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過的那些封城🦠
這篇文是去年整年我在倫敦的封城時間線回顧和心得。我們是兩大一小家庭,我家玫瑰花工作性質可在家工作,小玫瑰去年三歲,有上幼稚園上學天數一週2-3天,其餘時間是我在帶。
2019年底新家交屋尚未入住,整修工程進行中就遇到了封城。舊家是單層公寓,兩房一廳一衛,室內面積約十四坪。新家也是單層公寓,三房兩衛25坪,皆無後院或陽台。
2020.3.23
📍PM宣布第一次封城,所有人待在家,學校全關。
🌹當時我家玫瑰花已經提早一週在家工作,我們新家已交屋工程進行中尚未搬家,我白天會帶小玫瑰去新家做工,半隔離小玫瑰和大玫瑰。
👉封城痛苦指數⭐️⭐️⭐️⭐️
痛苦原因:
1️⃣線上超市時段很難搶到,物資缺乏了一陣子。舊家廚房無冷凍櫃只有檯面下的小冰箱,物資囤積不易當時我連可常溫儲存的軍糧都買了。
2️⃣小玫瑰非常的黏爸爸,他單獨和我在家的時候還好,爸爸也在家他會想要一直去找爸爸讓我壓力很大。新家工程狀況許可的時候我會帶著小玫瑰去做工,讓他油漆牆壁找事情給他做同時隔開父子倆。
2020.4.16
📍宣布封城延長至少三週
2020.4.27 🌹新家牽好網路,油漆好一個房間,我家玫瑰花到新家上班,可以物理隔離小玫瑰和爸爸。
👉封城痛苦指數⭐️⭐️⭐️
父子不在同個空間輕鬆很多,我的案子無望準時完成直接申請延期一年先專心帶小玫瑰。新家我們DIY很多,我家玫瑰花每天都做三份工:上班、顧小孩和新家裝修。我擔起所有家事和顧小孩,兩人的壓力都很大,只能抱著彼此打氣會撐過去的。
2020.5.10
📍無法在家工作的人可以回到工作崗位,需要避開大眾運輸
🌹超前部署找到居家附近的到府保母到家照顧小玫瑰,稍微減低一些壓力。
👉封城痛苦指數⭐️⭐️
2020.6.1
📍英格蘭學校重開
🌹小玫瑰回去上學,一週兩天搭配一天保姆。我們新家火力全開拼著七月搬家。
痛苦指數⭐️
學校有開是最大的差別!在家工作有沒有小孩差很多,有小孩等於同時做兩份工。
2020.6.15📍非必要商店重開
2020.7.4 📍餐廳、髮廊、pub重開
2020.8.3 📍eat out, help out
這段時間是疫情相對和緩的時期,政府也祭出措施補貼餐廳鼓勵外出用餐。
靠著保母和幼兒園,我們在七月搬家完成,夏天也在規定許可的情況下和朋友見了幾次面。九月初甚至還舉辦了新家趴兼金金慶生會。
2020.9.14 📍6人禁令公布
10.14 📍引入三級警示系統
我記得是在我赴約和朋友午餐的路上得到消息週末開始禁止室內聚會,室外聚會上限六人。倫敦進入半封城狀態,那頓午餐意外的成為2020年和朋友一起吃的最後一頓飯。
2020.11.5
📍第二波封城
🌹這次學校有開,小玫瑰一週上學三日,給爺爺奶奶帶一天。有去上學差很多!
痛苦指數⭐️
只要學校不關門,其它真的都還好。
2020.12.2
📍第二波封城結束
🌹其實蠻無感的,依舊是在家上班不出門的日子,開始準備過聖誕節了。
12.19 📍PM宣布倫敦區進入第四級,耶誕泡泡取消
12.21 📍倫敦和東南英格蘭進入第四級,英國變種病毒成為主要流行病株
🌹突然其來的宣布,打亂了很多人的耶誕計劃。我們也首度沒有去公婆家過耶誕,我家玫瑰花掌廚小家庭自己吃耶誕大餐。
2021.1.06 📍英國進入第三波封城,學校再度關門但幼稚園有開。
🌹12月底接到通知小玫瑰在學校和確診者有接觸需要居家隔離十天,一月初也陸續有小玫瑰的同學們全家人確診隔離中。這也是第一次我有認識的朋友確診,之前兩波都是朋友的朋友確診,沒有直接認識的人。
痛苦指數⭐️⭐️⭐️⭐️⭐️
即使幼稚園有開,但小玫瑰班上好幾個確診我也不敢送回去。我家玫瑰花在家上班的情況下和小玫瑰同處一室是最痛苦的,他會一直想找爹地。最後我把預定好的機票提前兩週,提早回台讓我家玫瑰花單獨在家不會互相打擾。
💡封城過來人的一些心得是提早做準備,各種支持泡泡如何部署。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停課時如何安排人力?家裡的網路設備是否足夠使用?例如每個小孩都要有平板/電腦/電視等可以上網課的設備或是視訊需要品質好的鏡頭麥克風等等。
再來高風險群,例如老人或是有健康疑慮的人可以先自我隔離不要出門,慢性病處方箋先拿好拿滿減少去醫院。找出大眾運輸以外的交通方式,準備好在家能做的活動、做好需要自煮三餐的準備。
減少出門、多用網購、倫敦一直到夏天才規定大眾運輸要戴口罩,在規定戴口罩之前我沒有搭過大眾運輸。台灣口罩覆蓋率很高,但社交安全距離普遍不足。能拉開距離、降低接觸就能阻斷傳播。加油💪
照片:小玫瑰小學的歡迎茶會也改成線上了
平板一直重開機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跟大家分享瓦基最近這兩個月來,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的體驗。如果說《紐約時報:書籍》是我心目中最嚴謹的選書推薦來源,那麼《華爾街日報》無疑成了我最信賴的金融財經資訊權威
🚀在我讀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之後,開始規劃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這是一種稱為 #慢媒體 的新聞吸收方式
✍️使用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為什麼我對華爾街日報產生興趣?】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鼓勵我們以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在國際媒體方面,我一直都有留意《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這兩家權威報社,他們在近幾年來也成功以「訂閱制」從傳統媒體搖身一變成數位媒體巨頭。
正當我思考著要選擇訂閱哪一家、仍猶疑不決的時候,《風傳媒》很巧地在此時跟我接洽(受寵若驚!)請我試閱《華爾街日報》。原來,他們在2019年底取得了《華爾街日報》中英日三語版的合作授權,正在推廣給台灣的讀者朋友們(文末有優惠價訂閱連結)。
因此,我答應了《風傳媒》的試閱邀約,很開心能跟大家分享兩個月來的使用心得。
【華爾街日報給我的印象是什麼?】
在分享我的閱讀體驗之前,先簡單介紹《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寫WSJ)這家老牌媒體,它是美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報社,以嚴肅的報導風格聞名,側重金融和商業領域的報導,媒體界給予的評論是「其調查型報導所保持的高品質和挖掘精神」。
那麼,所謂的調查型報導是什麼意思?這就值得提起兩本精彩的暢銷書。
去年我分享過心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的《惡血》這本書,就是由《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約翰.凱瑞魯爆料,他費時六個月的時間深度追查,揭發這場史上最大高達90億美元的生技醫療騙局,凱瑞魯追逐新聞真相的執著令人打從心底敬佩。
接著,今年我分享的另一篇心得,讓我拍案叫絕的馬來西亞史上最大詐騙案《鯨吞億萬》,也是由兩名《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湯姆.萊特和布萊利.霍普聯手揭發,他們跑遍全球十幾個國家,訪談過上百位受訪者,解讀數千份文件,最後鉅細靡遺地還原了這起驚人的案件。
這種實事求是的報導精神,除了體現在每天的報紙和線上新聞之外,從這些龐大縝密的調查案例之中,我都可以深刻感受到這家媒體對「新聞」本質的專業態度。如果哪一天又出了一本新書,作者剛好又是《華爾街日報》記者,我應該也會毫不猶豫地買單。
【華爾街日報跟其他媒體有什麼不同?】
《華爾街日報》最擅長的領域是金融、財經、商業、時政,在美國的訂閱戶定位為主流精英階層,以及金融市場裡的眾多投資人們。不同於《紐約時報》包羅萬象的內容,《華爾街日報》更專注於提供金融方面的專業資訊,大至整體世界財經趨勢分析,小至個別公司產業的商業策略。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新聞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某國的政策態度變化,可能導致特定商品的成本大漲,而影響商品售價,或是其他間接影響。《華爾街日報》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國際觀認知,是一個在即時性、可靠性、深入性都極具權威聲量的國際媒體內容。
比起許多媒體只在乎「用盡全力爭奪你的眼球注意力」,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華爾街日報》對於報導內容的品質要求嚴謹,在網站上也沒有氾濫的廣告,尤其是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專欄與觀點」報導,讓我從每一篇裡都學到許多新東西。
目前的台灣訂閱戶有大部分是對於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族群,接收商業經濟動態資訊的新聞內容,擁有一份在美國最具權威、最有代表性的財經資訊來源,對於他們在投資上操作具有直接影響力。
【我使用至今兩個月的心得】
我以往很少主動去讀數位新聞網站,直到今年初COVID-19疫情開始爆發後,我對疫情和世界局勢的關注才熱中起來。前陣子喜歡從Yahoo新聞網,讀衛服部最新的疫情狀態更新,偶爾逛逛其他的地方和國際新聞。
不過,像Yahoo新聞這類型的網路媒體,在網頁上總是充滿廣告和吸引人的聳動標題,很容易讓人不自覺開始閒逛起來。但是,我自從兩個月前開始讀《華爾街日報》之後,其簡潔、精煉的內容,讓我看待新聞的方式發生了許多改變。
舉最近的四大科技巨頭CEO,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來說,議員直接拿《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來質詢貝佐斯,指稱亞馬遜惡意使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資訊,可能導致創新被扼殺,我當下就直接回頭找了這篇刊於四月的原始報導來看(亞馬遜利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數據來開發競爭產品)。
接下來,我就使用《華爾街日報》的搜尋功能,以一種做研究的心態,尋找亞馬遜近期與過去的報導(長篇、短篇都看),發現了亞馬遜正開始反其道而行「擴大實體辦公空間」、「併購餐點外送公司」、「擺脫疫情影響交出最佳季度業績」。
我原本對於新聞抱持一種可有可無、事不關己態度,卻漸漸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對於商業領域的深入報導方式,這讓我更能用一種「主題性」和「主動性」的態度,在不會令人分心的網頁環境下探索特定主題。
這段時間以來,讓我感受深刻的是,與其被劣質新聞疲勞轟炸,不如吸收精煉又簡潔的優質內容。《華爾街日報》總是被其他報章媒體引用、包裝、轉述,想想看,如果你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報導的源頭,對於自己思考品質的提昇會有多少呢?
在我經歷了「數位極簡生活」搭配《華爾街日報》的這些日子後,我認為提升思考的涵養的訣竅之一,就是懂得「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把寶貴的注意力留給最有深度和意義的事情。
【我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什麼缺點?】
雖然說了很多關於《華爾街日報》的優點,但我也不吝於分享體驗時看到的缺點。這個缺點不是《華爾街日報》的本身,而是使用「手機APP」的體驗。一般而言,訂閱了《華爾街日報》之後,有兩種主流方式可以閱讀報紙:桌上型電腦、手機和平板APP。
首先,桌上型電腦的用瀏覽器閱讀的體驗是很好的。你可以透過《風傳媒》官網登入帳號之後,再跳轉《華爾街日報》自由切換中、英、日文版網頁,瀏覽器的cookie記憶登入資訊之後,往後你只要直接開啟《華爾街日報》網頁就可以直接閱讀(我預設繁體中文網頁到我的最愛)。
反而,手機APP版的體驗讓我很不滿意。你必須先開啟風傳媒APP,在裡面跳轉《華爾街日報》後再切換語言,然後,讓人難過的地方就來了。你關掉風傳媒APP之後,下次重開APP,就要再走一次上面的流程(10~20多秒),是個很不順暢的APP體驗。
我建議喜歡在手機閱讀的讀者,直接用手機的瀏覽器,把《華爾街日報》網頁加到我的最愛,這樣你至少直接開瀏覽器,點網頁進去就能直接閱讀。這個缺點對我的影響較小,因為我採行「數位極簡生活」的方式,只在固定時段、固定地點、用電腦網頁閱讀新聞。
無論你習慣滑手機看新聞,或者像我一樣用電腦看新聞,你可以在「風傳媒VVIP會員使用手冊」的網頁裡,參考在不同平台上使用的詳細步驟說明。
【華爾街日報有沒有免費試閱或導讀?】
《風傳媒》在網站上特別提供了《華爾街日報選文》專欄報導,每週一到週五,每天挑選一篇《華爾街日報》文章提供讀者免費閱讀。我覺得這個服務非常親民,即使還沒有正式訂閱的讀者,都可以一探究竟這個優質媒體的內容適不適合自己。
此外,我還想推薦給你,可以免費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風傳媒》每週二、四、五共寄出三篇由資深主編「金牛幫幫忙」撰寫的《華爾街日報》導讀信,讓你可以透過電子報從金融、科技及個案的角度,快速了解本週世界大事。
電子報內容共分為三種主題:《六圖華爾街》從六張圖表閱讀六個世界財經的重點大事、《科技人的華爾街》不只閱讀技術發展,金錢、權力、生意,看清楚科技的本質與全貌、《金融人的華爾街》用金融人的視野閱讀華爾街日報,針對單一個案主題做深入的導讀與分享。
我透過這個方式,在平日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快速透過電子報的掌握重要的國際新聞。如果你有興趣,推薦你前往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
【華爾街日報的訂閱價格是多少?】
《華爾街日報》在全球累計250萬訂戶,官網中英日三語版本原價是每個月29美金,換算台幣大約是每個月870元左右,年繳10,440元,這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應該是滿沉重的負擔。而且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官網訂閱的話只能看得到英文版內容。
不過,《風傳媒》為台灣讀者提供的優惠「《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訂閱VVIP方案」,只要不到原價的4成,每個月333元,年繳3,998元,就可以享有《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的三語訂閱方案,繁體中文對台灣讀者來說閱讀起來不吃力,甚至還可以參考英日文的版本。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吸收新聞資訊的品質,這絕對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投資。如果你對金融投資市場有一定涉略,或許掌握到幾次關鍵訊息,就能賺回訂閱的費用。當然,優質的深度報導內容,對於自己知識和眼界的提升,就不是單純用錢可以衡量的了。
👉前往訂閱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