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上)
◎小編陳尚季賞析
1.海子的詩歌畫像
海子的詩歌畫面裡,大致上可看到麥地、鄉土、愛情,以及長詩。
麥地、麥子在他詩中的意象,金松林說:「麥子是這個農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們生命中關於麥子的痛苦,在他進入詩歌後便成為折射我們所有生命情感的黃金之光。成為貧窮者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寫實。這一富含生殖力的植物,既是生命力的象徵,也是生存苦難的見證。」可以知道出生鄉村的海子,「麥」對於他來說就是生命的填充物。
「麥子、村莊、土地,是海子三個重要的元素。麥子,是詩人賴以延續生命的麥子。村莊,是詩人居住的村莊。土地則是生養詩人的土地。他們以濃郁、本真的鄉土氣息溫暖著詩人孤獨、流浪的內心,是詩人對中國鄉土最本質的把握,但他們又不是以單純的物質出現在海子的詩篇裡,他們蘊藏的是農耕背景下,一切貧窮崇高的生存者理想的追求,生命的喟嘆,生活的艱辛,甚至是人類生命存在的秘密。在這一觀點上,海子詩歌正是在這一層面上逼近中國鄉土的美麗與悲涼。」由麥子的意象,我們可以看見一種詩人的鄉愁、理想精神的嚮往和應許之地。結合鄉村的意象,進一步可以看見海子對於現實的一種抵抗。
海德格說過:「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惟通過返鄉,故鄉才能作為達乎本源的國度而得到準備。」返鄉,對海子而言,不只是回到安慶城外的家,回到那片種植穀物小麥的原野,而是回到精神的故土。家鄉的一切,猶如一個樂園,使詩人得以對抗外在現實世界的殘破不堪。
在海子《詩學:一份提綱》裡他說:「在這一首詩《土地》裡,我要說的是,由於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去找一個替代品——那就是慾望,膚淺的慾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慾望來代替和指稱,可見我們已經失去多少東西。」喪失土地與家園其實和喪失靈魂是一體兩面的,土地的悲劇,所折射出的就是現代社會裡人們痛失精神家園,無可依傍的悲劇。所以海子的家鄉意象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抵抗,或許某種角度上也是一股家鄉的殘影,失樂園的緬懷。
海子的長詩,金松林看海子在《詩學:一份提綱》中提到。他說:「以生命類型的角度將詩歌分為「母體」與「父體」。前者以母為本,追求愛與美的結合,無視藝術造型的力量。因此,它把形式、裝飾和心情作為詩歌創作的目的,將詩歌變成一種柔美的抒情。在海子看來,這樣的藝術儘管並不複雜與深刻,並不缺乏可能性,但缺乏完整性,缺乏紀念碑的力量。後者以父為本,這樣的藝術儘管顯得笨拙、粗糙、滯重,卻蘊含著巨大的造型力,能夠創造出神殿般的壯麗人格。」由此可知,海子創作長詩的動機是想追逐更加有力量,足以撼動人類精神的大詩。
《斷頭篇》是海子詩歌全面轉向的標誌,在代後記《動作》一開篇,海子就這樣寫道:「如果說我以前寫的是她,人類之母,詩經中的伊人,一種北方的土地和水,寂靜的勞作,那麼現在我要寫他,人類之父,我要寫楚辭裡的東皇太一,甚至是奧義書裡的大梵。」
海子的好友駱一禾曾評論海子的長詩。他說:「海子生前真正感奮的軸心是從浪漫主義詩人自傳和激情的因素直取梵谷、尼采、荷爾德林的境地而突入背景詩歌-——史詩,並且在這種詩歌取向上,他是獨自挺進,不但充滿危險而且潛伏毀滅性的道路,這樣的詩歌理想是猛進且孤獨的。」在一禾看來,海子的大詩創作是以西方古代史詩為背景而逐向《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式的東方古代史詩背景轉換,印度大詩不同於西方史詩系統性的統攝,而更多百科全書式的繁複總合與不斷豐富,但他同時也保留了西方史詩的構造與創造力。
海子創作大詩的原因,是因為他決定在更高的層面展開生命與詩歌的較量。他不再朝向傳統中苦苦尋索,而是背轉身來,以悲天憫人的火熱心腸關注著人類的當下生存和終極命運。有感於當下科學化、制式化的社會,人類的靈性之光逐漸黯淡,而海子想做一位「沙漠的引路人」,為了拯救迷途的人類,寧可孤獨地行走於道上。他已經意識到,悲劇性的抗爭和抒情,本身就是人類的存在最為壯美的詩篇。金松林:「海子的理想,即是為貧瘠時代的靈魂重新找到神性的根基。」
2.海子的語言觀
Hans-Georg Gadamer說:「語言是我們在世存在的基本活動模式。」意味著語言與生存間的不可切割。何謂語言,海德格對於語言本質的探究,他說,「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語言,既還原語言自身的物性,同時又將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人的生存,徹底完成從觀念化的理性語言像靈性化的生存語言的詩意轉換。」海子受到海德格這「生存論語言觀」影像甚深,在詩中也對於語言與存在做了自我的辯論。
《語言與井》是海子一首對於語言本質的辯證。語言和井,語言與井在此不只是兩個概念,也是兩個並排的事物。而語言與井的關聯為何,金認為,語言與井都是生存之必須,生存需要水(井)的庇護,好比語言,只要每天說話或是思考,必觸及語言,就像是生活在語言的家中。
再者,井是一口幽暗,如同語言,我們其實沒有真正進入與看見語言的本質,我們只是使用它,本真的語言總是像井一樣有部分的遮蔽。井水的自然湧現,如同語言的自由敞開與湧現。用海德格的話說,語言言說。不是人在言說,而是語言在言說,人說話,只是由於他應合於語言。這樣的解釋,再現了語言的物性,同時也喻示了語言與生存的密切關係。
語言與井 ◎#海子
語言的本身
像母親
總有話說,在河畔
在經驗之河的兩岸
在現像之河的兩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水落在遠方
語言的本身,意味著是站在語言的角度去對語言進行思考,所採取的是以物觀物。這樣的本體論的方式去思及語言,「語言本身就是語言」而不是其他東西。
像母親,母親先於我們存在,如同語言,而我們只是學習著「語言」的表達。
但真正的語言,我們無法本真地去說。
所以與母親所說的本真的語言相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其實是經驗上的語言。這兩種語言有明顯的界線,前者是本質的、純粹的,後者是經驗的、現象的。詩中,在河畔、在經驗之河的兩岸、在現象之河的兩岸,都表示著難以跨越的邊界。雖然我們說話,但我們卻永遠無法觸及語言的本質。(就像我們也永遠不知道山是什麼,我們所知道的山也是經驗上的。)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作為自然界敞開的景色,他即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它的靜默絕非無聲,僅是在無聲中保持的是聲響的不動,不動的本身也不是真正寧靜,不動彷彿只是寧靜的背面。一朵花朵的綻放與凋謝,都可以是自己的世界裡語言的表達,也象徵了語言的另一特質,作為寂靜之音說話,不說卻說得更多。
省略掉形容詞後,「花朵像妻子」。若說語言就是一種事物,它就像樹木與青草一樣在大地自然的生長。海子透過這個比喻,維護了語言的物性,更將其帶入人的生存面。「柔美的」形容詞,緘默、無聲地說出了語言,表現出語言的敞開性。富有詩意的比喻,將語言的本質表達出來。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海子在詩中,運用了兩次傾聽,目的在於強調詩人在面對語言時應保持的狀態,即在順從語言的聽中,跟從被聽來道說。「受難之水」,是對語言的暗喻,意味著道說的語言並非隨時現身,在特定狀態中才能顯現,大地上的心靈並非隨時在道說。
「水落在遠方」
這單獨隔開的詩行,進一步強調聽者通達語言的艱辛。遠方與聽者拉開了距離。為了通達語言,傾聽與領會語言的道說,金松林認為海子奔行在去遠方的途中。這條道路既是通向語言的道路,同時也是人歸屬於存在之真理的道路。海德格說:「語言,它是存在之真理的家。」
在海德格的啟發下,海子擺脫了長期禁錮的流俗語言觀,將語言上升到存在層面,將語言本身與生存連結在一起。金松林又談到,梅洛龐帝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人之所以將語言視為表象工具,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語言的雙重性質。語言具有散文性,同時也具有詩意。前者對應的是被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是透明的,它的詞語與詞語之間有著對應關係。後者對應的是能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在傳遞含意的同時,又創造新的含意。於是詩人便是在語言的不透明性中,建構出自己生存的應許之地,使我們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真摯流瀉而出。
80年代,中國國內掀起了「存在主義」熱潮。眾西方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如尼采、薩特、海德格等等著作譯介進來。薩特有句名言:「存在先於本質」這就意味著,本質是以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的,人是透過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本質。海子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逐步建立自己的「本體論生命詩學。」
「生存」是海子整個詩學的主旨。所謂「生存」,它是人的生命展開的狀態。「生存」與「實存」,實存「經驗地」存在於此,而生存卻僅僅作為「自由」而存在。前者在俗世中,是一種當下的生活狀態,而後者則突破日常世界的界限而趨向更高的境界。實存是有限的,生存是無限的。
金松林引用雅斯貝爾斯的話,雅斯貝爾斯認為,「生與死是實存的界限,它扶搖於時間之流的暫時存在,而生存則在跟無限的契接中超越了世俗的時間。」生存作為自由而存在朝向超越,即是「生存最終總是走向超越存在」,對生存而言,「超越存在」是它可以在其中停靠的他者。生存與超越存在的關聯在於,「超越存在」是生存的超越活動,是在世生命的自由展現。
人的本質就在於,他總是懷著無限的溫情默默望著虛靈之際。金松林再提到幻象之於海子。海子的詩學中,「幻象」是比「生存」更高的維度。類似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超越存在。即是追求「此時此刻最為美好的經驗生存」。甚至連超拔於實存之上的生存都是經驗的,唯有幻象才能「提高生存的深度與生存的深刻」,雖然它「並不提高生活中的真實與真理」,但是它以無限逼近那些「偉大而徹底的直觀」。
金松林談到《觀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海德格將詩、思和語言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存在在思想中達乎語言。語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在語言的寓所中。思想者和作詩者乃是這個寓所的看護人。只要這些看護者通過他們的道說把存在之敞開狀態帶向語言並且保持在語言中,則它們的看護就是對存在之敞開狀態的完成。」金認為海子後期的詩作,不再注重意象、象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甚至放棄了語言的創化功能,但是他通過對生命的高揚以及對詩的本體的追求,最終還是切入了語言的本質。因此,他們是純粹之詩,是澄明之詩,是關於語言的真詩。
3.海子的詩學觀與詩意的組構方式
實體、元素與主體是海子文論最核心的問題。在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一書中,他提到對實體的指涉,用來指涉和描述詩歌的動機、詩歌的特質、詩歌是什麼等問題。海子在此書中對於時體有兩個舉例,一個是塞尚的畫,一個是對自己長詩《河流》所做的意象之解讀。
塞尚的畫裡可以看見一種能帶給世界「質量」與「體積」的力量,海子將其稱為「實體」的力量。塞尚的畫中結實突出的幾何結構,厚重沉穩,色彩平鋪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都強化了物體的概念,對物體的高度凝視為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建立信心。臧棣對海子的判斷從另一方面證明這一點,海子的內心太脆弱,我想它在長詩中過多的借用力的修辭與意象,都和它已意識到並試圖彌補它的脆弱有關。
第二個例證是對於《河流》一詩的自釋。對於「土地」與「河流」,海子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宏大事物的傾心:我希望能找到對體地與河流—這些巨大物質實體的觸摸方式。」通過以上二例,能夠初步判斷海子的「實體」即是能藉由質量與體積給予人力量的樸素物質,其中,海子特別看重土地與河流這樣體積龐大,且具有源頭意義的實體:
詩應是一種主體與實體間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詩應是實體強烈的呼喚和一種微微顫抖。
實體就是主體,是謂語誕生前的主體狀態,是主體的沉默的核心。
由此海子自己對於主體與實體的解釋之後,可以發現「實體就是主體」的表述顯現出黑格爾的觀念對於海子的影響,將實體帶向哲學的思考維度裡。然而無論是從黑格爾還是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觀出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西方重要的哲學論點,如何給予海子的論述以邏輯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海子論述的出發點。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海德格 #語言
引用修辭學習單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工智慧與新的電腦科技在最近的新聞媒體還有各式高教與文化領域的論壇上,已經成為最為熱門的話題,而且有許多論述都是以類似啟示錄預言的修辭,例如某領域再不重視AI就會被淘汰、某學科再不引進最新科技就會跟不上潮流等。但實際上,人工智慧還有科技並不是解決所有領域問題的萬靈丹。我們應該要先辨識出這些領域的問題是什麼,然後解決問題或許可以使用什麼新的科技或人工智慧。反過來說,人工智慧目前也還沒有發展到完全獨立於人類之外存在的階段。有不少被隱藏的人類勞動力,實際上的工作就是協助人工智慧學習、判斷複雜的人類喜好與意圖。所以,如果人工智慧也還需要人類的協助來成長,那麼人工智慧就不應該被過度地鼓吹成為各個領域解決問題的萬靈丹。
————
許多手機應用程式、網站和人工智慧系統的動力來自人類勞動力,但可能我們根本看不見—事實上,這些人力也常被刻意隱藏起來。受雇於這種可見度低的工作領域的人,就叫作「幽靈勞工」。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的網路搜尋。或許你想找趨勢話題、心愛球隊的最新消息,或最新的名人八卦。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搜尋引擎傳回的影像和連結既不含色情內容,也沒有毫無關係的結果?也可以回想你前一次滑Facebook(俗稱臉書)、Instagram(俗稱IG)和Twitter(俗稱推特)動態的時候,這些網站都有反圖像化暴力和仇恨言論的政策,他們怎麼推行這些政策? 在網際網路上,愛說什麼都可以,一有機會你就想口無遮攔。那麼,我們看到的東西怎麼好像淨化過了呢?
這其實是人與軟體的合作成果,為你我等顧客端出看似自動化的服務。
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決定,今日的人工智慧在運作環節中少不了人類參與──有時可能是要傳送相關的新聞,有時或許是要處理簡訊訂餐的複雜披薩訂單,在這些情況人工智慧有可能失靈,或無法完成工作,這時,數以千計的企業行號會找人來不動聲色地完成工作。
此種新型的數位生產線彙整了各地勞工集體的勞動力貢獻,完成後遞交的是專案的片段,而不是產品,這些工作跨越了各種經濟部門,不分日夜地運作。事實上,這種影子勞動力的興起也是「雇傭」本身更大規模、意義更深的結構重組。
大多數人以為人工智慧很聰明,或是怕人工智慧比我們聰明,其實不然。以仰賴人工智慧的AlphaGo 當例子好了。2017年5月,AlphaGo 成為第一個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柯潔的電腦程式。5個月後,AlphaGo 輸給它的下一代AlphaGo Zero。不過,也不必一味嘖嘖稱奇,別忘了:圍棋有固定的規則,不會變動,也在封閉的環境裡對戰,只有兩名棋手的行為能決定結果。真實生活比一局圍棋複雜多了。
媒體把人工智慧渲染成智慧無邊的東西,大幅報導機器人必然會興起,然而,新型線上工作平台卻顛覆了這些故事。真實世界的任務,例如辨別仇恨言論、把某個出租場地分類為適合在春天舉辦婚禮的空間、正確修改稅單報表,都需要靠人類的判斷力。這不像圍棋棋局,不能明確指定唯一的最佳選擇為何。比方說,我們能列舉出「最佳」婚禮場地的所有特質嗎?應該很難。就算能做到,關於場地的特質,人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何況目前也沒有能教導人工智慧識別「最佳選擇」的訓練資料。此外,無數的外在因素,例如某地的俚語、氣候變遷引發的颶風,以及無計畫的稅制改革立法,都可能造成干擾、影響結果。
在很多狀況下,變數太多了,我們無法訓練目前的人工智慧培養出夠高的察覺力,或具備足夠的經驗,來明智回應意料之外的情形。這就是為什麼人工智慧必須回過頭仰賴人腦,用人類廣博的知識來彌補決策過程中的不足處。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9613
引用修辭學習單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有許多的藝術家開始採用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做為藝術創作手法,那麼兩個專業的差異何在呢?藝術與人類學之間又能如何相互刺激學習呢?
這篇來自【伊通公園ITPARK】上王聖閎的〈田野調查,一個當代藝術實踐方法論的初步探問〉,深刻討論了藝術實踐中如何使用田野調查,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藝術與田野方法間的關係。
-\-\-\-\-\-\-\-\-\-\-
如果你也對藝術家的「田野」有興趣,也千萬不要錯過了四月份【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的活動:
題目:當藝術碰上民族誌田野調查的對談x《辶反田野》
時間:4/30/2019 1900-2030
對談:丁昶文(視覺藝術家)vs. 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
我們不妨自問:倘若藝術家開始像人類學家、民族誌學者一般地工作,借用貝哈的話,是什麼讓她的觀察者位置及身份與眾不同呢?
倘若她的成果也是對他人生命故事與經驗的採集,那麼她所必須具備的自我反身性,或許同樣不能亞於一個正統學院訓練出身的人類學家。
畢竟,田調的運用,並不是單純為了讓展覽從「視覺性導向」轉變成「閱讀性導向」,或從感性直觀的強調,轉變成概念、思辯的著重而已;當然,也不只是為了讓展場空間出現大量調查研究文獻,讓藝術家能夠合法使用許多類紀錄片形式而已。
我認為,至少在視覺藝術圈裡,田調工作的反身性思考還沒有被恰當展開,遑論研究倫理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得要歸咎於當代藝術過於偏重個人的生產模式,它讓在其羽翼之下成長茁壯的年輕藝術家習於單打獨鬥式的創作方式,而非與他人分享創作計畫,共同籌組創作研究團隊。
其結果就是,縱然藝術家能設想出跨學科的、需要不同專業知識進場協助的大型創作計畫,他們最終往往仍選擇以「視覺作品化」的方式呈現,將可能展延的知識與論述,盡皆收納在「藝術作品」的概念裡。換言之,「視覺作品化」既是魔鬼般的誘惑,令人難以抗拒,也是逃避跨領域連結的一種託辭[4];而過早地視覺作品化往往只會使創作初始問題意識,失去真正與民族誌學者、歷史學家、傳記作家、系譜學專家...等等其他人文學科伙伴合作的契機,同時也使得議題的潛在力道被束縛在美感形式的層次裡。
在此意義下的「田調」,有時幾乎只是素樸的影像踏查和經驗採集,既沒有向外擔負起「作者身份之重擔」(burden of authorship)與自身話語位置的清晰覺察,亦沒有向內承繼該方法論的種種論辯與修正的思路歷程。倘若如此,「田調」會不會成為妝點創作實踐的漂亮修辭,進而使得這個概念更加稀釋與濫用呢?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修辭學習單 在 明引、暗引、化用,莊子的重言和引用法(大概國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學習 成語能得到較大效益, ... 修辭 #25- 引用 法,明引、暗引、化用,莊子的重言和 引用 法(大概國文). 289 ... ... <看更多>
引用修辭學習單 在 《麗雲老師的修辭遊戲課》1、2 提升你的寫作力、想像力 的推薦與評價
、 引用 、對偶、排比、映襯、層遞、頂真、呼告等 修辭 ,讓深奧頭痛的 修辭 考題和 ... 1⃣ 學習 方向盤 麗雲老師創作的文章 2⃣ 學習 加油站 ①知識補給站:大量範例、 修辭 定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