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抽獎
2017年,奧斯卡金像獎至今唯一一位女性最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Ann Bigelow)所執導的《底特律》(Detroit)於8月全美上映。適逢底特律騷亂(1967 Detroit riot)50週年,此片所蘊含的歷史意義自是相當深遠。
是抗爭還是暴動
1967年7月23日凌晨,底特律警方以「無販酒執照」為由掃蕩一間滿是非裔人士的酒吧,徹底點燃鄰坊對生活處境長期不公的怒火。群眾失心瘋般砸搶燒掠,底特律西區多處陷入火海、街市在短時間內變得頹圮並擴及全區。
密西根州長喬治.羅姆尼(George W.Romney)很快便派出州警,國民兵也開著坦克進駐城市,和當地警方合作大規模搜捕、盤查街上的民眾。此波動盪不過五日,卻成為 1863 年紐約徵兵衝突以來最大規模的動亂,直至 1922 年為洛杉磯騷亂所超越。
事實上底特律在 1943 年就曾發生激烈的種族衝突。就和所有動亂一樣,支持者稱作「抗爭」,反對者則譴以「暴動」。許多人認為底特律自 1967 年後迅速轉為荒涼。事件後該如何重建發展,也為領導人帶來極大挑戰。
——
族群與建設交織而成的城市歷史
歷史影像和流暢的敘事成就經典
電影開頭以動畫交代人口遷徙與發展概況,片中更不時穿插歷史影像協助推展劇情、深化史實基礎,主要場景則聚焦在7月24日夜晚至凌晨一間汽車旅館發生的警暴事件。導演透過長篇幅的施虐鏡頭,具體而微地描繪出非裔族群在公權力之下是多麼遭受貶斥。
出人意表的是,《底特律》即使在爛番茄上有83%的新鮮度,票房卻連回本都沒辦法。有人評價此片過於「政治正確」,保守陣營則有「支持暴亂」的擔憂;不管怎麼說,歷史事件並不會因為不去看就消逝於風中,人物或許會凋零,而未來總是由過去做為往前邁進的養分,無論那是關於什麼的傷痛,每代人心中都應有追索真相的渴望與權力。
——
這裏看《底特律》:[https://garageplay.tw/vod/844]
我們將一起和 GP+ 推出法白專屬 30 天免費序號:
現在你只要
1⃣️按本篇貼文讚
2⃣️留言標記一位個朋友,告訴他為什麼你們應該要一起看《底特律》
3⃣️公開分享本篇貼文
我們會在 8/21 晚上 23:59 之前選出五位提供兌換碼,請記得注意留言私訊的通知唷!
沒有抽中的人也別擔心,歡迎使用 15 天的免費通用序號:
——
🎬 專屬免費 15 天觀看序號
即日起至2021/8/31
使用法白專屬兌換序號 15GPLAW
至 GP+ 兌換網站註冊後,便可免費全站觀賞15天
——
兌換序號前請務必詳閱 GP+ 的相關規定!
——
#法律白話文運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5萬的網紅Semenix Gami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程原生2160P(4K) 錄製,給您最佳的電影級享受! 【底特律:變人】電影剪輯試看版 5月底發佈完整版,敬請期待! - SemenixGaming FB粉絲團:https://goo.gl/F6ozhL - 免費訂閱本頻道:https://goo.gl/U2jkAN - 歡迎使用超商或信用卡贊...
「底特律變人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Semenix Gami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心得] 底特律:變人互動式電影的頂尖作品- 看板PlayStation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底特律:變人】4K電影剪輯版(完美路線) - 前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底特律: 變人- Kara 卡菈微電影- 中文字幕/ Detroit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底特律:變人】4K電影剪輯版(完美路線) - 前篇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然而對於喜歡互動式電影的玩家而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底特律變人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情報]【底特律:變人】4K中文電影剪輯版(全2集) - Play Station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互動電影大獲成功!電影遊戲《底特律:變人》兩周銷量破百萬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變人》通關心得與三位仿生人踏上「何為人類」的思辯之旅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心得] 底特律:變人-生而為人的勇氣(前半微雷) - 看板PlayStation 的評價
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夢想之地 Minari》(2020》的預告片釋出之後,史蒂芬.連(Steven Yeun)將之傳給了一位同樣在美國生活的韓裔朋友。
.
不過對方看見預告片之後的反應,並不是為自己族群的經驗有機會搬上大銀幕,而是帶著猶疑地態度回他:「我不確定我看不看得下去,因為這兩分鐘的預告對我來說太『準確』了,太接近我已經埋葬的記憶。」
.
在《瘋狂亞洲富豪 Crazy Rich Asians》(2018)之中,我們看見亞洲人豪奢、性感的一面,這與過去美國亞裔總是在中餐廳與洗衣店工作的形象可說大相徑庭。這部作品也在美國獲得出色票房成績,尤其受到亞洲觀眾的歡迎,畢竟美國亞裔實在悶太久了,好萊塢幾乎沒有非關刻板印象的亞裔電影。
.
但片中富麗堂皇的場面,究竟不過也只是關於某一小部分富有亞洲人的故事,終究不具有代表性,甚至離寫實性都有距離。所有關於新一代美國亞裔的共同經驗,無疑是隨著上一輩移民而來的歲月。現在美國共有兩千萬四百萬亞裔人口,其中1950年代到2000年,就有超過一千萬名亞洲人移民美國。
.
但關於亞洲的移民故事,長期以來卻付之闕如。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亞裔故事,真要舉出一部,就屬譚恩美小說《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也在1993年被王穎搬上大銀幕。
.
「在90年代長大時,譚恩美是我唯一知道的亞裔美國作家,她厚厚的平裝書擺在每個人的書架上。但我討厭她的作品,她的書都是在寫一些關於勤勞、有尊嚴的移民,體現了美國人對亞洲人期待的那種東方智慧⋯⋯」史蒂芬.連坦率地說:「如果當時有人問我打算寫什麼,我可能會說我想寫披頭族、海洛因或爵士樂,可以確定的是,我絕不會去寫《喜福會》。」
.
史蒂芬.連的父親是一名首爾的建築師,一次去明尼蘇達州洽公的時候,愛上了當地風光,當聽到有招募韓國移民的計畫時,他賣掉了自己在首爾的房子,在1988年帶著全家人追尋美國夢。剛過去時,小史蒂芬不諳英語,當他第一次去上學回家的時候,問了他的父母「Don’t cry」是什麼意思。
.
事實上,在當時的首爾擁有一棟房子,家境算是相當富庶。史蒂芬的父親原本希望能夠在美國更上一層,但很不幸的是,他們投靠的叔叔身處在龍蛇雜處的工人社區,而他雙親第一份工作──是把筷子塞到紙套之中。史蒂芬說他的父親後悔了,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居然放棄了一切充裕的生活,現在必須重新開始。
.
史蒂芬依然難忘有次他與父親去一間車行退貨一個零件,老闆卻不讓他退貨,謊稱這不是他們家的商品。他看見父親當場把零件摔在地上,對店家大吼,不過他的英語程度卻很勉強,無法很清楚表達自己的不滿。對於父親所失去的尊嚴,小史蒂芬全看在眼裡。
.
在史蒂芬五年級時,他們全家在底特律郊區定居,他的父母開設了一間服務黑人顧客為主的美容用品店,同時也加入了當地的教會,與那裡的其他韓裔孩子參與主日學(在《夢想之地》也有類似情節)。史蒂芬說,在學校時,他必須表現成安靜與友好的形象,唯有在教堂,他能夠真正地展現自己。
.
與多數韓國人父母一樣,他們期待史蒂芬成為一個醫生。他遵循雙親期待,獲得了心理系學位,專研神經科學。不過他真正感興趣的卻是戲劇演出,為此開始參加了由亞裔美國人組成的喜劇團體。父母起先對史蒂芬的決定感到失望,但最後還是全力予以支持。
.
不過當時的史蒂芬沒有太多亞裔的模範給以參考,在這過程中,他慢慢意會到一個道理,他在受訪時曾提到:「這或許是一個文化差異,作為韓國人,我的直覺就是得要散發出一種謙卑的氣息。但這種態度其實對你的演藝事業毫無幫助。在表演當下,謙虛不是必要的,它甚至會削弱你的能量。」
.
以《陰屍路 The Walking Dead》(2010-)中的格倫一角揚名,史蒂芬一下躍升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美國亞裔演員之一。在劇中,他甚至與一名白人角色瑪姬約會。許多人說,這代表亞洲人也可以跟白人交往了,有亞裔粉絲寫信給他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當中第一個成功辦到的人」史蒂芬卻覺得啼笑皆非。他認為這好比要求亞裔男人得與白人交往才能證明自己獲得了認可,「這種想法是可怕的」。不過史蒂芬不諱言,這些針對種族的爭論,許多亞裔美國人天天都在面對。
.
這種對身分的焦慮,一直到他去韓國為奉俊昊拍攝了《玉子 Okja》(2017)之後,又有了新的轉變。從小與父母說韓語的他,回去韓國,發現語言溝通無礙,不過他卻無法適應在韓國的生活。他說許多一同工作的外國人,都將他視為韓國文化大使,但史蒂芬卻根本對韓國一無所知,也沒有歸屬感。到了《燃燒烈愛 Burning》(2018),李滄東讓史蒂芬的角色像是被孤立般存在,也許正是因為他查知了他身分上的特殊性。
.
當《夢想之地》的導演鄭李爍(Lee Isaac Chung)找上他出演片中的韓國父親時,史蒂芬身為最知名的美國韓裔演員,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人選,但他第一時間卻猶豫了。畢竟他離開韓國才四、五歲,他無法想像自己如何去詮釋一個剛離開韓國的父親,更擔心自己的韓語不到位。
.
這個故事以1983年為背景,史蒂芬飾演的雅各從韓國移民至加州,但作為一家之主的他,卻有著更強烈的企圖心,他希望能夠自己開墾農地種植韓國農作物。於是他帶著妻小來到阿肯色的鄉下,自己尋找水源、開墾、播種。只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於艱難,品質低落的生活環境迫使夫妻經常吵得不可開交,同時兒子大衛又患有心臟疾病,隨時可能需要動刀。到底這個追逐夢想的旅程,會成就奇蹟,還是以枉然作結?
.
故事取自鄭李爍的童年經歷,即便當他試圖去訪問父母當時在農場開墾的經歷時,他們三緘其口,與多數沉默的亞裔移民一樣,不願喚起當年艱苦的記憶。史蒂芬也有相同感受,雖然經驗不一,但他很快從片中的雅各看到了自己父親的身影,他說:「雖然我沒有把我自己的父親投射在主角身上,但令我不安的是,某方面來說他的確就像我的父親。而我則像是他的意志、慾望與精神的延伸。」
.
《夢想之地》2020年初在日舞影展首映,獲得了美國劇情片競賽單元觀眾票選獎及評審團大獎。在首映會時,史蒂芬也帶著父親來到了現場觀影,他倆就緊坐在一起。他說自己想讓父親知道的是:「我也成了一個父親,現在我能理解你們所經歷的一切。」
.
史蒂芬說,父親在放映完之後拋給了他一個眼神。他敢說,父親感受到了。
.
在2021年奧斯卡獎,《夢想之地》獲得了最佳影片等六項提名、飾演外婆的尹汝貞榮獲最佳女配角獎。而史蒂芬.連則成為了奧斯卡92年歷史上第一位提名最佳男主角的韓裔演員。
.
各位,你最喜歡史蒂芬.連的哪一部作品呢?
.
《 #夢想之地》現已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s://bit.ly/3xcQ36R
除了 #史蒂芬連 #StevenYeun,同樣在歐美影壇發光發熱的韓裔演員還有在《 #追殺夏娃》中扮演中情局幹員的 #吳珊卓 喔!之前的專文介紹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28496428633273
.
.
註:
Steven Yeun被長期被翻譯為「史蒂芬.元」,然而基於他的韓國本名「연상엽」,「연」姓比較合適的是對應到韓字「連」姓,「元」事實上是基於音譯產生的誤譯。故本文採用「史蒂芬.連」為名。
.
此外,史蒂芬.連經常被誤解為首位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亞裔演員,但這也是誤會,在他之前至少已有蒙古族裔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印度裔的班.金斯利(Ben Kingsley)與敘利亞裔的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等多名亞裔演員入圍(上述三人也都獲獎)。
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Semenix Gami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全程原生2160P(4K) 錄製,給您最佳的電影級享受!
【底特律:變人】電影剪輯試看版
5月底發佈完整版,敬請期待!
- SemenixGaming FB粉絲團:https://goo.gl/F6ozhL
- 免費訂閱本頻道:https://goo.gl/U2jkAN
- 歡迎使用超商或信用卡贊助本頻道:https://goo.gl/lMYZvv
主機配備 :
- PlayStation 4 Pro (Enhanced mode)
- DualShock 4 (Latest)
- Elgato 4K60 Pro
遊戲簡介:
《底特律:變人》設定在距今約 20 年後的近未來,那時的社會與現在並無太大的差異,唯有那時的仿生人(人形機器人)技術有飛躍性的進展,成了一種普及社會的量產商品。那時的社會充滿著言行舉止如同人類的仿生人,它們擔任許多人類原本從事的工作,如工人、侍者、保姆等。為了便於識別,仿生人的服裝都標有藍光三角標誌,額頭右側也有圓形光環。然而,本應當正常運作程序的仿生人,卻陸續開始出現異常,有些仿生人無故失蹤,有些仿生人突然狂暴化並攻擊人類,有些仿生人則是產生不該有的情感。雖然異常案例的比例不高,卻足以嚴重動搖人類對仿生人的信任。
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底特律:變人】4K電影剪輯版(完美路線) - 前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底特律 : 變人 】4K 電影 剪輯版(完美路線) - 前篇- PS4 Pro中文劇情 電影 - 底特律 : 变人 - Detroit: Become Human All Cutscenes. ... <看更多>
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底特律: 變人- Kara 卡菈微電影- 中文字幕/ Detroit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therineGames-542770739239625/#來粉絲專頁與我交流聊天吧^_^這部影片收錄在 底特律 : 變人 / Detroit: Become ... ... <看更多>
底特律變人電影 在 [心得] 底特律:變人互動式電影的頂尖作品- 看板PlayStation 的推薦與評價
網頁圖文版: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0451/3166323
影片好讀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wzmXv1C0k
這是一款互動式電影的遊戲。這幾年互動式電影、視覺小說類型的遊戲越來越多,遊
戲特色在於用高劇情質量,來取代各種的遊戲系統和遊戲性。像之前一直很出名「愛貓就
是要趴貓」的NekoPara還有忍喵之心,就是視覺小說類型的遊戲;而TellTale的陰屍路、
權力的遊戲,SE社的奇妙人生,Quantic Dream製作的暴雨殺機、兩個靈魂都是互動式電
影。
(順帶一提,2017年5月25日是NekoPara 3的發售日。算算現在一年了,應該也是要出第
四部作品了吧?)
互動式電影是怎麼樣的遊戲類型?
有一些人會覺得,互動式電影算是比較無聊的遊戲類型,因為這種遊戲大致上沒有太
多的遊戲性。沒有或是比較少的道具使用、收集、製作,沒有天賦系統、裝備系統、角色
成長等等。大致上就是在有限制的地圖上找找互動物件,然後和不同的人物對話,做出不
一樣的對話選擇而已。
如果有上述的那些系統,通常會被稱為動作冒險的角色扮演遊戲,像是秘境探險、古
墓奇兵、邪靈入侵那種。兩者相比較,互動式電影確實「遊戲性」較低一點。甚至對有些
人來說,互動式電影他根本稱不上「遊戲」。就只是在畫面上點一點,做個選擇而已。
我自己是持反向意見,他就只是遊戲的取向不同。因為你在遊戲中真的沒甚麼東西可
以玩,不會有甚麼複雜的策略,太多考驗技術的操作,需要練習的關卡,或是需要一些運
氣的隨機事件。互動式電影更注重的是劇本的發展和劇情的體驗,他花了多少時間把你拉
近這個遊戲架構的世界,對於角色的刻劃做的多少,代入感是不是足夠深。在分歧劇情上
,你做的選擇給你帶來的影響、帶來的衝擊。
劇情發展寫得好,就是讓你感覺像看一部好電影的神作;劇情過程寫的差,就變成讓你耐
著性子玩的糞作。
像是Telltale製作的「權力的遊戲」算是個滿特別的例子。應該說他們很多款遊戲會
被拿起來做比較 ── 完全一樣的遊戲引擎,完全一樣的遊戲模式,一樣的畫風,陰屍路
第一季、第二季,與狼同行的使用者評價非常高,都到達了95%以上的壓倒性好評;但是
後來出的陰屍路米熊篇、陰屍路第三季就剩下75%左右;最慘的是權力的遊戲當初被罵到
翻掉。
雖然說有看過權力的遊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部小說、影集本來就是走比叫現實的風
格,發便當弄死人不手軟,很多殘酷和陰暗面;但是當這件事情發生在玩家操控角色身上
的時候,就不是那麼令人開心的一件事情了。
你在一路上做了很多選項,讓主角往完全不一樣的方向進行,最後卻只能得到類似或
是根本一樣的結果,只有對話稍微不一樣的時候,你會對這遊戲很灰心。尤其是這些對話
選項的邏輯性很重要。
我舉個不存在的例子。例如你被威脅決定要殺了某A或是某B或是自殺,甚至你還有一
個選項是直接反抗威脅者,結果不論你選上述四個選項的哪一種,你的決定完全的不重要
,都只能導向唯一結果,其中只有對話稍微不一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種互動式電影很
爛。因為實際上的參與感很低,你做的決定一點也不重要。當你做甚麼都無所謂的時候,
你的代入感就會很低。互動式電影如果只能做到對話不一樣的時候,那還不如去看視覺小
說。至少我玩忍喵之心可以決定我今天要趴誰,至少我玩家有大貓的時候我可以決定我要
跟誰約會。
你的決定至關重要
那《底特律:變人》這款遊戲的劇本寫得怎麼樣呢?我覺得寫的真他媽的好耶!真的
是超級好。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對劇情的要求比較低一點。像是我看電影就是一個很俗套的人,有
好的劇情電影我當然會看,也感受得出好壞;但是我說不太出來,我沒有辦法去比較劇本
的優劣。真要是沒劇情的電影,只要聲光效果好,做一堆飛車追逐、做一堆特效爆炸,沒
事講兩個笑話帶氣氛,那種電影我看起來也是很爽,我也是接受。可是《底特律:變人》
這部真的做的超級好。
遊戲裡面有三個仿生人主角,分別是帶著小孩子的管家型仿生人卡菈、專門獵殺變異
仿生人的康納、另外一個則是解放機械人的馬庫斯。
有時候互動式電影跟視覺小說的手法會不太一樣。視覺小說多半都是單一主角,應該
是說你操控的會是同一個主角,然後去面對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妹子之類的。但是互動式
電影有的會比較偏向電影的方法,你會在各個章節操控不同的角色,去做一些你的決定,
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並且去決定一件事情的發展。
《底特律:變人》用三個角色去述說,人工機器人AI覺醒,開始有了感情、有了情緒
之後的故事。他們遭遇到了甚麼事情,和人類之間的互動,可能遇到了友善的人,或是不
友善的人,你又可以決定你要怎麼對待這些人。之後再漸漸地把整個故事的版圖拼湊在一
起。他在中間說故事的順序、遊戲的節奏拿捏的很優秀。
例如當你玩到康納的時候,走的是比較警察辦案的路線,你會用到一些偵查的功能,
推理的要素比較重。當你玩到馬庫斯的路線,整個故事有比較多的動作場面。你可以決定
你的進攻路線、離開的方法;你在面對危機的時候,你決定要殺人,還是要逃走。例如帶
著小孩的卡菈,故事線玩起來比較溫馨。整個劇情還是帶有一些期待,但是情緒上不會那
麼緊繃。
把三個故事串在一起的敘事方法,不會讓你一直處在很懸疑的地方,或是很緊張的環
節,在節奏控制上不會讓你情緒一直繃在那裏,讓人感到疲憊,這個並不是很簡單的一件
事情。
尤其在《底特律:變人》中,你幾乎所有做的決定都是重要的,而且是有邏輯的。有
的互動式電影,他只是要你從往左走,往右走中做選擇,這種選擇我覺得超級爛,你並不
能預期你做了這樣的選擇之後會發生甚麼事情。你根本只是在兩個無知的選擇中,翻開機
會命運卡而已。
但在《底特律:變人》中,假設你想選比較激烈的反抗,你可以大概知道激烈反抗會
產生甚麼後果;你也大概可以知道如果你不反抗會發生甚麼事情。我覺得這在互動式電影
中是非常重要的設定。
因為這跟我們實際在生活的時候是一樣的。你知道你現在選擇牽人家的手,你可能會
被甩開;你知道你現在偷親她,你可能會被賞巴掌。而不是你選擇勇敢告白,結果下一個
畫面你突然被車撞。
欸!真的是有人做遊戲這樣做喔!
這類型的前因後果,偶爾來這麼一次,你可能會覺得作者啊編劇的很幽默。只要來了
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從頭到尾都這樣,你只會覺得玩這個遊戲很累,到底甚麼糞Game。
我不知道別人,可是我自己會這樣。我會很需要知道當我做了這個決定,當我說了某
句話,我的後果可能會是甚麼、我會失去甚麼、我會得到甚麼。
當然互動式電影沒有甚麼天賦、裝備要素,他當然不可能明確告訴你,你完成了這件
事情可以得到甚麼東西。當然他也不會、也不應該明確的告訴你,你做了這件事情,後續
的事情會怎麼演變。所以在互動式電影來說,選擇的邏輯性就會變得很重要。
再加上你的選擇大部分都是很重要的,這會讓你對遊戲有更深一層的代入感,讓你去
關心主角在後面會發生的事情,會遭遇到的幸或不幸。
當然我自己是比較在意卡菈,卡菈實在太正了,小巧的臉龐、精緻的五官、溫柔的動
作,各種關心和無微不至,散發出偉大的母愛,在角色臉上看到那些細微的表情,淺淺的
微笑。卡菈直接成為我最喜歡的遊戲女角色。
也因為她,《底特律:變人》成為我在互動式電影遊戲裡面,少數會因為選錯了決定
,去讀檔重來的遊戲。一般來說我會這樣直接玩過去,人生本來就沒有盡如人意,好事壞
事都會發生,其他的選項等第二輪再說;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有任何的不幸發生在卡菈身上
。
你們知道,畢竟自己老婆嘛!會希望他可以發生多一點的好事,希望她可以在那麼努
力之後,完成她平淡又幸福的夢想。
前面一直強調,你的選擇很重要。《底特律:變人》有非常大的故事路線流程圖,你
的前一個選擇,都會影響到後續的故事流程,可能包含不同的對話選擇項目以外,也有可
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故事方向。
我比較常聽到有人說這遊戲有蝴蝶效應,像是直到黎明就是這樣,你做了A決定,導
致之後的人會怎麼樣對待你,或是發生甚麼後果。不過我個人覺得不是這樣。我先講一下
,這是我的解讀,我的解讀不見得是對的。
我覺得蝴蝶效應應該是一個比較混沌的概念,例如你在擦窗戶,窗戶沒擦好掉到路上
,過兩天結果一個人騎車在那邊摔車受傷流血送醫院,在醫院碰到另外一個女生,兩個人
相愛結婚,結婚生下來的小孩因為X光室爆炸獲得超能力,最後這個小孩統治了全世界。
簡單來講就是比較,或是幾乎不相關的事件互相牽引,我自己的解讀是這種叫做蝴蝶效應
。
不是說你打電動打太晚,然後早上睡過頭沒去上課,持續了一個學期,翹課翹太多被
老師當掉。這種不叫蝴蝶效應,這個單純叫活該現世報。
那我認為《底特律:變人》就是連鎖效應。你因為做了A決定,所以產生B結果。他能
維持在不出跳Tone的過程和結果上,又可以給你有驚喜和爆點的劇情。而且如果你是個細
心的玩家,你又可以從前面的故事得到蛛絲馬跡。
《底特律:變人》值得買嗎?
如果你是有玩過這類型遊戲的人,也不排斥的人,我拜託你趕快買,這片不會後悔。
《底特律:變人》是我覺得這類型遊戲裡面目前最強的。
加上我本來就很喜歡人工AI、仿生人主題的劇情。像是瑞典影集真實的人類(Humans)
,現在演到第三季,其實整體的內容跟《底特律:變人》有滿大的類似,雖然選角沒有到
男的帥女的正,但是內容第一季還不錯。由1973年科幻電影鑽石宮改編,最近剛出第二季
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也是以人工AI有了情緒、情感為主題的影集。
所以我對這片作品的期待本來就已經爆表了。通常如果對一部作品,不管是電影、動
漫還是遊戲,有過高的期待通常都是會滿有落差的。尤其是A片,常常看了封面之後都有
很高的期待,但是開來看之後完全就不是那麼一回事。沒想到《底特律:變人》完全沒有
讓我失望,反倒還有更高的評價。
整體上故事的路線選擇,大部分都有流程圖給你看。分支路線的劇情展演和對話、動
畫都非常有誠意。優秀的節奏控制,劇情張力,代入感和超大的劇情路線,至少是可以玩
個一輪兩輪的遊戲。
另外如果你玩完之後,對這類主題還意猶未盡,西方極樂園和真實的人類這兩部可以
參考看看。前面那部比較推薦,最近也比較紅,滿多人在看的;後面那部就比較少人知道
,沒甚麼太知名的演員就是。
--
看見別人的需要, https://lice0424.pixnet.net/blog
遠勝於自以為是的付出。 https://www.facebook.com/LiceMoo
Licel 憤怒使者 神樣 https://www.facebook.com/Lice1222
鐵人萊濕號 夜空之歌 | Luster 憤怒使者 神樣| Liceht 夜空之歌
鐵人二十八號 夜空之歌 | Iicy 夜空之歌 | Wrathy 夜空之歌
Dersier 憤怒使者 神樣 | Pridea 夜空之歌 | Jealousness 夜空之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213.18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layStation/M.1527491000.A.876.html
我稍微看了一下,確實質量在台灣有其他意思。
不過還好大家都看得懂,至少我的文意沒有被誤解就好。
現在有不少用語和文字習慣,台灣有被大陸影響,反之亦然。
以前被噴到爛的詞,現在大家都用得很開心。
我沒有覺得質量比較好,我也沒有覺得品質比較不好。
我在用的時候沒特別覺得這大陸用語有甚麼嚴重的問題,我甚至沒想到他是大陸用語。
要說我被同化了也好,要說我無知也行。
我有時候會看看大陸那邊的影片和作品,就如同我有時候會看看reddit一樣。
台灣是文化,美國是文化,大陸也是文化。
他沒有政治傾向,他沒有種族歧視,他沒有讓人看不懂。
另外thundelet,我是台灣人,我沒有特別愛用大陸用語或是詞。
叫我滾去別的地方,我還蠻訝異的。
可是萬一我特別愛用大陸用語,或是更甚者是大陸人
你是不是不允許這些人出現在PTT?
※ 編輯: Lice0424 (111.241.213.187), 05/28/2018 17:57: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