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出生年、月、日可以知道傳統的 7個行星在黃道上的星座、度數。但是這7個行星會在哪個生活領域作用著,得再知道幾點幾分。有了幾點幾分,才知道上升點該訂在哪兒,從而分割12個宮位。要有準確的出生時間才能有準驗的星盤,這之前就提過了。
今天不是要講找我解讀星盤要有準確的出生時間這個。
地球自轉一週24小時,也繞了黃道12星座一圈,平均繞轉一個星座的時間應該是2小時。偏偏不是.....有的星座通過時間要兩小時多,有的只要一個多小時。因此有了長上升星座與短上升星座的分類。
占星這們學問來自觀測,現在因為有電腦軟體的緣故,return按下去就有一張圖出來了,很多人也就不深究天宮圖的構成原理。星盤上看到的行星跟相位是2D平面,然而星盤上水星四分火星,雖然是四分相位,但是在宇宙中一個可能在202層高,一個在地下6樓,還有高度的落差。因此有了緯照 ( Parallel) 與越界( out of bound)的技巧。
有映射 ( antiscia) 關係的兩個點有著一樣的日照時間。宮位制的切分是確立 ASC與 MC 之後,這段弧角距離會依據用時間切分或距離切分的不同,而有了眾多宮位制。象限宮位制的框框大小在高緯度地區為何差異巨大? 凡此種種基礎的原理,雖然對於解盤技巧沒幫助,卻是重要的論述根本。現在的占星書太喜歡寫那些菜單式的內容,方便讓人翻查金星在8宮是什麼寓意,太陽在8宮又代表什麼。這樣是便捷卻無腦,沒把定義跟原理搞懂,永遠只能翻菜單照本宣科。
當年我是有了這顆球,跟占星有關的基礎知識才如同醍醐灌頂般通盤瞭解。如果你不想跟兩光的星座專家一樣,鬼扯木星與土星合相的週期是12-13年,滿口都只有星座,認真想變占星職人的話。這顆球得買一個。
搜尋 #天球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
平面構成原理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攝影的鄰接性:光與圖像構成的藝術實踐 📣
"Photographic adjacency" by Ben Sloat
*The talk will be conducted in English, please click the event page for more information.
即將在下週三( 2/19)舉辦的講座中,Lightbox邀請到身兼藝術家、影像教育者、策展人、評論人的紐約藝術家 Ben Sloat,前來分享他過去十多年來的作品,以及他對攝影創作的看法。
Ben 以「photographic adjacency」(攝影的鄰接性)這個概念來貫穿自己十多年來的創作,來指涉使用「光」與「圖像」、奠基在光學原理上的藝術實踐。他認為,這些作品未必能直接以攝影稱之,但它們皆具有攝影的特質。
講座當天,Ben 將簡介自己在各方面的工作經驗與成果,並逐一介紹他不同時期的創作計劃。包括他獲得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獎助,在高雄美濃所創作的《Yellow in August》、曾於美國維吉尼亞美術館外牆上展示的GIF裝置《Pulse Density》、在丹麥夏洛特堡宮裡的霓虹燈裝置《Academy of Light》、雷射雕刻的裝置作品《One Blast》和《Material Mural》,以及他的策展計畫《Stellar Parallax》。
這些作品都將回應 Ben 核心的概念——Photographic adjacency(影像的鄰接性)。或許,Ben不一樣的視角將引發我們思考,攝影如何與不同的媒材產生關係?當代攝影創作者,是否能跳脫平面、靜態的呈現,去探尋更多不同的可能?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或想了解Ben的作品和經歷,歡迎在2/19(三)晚上,來與Ben Sloat一起對話、思考。
☞ 關於 Ben Sloat: http://www.bensloat.com/
_
講者|Ben Sloat
時間|2020/2/19(三)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自由入場(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
備註|
1. 講座將由英文進行,並搭配現場口譯
2. 本場活動會進行直播
3. 場地位處巷弄、地址複雜,循門牌而來很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平面構成原理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藥事知多D】潔耳劑 = ???
⚠️勤洗手👏戴口罩😷勤洗手👏戴口罩😷勤洗手👏戴口罩😷
〈點去耳垢?〉
鼻會鼻塞,耳會耳塞。
其實跟鼻塞一樣,大家都可能會用潔耳劑去一去耳垢(Ear Wax)、通一通耳塞。
實際上,大家一般會用什麼去耳垢呢?
唔……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要擊敗對手,首先當然要瞭解對手喇!
那耳垢到底是什麼呢?
哦,耳垢主要是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Canal)裡的皮脂腺(Sebaceous Gland)、頂泌腺(Apocrine Gland)的分泌物和剝落的皮膚細胞混合而成的,主要用來清潔、潤滑、保護耳道,阻隔外物,例如昆蟲、灰塵,可以說是耳道的一道天然屏障。
實際上,耳垢一般會隨著顎骨活動,例如說話、咀嚼,慢慢排出外耳道,然後自然排出體外,所以一般不用刻意處理。
不過所謂「物禁大盛。(《史記.李斯列傳》)」有時耳垢過盛便可能會堵塞耳道,從而可能會短暫影響聽覺,構成不適。
那回到最初的問題:
「大家一般會用什麼去耳垢呢?」
李白在《行路難.其三》說:
有耳莫洗潁川水。
姑且不論潁川水適不適合用來洗耳,常用的潔耳劑主要是耳垢軟化劑。
至於其中一種常用的耳垢軟化劑主要是油,例如橄欖油(Olive Oil)、杏仁油(Almond Oil)。
對,你沒聽錯,我沒說錯,是油。
這些油主要利用同類互溶(Like Dissolve Like)的原理溶解、軟化、鬆動耳垢,從而讓耳垢連同耳垢軟化劑一併流出外耳道KO耳垢。
在使用上,一般建議……
一、使用前,首先將耳垢軟化劑握在掌心裡大約幾分鐘,目的在用體溫暖一暖耳垢軟化劑,減少溫差所構成的不適。
二、將頭側放在平面上,例如桌面、沙發、睡床,受影響耳朵朝上,目的在透過地心吸力讓耳垢軟化劑能夠「水向低流」般流進外耳道深處,促進KO耳垢的功效。
三、如果是成人的話,一般建議將耳廓(Pinna)(俗稱耳殼)輕輕往上、往後拉,目的在拉直外耳道,同樣讓耳垢軟化劑能夠直達外耳道深處,不過避免過度拉扯,以免弄傷耳殼。
四、根據說明書指示,按建議份量,將耳垢軟化劑滴進外耳道裡。
五、使用後,輕輕按壓耳屏(Tragus)(外耳門口隆起的三角形軟骨)一、兩次,目的在促進耳垢軟化劑流進耳道深處。然後保持「側頭」至少5分鐘,目的在給予足夠時間溶解耳垢。
六、然後用毛巾或棉花按在耳朵上慢慢起來。
七、重複上述動作幾次,慢慢KO耳垢。
值得一提,耳垢軟化劑固然可能會鬆動耳垢,至於這些耳垢一般只有兩條路,不是往內走,便是往外走,往外走固然會走出耳道,天下太平,不過往內走卻可能會愈走愈塞,所以如果試過幾次後還是不行的話,一般建議盡快求醫。
最後避免使用棉棒挖耳,因為這反而會讓耳垢愈推愈深,還可能會增加弄傷外耳道的機會。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平面構成原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hmhZUO0Zv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