊也確實贏了兩百多萬票。
換句話說,2016年的民調並沒有不準。而且,各家民調都是估算機率,沒有什麼百分之百確定這回事。民調測不到的因素當然也是會有的(例:不想表態的人,沒有被抽樣到的人,問完之後改變心意的人。不包括:被政治人物鼓勵亂回答的人,台灣在這方面是獨步全球,不過這影響程度相當小)。
不過,也因為記取2016的教訓(所謂的「誤判」,與其說是民調,不如說很大一部分是自由派媒體太過自我感覺良好,造成對希拉蕊選情過度樂觀),538這次的預測模型考量了更多變數,或是根據他們的說法,他們現在有更多工具可以測量「不確定性」。其中最大的一個調整,就是針對covid-19疫情來預估選情的不確定性。像是「極化的社會氛圍」會讓不確定性變小;但在疫情影響下,經濟狀況的波動以及重大新聞事件的增加,都會讓不確定性升高。除了調整民調平均的計算方式外,這次他們也把總統辯論,以及在各州有多容易去投票等因素算進去(完整模型設計說明:https://pse.is/V3K5Q)。
我們先前就提到過,接下來拜登陣營最該擔心的大概莫過於辯論會了,從最近拜登的發言狀況來看,他的身心狀況似乎遠遠不如當副總統的時候。民主黨陣營當前最大難題是動員選民出來投票,因為民調顯示,表態支持拜登的人當中,有六成以上是因為討厭川普,只有三分之一是真的喜歡拜登。相對來看,支持川普的人當中,是有超過六成以上是真的很喜歡川普。另外,川普本人的支持度,從上任以來都維持在40~45%左右,不滿意度則是一直在50-55%左右,他的基本盤一直都非常穩。(538上面也有文章把歷任總統的滿意度變化圖做成視覺化的圖給大家看:https://pse.is/S75CW)
目前538算出來川普對拜登的當選機率是28%:72%。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四年前538的封關預測剛好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所以今年網站上線時,其中一位編輯還在推特上自我解嘲說:我們當時算出來川普當選的機率是各家媒體當中最高的喔!
最後再提醒一下,不管在哪裡,選舉民調都是參考就好。因為選舉是動態的過程(也就是說,一直會變化),就算民調方法做得再好,都只是一個估算而已,不可能反映完全的真實狀況。另外一提,我們傾向於不去質疑所謂「假民調」的問題,因為這無法驗證,只能變成陰謀論。還有一種作法是把各家民調蒐集起來做平均,這樣子去讓高估與低估的部份互相抵消。
我們認為,透過科學方式來蒐集資料以及詮釋,仍然是很有參考的空間,尤其,觀察各候選人陣營如何回應民意以及調整競選策略,是非常有趣的事。
延伸閱讀:
菜市場政治學 的民調專題:https://pse.is/TGZJB
✨ 支持獨立內容,贊助觀測站:https://pse.is/MG557
🎙 收聽觀測站podcast:
➤ SoundOn:https://pse.is/QSLXX
➤ Spotify:https://pse.is/RCQ2K
➤ Apple:https://pse.is/R2RXV
➤ Google:https://pse.is/U4JMN
➤ Youtube:https://pse.is/QSM4H
平均滿意度計算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承諾:明年擬推住院友善醫院認證】
文/葉瑜娟;攝影/曾原信
《#報導者》與合作媒體《今周刊》同步推出「#病床邊的照護危機—一年660億住院看護需求,誰把關」專題,揭露目前醫院看護及照服員相關收費、資格、品質標準三不管,形成照護黑洞的隱憂。(http://bit.ly/2zwJuiJ)
今(7日)與立委 #吳玉琴 國會辦公室聯合舉行記者會,並發表專題中「#醫學中心看護大調查」結果,台大護理系兼任副教授周照芳、全民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及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與會。
此次調查顯示,19家醫學中心有高達7成、共13家把照服員及看護人力外包,甚至有些醫院連輔助護理人員的「護佐」都外包出去,不僅照護品質缺乏把關,更可能造成如 #SARS 時期的感控漏洞。衛福部次長薛瑞元當場承諾,未來將先推動「全責照護」病房讓病人家屬做選擇,並擴大推行「住院友善照護醫院」,與憑證作連結,鼓勵更多醫院參與。
立委吳玉琴指出,「#陪病文化」讓醫院的照護成為家屬的事,也成為醫院不用負起住院照護的藉口,若以現在一次住院平均9.5天來計算,只要一次住院的看護費用便高達21,000元,已是多數青年一半的月薪;除了對家屬是沉重的負擔外,現行看護工作一天就是24小時,很多看護甚至會一連做好幾10天,她問:「這樣照顧品質會好嗎?醫院的監督機制是什麼?」
推動「#全責照護」逾20年的台大醫院護理系兼任教授周照芳分析,在「歐美找不到一家醫院是家屬來照顧的」澳門、香港在病房中都看不到家屬,她認為台灣應效法美國推動以護理人員搭配護佐的「全責照護」來取代陪病人力,才能避免重演SARS時期由看護和洗衣工跨院傳染的感控漏洞。
目前衛生福利部雖推動「住院友善照護醫院試辦計畫」,但全台僅34家醫院推行,其中很多是小床數推動,多採住院共聘制度、就是不同家屬共同聘用照服人員,費用可由現行每日一對一的2千多元、降至600到1300元。
《今周刊》今年10月間曾透過 台大新竹分院進行家屬調查顯示,實際使用共聘制度的病人家屬中,8成表示「滿意度很高」,原因為「減低自己負擔」、「感受到醫院提供的專業品質」等,但有5成住院者未選擇共聘,《今周刊》副總編輯方德琳指出,未來推動共聘照護需要的是更積極的溝通。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則說,20年後的年齡中位數為52.4歲,代表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52歲以上,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更高達30%,在台灣生育率低於1的情況,20年後會是2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照護成為全台灣最沉重的負擔。「明年健保總額將突破7千億,健保署等也提到有可能面臨保費調漲的壓力,身為消費者代表的督保盟除了特定費基制度上,過去是不輕易支持調漲健保費,但面臨這麼沉重的照護壓力,如果要把全責照護納入健保涵蓋範圍為前提,調漲保費是可以討論的。」
對於會上的討論,薛瑞元回應,現在最難克服的是民眾「陪病文化」,他認為全責照護應該逐步推動,初期可先從醫院區隔出照護 #共聘病房,規定探病時間,讓病人家屬有「不用陪病」的選擇,交由醫院負責共聘照護的管理和定價,下一步再將友善照顧醫院的規模擴大,先推動制度,並與「友善醫院憑證」做連結,吸引更多醫院加入。
■閱讀專題「#病床邊的照護危機」:http://bit.ly/2zwJu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