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製作的第二部今昔對照影片:跨越半世紀的樂聲戲院
2009年9月1日,我在 facebook 建立了張哲生專頁,光陰似箭,如今這裡已經7歲了,謝謝你們一路上的支持、肯定與鼓勵。這部跨越半世紀的今昔對照影片《樂聲戲院 1964 vs 2016》,是我送給張哲生專頁的生日禮物,請大家幫我將此嘔心瀝血之作分享出去,感謝您!哲生原力與各位同在!
1964年8月6日,位於台北市西門町武昌街的樂聲戲院正式開幕;國聯公司女星江青、汪玲、紐方雨、甄珍、李登惠(國聯五鳳)蒞臨剪綵,台北市長高玉樹主持揭幕儀式。擁有1680多個座位的樂聲戲院,為當時台灣最大的戲院,其採用美國西電公司70釐米最新式放映機,和120瓦六聲帶八音路的立體發音機,聲光效果極佳。當天放映的首部電影,為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於1962年發行的《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
樂聲戲院是目前台北市尚在營運的戲院裡歷史第二久的,這個月剛滿52歲,其年紀僅次於1949年開幕的士林陽明戲院。而西門町算是我從小到大的後花園,我在樂聲戲院觀影的次數已算不清了,於是我興起了一個念頭,想為樂聲戲院攝製一段今昔對照的影片。
2016年8月30日中午,我專程前往坐落在台北市武昌街二段85號的樂聲影城觀賞電影《樓下的房客》(因為它在最大廳1廳放映,該廳的座位陳設最接近開幕時的模樣),以1964年8月6日拍攝的《樂聲戲院開幕》為藍本,依其分鏡與內容,在戲院內外拍攝了數段影片,然後剪輯成這部跨越半世紀(1964 vs 2016)的今昔對照影片。其中有些較難「依樣畫葫蘆」的片段,我便以耐人尋味的方式來作對照,例如用目前戲院售票大廳擺放的四位忍者龜與浩克破壞者(Hulkbuster),來對應52年前出席樂聲開幕典禮的國聯五鳳與台北市長高玉樹。
【認識樂聲戲院的歷史】
樂聲戲院的老闆周陳玉樹生於1913年,早年在台北市幫父親賣麵,二戰後,他因為和國民政府關係良好,從事地產及建築致富,成為當時台北市的台籍富豪之一,1950至60年代,他在西門町創建了電影王國,開設新生、樂聲、國聲等戲院。
周陳玉樹出身貧寒家庭,父親賣擔仔麵,他負責替客人送麵。但他運氣特好,讀國民學校時的老師游彌堅,後來到了中國投靠蔣中正,成了「半山仔」(半山仔,簡稱半山,意指原籍台灣,但在台灣日治時期前往中國(俗稱唐山)旅居,然後在台灣光復後返台的本省籍國民黨人士),戰後回台成了接收大員,擔任台北市長,直到1950年由黨外的吳三連接任。
由於「半山」在接收時,握有很多日人遺留下來的土地和房屋,以修理收音機為業的周陳玉樹,就改行從事房地產買賣,與游彌堅拉上關係,在台北市區大興土木,蓋造新屋後出售圖利,雖然官司不斷,但因為後台夠硬,始終逍遙法外。
1949年,台北市成都路大世界戲院隔壁的國際飯店失火,周陳玉樹靠著在災後的廢墟裡興建二十多棟樓房發跡;之後又在西門町到處以低價購進日本留下的房地產,拆除重建後高價售出。
周陳玉樹在台灣電影史上,有兩項紀錄:
第一、他在1964年創立的樂聲戲院有1680多個座位,為當時台灣最大的戲院。
第二、他在1956年創立的新生戲院於1966年1月19日發生大火,造成30餘人死亡、20多人輕重傷、財物損失約六千萬元,是當時台灣在二戰後所發生最嚴重的市區火災。
1971年,周陳玉樹聘請周宜得出任三「聲」戲院(樂聲、新聲、國聲)排片經理,周宜得與八大代表關係熟稔,選片眼光獨到,活用三「聲」戲院「跑片」聯映,因此在其12年經理生涯中,樂聲的片源不成問題。
1983年3月1日,含樂聲在內的台北市21家戲院為抑止黃牛現象,開始實施預售票制度。
1984年,周陳玉樹之子周信雄接任樂聲業務,經常出國考察先進國家的戲院,因此在杜比音響及小廳的改裝方面,樂聲都領先當時西門町的競爭對手。
1993年5月14日,首部入圍坎城影展競賽項目的台灣電影《戲夢人生》於樂聲舉辦首映,行政院長連戰蒞臨致詞。
1995年,包括樂聲在內的西門町多家大戲院掀起設備更新熱潮,紛紛裝置SRD或DTS、SDDS等音響系統。
1999年與2000年,樂聲皆獲選為優良戲院。
2005年,樂聲戲院的創辦人周陳玉樹病逝。
2013年2月,樂聲引進世界知名廠牌 Christie 最新技術之「X4K Duo」雙4K投影放映系統。
2013年5月,樂聲推出「LUX Club 樂聲俱樂部會員卡」,結合購票優惠與合作店家福利,掀起一波入會熱潮。
2013年11月,樂聲進行全面封館裝修,翻新影廳設備並追加第5廳,後於翌年(2014年)1月農曆春節前夕以「樂聲影城」(LUX Cinema)之嶄新面貌盛大開幕。
2014年3月14日,樂聲影城線上訂票系統正式上線。
2014年8月20日,甫度過50歲生日的樂聲,宣布24小時不打烊全天營業,成為台灣首間24小時營業的電影院。
延伸閱讀:西門町電影王國之父 周陳玉樹的傳奇一生
http://jasonblog.tw/…/zhouchenyushu-father-of-ximenting-ci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專題籽:港情港趣】 今年動漫電玩節終於開鑼,一眾動漫迷除了要忙於捉小精靈,身上的相機亦要捕捉一眾重裝上陣的cosplayer英姿。對cosplayer來說,除了在動漫節扮演動漫角色,近年香港亦興起cosplay實景影樓,讓他們展示角色最好的一面。在石屎森林的工廈群內,陸續出現一個又一個攝影空間,場...
廢墟 影樓 在 啾小姐記事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啾啾夫人的採訪側記
#人在香港的Day4文長慎入
#本篇文章1500字
昨天回國後立刻開啟工作模式,因為滿腦子都是這次去香港的重要任務——採訪「旗袍男」。
.
意外在香港的網媒上看見旗袍男的短篇訪問,其中一段話寫著:「剛開始搜集旗袍很辛苦,因為我是男生,去問人有無旗袍都被當成變態。」
在那篇文章中,這段話在我心裡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故事完美囊括了新聞報導裡人物專訪的幾個要素:除了有人情事,還具備衝突感。
當下立刻找出旗袍男袁建偉的粉絲頁,並去信表達採訪的意願,另一邊著手訂機票、住宿,希望有機會一睹他的旗袍收藏。
.
旗袍之於我意義重大,除了在18歲那年,因為加入北大親善團,訂做了人生第一件旗袍,20歲那年又因參與百年國慶接待任務,訂做第二件旗袍,身為就讀中文系的女子,一襲長衫總是我心裡最端莊典雅的理想造型。
.
但以往常見女性搜集旗袍,少見男性愛好者,因此,飛抵香港的第一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與他聯繫,打算先採訪部分文字內容,感謝他體諒不會說廣東話的我,全程努力用普通話表達意思。
.
走進他位於跑馬地的據點,桌上已擺滿成疊的旗袍,紅的、綠的、花的、紫的;真絲、棉麻、織錦緞....各色古董旗袍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
聊過之後,發現旗袍男會踏上收藏旗袍之路,與一張黑白老照片有關。
那是他祖母房內的一幀半身黑白照,袁建偉說,他的祖母一生在富貴人家幫傭,早年日子過得清苦,沒有穿過旗袍,因此看見黑白照的影中人穿著旗袍時的萬千儀態,袁建偉只認為那是女星的肖像。
直到意外得知,祖母40歲時曾到影樓(照相館)租借旗袍並拍下這張照片時,他才驚覺一襲旗袍能讓佣人也能化身夫人。
.
「對我來說,再也沒有什麼衣物比旗袍更適合東方女性穿著」,袁建偉認為,旗袍形象端莊典雅,能凸顯東方女性的特點,在香港發展至今約70年,衣料結構雖沒有太多改變,卻因為花紋設計,讓旗袍永不過時。
他隨手拿起一件1950年代的黑色旗袍,「你看,一件好的旗袍,即使過了數十年,依然很美」。
.
香港土地寸土寸金,他說,自己狹小的房間只能半開房門、側身而入,說話時不忘伸手比劃狹窄侷促的室內空間,但房間放眼所及都是旗袍,能被旗袍包圍,也是他最幸福的事。
袁建偉的旗袍收藏,來源幾乎都是民間捐贈,除了有裁縫師傅量身訂製,更多的是早年婦女自製的旗袍,簡單的針腳中,彷彿可以感受到婦女為自己裁製旗袍時雀躍的心情。
.
他靠著不斷詢問身旁女性、深入舊樓、廢墟,在垃圾堆中淘寶,面對數年「變態」的質疑,終於逐漸打開收藏旗袍的知名度,短短12年間,超過1000件的旗袍豐富了他的生活。
袁建偉的收藏多屬於民間日常穿著的旗袍,從1950年代海派風味十足的傳統旗袍,到1970~80年代融合西方設計的新式旗袍,其中更不乏海外華人捐贈的老旗袍。
他認為,每一件老衣服都會有它的故事,這也是旗袍迷人之處,對於自己的藏品,袁建偉幾乎都如數家珍,旗袍主人是誰?當時為何會製作這件旗袍?回憶起夾藏在一針一線裡的情感,總讓他的心裡湧現滿滿感動。
.
「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當時旗袍被視為舊時代產物,中國人不穿旗袍,但旗袍文化卻在香港與台灣深耕、延續,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袁建偉認真地說。
但話鋒一轉,他更感嘆,「社會進步了,傳統卻不斷消失」,成衣時尚大行其道,如今旗袍在年輕人眼中,已是上個時代的產物,面對逐漸凋零的中華文化,他希望旗袍能在自己手中找回榮光。
.
因此他拜師、學習服裝設計,甚至到中學傳道授業,旗袍幾乎佔據了他的生活,但袁建偉平靜地說,「推廣旗袍文化,不只是讓人穿上它,應該是讓人認識它」,因此他帶著對旗袍的熱情走上講台,告訴學生如何挑選旗袍?從何理解旗袍?「哪怕100人中只有1人能夠理解,那也足夠了」。
.
我好奇地問他,為何取名旗袍男?他簡單地說「因為我喜歡旗袍,而我是男生」,旗袍男這個稱號,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就像是蝙蝠俠、鋼鐵人,有了稱號就有了使命感,讓他以傳承旗袍文化為己任,而自己的一生,都將與旗袍的絲絲縷縷交織成一片永不退流行的華錦。
.
本次因為報導拍攝需要,我有機會穿起這些年紀都比我大的老旗袍,感受50年代扎實的技藝,並深深為旗袍之美著迷。
而報導將於10月15日見刊於自由時報生活週報,文中將聚焦在他的收藏故事與各個年代的旗袍特色,因此,稿件寫不下的內容與感動,就容我先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吧。
#啾啾夫人記事本
#以前的人好瘦很多我穿不下啊啊
#自由時報生活週報
#點進照片看旗袍的介紹
廢墟 影樓 在 離奇家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七十.下)成班frd搭貨lift搭搭吓多咗個小柏林…
入到lift,細蚊行去控制板嗰到,發現全lift人都係上同一樓嘅,21樓…
樓上有function?
細蚊都係同大家嘅 [心心] 諗法一樣,唔好理人咁多,按下目的地15樓,快d到站算。
當然啦,細蚊嗰刻已經決定,一陣去到影樓一定要窩柒嗰個無公德心嘅肥仔frd,等佢肥上加腫咁去影佢嗰張硬照!
無公德亂咁踢搞到累晒全村人!
lift門關上…正常咁向上。
5,6,7,8…
細蚊幾個人靠向較前近lift門位置,其他搭客則迫喺後面。
一路上一路上。
嗱,坐晌文字前嘅你而家諗一諗先,幻想一下你平日搭lift,lift入面嘅人會做乜嘢?
擔天望地,望望指示燈又望望地下…係。
睇手機…無錯。
睇人地部手機...係。
如果隔離有frd,就同個frd竊竊私語傾下計…係。
放屁…都係。
然而,當時細蚊佢地所feel到身後面嘅搭客,通通都靜得出奇,全部都企到好直,眼望住前邊,一d聲都無發出過,連呼吸聲都好似無咁樣。
靜…太安靜…
細蚊等人都sense到身後面有一種詭異,但又唔敢大力回頭望佢地,眾人只希望快d到15樓盡快逃離呢個怪奇氣氛。
11,12,15…到喇到喇…
快d出去喇…
打柒個渠道嘅時間到喇...
骨碌…
16,17…
喂!
lift…無停到!What我靠!
經過15樓,lift毫無猶豫咁一直往上,往上,往上。
細蚊都唔理得咁多喇,狂噤17,18,19,開門制,總之咩都噤吓,只期望能整停佢。可惜lift同lift內其他搭客完全無理會過佢地,直上21樓。
「叮」!
21樓停咗…
21樓開門。
細蚊等人根本無辦法相信眼前所見嘅畫面。
佢地見到一個似是被大火曾經肆虐嘅廢墟現場,周遭溶溶爛爛漆黑無光。
然而,後面嘅搭客則一個一個目無表情咁走出去…細蚊等人驚惶失措,瑟縮lift嘅兩側,等待「他們」逐一出lift。
細蚊看着「他們」融入焦黑的樓層內,一個接一個。
就在最後一個搭客出lift之後,細蚊再次見到當初嗰個小柏林。
他遠遠就在裡面的廢墟現場,拖著比他還小的小女孩,一直向前方跑,一直往lift嘅方向向前跑…
從遠處細細嘅身影逐漸變大,輪廓愈黎愈分明,甚至見到小女孩手上抱著那個爛殘殘嘅布公仔。
一直…向細蚊嘅方向撲過來,愈來愈快。
當那小柏林與lift差不多只有兩步嘅距離…很近很近…
「如果係發夢,就快d畀我醒啦!」細蚊狠狠閉上眼,不敢直視。
「嘭」一聲巨響,lift門關上。
Lift往下移動。
大家都被當下情景嚇得目瞪口呆,跌坐在lift內,誰都不敢多講一句說話,只管全身抖震,任由lift往下落。
直到lift抵達G樓,他們終於能夠回到地面,大家都不由分說衝出這幢工廠大廈,才夠膽深吸一口空氣,剛才…很可怕…當然,影樓影相嘅活動亦告即時取消。
直到現在,細蚊話每次搭lift或者搭地鐵見有人衝門,佢都不奇然會諗起,嗰個小柏林拖著一個小女孩向自己遠遠衝過來,由細急劇變大嘅畫面…
或許,那位小女孩就是他的妹妹,小柏林想拖著細妹拚命逃出火災現場,結果趕不及那一部升降機…
自己眼白白看著身處的升降機關門離開。
現今要翻查舊報紙紀錄,可能只須按幾個制就可以找到答案,但細蚊不敢在google打出呢幢大廈名字,因為她很怕知道…如果這裡曾經確實出現過大火災,那當日見到嘅小柏林、小女孩及搭客,則好大可能是當日逃不過恐怖大火意外而在那裡往生的災民。
她沒有勇氣知道真相,沒有勇氣接受lift門就這樣斷絕了「他們」求生嘅路。
她只有一樣嘢可以肯定,就係,那工廠大廈根本沒有21樓。
您呢?您有曾經搭搭吓lift,或者行行吓樓梯突然去咗奇怪樓層或無限輪迴嘅經歷嗎?
而我,最常聽到嘅係…
旺角豪華戲院散場嗰陣,你走嗰條樓梯…
您行過未?
PS . 嗰件事後,個無公德心肥仔請足各人放題一星期...
唔駛忍,下次有 frd 當街做 d 無公德心嘢(周圍旋風踢、mk式吐囗水、彈煙頭、搣d花花草草、痾尿…)無須多講,兜鎚窩埋去再tag齊frd等佢開放題宴。
#真人真事 #離奇 #鬼故 #鬼 #靈異 #不可思議 #離奇家遮 #恐怖 #香港 #口耳相傳 #文字 #小柏林 #工廈
IG : donotsayhello
廢墟 影樓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專題籽:港情港趣】
今年動漫電玩節終於開鑼,一眾動漫迷除了要忙於捉小精靈,身上的相機亦要捕捉一眾重裝上陣的cosplayer英姿。對cosplayer來說,除了在動漫節扮演動漫角色,近年香港亦興起cosplay實景影樓,讓他們展示角色最好的一面。在石屎森林的工廈群內,陸續出現一個又一個攝影空間,場景主題專為cosplay而設,一間影樓更可分間成舞台、cafe,甚至廢墟等多個場景,令cosplayer毋須擔心戶外天氣因素,成為他們盡情演繹角色的小天地。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