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廣告與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合作播出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專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在地原創素養教材,內容針對台灣情境設計。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讓孩子的潛力發光 👉🏻 現在參與募資 https://bit.ly/3y06Rid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 【芒狗狗...
幼兒觀察的目的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寶10-12個月喜歡亂拿、亂碰東西怎麼辦??】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會爬會走,也開始讓人歡喜讓人憂;他開始逃離大人的掌控,爬到不該去的地方,拿不該吃的東西往嘴巴塞,時常製造驚慌;但太多限制,又怕限縮孩子的探索機會。對此,羅寶鴻老師為大家說明如何回應這年紀孩子的內在需求,幫助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探索環境。
……………
小米媽媽
👩:「女兒快滿周歲,她已經可以不用扶著物品站立步行了。看到孩子學會走路,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多了一個煩惱。孩子現在可以隨著她的心意活動,開始喜歡亂碰家裡的東西,我們也曾當面禁止,但她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請問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要亂碰東西呢?」
……………
羅寶鴻老師
🧑🏻:「探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本能,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
到這階段,孩子活動力又更增加一些了。身體平衡發展上,孩子已經能夠扶物站立、扶物行走,甚至能開始獨立走路;手部動作也更成熟,抓握能力越來越好了。隨著可以站立,孩子雙手不再需要用來支撐身體,因此能探索的範圍也更廣。
很多家長在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什麼都喜歡亂拿」、「講都講不聽」,十分令人困擾。在這階段我希望家長瞭解的是:
⭕️ 蒙特梭利觀點
🧑🏻:10∼12個月孩子愛亂拿東西並非「故意」不聽話或不乖
🧑🏻:探索環境是這時期孩子的本能,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孩子在3歲以前,「先天的內在發展衝動」會比「後天培養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強,你跟他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很可能還是會不斷去做、去嘗試。不要跟這年紀的孩子生氣,因為他真的不是「故意」。
但與其讓他漫無目的地亂抓、亂拿,什麼都跟他說「不行、不准」,不如有目標地幫助他找到一些對他發展有幫助的活動,統合他內心的發展能量。
蒙特梭利博士給予的建議是:「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探索是人類本能,唯有透過探索環境,孩子的心智才得以建構。
孩子這階段最喜歡探索的,就是他從出生到現在每天看到環境裡大人都在做的事。所以他最想要拿來「玩」的,就是每天我們使用的東西。
在此,父母應該牢記一點:0 ∼3歲孩子最喜歡的並不是玩具。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與適應能力的孩子,內心有著一股想要融入真實生活與文化的衝動,玩具是無法回應孩子這種偉大的內在需求的。
⭕️ 蒙特梭利觀點
🧑🏻:真實生活才能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豐富孩子心智
🧑🏻: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每天充斥著各種玩具但缺乏真實生活經驗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真實生活才能豐富孩子的心智。所以,成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要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 就必須從「允許孩子探索環境」開始。蒙特梭利博士說:「為了要滿足孩子探索與發展的需求,環境必須要預備好。」
我兒子在這階段,最喜歡玩的就是拖把、掃把、澆水壺等,為了讓他可以安全探索環境,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他起床以前先把環境預備好。例如:每天用來掃地的掃把,我會換成他專用的新掃把;拖把的頭會拆下來換一個乾淨、消毒過的;等他醒了、喝完奶之後,我就會把他帶到客廳活動墊上讓他自由活動。
他那陣子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爬到放清潔用品的角落把拖把拖出來到客廳,然後坐在椅子上把玩。而且我觀察到在沒有人教他怎麼玩的狀況下,他也會自己玩得很有「心得」。
他會一隻手垂直握著拖把的柄,然後轉動手腕;在轉動時拖把的毛會張開,他就會趁這時候把拖把頭蓋在地上,讓拖把毛很整齊地呈現出一個圓形。若做成功,他會露出滿足的表情、眼神散發著「我做到了」的光芒,然後再將拖把拿起來、重複練習著。等到一隻手轉累了,他就會換另一隻繼續轉。
我觀察到:當孩子重複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開始產生專注;在當下他的身、心、靈能量會統合起來,同時導向一個工作目標。同時,他的眼神會非常專注,綻放著生命光采。
⭕️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看似不經意的重複行動=他正在自我建構各種重要能力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
不懂的大人會說「孩子只是在亂玩拖把」,甚至可能會中斷孩子的活動;殊不知其實孩子正透過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我建構著各種重要的能力—專注力、意志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身體協調能力。透過他自發性的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他也正為以後更多的生活探索、獨立自主做準備—他正在預備他的生命能力與技巧。
成人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被教;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原來孩子生命有著一個祕密—只要我們提供良好、豐富的環境給他,並在環境中賦予他自由,他就能透過探索環境,藉由「內在導師」(inner teacher,蒙特梭利博士以此來比喻生命的本質、自然的法則)的指引,自我建構出健全、正向的人格。
⭕️ Follow the Child
為了允許孩子透過「內在導師」的指引,自我建構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蒙特梭利博士告誡我們成人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更瞭解他想要做的、能幫助到他的是什麼。當他在探索的時候,他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他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是否願意給他自由。
如果我們能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孩子探索,允許他自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出許多我們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個1歲不到的孩子,原來能在沒有任何人教導他之下,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完美他自身的發展;原來在那弱小的身軀裡,正隱藏著一個神聖又偉大的靈魂。
這是我從事將近二十年幼兒教育親眼看到的事實,確實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很多家長、父母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看不見」,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不相信」,所以也間接限制了孩子許多發展的可能性。
⭕️ 蒙特梭利觀點
🧑🏻:這階段的自由與紀律拿捏原則:有限制的自由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我兒子1歲前,每天玩拖把的工作週期(work cycle,意指一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專注力已經有半小時。拖把活動結束後,他會拿掃把來玩,然後再拿廚餘桶。就這樣大概玩了三個月左右,他就逐漸不玩這些物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內心已透過這些活動習得了各種相關的心智與技能,內在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所以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此,大人不用擔心讓孩子這樣做會養成「什麼都愛亂玩、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於是,他開始每天到戶外拿著澆水壺澆花、澆盆栽……重複練習著。到了1歲半,他每天在花園外面玩澆水,都可以專注一個多小時了。
在這階段,我們開始讓孩子瞭解有些地方他可以自由進出與探索,但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例如陽台、樓梯間、或者是正在開火煮飯的廚房等。
這正是透過實際生活讓孩子瞭解「自由與紀律」的開始,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摘自野人出版《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幼兒觀察的目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學寶盒試用分享心得文》
幸運收到出版社朋友的邀請,可以帶孩子來玩這個科學寶盒,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科學寶盒。
每年嘉義市國中小會舉辦「科學168教育博覽會」,今年由於疫情關係,改由各校設計科學寶盒(共有83款,2萬1千多盒),讓學童帶回家製作,待開學後再作成果展發表。
因為內容物組合都不太一樣,開箱時有點興奮。說真的,我還蠻滿意這箱的內容。
內容物:一份說明書、4個實驗材料包、一個組裝材料包、一個索瑪立方體、一個魔術方塊(而且很好轉)
我非常慶幸家裡有位資深物化生家教老師(配偶本人),讓我在這些實驗中可當一位非常好的攝影角色,而實驗過程中,說明書有將學習目的、實驗原理、操作、觀察都蠻詳細的說明。但因為家長本身有優秀的科學背景,才能夠隨時應付實驗結果不佳後的修正。(所以其實這樣的科學寶盒有點考驗家長能力的)
🎈虎克投石器:
在解說彈力時先讓孩子列舉生活中有彈力的物品。練體操的小兒立刻想到彈簧床,大兒子想到的是彈力球。原以為將竹筷綁橡皮筋對小孩來說會費力,但小二的兒子操作上是沒有問題,大人稍作微調即可。(但建議廠商ㄧ開始便可附上短竹筷,雖然文章中有教如何切竹筷,但畢竟這不是本實驗主要方向,不過我們沒有切割竹筷,最後一樣完成了實驗)
此實驗最麻煩的應該是最後要將湯匙固定在發射台上的階段,這邊就完全由大人接手。最後成功完成投石器,家裡的小孩跟貓咪都玩得蠻開心的。
🎈爆走機械蟲:
利用振動的原理,讓機械蟲走動。
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年紀較小,所以目的在於能讓機械蟲移動就好,也就是授課者本人(在下的配偶)憑藉著本身的科學知識在進行實驗,完全沒在看說明書。那我之後有認真看了說明書,雖然圖文並茂,可是我滿頭問號,所以建議附上QR code解說影片會比較實在。
因為機械蟲的腳真的不好固定,也很難用成一樣高度,最後我們的爆走機械蟲成為爆走旋轉咖啡杯,瘋狂轉圈也是一種爆走,不錯了啦!
建議是:電池盒建議附有開關的,不然直接拔電池時,手很容易跟轉動的馬達碰在一起
總結一下我這盒科學寶盒的優缺點吧
⛱優點
1.說明書我覺得內容完整,尤其在於新知解說與課後討論的部分蠻適合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來互動。
2.材料包一包一包分開裝並編號,清楚明瞭。
3.科學寶盒內容多元豐富
4.實驗過程都不會太長
⛱缺點
1.我這盒少了一本藍色說明書
2.實驗需要影片輔佐(連結好像就在藍色說明書裡)
整體上我的感覺還不錯,因為本來就喜歡在家帶著孩子做東做西,剛好這次收到的內容是符合孩子年級可以理解的,而且竟然有魔術方塊太意外了,待我練會教孩子玩!
另外索馬立方體我拼成功一次沾沾自喜時,老公說,這個東西有240個解,不敢置信,第一次玩到這個,覺得有趣。
#嘉義市科學168教育博覽會
#防疫樂學 #樂學
#親子共學
#幼兒科學 #兒童科學 #虎克彈石器 #爆走機械蟲
幼兒觀察的目的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廣告與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合作播出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專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在地原創素養教材,內容針對台灣情境設計。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讓孩子的潛力發光
👉🏻 現在參與募資 https://bit.ly/3y06Rid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立場。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利路修 #厭世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29「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廣告段落
02:40 中國「偶像選秀」節目的出現
03:46 激烈競爭的偶像產業
04:38「飯圈」文化
05:36 利路修,何許人也?
06:53 最缺德粉絲
08:07 中國的「內捲」時代
09:22 反內捲的利路修
10:10 我們的觀點
11:00 提問
11:15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關節
|腳本:關節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利路修:俄羅斯「懶蟲」模特如何成為中國的「喪文化」偶像:https://bbc.in/2RkBG0z
→那些成功出道的男团女团,现在怎么样了:https://bit.ly/3hx9uC6
→极光大数据:2018年5月网络综艺观众研究报告:https://bit.ly/2RUGsS9
→UC大数据揭露“丧”文化背后:与重压生活的调皮玩笑:https://bit.ly/3omOrDR
→控评、反黑、打投,流量时代下的饭圈KPI:https://bit.ly/3uNRWpo
→內卷時代:無節制的投入、同質化的競爭,與中國增長模式的極限:https://bit.ly/3eLqrqJ
→失控边缘的粉圈集资和“利路修式”启示:https://bit.ly/3uQdOQT
→从偶像的颓丧到粉丝的狂欢:利路修出圈背后的双重逆反:https://bit.ly/2SQnRHF
→當「內捲」社會已從幼兒園開始,我們該如何擺脫惡性競爭?:https://bit.ly/3uH0kXD
→你是「打工人」嗎?打工人一詞走紅網絡,年輕人自嘲的身份認同該如何理解?:https://bit.ly/3hpvaAn
→如何评价《创造营 2021》里利路修的表现?:https://bit.ly/2SQnTiL
→太笋了!这些人搞利老师,不仅缺了大德,可能还涨了大粉:https://bit.ly/33K5q9z
→利路修为什么被这么多人喜欢?:https://bit.ly/3bq6jIB
【 延伸閱讀 】
→偶像经济迅速降温:中国偶像产业的全员投机:https://reurl.cc/GdWYev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幼兒觀察的目的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最近聽到這則社會新聞,我感到非常痛心,讓我覺得有須要對這件事做些回應。
身為一個父親、和在幼兒園第一線工作許多年的老師,我有責任與義務針對這件事,分享我多年來在教育職場上經營教室的經驗與具體做法,要怎麼做才能減少孩子之間衝突事件。
希望這部影片的內容,能給有需要的父母、老師、及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所看到,減少孩子不幸的事件再度發生,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童年。
如果您喜歡這影片的內容,也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天佑兒童。
Henry羅寶鴻
............
影片重點提醒:
1 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被欺負:
a 若別人做你不喜歡的事,若提醒他無效,就要大聲說:「我不喜歡你這樣 ___我!」
b 若對方持續,立即逃離現場;
c 馬上尋求環境裡的大人幫忙。
2 教室氣氛穩定,能減少孩子衝突事件:
a 加強教室裡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能力
b 針對浮躁的孩子,多給予關愛,協助他找到他感興趣的工作與活動
3 當教室出現孩子不當行為,老師有責任團討與宣導正確觀念:
a 這些不當行為很可能其他孩子都看到,所以應該用正向的態度來跟孩子們討論;
b 先以故事敘述、或布偶演繹等方式說明事件;
c 邀請孩子針對這件事情,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d 與孩子討論針對何改善問題;
e 絕不指名道性、針對某個孩子;
f 注意:團討是養成孩子用正向態度看待犯錯的善巧活動,絕不是「批鬥大會」。大家不是要藉此機會來批判犯錯的孩子;團討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到正確社會性發展的觀念,培養正向的教室氣氛;
4 幫助孩子修正行為的「十二字箴言」:
a 觀察、追蹤;
b 宣導、提醒;
c 約定、肯定。
(詳細內容請見影片)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幼兒觀察的目的 在 Talk2Toy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影片出爐🔥]
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不僅表達比較慢,因為常常在學習階段,訊息接收就不夠完整、清楚,所以我們在和他們互動的時候,一定要 把訊息呈現清楚!甚至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 孩子才會知道:「喔~原來你是在跟我說這些東西呀!」
感覺、能接收到,我們給他的訊息才有意義 。
影片裡,小釩老師用三個遊戲做演示,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同樣的詞彙,可以藉由不同的活動去讓達到學習的目的。
fb 粉絲團: 小釩老師/ 教具繪本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