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傳來和減文言文有關的文:
「有人問為什麼要讀詩詞文言?背讀千首又有何用?大部分讀過的書或文字都會忘掉,讀書的意義何在?」
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小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麼,但我知道,他們已經成了我現在的骨和肉。讀書,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影響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以上--
因為,整個群組都是受師範學院教育的為人師表,所以,讀來特別堵爛,就即興打臉如下:
這文是爛到爆的文
第一。前提是錯的。邏輯上稱為打稻草人的繆誤。減文言文的理由根本和讀了是否忘記無關。紮個假的人去攻擊。是邏輯上「不相干的謬誤」。
第二。文言文的問題是要小心就文論文。常見的是意識型態的問題。帝王封建的農業時代的意識型態,常有些已嚴重不宜。也有些超越時空,要非常慎選。
比如陋室銘。我的評價就超低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覺得是耍白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欄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過去的文人優越感。現在的意識型態普遍是崇尚自由平等。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爾,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吟,何陋之有?這最後一段仍是文人自嗨。也犯了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提倡的不用典的白話文禁忌。
第三.文言文的問題是難教。好的文言文其實都近白話。因此難教的不在文字本身,而是真正的文義。如:國破山河在。您會怎教?我可能會這樣教:杜甫是中國思想非常先進的詩人,是個人道主義者。和「春望」同類題材的「兵車行」表達得更淋灕。國亡,城破又如何?破人家的國和城又如何?國家來來去去。山河依舊在那裏。這首詩就是杜甫反對擴張領土的國家政策。他反戰,反擴張,他在意的是滿足君王擴張領土政策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死的是小老百姓。一個中國偉大的思想先行者,批判者,被許多老師教成傳統定義的愛國者。
第四。現代知識已經在過去五百年(發現新大陸,海權興起,全球化啟動)大有長進。中國ㄧ兩千年前的思想,已有許多落伍和不足。特別是歐美的科學和醫學以及各種學術興起。教文言文很容易教到落伍的東西。教中國法家?太搞笑了吧。現在的政治和法律的進化,哪是中國法家所能比的。教儒家?各種專業領域的專業倫理和相關法律規範都早超前儒家。儒墨道法不是不能教。怎教?沒有讀過西方哲學思想的人教中國思想是容易自閉或犯錯的。誤人子弟還自以為盡忠職守,博大精深。
舉例,莊子和惠子的濠橋子非魚對話,只有靈光沒有體系。西方的知識論從經驗主義崛起於大英。理性主義相繼於歐陸。到康德的理性批判。甚至到美國的實用主義。相較於五百年來馬克斯等歐美哲學家,莊子惠子的濠橋對話只是兒童玩玩而已。
經驗主義主張能經觀察實驗證明為真的才是知識。理性主義打臉經驗主義,主張知識是可以透過推論為真的。康德的理性批判再給他們兩者都左右巴掌。現代的腦科學甚至已經直接觀察腦波,瞳孔,脈搏,細胞。人快不快樂?魚快不快樂?已經不是哲學問題,而是科學問題。
第五。文言文的經典幾乎都近白話。因為能把文言文寫到白話的程度,就是一種經典。李白的詩小學生就可以認得基本詞意。這種文學風格的先進性卻被教學者錯看。偏文言而貶白話,正是一種對文學風格進化的無知。
第六。無論是偏愛或不愛文言文。都共同面臨ㄧ個相同的處境。就中國而言,白話文的推進至今百年,中國的文學家已盡得白話文精髓,只是思想還落後。而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白話文年代不過短短二十年,真正屬於國民黨式靈魂的好作家,好作品接近零。能寫白話文寫得感情的就算傑作。如背影之類的過期貨。中華民國在台灣到民主開放,約五十年。思想戒嚴下難得有甚麼好作家好作品,閹人之作千占九九九。民主開放至今三十年。老作家無論中派台派都跟不上時代,更別說要領導時代,反映時代。新作家還剛萌牙,連百年來台灣發生過什麼事都還沒搞清楚。總之,無論偏愛或不愛文言,在引用中台作家的原作下,都不是一件容易事。解決之道恐怕是必須放大格局到全世界的作家和作品。
第七.文言和白話的核心只在於文學品味和風格的創造性流變。古典主義莊嚴高貴典雅。浪漫主義顛覆古典主義,粗獷草莽,歌頌民間英雄。寫實主義繼起,修正浪漫主義的浮誇,緊密連結時代和土地。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接手,批判傳統,顛覆技法。二十一世紀虛構和非虛構已被打破,時空都在穿越中。文學不是甚麼特定不變的,一如其他領域。不從文學的精準理解切入,是很難教好國文的。
用個輕鬆具象的舉例做結束:
我們可以教旗袍多美,多腰束奶膨腳倉硬摳摳,多性感。但也當教那是男權主義時代的代表作。現代女性的穿著已經是另一種主流風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32.康德(I. Kant)—現代哲學或可超越康德,但,不可能不經過康德。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激烈的論爭,到了康德終於逐漸平息。康德的經典作品《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語雙關的書名就可看出此一理念。一方面,書名意旨對純粹理性本身,即人類的認知能力本身作出...
康德 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界像肉眼可見的棋盤,棋步千變萬化的組合構成經驗,背後不可見的是先驗的運行法則,棋子一日不動,一日也不能發現先驗,但你只要洞悉了先驗,就可到達棋神境界。
睇過《棋靈王》的朋友自會明白十九路迷宮的困境,棋士雖然下過千百萬盤也難以理解箇中奧妙,便會質疑答案真的存在嗎?還是,正因為答案遙不可及,人們才可永無休止地追尋下去?
先驗知識雖然可從經驗中領悟,但它本來毋須經驗,可靠推理而得到,例如數學和邏輯學。當我們運用「理性」這個字眼,便先要承認先驗必須存在,理性主義的鼻祖笛卡兒便用「我思故我在」推論出自我是先驗的東西,即使人與世界剝離,自我依然能運作下去。
相反,經驗主義者例如洛克和休謨,主張先驗不過是觀念之間的關係,柏拉圖式的形而上理型世界根本不存在,連上帝也不存在。這兩派後來演變成世界是唯心還是唯物的爭辯,後來康德發明主體哲學嘗試統整兩派,分析主觀與客觀的關係。
這個問題,我要慢慢講。因為你看看現代人的爭論,經常都會指斥對方太過主觀和誅心,又或者有人過分強調客觀而放棄一切個人判斷,怎知孰是孰非?如果你未讀過康德,便會像一個下棋的初哥那樣,不知車皇可以逆轉,卒仔走到最後可以變成皇后。
作者
康德 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32.康德(I. Kant)—現代哲學或可超越康德,但,不可能不經過康德。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激烈的論爭,到了康德終於逐漸平息。康德的經典作品《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語雙關的書名就可看出此一理念。一方面,書名意旨對純粹理性本身,即人類的認知能力本身作出批判性的探究,另一方面,也有指從獨立於經驗的純粹理性出發去批判人類的認知能力。即是說,《純粹理性批判》的理論目標就是要「在實際認知之前,先對人類的認知能力本身作出批判」。
康德反對經驗主義「心靈是一塊白板」的心理主義看法,人類的心靈其實具有許多特定的先驗條件(a priori)。例如時空形式及知性範疇,他說的時空形式並非當代物理學意義下客觀時空,而是人類主觀的認知形式,道理很複雜。同時康德亦批判理性主義,純粹從理性推演出來的心靈、或者真理,都是有幻象的,例如神存在、靈魂不朽、形上本體等,都是理性脫離經驗基礎的幻象。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劉創馥(中文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