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 #伊菲
「英文輕鬆學起來」
前陣子媽媽我接觸到一款蠻值得推薦的英語APP👌
它是來自英國授權知名卡通 #海底小縱隊
✅直接跟母語系老師進行線上AI一對一的學習😉
✅還有英文版的《兒童情商課程》
讓孩子能藉由動畫去學會如何幫辛苦的媽媽們整理家裡!(妹妹不要搗亂我就心滿意足了)🤣
雖然說兄妹倆已經擁有母語系家庭的優勢☺️
但平常媽媽想要休息
阿爸也不在的時候
孩子們也還是能能在玩樂的狀態下維持自身的英語能力或是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
這時不論是用手機或是IPAD來操作都非常方便
像是APP中的3D繪本課程
哥就常帶著妹妹一起閱讀外
他們也超喜歡錄製成的自己版本的繪本聲音😆
App裡還有《遊戲測評課》
用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方式
選擇喜愛的動畫人物進行比賽,邊玩邊學習👌
他們在使用app的時間
媽媽就可以在旁邊放空啦🤪
當然有空也可以在app裡的《手工藝術課》這個單元跟孩子們一起做做有趣美工
可以跟孩子一起練習聽力跟增進親子互動喔❤️
裡面有非常多的教學可以參考,
線上AI老師也可以帶著一起做
伊萊媽我大力推薦你們下載體驗看看
✅現在加入可獲得5天免費體驗課程
✅購買課程還有額外贈品
手機瀏覽器貼上連結 line 社群短連結: https://bit.ly/2Y92Mv0
來加入我們的『Q力伊萊&海底小縱隊 專屬好康團』喔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Q力伊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伊萊 #伊菲 「英文輕鬆學起來」 前陣子媽媽我接觸到一款蠻值得推薦的英語APP👌 它是來自英國授權知名卡通 #海底小縱隊 ✅直接跟母語系老師進行線上AI一對一的學習😉 ✅還有英文版的《兒童情商課程》讓孩子能藉由動畫去學會如何 幫辛苦的媽媽們整理家裡!(妹妹不要搗亂我就心滿意足了)🤣 雖然說兄妹...
康是美工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尋人】網友劉冠妤想尋找她姊姊劉秀麗在復興商工念書時的同學恩人潘麗蘭小姐,下面是她的敘述。(若您是潘小姐或是認識潘小姐,希望您能留言或私訊我,謝謝!)
我想找尋一位恩人,
她是在民國68年就讀台北復興商工夜間部美工科的潘麗蘭小姐。
潘姊姊,我是劉秀麗的六妹劉冠妤,在大約九年前您曾經來電話,當時我母親太激動高興,結果在抄寫您的電話號碼時,漏了一個數字,對此她非常自責。
我們姊妹們曾打了幾百通可能的電話號碼找尋您,只為了能和您說一句感謝;感謝您在台北復興商工念書以及我姊姊生病的時候,一直關心、照顧她,直到她於台北榮民總醫院離世,您的恩情一直深植我母親的心裡。母親在過世前交代我,希望能找到您,和您說聲謝謝!
這幾張照片是昔日您來雲林古坑我家時所拍攝的,您說是學校的暑期攝影作業;如果您能看見這篇文,請您連繫我,雖然當年我才十歲,但您洋溢的才華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潘麗蘭姊姊,祝福您一切幸福美滿平安健康,希望我能有機會代媽媽和姊姊親口對您說聲:謝謝您!感恩有您!
康是美工讀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生的思考模式】作者:楊濬光醫師
疫情當前,轉貼我的一篇文章,增加科學的觀念,看完更懂疫情
如果觀念正確,便可以貼近醫生的思維。先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
(0)沒興趣知道;(1)沒想過這麼多;(2)因為廣告這麼說;(3)科學家的研究證明的結果。
二、以前說女性荷爾蒙會讓人青春永駐,保護心臟,為什麼現在吃會增加心臟病的機會?
(0)沒興趣知道;(1)藥物成分不同;(2)環境的改變造成;(3)研究方法不同。
三、聽說胎盤鈣化對胎兒很危險嗎?
(0)沒興趣知道;(1)聽起來就很危險;(2)我的朋友告訴我很危險;(3)危不危險應該要聽醫生怎麼說。
請完成這個自我評量表,如果三題總分低於4分,那就別往下看了,這對你來說太艱深了。如果高於8分,那你也不用看了,因為應該早明白這觀念了。如果分數是4-8分的人,就不妨花一點時間往下看吧,應該會讓你有興趣的。
在進入主題前,我先提出三個概念,那就是:1.很多病不吃藥不治療也會好;2.「安慰劑」的效果;3.「因果」與「相關」。
很多病不吃藥不治療也會好,相信大家都不會否認這樣的說法,畢竟在大家的生活經驗中,打噴涕流鼻水的小感冒,多喝開水過兩天自然就好了;扭傷了腳踝,簡直痛不欲生,但幾天後,大部份也就不知不覺痊癒了;被美工刀畫到手指頭,傷口不深,很快也就復原了……不勝枚舉。可是,其實呢,這個事實有時會被忽略的。所以,當民智未開時,香灰神符有時候就變成了所謂的仙丹妙藥,其實,吃香灰會好的病,就是那些不治療也會好的病。
再來提到「安慰劑」。什麼是安慰劑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作用」,各位也許不知道,心理作用其實有時候也可以治療疾病的。拿最簡單的例子:威而剛,當它剛問世奇貨可居時,世面上有多少仿冒品,根本只是塗上藍色外衣、沒有療效的維他命丸,可是很多人吃了,還是驍勇善戰銳不可當,這就是安慰劑的效果。
至於第三個觀念,「因果」與「相關」,就比較難懂一點,這是邏輯上的概念。我舉兩個事實:「肥胖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肥胖就是心臟病的原因,這是「因果」關係。「住在鄉下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癌症」,其實有這樣的統計結果,是因為住在鄉下的人口,年齡普遍較大,才導致這樣的結果,那「住鄉下」與「得癌症」就不是「因果」,而只是「相關」。搞清楚兩件事到底是不是「因」與「果」,十分的重要,不然大家看到那樣的結果,豈不是不敢住在鄉下了!
明白這三個概念後,我們就要進入正題,先看第一題,為什麼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呢?
在這裡先略去前面一大段過程,包括藥品如何被化學家合成,如何在動物實驗中確認療效與安全性等等,我們直接跳到「一顆藥丸問世,我們怎麼知道它可以治療頭痛?」
「因為昨天頭很痛,吃完藥以後半個小時後就不痛了,所以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這樣就可以確定了嗎?
當然不是,大家已經有了「不吃藥也會好」與「安慰劑」的觀念,一定會馬上質疑:「也許本來頭就只會痛半個小時啊?」「搞不好吃維他命丸頭也會不痛啊?」
「如果有一萬個人頭痛,吃普拿疼後都不痛了,那是不是可以更確定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
是的,當不只一兩個人有這樣的經驗,而是成千上百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或許,可以讓我們比較肯定是藥物治療了疾病,而不是疾病本來就會好。你想,哪有那麼巧,這一萬個人都恰巧只頭痛半小時嗎?
「那如果讓一萬個人吃普拿疼,讓一萬個人吃不可能有療效的維他命,結果吃普拿疼的大部分有效,吃維他命大部分都沒有效,是不是更能證明普拿疼有效?」
沒錯,這樣連「安慰劑」這個因素都排除了。其實這些,就是醫學上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實證醫學的精義:排除干擾因素,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剛剛的問題再延續下去,如果我們選一萬個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吃普拿疼,選一萬個老頭子吃維他命丸,得到同樣的結論,這樣還是可以證明普拿疼有效嗎?在知道答案前,先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婦產科近代史上最大的誤會: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必經的過程。它代表體內女性荷爾蒙降低,會造成熱潮紅、失眠、情緒起伏不定等等障礙,而女性荷爾蒙療法的問世,讓這些障礙得以緩解。更大的驚奇,是發現補充女性荷爾蒙的女性,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比沒有服用的女性還要低,於是,標榜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荷爾蒙療法,在大約二十幾年前蔚為風潮,回家問問您的媽媽阿姨姑姑,一定有人補充過一陣子的女性荷爾蒙。
可是,一段時間後,發現情況並非如此,補充荷爾蒙的人,得到心臟病的機會似乎不減反增。於是,我們試著去了解,為何以往的研究的結果,與實際不同。
幾乎所有的研究方式,都是醫師在門診的時候,把那些來拿荷爾蒙的病人蒐集起來當第一組,另外再找一群沒有服用荷爾蒙的人當第二組,這兩組人在五至十年的追蹤過程中得到心臟病的機率。
乍聽之下,這樣的方法相當的科學、也相當的合乎邏輯,可是,這樣的編組方式,其實是充滿誤差的。怎麼說呢?會來門診要求醫生開立荷爾蒙的人,她們閱讀健康雜誌、醫學期刊,發現了這樣的資訊,可見得這些人對自己身體健康比較重視。很合理的推論,她們也應該會知道其他保健之道,比方說上健身房、吃健康養生餐、甚至是規律的健康檢查。其實,並不是荷爾蒙讓第一組的人降低了心臟病的機會,而是第一組人原本就比較健康!也就是說,「荷爾蒙補充」與「降低心臟病」,其實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所以在幾年前,美國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同樣的,他們安排幾萬個婦女服用女性荷爾蒙,當然也安排了幾萬個婦女服用了所謂的「安慰劑」,做為比較。可是,他們選取的方式,完全是「隨機」的,儘量讓這兩組人有相似的年紀、相似的健康狀況,再去比較。結果出來,出乎大家的意料,「補充女性荷爾蒙,雖然可以緩解更年期障礙,但卻會增加心臟病、中風、乳癌的機會。」這不但推翻了以往大家的認知,更一度讓補充好幾年的婦女驚恐不已,甚至有些團體要求藥廠賠償,甚至國家賠償。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科學要建立出因果關係,是需要非常嚴謹的,稍一不慎,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實證醫學」的觀念應該相當的清晰了。要回答「胎盤鈣化會不會對胎兒有危險」這個問題應該就會有較為正確的思考模式了吧!沒錯,就是要找一萬個胎盤鈣化和一萬個胎盤沒有鈣化的孕婦,詳細的評估胎盤的功能,寶寶出生後,也要比較兩組的健康狀態是否不同。其實這早有答案了,其實兩組並沒有不同。這其中,當然會有胎盤鈣化的寶寶出生後不健康,但是,胎盤沒有鈣化的寶寶,也有相同比例的寶寶不健康啊!
同樣的邏輯,用在「打無痛分娩會不會比較容易腰痠?」「胎兒解胎便有沒有關係?」「剖腹生產會不會比較安全?」來尋找答案,應該會更接近事實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不斷的在孕婦中流傳,希望讀完這一篇冗長的文章,能讓大家建立一套更符合邏輯的思考模式。
康是美工讀 在 Q力伊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伊萊 #伊菲
「英文輕鬆學起來」
前陣子媽媽我接觸到一款蠻值得推薦的英語APP👌
它是來自英國授權知名卡通 #海底小縱隊
✅直接跟母語系老師進行線上AI一對一的學習😉
✅還有英文版的《兒童情商課程》讓孩子能藉由動畫去學會如何
幫辛苦的媽媽們整理家裡!(妹妹不要搗亂我就心滿意足了)🤣
雖然說兄妹倆已經擁有母語系家庭的優勢☺️
但平常媽媽想要休息
阿爸也不在的時候
孩子們也還是能能在玩樂的狀態下維持自身的英語能力或是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
這時不論是用手機或是IPAD來操作都非常方便
像是APP中的3D繪本課程
哥就常帶著妹妹一起閱讀外
他們也超喜歡錄製成的自己版本的繪本聲音😆
App裡還有《遊戲測評課》
用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方式
選擇喜愛的動畫人物進行比賽,邊玩邊學習👌
他們在使用app的時間
媽媽就可以在旁邊放空啦🤪
當然有空也可以在app裡的《手工藝術課》這個單元跟孩子們一起做做有趣美工
可以跟孩子一起練習聽力跟增進親子互動喔❤️
裡面有非常多的教學可以參考,
線上AI老師也可以帶著一起做
伊萊媽我大力推薦你們下載體驗看看
✅現在加入可獲得5天免費體驗課程
✅購買課程還有額外贈品
課程報名連結這裡去
https://bit.ly/3u5F9PD
也可以掃描影片的QRCODE或
手機瀏覽器貼上連結 https://line.me/R/ti/g/Qm0ZxzyHTx
來加入我們的『Q力伊萊&海底小縱隊 專屬好康團』喔
康是美工讀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楊力州生於彰化,其父親在農村裡以肖像畫為生活工具,一心想成為畫家,楊力州回憶他童年老家的客廳,總是擺滿50張以上未完成或已完成的遺照。耳濡目染下,楊力州從小也喜歡畫畫,一路升上復興美工,大學也是就讀美術系。唯漸漸的他就明白父親跟藝術界畫家的差異。大學時代因為繪畫比賽獲8萬元獎金的楊力州,買了人生第一台攝影機,從此他不再畫畫,脫離美術世界。
會有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楊力州開始接觸大量的電影,並著迷不已。尤其是台灣紀錄片導演吳乙峰描述白化症的《月亮的小孩》,觸動並啟蒙了楊力州,發現世界有一群人渴望被別人認識、知道他們是誰。
畢業後,楊力州在復興美工當了兩年老師,但對於將來的可預期感到不安,想到自己就要教書一輩子,人生的牌如此確定攤在眼前,毫無未知,30歲的他乃毅然決然離職,前往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學電影。
多年後,2019年上映的《紅盒子》,主題是布袋戲傳承與父子關係,但楊力州自言,隱性子題是人如何成為自己。他坦率表示,他跟《紅盒子》的陳錫煌其實都一樣,想要成為自己,不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只是他在大二時走向與父不同之路,而陳錫煌要到76歲時才邁向自我之途。且楊力州另有所悟,關於父親對他的期待,或是他自身的想像,是他少年時想要成為父親所期待成為的樣子,根本不是父親加諸於他。
因緣際會下,楊力州展開老人命題的紀錄片創作,一為失智失能老人的《被遺忘的時光》,楊力州企圖紀錄、呈現他們的世界的真實,與常人的世界的真實,彼此之間的巨大落差。另一則是老人家跳舞的《青春啦啦隊》,反向地看望健康老人如何走向晚年。兩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捕捉、凝望老人的生活現狀與樣貌,楊力州希望能有更多的面向理解老人群體日常。
拍攝紀錄片時,楊力州會全神投入現場,拍完有難以抽身之感,他認為自己太難說再見,所以會持續關注被攝者後來的狀態,包含《奇蹟的夏天》那群踢足球的國中生們。楊力州提到,《奇蹟的夏天》首映後,對他們說過的一番話耿耿於懷多年,因為他在當下的勉勵是要年輕人們努力踢足球,但楊力州心知肚明台灣並沒有良好的足球環境。
7、8年後,楊力州前往台中觀看世足會外賽中華隊對越南隊,即便中華隊輸了,但在場11位足球員中有4名國手是《奇蹟的夏天》裡的中學生這件事,對楊力州而言,就已經是勝利了,至此,楊力州心中才能舒坦,不再感到愧疚憂愁。
小檔案
十五歲時希望可以成為畫家,卻在二十五歲時成為老師,本來以為會一直教到六十五歲退休,沒想到三十四歲時得到金鐘獎,接著三十七歲得到金馬獎,之後成為想都沒想過的導演。也因為拍片,他成為別人眼中的體育政策、老人議題、東南亞政策、偏鄉教育的專家,但其實他只會拍片,只喜歡好好說故事。
其紀錄片作品有《紅盒子》、《我們的那時此刻》、《拔一條河》、《青春啦啦隊》、《兩地: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林海音》、《被遺忘的時光》、《征服北極》、《水蜜桃阿嬤》、《奇蹟的夏天》、《新宿驛・東口以東》、《飄浪之女》、《我愛(080)》、《打火兄弟》等。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後製/賴炫佑
作品提供/楊力州
場地提供: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 http://bit.ly/2PVoJHu
🎥更多導演專訪: https://www.1imageart.com/cover-people
#導演 #紀錄片 #一影像 #楊力州
康是美工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田。尚未搬到那喧鬧的台北前,她的生活被大自然的環境所環繞著,無論是下課時撿取松果,在經常有昆蟲出沒的遊樂器材區玩耍、去學校後山探險、幫忙家裡農務等。
每逢週末假日,陳妍臻與姐姐們常花約3個鐘頭的路程,到十公里遠的外公家遊玩,從田野小徑直到水泥砌成的道路,常一路望著天空唱歌、聊天,閱覽大自然的景色,因而養成這不經意時顯現的習慣:她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得,找尋週遭自然環境間的細微變化。
陳妍臻就讀高職時,主修數位媒體動畫,當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畫室,而開始了純藝術的學習。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地方,因為在畫室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日後進入大學時,便更加對陶藝及雕塑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的創作主題,陳妍臻皆以自己為中心發展,來感受家人、朋友及外在,給予她內心的想法,作為起初創作的養份。直到升上研究所後,她漸漸從過往的創作脈絡裡,挖掘到自己潛意識裡一直關注的題材。
喜歡攝影的陳妍臻,以拍照的方式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捕捉起來,將鏡頭作為她的眼睛,把雙眼所看到的事物紀錄下來。但對於當下所產生的心情與情感,往往難以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內心的想像更是無法用影像的方式保存。創作,能夠使她心中所有想像具體化呈現,而陶瓷這媒材擁有可保存千年的特性,讓一瞬即逝的風景、甚至是記憶的消退,不會再因為時間而消逝。
親手捏塑的真實感 豐盈了自己
陶土是陳妍臻人生轉折的初始點,代表著新生。初次接觸陶藝時,她感受到這媒材竟充滿了能量,無論是土本身的韌性,或是她本身的力量,在施做的過程的捏塑、堆砌、刮土的動作,都讓她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每一次的創作都代表著對自己新的認識,也包含著生活中所帶給陳妍臻的感動、體悟,還有挑戰。
「我不喜歡重複,而我的生活和創作中卻充滿了重複性。」陳妍臻每日從住家到學校之間往返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 》中飾演的角色般,重複又乏味。即使不是在創作,她也常常輪播著同一首歌、同一齣電視劇,就像上了癮般的,即便她聽過、看過無數遍,還是得要撥放著甚麼,才能夠使她的內心感到安定,常常因為循環多次培養了慣性,如果一天沒有聽、沒有看,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她跟重複不斷糾結著,於是她便開始從看似充滿重複性的生活裡,尋求微小的差異性。就如同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罐頭食品,也是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大賣場出現的大眾商品,即便看似重複,其實仔細地檢視,當中必然發現有些微的差異。
習以為常的事情 未必如此
陳妍臻的創作動機,來自於某次與父親一起除草時的事件,當中對一種植物所產生的好奇,使她開始注意到:原來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象,都是以人為的角度,將它合理、想像化了,察覺了現實上與想像中的差異,當下的打擊也觸動了她,終於明瞭到自然之於她的意義。
當時她在山谷間看到許多樹木被藤蔓覆蓋著,好似自然編織而成的綠色地毯般,便慣性的將大自然的「美景」視為理所當然。陳妍臻描述了當下的情景,那時父親教她如何將野櫻花樹上的爬藤植物除去,她才驚覺一棵樹長得再好,若只要被爬藤植物纏住,爬藤植物會為了生存攀爬至樹木的頂端,包覆並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被攔腰折斷、或是見不到太陽慢慢枯死,無法長久存活。原來這爬藤植物名為「小花蔓澤蘭」,導致其它植物難以生存,影響了自然的生態。
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有許多細微渺小的自然生態,也許大家都曾和陳妍臻一樣,不自覺地用人為的慣性將自然的視覺表象加以合理化,將自然美景當作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遺忘其存在的根本價值與意義。陳妍臻也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能使觀者重新認識生活當中,對生態、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小事。
陳妍臻簡歷:
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三)
長榮大學 美術系-立體組 畢業
復興商工 美工科-電腦繪圖組 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