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分享】
1896年,莫內的「乾草堆」系列作品改變了瓦西利.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一生,他對於莫內在畫中為日常生活物事融入了斑斕色彩,創造出「做夢都無法想像的奇蹟」而感到敬畏,自此由法學專業轉向繪畫創作之途。深受音樂創作啟發的康丁斯基認為,每種顏色都具備相對的情感或「聲音」,他於《藝術的精神性》寫道:「色彩為琴鍵,眼睛乃音鎚,而心靈是鋼琴的琴弦,畫家則是彈琴的手指,引發心靈的震顫。」(摘自內文)
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
康丁斯基顏色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術推廣從來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從印象派以降的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其背後的歷史脈絡太複雜,單單了解一件作品,前置知識和門檻太高。不過相對的,這些作品所呈現出的樣貌,卻又「過分得簡單」。
因此許多人看到馬列維奇《黑方塊》、杜象《噴泉》、羅斯科的色域繪畫,甚至是安迪沃荷《康寶罐頭》,都常常引來大眾的一句話「這三歲小孩都會,算甚麼藝術?」然而當導覽或朋友開始分享背後的脈絡和由來時,又因過於複雜,根本喪失推廣給他人的機會。
此次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推出新書《藝術七鑰》,某個程度上能解決齋主於上一段提出的問題。本書的出版宗旨在於降低藝術入門的難度。作者莫雷(Simon Morley),挑選了20個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以「七鑰」分別不同的角度,向讀者說明和介紹該件作品的價值。
事實上,我和朋友談及藝術作品時,也時常會面對這類問題。
當一件作品放在眼前時,朋友總會免不了多問幾個問題。若是在藝廊或博覽會時,朋友問的問題還好解決,大部分都與價格或市場喜好相關,從市場面出發即可。當作品出現在住宅中時,單純用藏家的喜好或感受性來解釋即可。但當作品展示於美術館或博物館中時,情況就變得複雜許多。到底要以藝術史、理論、市場還是單純的感受層面出發?
莫雷認為理解藝術,有七個鑰匙(Seven keys),分別為
歷史之鑰:思考作品本身的風格,其承襲的歷史脈絡,以及在藝術史上的影響等角度切入,評析該作品之價值。
市場之鑰:以作品在市場上的表現,不管是帶動的風潮,還是拍賣的最高價等,剖析其價值。
生平之鑰:從創作者的出身、經歷、所學出發,思考其背景與作品之間的關聯性,進而理解其作品價值。
美學之鑰:從視覺切入,以線條、顏色、質地和肌理,深入作品的價值。
感受之鑰:最直接主觀情緒上的感受。這種感受可能是跨越國界、時間、文化的通俗價值,也可能是只有特定身分和經歷的人士才能體會的。
理論之鑰:這裡的理論,不同於美學,而較近似於其他領域的知識。著眼於該作品能為觀者帶來的啟發,或者該作品創作的理論依據。如同我們無法部將超現實主義者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共同討論,也無法忽略康丁斯基抽象作品與音樂之間的關係。
懷疑之鑰:鼓勵觀者用不同於講者的角度切入,用目前觀點不具備的角度思考,期待思想能碰撞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這本書確實很適合作為喜愛藝術,卻又不知從何入門的人一讀。《藝術七鑰》收集了二十件經典作品,各自以七個不同角度切入,向讀者解說這些經典作品的價值。這些作品包含了杜象《噴泉》、馬列維奇《黑方塊》、培根《教皇頭像》、安迪沃荷《大型電椅》以及基弗《歐西里斯及伊西斯》等作品。它們有些是影響藝術史發展的重要作品,有些則是散發獨特氛圍的鬼才之作。無論是何類作品,它們都默默影響著我們的當代視覺體驗。
我知道有不少齋友都對藝術感興趣,也都嘗試找些書籍入門,但不少藝術書若不是使用大量專有名詞用於敘述,就是假設讀者對藝術史有一定了解,忽略將閱讀門檻降低。本書對於藝術入門者和非入門者的平衡做得不錯,非入門者能從論述中找到許多會心一笑的巧思,而入門者更是能從眾多作品的介紹中,理解現代及當代藝術的部分脈絡。
有興趣者的齋友,本書已經全面上市,歡迎你直接下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904
https://bookstore.artouch.com/product/9789579057790/
當然,本次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大方的提供了三個贈書名額給酸齋的齋友們,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能參加活動。
三本贈書中的一本,齋主計畫用抽獎抽出。
只要你在4/4(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另外兩本,齋主希望將名額留給優質留言。齋主會在活動結束時,選出一名知識涵養豐富的留言,將這本《藝術七鑰》,送給這名值得的齋友。
最後,感謝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對酸齋的照顧。
也謝謝願意按讚留言的齋友們為文化所盡的心力。
康丁斯基顏色 在 Fernweh illustr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要來介紹我最愛的顏料——群青
他是最古老、最鮮豔、最昂貴的藍色顏料
在歷史上,價格曾經飆到黃金的好幾倍
幾乎是每個手繪畫家調色盤中必備的顏料
可以說是藍色之王
📋#小檔案
群青是一種藍色顏料,帶一點些微的紅色調
國際色粉編號是PB29(Pigment Blue 29)
因為是礦物顏料,所以沈澱效果和耐光效果都非常好
許多風景畫家都喜歡拿他來製造顆粒的紋理
在水彩中,乾燥後,會變淺30%、彩度也會降低20%
群青的著色力(tinting strength)則是稍弱,並沒有非常好
跟其他顏料混合時,需要多一點的份量才能夠維持群青的基調
顏料顆粒柔軟,容易沈澱
所以顏料廠在製作時,通常會使用大量研磨,並且加入分散劑來防止結塊
因此畫水彩時,群青擴散程度較高
🎨#調色推薦
而群青首推的經典調色組合,自然就是土黃咖啡色系列
例如raw umber 生褐、quinacridone orange 酮紅、benzimidazolone orange苯并咪唑酮橘等等
與這些顏料混合,可以調出美麗的中性灰
而群青和burnt umber則是風景畫家們最常用的兩種顏料組合
🌊#浪漫的名字
群青的英文是Ultramarine
源於兩個拉丁字
Ultra(超越)+Mare(海洋)
也就是「beyond the sea」
意味著他是一種值得讓人飄洋過海、千里追尋的顏色
在鈷藍還沒被發明出來之前
群青一直是畫家們最鍾情的藍色
🔵#群青的由來
群青是由一種寶石「青金石Lapis Lazuli」所製造
其中金色與白色的窗格紋分別來自黃鐵礦與方解石
古埃及和蘇美王朝都用這種礦石來做裝飾
然而把它拿來當顏料卻是非常晚期的事了
東方從第6世紀就有使用群青顏料的紀錄
然而西方一直到12世紀才有使用的紀錄
群青的製程非常繁雜
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Cennino Cennini所著的《藝匠手冊》
首先,要挑出青金石含量較高的青金礦(也是顏色較深藍的顏色)
磨成小碎粒以後,細磨成粉
摻入乳香、松香脂、蜂蠟
加熱攪和,使之成為膏狀
捏成一條條,晾乾幾天
然後在水裡搓揉,就好像揉麵團一樣
色粉就會被洗到底部,沈到水裡
最後留在水底的才是可以使用的群青色粉
群青盛產於阿富汗和智利
其中又以阿富汗山區最為豐富
一路長途跋涉
經由亞德里亞海抵達威尼斯
再經由威尼斯運送到歐洲各國
所以群青才會有「越過海洋」這種浪漫的名字
👑#比黃金高貴的群青
長途跋涉和複雜的製程大大提高了群青這個顏色的價格
使它變成一種比黃金還貴的顏色
在歐洲供應鏈第一線的威尼斯
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到
像是威尼斯畫派的大師提香
在1520完成的《酒神和亞里亞得妮》
就非常豪邁的在天空中塗滿群青
然而其他地方的畫家就不是這麼幸運了
米開朗基羅因為無法負擔起群青昂貴的價格
導致這幅《埋葬基督》永遠處於未完成的狀態
問題來了
既然這麼貴取得不易
製造過程又麻煩
為什麼藝術家還要使用這麼傲嬌的顏料呢?
畫家們會這麼鍾情於群青,也有很務實的理由
許多藍色都帶有一點綠
而群青卻是唯一一個最接近正藍的紫藍
而且因為群青的來源是礦物
所以相較於其他源於植物的藍,持久性超強
被光照了N年也不會褪色
不會跟空氣接觸而產生化學變化改變顏色等等
都是群青的優點
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
就把這種昂貴又美麗的顏色
拿來繪製神聖的聖母瑪莉亞長袍
導致聖母瑪莉亞一身寶藍色長袍的形象至今仍深植我們心中
🔷#人工群青的誕生
因為群青的供不應求
法國實業在1824年懸賞六千法瑯
鼓勵人們合成群青顏料
四年之後,法國科學家Jean baptiste guimet贏得了這個獎項
所以從此之後用他的方法製造出來的群青
就叫做「法國群青」
�
感謝現代科技的進步
讓曾經在中世紀是黃金幾倍貴的高貴藍色顏料
成為現今就算是剛學畫的學生也能負擔的起的平價顏料
藝術家康丁斯基曾說:
「在超自然的領域裡,藍色越是深沈,越是強烈地呼喚人朝著無限前進,最後喚醒他對純粹的渴望」
藍色永遠是繆思的存在
群青也不會因為大量合成製造
而降低他在藝術的地位
而是歷久彌新
【看更多藝術的故事】
👉你還在使用過時的紅黃藍三原色嗎?
https://www.facebook.com/fernwehillustration/posts/2755692841329918
👉為什麼陰影是藍紫色的?
https://www.facebook.com/fernwehillustration/posts/2733488140217055
♥免費索取超過50頁的【水彩工具選購大全】👇
https://fernweh-art.ck.page/c68e2a7d0d
--
追蹤instagram看更多水彩教學👇
https://www.instagram.com/fernweh_illustration/
訂閱youtube看畫畫過程👇
https://www.youtube.com/c/fernwehillu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