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服務~
推萬寶龍的服務!
#台中新光三越萬寶龍張店長
上面那隻黑色的鋼筆,之前被小孩拿來玩,
摔到地上,筆蓋缺一角,同時寫起來也變不順。
(快瘋了XDD)
上週送去維修(應該要不少錢吧...),
回來結果出乎意料!
筆身筆蓋+筆尖,全部換一組新的給我。
根本就是一整隻新的鋼筆啊!
其實是我自己理虧,人為疏失摔到,
但萬寶龍不知道什麼原因,
換給我了.......
所以,一定要上來幫他們廣告一下!
(不然我的良心過不去啊.....)
#找台中新光三越萬寶龍張店長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日之計,在旭日。 墨藍天空默默,靜候着晨暉到來,哈,真寫意,不如底下的一片昏黃。街燈有序,嗞嗞作聲地控訴着自己晝夜顛倒的工作,不似繁星亂綴,悠悠眨眼。也不止它們,石屎公路亦然,明明三更,卻還是熙熙攘攘,承受車輛不住地穿梭,月兒看着倒嘆美。也不是每位辛勤者都愛嗟怨,就如此刻於大道上馳騁的小貨車,靜...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的推薦目錄: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在 老余的金融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工商服務~
推萬寶龍的服務!
#台中新光三越萬寶龍張店長
上面那隻黑色的鋼筆,之前被小孩拿來玩,
摔到地上,筆蓋缺一角,同時寫起來也變不順。
(快瘋了XDD)
上週送去維修(應該要不少錢吧...),
回來結果出乎意料!
筆身筆蓋+筆尖,全部換一組新的給我。
根本就是一整隻新的鋼筆啊!
其實是我自己理虧,人為疏失摔到,
但萬寶龍不知道什麼原因,
換給我了.......
所以,一定要上來幫他們廣告一下!
(不然我的良心過不去啊.....)
#找台中新光三越萬寶龍張店長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日之計,在旭日。
墨藍天空默默,靜候着晨暉到來,哈,真寫意,不如底下的一片昏黃。街燈有序,嗞嗞作聲地控訴着自己晝夜顛倒的工作,不似繁星亂綴,悠悠眨眼。也不止它們,石屎公路亦然,明明三更,卻還是熙熙攘攘,承受車輛不住地穿梭,月兒看着倒嘆美。也不是每位辛勤者都愛嗟怨,就如此刻於大道上馳騁的小貨車,靜謐地運載着車上的一老一嫩,也許是物似主人,司機座上的老人,臉上不帶半分煩躁,銀絲滿頭的他,比身旁尚留些許青絲的小伙子爽利得多,老人一雙銳目炯炯,跟他半皺的臉龐不太相襯;反倒小子眼臉圓潤,卻撐不起眼皮來,不住打瞌睡。
發叔,這是老人的稱號,一臉從容,一點料不到他正往骯髒之地去,上水屠房。他不是執刀的屠夫;也不是清潔大叔;更不是看更。他,是買賣牛雜的老行尊,這行業有一個略有耳聞的名號——執雜佬。身旁的阿漢,是發叔的兒子,如今父子倆正準備闖蕩他們每夜的老江湖,在朝陽趕至之前。
落日江湖
夜半路路亨通,小貨車已經抵達了屠房的閘口,阿漢猛地醒過來,雞手鴨腳地翻出往來屠房的通行證。閘口看更查證期間,平靜下來的小子,憶起這與他印象中小時候的屠房,很不同。小時候放假,做完功課沒事幹的他,就吵着要爸爸帶他到屠房玩,那年代嘛,很窮,沒有太多電子產品,對小朋友而言,屠房是一個樂地,因為到處是水,孩子玩水不畏濕身。當年,屠房的守衛沒有那麼緊張,基本車子上載甚麼人進去,都無人過問。「入得!」比發叔年輕得多的看更,把通行證看了幾遍,又點算車上人數,確保沒有外人才放行。還好,小子長大了,不再玩水。歲月神偷,總在十年廿載後,才東窗事發。唯獨是僅餘的這十來個逐臭之夫,依舊夜出早歸。
是的,這一行只餘十二人。行內年紀最大的發叔,五十多年來都堅持這樣的生活,凌晨一時許來到屠房作準備功夫,清潔﹑磨刀﹑磨剪。執雜佬在屠房內,都擁有自己的位置,做好準備,他們就靜候着屠夫宰掉一頭又一頭活牛後,把取下內臟運送到他們的位置。牛雜分成上雜及下雜,牛柏葉及牛雙連是上雜,由於價值較高,故肉食公司都會保留。至於執雜佬執到的,就是下雜,包括牛膀,即牛胰臟、牛腸、牛粉腸﹑牛肺、牛肚,即牛胃﹑牛脆骨,即牛氣管等。兩點半左右,接到牛雜後,先把內臟清洗乾淨,這個階段的牛雜,相當齷齪。牛畢竟是雜食,內臟廢物多,發叔形容這是一陣餿味,臭氣熏天,他邊洗擦着一大幅牛胃,邊講解原來吃不同飼料的牛隻,氣味會有所不同:「嗱,食草嘅牛呢,就冇咁臭;食粟米嗰啲就不得了。」尤其是牛胃,有糞便,甚至鐵釘﹑沙石,就連古幣他也見過。
他把另一幅小巧得多的牛胃交予阿漢清洗,這是牛沙瓜,牛胃的其中一部分,因為物罕而最搶手。接過沙瓜的阿漢不住調侃:「講句難聽,比一個未洗嘅公廁仲臭,不過細個成日嚟,慣咗陣味。」除了味道,最苦了人的,是工序,當中最花工夫就是洗牛腸。只見,發叔洗好牛胃後,就於放滿水的藍色水桶內,捏起一條牛腸,用鐵通串好,再從末端反方向拉往自己一方,就把牛腸內外反轉,要逐條通乾淨。他指牛腸油脂多,洗完大腸後,手心一陣肥膩,久久也洗不去。發叔沒有戴上手套,就這樣用手擠洗,他笑謂:「好多行家話唔戴手套,做耐咗手會唔好,我就做咗幾十年都唔戴,冇嘢啊,你睇幾滑。」把最後一條牛腸洗好,他伸出手來,着兒子幫忙把一桶桶的牛雜搬到車上。
屠房偌大,一路上,發叔滔滔未停。他說執雜這江湖很小,各行家都得遵循老行規。誰個每晚分配到多少牛雜,早已跟隨第一代而定,不能巧取,如遇缺貨,就只能高價向其他行家買入,但人家也不一定有多餘的可賣。至於他們提供予哪一家食肆,大抵是固定的,鮮會出現搶客的情況。然而,發叔最擔心兒子經驗不足,較死板,不會因應情況而增加或減少數量給客人,致牛雜分配不均。說着說着,二人已經來到停車處,協力把數桶子都抬入車尾之時,天色已成藏藍,把車子撻着,電子鐘顯示為凌晨五時,小貨車又再出動,送雜去。
日出而息
離開腥臊之地,這趟車去屯門,算是長途,由阿漢掌軚。執雜佬每日工作約莫七小時,五點離開屠房的話,大概七至八點送畢所有牛雜,可以回家休息。阿漢卻例外,下班後,他還要去當貨車司機,他苦笑:「冇計啦,有老婆有個女要養,呢一行又唔可以賺好多,咪要努力啲囉。」這勾起了發叔的刻苦歲月。
發叔本是澳門人,十八歲來香港,跟隨姐夫到牛棚工作而入行,成為了執雜佬。當時的牛棚比屠房更糟,無瓦遮頭,宰牛後於地下洗牛雜,又黑又血腥,起初他十分不習慣,但讀書少,打任何工都只能苦幹,反正當時這一行人工算是高一點,而且做生不如做熟,習慣習慣,就好。後來成家立室,更離不開這一行。至一九八六年,姐夫退休,於是便接手生意,半輩子,就這樣過去。
貨車終於停定,父子倆合力把藍桶卸下到小鐵車,往砂紅招牌的「新興麵家」推去,只見小店仍未開門,發叔就把東西放在門口,再往對出草叢處拿走一個空的大桶,就往車子走。這次換了發叔開車,阿漢則在一旁解說。他們現時共供貨予八間食肆,全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字號,大家有固定的交收模式,甚至有店主把門匙交予他們,好讓他們夜半把牛雜放到店內。說到只供貨八間餐廳,發叔開着車也忍不住慨嘆,有些事,的確無可奈何。活牛由五豐行從大陸收購後,運來香港。他猶記得全盛時期,全港每日宰殺四百多頭牛,他最高峰一晚洗三十多副牛雜,是現時七至八副不能相比的。
如今,普遍認為吃內臟﹑吃紅肉不健康,不如舊時熱愛,活牛愈來愈少,每日只有四十來五十隻牛,牛雜供不應求,行家之間根本沒有機會競爭,縱有客人想買貨,大家也沒貨可交,很多食肆惟有買急凍貨。當然,也有尋鮮之人,故有些行家會取價高者得的策略,放棄出價較低的舊買家,改供貨予高價者。但發叔卻有他的堅持,只要老客戶仍然向他買牛雜,他就不會棄之不顧:「做耐咗,好多都變咗老友啦。」就如銅鑼灣「九記」,由現時事頭的父親單眼九當家那年代開始,發叔已經認識他爸爸,他吃吃地笑:「舊時單眼九同我老細買牛雜,我收工就去幫佢洗碗仔,搵外快嘛。」
說時遲,小貨車已來到中環,阿漢留下來看車,發叔則帶貨到「水記」,老闆水哥一見老朋友,就不住聊天,口水多過浪花。返回車子的途中,發叔仍然掩不住笑意,這一份情誼,是此刻坐於駕駛座上,等待着父親歸來的阿漢所不能理解的。噠一聲,貨車向最後一站——黃大仙駛去。抬頭,上方已是一片湛藍。
送走了最後一桶牛雜,父子二人坐於車尾邊緣回一回氣。發叔知道兒子孝順,這個行頭,兒子願意接手父親生意的,只有三人,他自覺幸運。今年年頭,阿漢因為眼見爸爸年紀開始大,始終這一行要勞力,半夜又辛苦,故回來幫忙。年輕人嘛,總有些少埋怨,畢竟執雜佬日夜顛倒,沒有假期,又請不到新人入行幫忙。現實歸現實,日日有牛雜分配予他們,不開工的話,牛雜拿去哪裏?這一行,很難回頭。老人淡然,深知這是心態上的調節,雖說厭惡,但執雜卻養活了這幫執雜佬,養大了他四個兒女。一旁的阿漢搭了搭爸爸的肩膀,道:「佢幾時冇力做,就正式接手,冇牛雜就冇我哋,佢一世人心血,會繼續做落去,做得幾耐得幾耐。」
人可真矛盾,很多執雜佬都嫌辛苦,只是,一旦退下來,沒有了寄託,不出三年就走了。發叔低首盯着石屎地,嘟嚷着:「唔想啊,唔想死啊。」卻不見頂上,赤烏正冉冉上升。
回首,一生之計,也在旭日。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剪接: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綿綿雨粉如風飄絮,灑落於石板地上。
隨着羊腸石徑而行,兩旁植物悠悠揚揚,被修剪過的痕迹,顯得有點造作。終於走出迂迴,晃入眼眸的,是「香港公園」四個大字。水珠從牌坊滑落至花叢,細葉輕抖,對啊,下着雨呢。
回過神來,驀地前瞻一下,眼前是座白色建築物,正可擋雨。
甫踏進平房內,方發覺此乃一間茶藝館,左手邊是一條迴旋樓梯,正要舉步之際,竟傳來陣陣茶香撲鼻,剎那瞄了瞄上方的木牌,手已不禁將前方木門推開,默想着剛才的三個直度大字——「樂茶軒」。
果然,木門後,別有離塵天地。
瞳孔裏反照出一片古色,木地板鋪上一層輕蠟,門口的左方擱了數個木架,分別放了不同的茶壺、茶杯,靠牆有一貌似百子櫃般的木具,相信是安置茶葉的地方,數位身穿寶藍色長袍的茶藝師,正專注地泡水試茶。右方則是另一木櫃,一個個小圓罐整齊地排列在內,拿起一瞧,罐子上寫了茶葉的名目,裏面則放了一小撮茶葉,好讓品茗者挑選茶種。來到店子的前方,散發着濃厚中國味的正方木桌及木椅正有員工在拭淨,數個紋路相當細緻的木屏風,稍稍分間了兩至三個空間,免卻侷促,並列的數個雙門大窗透着日光,而窗框及窗花都一致地用上了木材,貫徹始終。
凡塵本歸自然
確定這是一家茶館後,一名身穿沈紅寛衣的老人步及。怎麼說,他綁起銀髮,一額清爽;圓弧的黑框眼鏡,擋不住深邃的雙眼皮,一雙明眸似乎沒有被歲月壓昏;微笑底下,連着一束白鬍子,左手把其執起一掃,對了,就像遠古的智者。伸出右手一握,他報上「葉榮枝」一名來,於茶藝界相當有名氣的他,被尊稱為老師,亦是茶館的主人。
茶館歷年廿七,說長不長。老師接過茶藝師的茶,小嘗一口,緩緩道出每晨試茶乃茶館的傳統,重點是水。香港不吃香,水質一般,即使採用了優質的濾水器,每天仍要先確保水味如貫,方放心泡茶。地方各有優劣,本是自然,盡本份泡出一壺好茶,就是尊重天然、順應自然。說起這一點,就關乎茶館成立的原因,其實有些少因緣。
早於八十年代,老師跟維他奶的創辦人羅桂祥合作,賣紫砂茶壺維生。當時是一九八六年,對茶道還是一知半解的他,遇上了他的啟蒙者,亦即是他的員工。這名員工來自安溪,家族以種茶維生。一次機緣,他帶老師到故鄉去,踏上茶山一刻,完全震撼了。高山雲霧,地方唯美不在話下,最大的感動,來自茶農認真的精神。當時做茶葉很樸素,由種植、採收、挑葉、搖茶、發酵、殺青,到包裝都一手一腳、一板一眼,沒有機器輔助,一切講求天時、地利、人和。由一個普通的飲品,變成有生命的東西,不單好喝,不是完美,但有一種個性,猶與大自然結合。說起,他仍覺激動:「好感動,嗰刻我發現,呢樣先係人所追求嘅嘢。」那個年代,茶種不明確,某地的普洱、哪方的水仙,反正各類茶葉全都由政府先收購,再混合出售。於是,老師帶了好些茶葉回港試賣,發明了「單採」這個名詞,明確地劃分了地區及茶類。流傳間,大家覺得這概念很好,引發他開創了樂茶軒。
老師呷下第二杯茶之時,已見有客人步進茶館,時間尚早,多為品茗而來。放下玻璃茶杯,他徐徐站起,迎賓去。
專心不染塵濁
客人是三名女士,打扮樸實,徑自走到放置茶葉的木櫃前喃喃互語。老師見狀,上前打着招呼,又拿起茶葉小罐讓各人嗅嗅。這是茶館的執着,了解客人口味,為其挑選合適的茶種,賣茶之餘,解釋何謂好茶,如何品茶、泡茶。「由八十年代起,我見盡好多茶館,而家執得七七八八,佢哋最大問題係將重心放喺食物,令茶館風味減少。」他強調,茶永遠是主角。
言談間,發覺三人有意學茶,老師於是把各種茶葉、茶具拿出,準備泡茶。用小勺子舀起茶葉一瞬,他神情忽而嚴肅起來。這是他的信念——專注。細心專注地喝,就發現味道確是不同。他把熱水壺插電,將茶的種類娓娓道來。
從前,茶葉分類很簡單,分為不發酵、半發酵、全發酵及後發酵四種。現時則較講究,劃分了六大茶類。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及紅茶。
此刻在老師面前的,正是不發酵的綠茶,碧螺春。只見,老師於熱水壺旁邊放了一瓶溫水。不需預熱杯子,因為愈少發酵的茶葉,沖水溫度愈低。綠茶雅淡,宜用薄身茶具,他慢條斯理地把泡好的茶倒入玻璃杯中,茶的表面浮起了一層茶毫,即茶茸毛,茶毫愈多,代表茶葉愈細嫩。淺嘗一口,清香的餘韻仍於舌尖徘徊之際,老師已換上一套小巧的薄紫砂泡烏龍茶。稍稍預熱茶具,倒掉熱水後,就把屬於半發酵的青茶塞到茶壺中注水,把第一壺茶倒掉,他解釋:「唔係每隻茶都要倒走第一泡,烏龍茶第一轉茶葉未張開,唔香,所以唔要。」把茶飲盡,老師走到擺放茶葉的木櫃前,逐一解說。
手上的水仙是白茶,屬低發酵茶,宜低溫沖泡;旁邊擺放着罕有的黃茶,則屬後發酵,他一解狐疑:「等於你媽媽留菜,菜心芥蘭,我用碟蓋住,返嚟再蒸熱,菜變成黃色,咁咪係黃茶囉!」同屬後發酵的黑茶亦然,變成黃色的菜再慢慢曬乾閒置,變成菜乾,就是黑茶。往下方一看,是為人所知的普洱,即紅茶,紅茶以全發酵製作,要用高溫沖泡。見有人口水直流,老師知情地舀起一撮,返回泡茶的位置,用大熱的滾水灌滿厚紫砂壺,放入茶葉,把水柱拉高注入壺中。細心一看,茶葉比剛才的兩種茶粗大得多,故此水溫需較高,原理如煮牛肉一樣,牛肉切得薄,火鍋時熗熗就吃;如果牛肉切得厚,就需多浸兩下。這正是人云亦云的表現,原來水滾,不一定茶靚。
想當初,教他喝茶的師傅,主要是茶農,與之生活,取溪水沖茶,訓練專注,細心體會時,慢慢找到茶的樂趣、茶的精髓,繼而,才變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茶,其實是一種經驗,需要累積。這是他送別三名女士時,留下的一句話。
悲心牽動萬麈
轉身步回茶館一刻,門外剛好有人送來點心,老師見無人閒暇,於是出外交接。雨露依然連綿,他倒是一臉無所謂,與門外送貨工人核對着單據。驀地,一名挽着兩袋蔬菜的光頭男人站在身後察聽內容,見一切順利,就急步往炊煙裊裊的廚房走。老師忙畢,見店內已半滿,不慌不忙地踏入廚房。「劉經理,客人開始到啦。」他稍稍吊高嗓子,喚着正忙得不可開交的光頭漢。劉經理原來主力負責廚房及菜單。茶館雖然只賣素食,但七成的點心都是當天即包即蒸,其餘三成向某寺院叫貨。劉經理每早都需要外出挑選新鮮貨,原則是不時不吃。既然茶是主角,食物理所當然,就是配角,因此茶館每天只售約二十款點心,但選擇少,客人容易生厭,故每天都要轉換款式。至於,最令二人頭痛的,就是如何讓菜式配合醇茶,因為茶本身是一個減的元素,用來清潔口腔,素菜清淡,易致「口寡」,所以他們要不斷嘗試,例如油膩的,配普洱茶來清膩感;淡味的,就配清茶。
離開廚房,發現店裏已經近乎滿座,看來最旺場的午市已至,緊隨身後的老師開腔:「附近做嘢嘅人想食素,但附近冇素餐館,所以就會嚟晒呢度。」素蝦餃、素燒賣、豆腐餅、燉湯,一籠籠點心不息地送到席間。看着穿著整齊的上班族忙於咀嚼,使得他憶起九十年代的上環。
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二年間,茶館於上環樓梯街開業,只賣茶葉,旁邊很多老茶鋪。被嘲是黃毛小子的他,卻憑着一份慈悲,而站穩陣腳。他相信幫人要盡全力,故此,有任何人到茶舍請教茶道,即使沒有光顧,都會傾囊相授。也不求暴利。估計,全中國屬他的茶最便宜,三十八元一斤起,到現時都沒有漲價。他常跟客人直言,他們的茶並不特別名貴,並非得獎,只是好喝。清心明明,令他結識了一群「茶道中人」,因而闖出名堂。但老師強調,不要讓一片悲心受蒙騙,例如茶價未必直接反映品質,「我好討厭大陸啲小罐茶,話咩總裁飲嘅茶,世界上有幾多總裁?其實就是要令你虛榮。」有些茶賣幾萬元一斤,根本騙人。故此,他要尋根,親自到中國內地不同的茶山試茶,好茶方買,成為了全香港第一個跑茶山的人,幾乎全中國的茶山都跑過。熱心的他,更冒着生命危險去試茶。
有一次,老師到龍井向茶農買茶,碰到一個炒茶的人,二人聊開了,他就嗟嘆黃茶難求,因為做茶過程繁複,沒有幾個人做了,不料對方竟然指他的爺爺會做,老師二話不說,立即動身隨他到安徽故鄉找黃茶老人。然而,不知道是因為過於興奮而忘記,還是刻意遺忘,當年是二零零三年,正值沙士疫間,聞說此病就是從該處傳來,故被列作禁區。幸而,他最後都無病歸來,更帶來了珍貴的黃茶,對方被其誠意打動,更每年為他做茶。
從思憶中掙脫,老師揑一把汗。最令他覺得驚險的,是在眾多老行尊面前,能夠生存過來。最後,茶鋪愈做愈好,於是二零零三年投標現址,開始做茶館,如他的口頭禪「From farm to table(從茶山到桌面)」。於他而言,茶道雖盛載了很多文化及歷史,但經常把文化掛於嘴邊,終成包袱。所以他的信念是讓人快快樂樂地喝茶,故名「樂茶軒」。
回頭,他已坐於客席,與數名外國人茗茶閒聊。如斯氛圍,吸引不少遊客遠道而來,牽塵萬里。
喜捨一切如塵
送走了最後一位客人,仰首一望,已經四時許。穿戴整齊的店員,開始重新於餐桌上鋪上竹蓆,一雙筷子、一套碗碟,都有條不紊。手輕腳動,不發出一點繁音。倏地,幾位手執樂器的男女推開大門,朝老師這邊打招呼。茶館平日不做晚市,每逢周末晚則有粵曲或南音表演,很多客人特地來,邊欣賞邊享用晚膳,相當熱鬧。南音徐徐揚起,老師輕敲拍子,訴說着,表演樂隊駐場多年,早已成為老友。堅持做音樂表演,並沒有為他帶來更高的利潤,由始至終,他都只視茶舍為一個以茶會友的地方:「你想發達千祈唔好做茶,呢行能夠過到生活,維持落去已經好好。」喜捨,是他的座右銘。
喜捨,即有些東西要懂得放棄,懂得與人分享。正如要得好情誼,凡事就不能賺到盡。說實話,對年輕人而言,茶館有點老套,但老師一點沒有想過以年輕化來擴大客源:「好難將就年輕人,好似佢哋鍾意飲珍珠奶茶,但呢個係我底線,叫我畀啲化學劑你飲,我做唔到。但年輕人會長大,總有一日發覺乜嘢對自己好,佢哋需要幫助,而唔係將就。」堅持原則,就要捨棄獲利。
對於茶的執着,又豈止一二。時至今日,老師仍然會去茶山試茶,尤其是多產的地方,好茶需要發掘。當然,很多茶都不需他親自去買,畢竟,認識了十多年的相熟茶農芸芸,每年都自動替其留一批好茶,他咧嘴笑道:「而家係賣幾分老臉皮!」縱然臉皮多厚,事實上如今很多茶都買不到了,就如他一直光顧的一個茶農家庭。老師憶述,這家人做的鐵觀音非常香醇,還記得第一次到他們家中看他們做茶,一絲不苟的全手工製作,更要用腳搓茶葉,深深被他們的堅持震懾。可惜,九十年代時,茶農的兒子自殺死了,夫婦二人傷心過度,又缺少了兒子的幫忙,也就不再做茶,那種茶至今也再嘗不了,此乃茶館的一大缺失。
只是,不捨不捨,還需捨。
被傷痛籠罩着的老師,略帶蒼然。睿智的光芒稍熄,暴露了六十有七的點點老態。茶館雖好,人卻會衰。說到傳承問題,他確實沒有頭緒。第一,有興趣的人不多;第二,懂茶的人不多,但最令他憂心的,是感情關係轉移問題:「茶農老,我又老,佢哋嘅接班人同我嘅接班人可唔可以共處,都係未知之數,老啦,唔可以帶走任何嘢,咁交畀邊個呢?」他自覺唯一能做的,是讓人感到茶館有生命力,畢竟誰願意接手一間小店?碰巧,最近大館邀請他去開店,自嘲一把年紀;一把鬍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把衝勁;一把茶壺,最後把心一橫就去做。他,就賭一鋪。
揑着鬍子,智者深知世外桃源,虛無縹緲。何不暢飲一杯,暫洗風塵,於此天地胡哼亂唱,一番逍遙。
明天的事,明天了。
金鐘樂茶軒
地址:金鐘香港公園羅桂祥茶藝館地下
電話:2801 7177
營業時間:10am-8pm(星期日至五);10am-9pm(星期六);每月逢第二個星期二休館
詳情: http://bit.ly/2NuvBHi
中環樂茶軒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1座G06-07鋪
電話:2276 5777
營業時間:11am-11pm(全年無休)
詳情: http://bit.ly/2Nq1gte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在 TCPB 局長室- 咦?這集「藍色蜘蛛網」怎有點不一樣? 是的,你沒看錯 的推薦與評價
咦?這集「藍色蜘蛛網」怎有點不一樣? 是的,你沒看錯~ 其實這是由我們同仁犧牲色相,自編自導自演的「攔設蜘蛛網」啦! . 藉由主角小明光怪陸離的一天, ... ... <看更多>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在 韓劇藍色大海的傳說到現在都無法出戲阿- 戲劇綜藝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抱歉小女子來碎碎念了,印象中下一站,幸福是我看的最後一齣台劇了,之後都只看韓劇⋯,來張照,真的好美阿,看韓劇本來就是要追求視覺與心理上的感動 ... ... <看更多>
底下那隻藍色好美啊 在 [好雷]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此生不再,亦難再續-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此生不再,亦難再續
/愛永
在微雨的傍晚看完《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感覺一如片中如影隨形的「藍」,既溫暖且
憂傷,直至最後的清朗。然後明白了所有刻骨銘心的愛情其實都一樣:帶著不可思議的魔
力不顧一切朝你飛奔而來,在你還來不及思考應不應該接受之際,已然開始。相愛的過程
,有無與倫比的甜,也有難以預料之苦,說分離很容易,道盡其中的自我掙扎卻難上加難
。這世上總有那麼一個人讓你覺得愛著時候彷佛瞬間擁有了全世界,但那個人也可能讓你
在剎那之間徹底失去一切,甚至自己,成為最孤獨的人。在我看來,《藍色是最溫暖的顏
色》,講的不僅是拉拉的愛情,也是許多人在愛情裡的倒影。它之所以成為一部閃耀的電
影,除了因為愛情,也因為它讓你看見了你看不見的自己。
【接近無限透明的藍,是「陽光」也是「暗影」】
阿黛爾第一次在陽光下見到和女生勾肩搭背的藍發艾瑪,立刻被其鮮明的個人特質所吸引
,艾瑪不僅頭髮是藍色,眼睛也是清澈的藍,眼角餘光有一種漫不經心卻能直視靈魂的銳
利之感。短暫交會,她們便記住了彼此。有人說:愛情不是找到,而是遇見。電影中,阿
黛爾一開始對自己的性向是困惑的,她和許多同齡人一樣,不想跟別人不同,但內心深處
又無法控制自己被與眾不同的艾瑪吸引。什麼是愛情?到底愛異性還是同性?這些都無法
預先設想,遇見了,眼神交會了,就會明白。
特別喜歡導演在陽光下讓兩人的愛苗逐步滋長。公園大樹下,艾瑪第一次為阿黛爾素描,
阿黛爾有些不安,淩亂盤起的發像她的心情,一直亂著,卻仍不由自主的往前,既躊躇又
渴望的神情,讓她顯得特別迷人。艾瑪帶笑的臉龐一派自在寫意,一如她想畫出阿黛爾眼
裡散落的情緒,而非完美無瑕的阿黛爾。或者,兩人在人煙稀少的綠地隨處躺下,隨興談
天,自然靠近、親吻,陽光灑在艾瑪的發上,那接近無限透明的藍,是愛情的顏色。可惜
,這樣的藍,終究只是戀愛過程中的某一段時光。
人本就複雜,愛情裡的人更是難以言喻。有時候,你會愛上的人未必與你身處同一世界。
彼此的差異,一開始是對方身上的光亮,然而,一旦進入穩定的關係,卻反而會變成對方
身上的暗影。艾瑪的夢想是成為知名的畫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希
望阿黛爾能發揮所長成為作家;而阿黛爾卻只想當一個平凡的幼稚園老師,想有一份穩定
的工作,能跟艾瑪在一起就好。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同,但如果你進不了所愛
的人的世界,曾經光芒萬仗的愛情終究會漸趨黯淡。矛盾的是,這與愛不愛無關,與人生
價值有關;但這與愛不愛又有關,如果你真的非常愛一個人,或許就能在絕對自我中心之
餘,考慮一下對方的處境與感受。
【再怎麼契合的身體與靈魂,仍有「孤獨」的空隙】
本片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長達十多分鐘的全裸性愛鏡頭。兩個女演員Adele
Exarchopoulos和Lea Seydoux實在演得太好!逼真到讓人不太敢直視!性關係的百分百契
合,是兩人愛情如此深刻的關鍵。對大部分的女生而言,性與愛很難分開,對阿黛爾也是
。她其實是個表面挺壓抑的女孩,愛看長篇小說,喜歡大量描述給予的想像空間,喜歡吃
不昂貴卻美味的義大利面,她有自己的想法,卻老覺得自己在學藝術的艾瑪面前矮一截,
以至於連見艾瑪的家人和朋友都戰戰兢兢,一點都無法放鬆。
唯一能讓她徹底放鬆的就是與艾瑪之間的性愛,在兩人的空間裡,她們用身體深度交談,
到達從來不曾有人抵達的深處。身體不說謊,能讓壓抑的阿黛爾完全敞開自己,她對艾瑪
的愛不言而喻。然而,身體的百分百契合依然彌補不了靈魂的距離。阿黛爾明明深愛艾瑪
,身體卻還是出軌傷害了對方。她哭著說:『我只是很孤獨。』那場分手戲的情緒極為暴
烈,可觀看的我感覺平靜又悲傷,因為完全理解阿黛爾的恐懼,她很想更靠近艾瑪一些,
卻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進不了艾瑪的世界,她的孤獨其實是恐懼,不知如何是好?於是
只能以自暴自棄的方式填滿兩人之間的空白。我相信看到這場戲大家都會相信阿黛爾深愛
艾瑪,但為什麼明明很愛一個人,還是會無法控制地去傷害對方?我想,有時候性與愛確
實無關,而與自信有關。在艾瑪面前毫無自信的阿黛爾,她傷害的不僅是艾瑪,更是她自
己。
阿黛爾的迷亂無措,不就像是年輕時的愛情,未必是以出軌的形式,但內心的自我厭棄常
會導致自己做出傷害對方的事,只因為當時的你還不明白「孤獨」是人生的常態,不是一
個人或兩個人的問題。這樣的阿黛爾讓我想起《挪威的森林》中,深愛過世男友卻一直無
法與其發生關係的直子,解不開的心結註定了直子的悲劇。阿黛爾是靈魂無法靠近艾瑪,
直子是身體靠近不了男友,這讓我體會到,再怎麼契合的身體與靈魂都有「孤獨」的空隙
。這世上能真正達到百分百靈肉合一的戀人畢竟仍是少數,如果沒法與自己的孤獨共處,
分離是遲早的事。
【愛一個人,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電影故事並不複雜,若以簡單的言語敘述便是年輕的阿黛爾愛上與她截然不同的拉拉艾瑪
。兩人有美妙至極的性關係,也介紹彼此的家人朋友給對方認識。兩人同居後,阿黛爾漸
漸感覺到彼此的差異,艾瑪忙於自己的世界,孤獨的阿黛爾出軌,艾瑪發現後,怒而與其
分手。分手三年後,兩人再見恍如隔世,但艾瑪已有另外的生活,最終兩人仍沒有再在一
起。結局一如許多分手的愛情在意料之內,但我想說的是,那場久別重逢的戲實在動人至
極!結果已經不再是關鍵,而是兩人眼裡的掙扎,艾瑪的眼裡仍有愛意,阿黛爾抱著一線
希望想再續前緣,但仍被拒絕。有愛卻無法再愛的感傷,讓人不勝唏噓。
事實上,艾瑪確實已原諒阿黛爾,也仍被阿黛爾深深吸引,但她就是無法再與阿黛爾在一
起。不見,不是不想見,是不能見;不在一起,不是不愛,而是愛。我認為這就是她對阿
黛爾的愛,知道兩人不適合,也無法抹去阿黛爾背叛她的陰影,即使排除萬難重新在一起
,已蒙上陰影的愛情也不會只剩陽光。真正的愛,其實是節制。又或許,因為曾經深愛過
,也曾經刻骨銘心疼痛過,才明白保護這段愛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離,將愛留在內心深處
。我非常理解這樣的艾瑪,也喜歡這樣節制的艾瑪。一直覺得經歷過背叛還能重來的愛情
,也許是還未到傷心處,還能給自己退路,或是還未走到極致。以前覺得即便此生不再亦
難再續,很是傷感,現如今卻發現生命中的摯愛也許唯有留給回憶,才能永遠保有最溫暖
的色澤。
後來的阿黛爾總是穿藍色,後來的艾瑪卻不再有藍色的頭髮。藍色,曾是最溫暖的顏色,
最後卻成為傷感的印證。但換個角度看,能愛到迷失自己,遺憾悔恨,不也是更認識自己
的過程。愛情是光也是影,每一段失去的愛情都是為了讓後來的自己更珍惜所愛,並學習
與孤獨同在。
--
柔軟,有時是為了看見另一角度的人生風景,看見意想不到的美麗。
戀戀餘味:https://mypaper.pchome.com.tw/news/aiyu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8.77.9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