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不運動會出大事!每周少於150分鐘 研究:染疫後死亡率翻倍》
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4月份發表[1]、以美國近5萬名確診病患為對象的調查研究,發現「長時間不運動」比起「每周運動150分鐘的人」,確診後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加護率增1.7倍,死亡率更多了1.49倍。相反的,該研究亦指出,即便只有少量運動,對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正面的減輕影響。
疫情之下,台灣絕大多數民眾都自發性封城,非必要不出門,但宅在家久了,運動更形重要!國外研究就指出,長時間不運動的人比起每周有運動習慣的人,一旦確診後,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跟死亡率更多了1倍[2]。
■居家活動量驟降小心肥胖找上門,醫師:運動量要多1倍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開業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指出,如今民眾在家防疫,活動量驟降,作息不規律,連帶影響睡眠品質,都可能導致肥胖,建議每日運動量多1倍,每日運動1小時,每工作50分鐘,再利用線上運動教學影片運動10分鐘,做沒那麼激烈的有氧運動,並配合伸展、暖身,心跳每分鐘110下以上,他說,如果工作6小時,就能達到1天運動1小時,若想做核心肌群等較激烈的運動,可於晚上洗澡前進行[3]。
■防疫新生活鼓勵居家肌力運動-「肌不可失」
屏東縣衛生局保健科代理科長邱家惠提醒,人在30歲以前身體的肌肉質量逐年累積,之後會開始走下坡,平均每10年可能流失3%至8%肌肉質量;初期肌肉流失自己不會察覺什麼不對勁,隨著年齡增長流失速度會加快,長者長時間在家若少走動,甚至缺乏運動,會出現四肢無力的「肌少症」。
■「長者在家防疫不無聊,一起身體動次動!」
邱家惠說,長者可利用看電視或空閒時間做居家肌力運動,包括坐姿起立、扶椅半蹲、扶椅腳後抬、坐姿抬腿等動作,這些動作簡單方便需長期實作,對於訓練大腿肌肉力量有相當的效果,提醒防治肌少症的飲食要重視高品質蛋白質:如豆腐及豆製品、魚類、海鮮、雞蛋、肉類等,乳製品每天至少喝1.5至2杯,利用自家院子或窗邊曬太陽來合成維生素D[4]。
■可教長輩上網練習健身操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鬆中心主任張伯羣醫師表示,三級防疫期間,許多人減少外出以致曬太陽時間縮短,造成維他命D攝取不足,進而使得骨質流失及肌力減少,容易發生跌倒與骨質流失情形,若是已有骨鬆問題的病人,病情可能加劇。他建議,防疫期間在家可利用家裡空間做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能,可利用陽台讓身體適量接觸午後陽光,每天建議至少15分鐘以上。
近來許多研究證實,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息息相關,甚至低肌肉質量可被預測是有較低的骨質密度,有足夠肌肉量可幫助身體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負重運動可增加肌力強度與骨質密度,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循序漸進,增加運動時間及強度,以安全防跌為首要原則,運動前最好先檢測做運動的環境裡有無雜物、收乾淨否?以及光線是否明亮、地板乾燥不滑溜?勿過度訓練以防止肌肉或骨頭關節受損。
安南醫院個管師林佳怡則建議,骨鬆學會網站有提供專為銀髮族設計的骨鬆健身操影片,只要每天10分鐘、早晚各做一次,不必怕骨鬆威脅。也因疫情緣故,患者可多利用視訊門診開立、取得慢性處方藥[5]。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鬆健康操:http://youtu.be/iCiI_VqUFS8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期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在家中也能適度運動,避免久坐少動以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肺炎疫情。
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適度運動的3個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
1.「伸展或肌力訓練」
如瑜珈、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彈力球或彈力帶,或是客廳來回走動、原地扭腰擺臀和家人一起跳舞。
2.「利用室內運動器材」
如室內腳踏車或跑步機等來維持身體活動與運動。
3.「做做健康操:兒童及青少年選擇有趣的親子活動,進行快樂體操和遊戲」
成年人可做上班族健康操;老年人則可以在家打太極拳、八段錦、高齡長者健康操,或從居家的身體活動,如步行、曬衣服、提物、站姿或坐姿等日常活動,強化身體的平衡力、肌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等,促進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則應累計至少150分鐘;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 https://bjsm.bmj.com/content/early/2021/04/07/bjsports-2021-104080
[2] CNEWS 匯流新聞網「宅」不運動會出大事!每周少於150分鐘 研究:染疫後死亡率翻倍:https://cnews.com.tw/003210626a01/
[3]( udn.com 聯合新聞網 )「居家活動量驟降小心肥胖找上門,醫師:運動量要多1倍」: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553243
[4]( udn.com 聯合新聞網)「防疫新生活「肌不可失」 屏衛生局鼓勵居家肌力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557874?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5]( 自由時報 )「宅家動動補充鈣,骨鬆、肌少症不上身」: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454692
[6](衛生福利部)「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
https://www.mohw.gov.tw/cp-16-51393-1.html
➤➤照片
(國民健康署)【#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招!:https://www.facebook.com/hpagov/photos/a.591937994168310/321908586812016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運動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 / 屏東縣衛生局 /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律敦治醫院門診時間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無效醫療】:「林杰樑醫師過世當天的早上,都還可以在門診看X光片,但短短十分鐘內,他就失去了呼吸與心跳。」譚敦慈平靜地回憶林醫師過世當天的情景。她依舊用溫柔的語氣談論生老病死,她說這是人生的法則,既然這個時候來臨了,揮揮衣袖的告別吧,即使傷心是無可避免的。
2019年初台灣領先全亞洲,正式施行第一部完整保障醫療自主權與生命尊嚴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不同於安樂死,更跳脫放棄急救及安寧照護僅針對末期病人的處置,領先全亞洲的法律,為親愛的家人事先做好決定,共同反思生命以及與愛的關係。
生而為人,必修老天爺的四堂課—「生、老、病、死」,而在生命最後一哩路,你希望如何告別家人?前總統李登輝享壽98歲離世,病榻前也因家人意見分歧,最後一刻才拔管,但此前一直為昏睡狀態、且無法識人。其實,每個人有權利事先決定自己想要或是不要的醫療處置,全面保障自我善終權。
譚敦慈轉述,林醫師曾在臨床救過一個腦性麻痺的孩子,之後卻很後悔。因為當時用盡各種方式急救,壓胸、插管等,只為了讓小孩維持生命,但林醫師後來發現,孩子的照護者是一名年邁的母親,日夜守候,寸步不離病床。
「林醫師透露,他覺得百感交集,不知道這樣是延長孩子的壽命,還是只是延長呼吸的時間?由高齡的母親照顧,經濟與身心靈都是負擔,這樣做真的是幫了這個家庭嗎?會不會適時放手,其實是更好的選擇?」譚敦慈指出「無效醫療」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是負擔與煎熬,尤其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照護的品質也有待商榷【註1】。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
「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黃勝堅表示,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註2】。
醫療人員要以病人為中心考量,在任何的診療或是檢測的過程中,都必須要以病人的健康為中心考量,醫療在治療途中,其治療效益若是不彰,甚至可能對病人造成的損害大過對病人本身的益處,這些都是應該要避免的【註3】。
醫師的責任不只是看見病人的需要,也要看見照顧者的需求,這才是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
【Reference】
■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
醫療的首要原則是「不傷害」(Do no harm.),其次才是療效。在現今的醫療環境,任何現有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都並非是絕對可靠,在醫療方法與技術不斷地研發與創新改革下,都有可能被新技術所取代,以追求提供更具有效率與成效的健康照顧服務。
因此,要不斷地去檢視與評估現有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是否合理,以找出問題並修正成為更適當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另外,基於醫療倫理中的也就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病人為出發點,不應該再去增加對病人的傷害。
我們都知道很多治療帶有風險、藥物亦有副作用,醫療的行為應該是要造福病人,雖然傷害是無可避免的,但其害處不應該大於治療的效益。
▸https://bit.ly/3pUXZGC
1.來源
➤➤資料
∎【註1】
(天下雜誌)【台灣臨終前「無效醫療」,來自家屬不放手】:https://bit.ly/374IPpw
∎【註2】
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註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https://bit.ly/3pUXZGC
➤➤照片
∎天下網路書店「面對生死關卡 他們與死神拔河」:https://bit.ly/2USzwD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無效醫療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律敦治醫院門診時間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成功治療病患對抗病毒的韓國醫生們,8月26日-28日卻發起了全國醫師總罷診行動,從醫學中心級醫院、到區域醫院、社區診所,約七成的醫生都參與了行動,只在急診室、病毒檢測所及重症病房留下基本醫師人力。
這導致一般性的看診及治療工作出現了極大的缺口,癌症病患的手術突然取消,患者擔心體力無法再等下去或者癌細胞可能擴散惡化,不安情緒擴大,一般民眾要到診所看病也面臨診所公告臨休診找不到醫生。
而醫生們罷工的起因,是文在寅政府打算在未來十年擴大醫科生招生,預計增加4千個醫科生名額,還要蓋新的公立醫學院,以改善城鄉區域醫療差距,並因應大流行病的發生,但現職醫生認為,工作環境及待遇不合理才是導致醫療資源不均的原因,擴大招生只會拉低醫學教育水準,讓醫院加重剝削醫生。
面對醫師協會發動罷診,保健部則祭出醫療法中的強制開業(復診)命令,若醫生不回應這項命令,將面臨罰款、刑責甚至可能被取消醫執照。並告發了十位未執行開業(復診)命令的醫師,結果情況更加惡化,大韓醫師協會再宣佈,將在9月7日發動第三波罷診,屆時會無限期進行下去雙方強硬對上。
{內文}
正當新冠病毒傳播,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捲土重來,感染事件陸續在全國各地發生,單日新增確診,時隔173天再一次登上破400例的高點,大韓醫師協會卻發動了醫師罷診行動,在8月26日登場,青瓦台與大韓醫師協會六度對話未能達成共識後 雙方強硬對上
(新聞旁白)
(字幕:第二波全國醫師總罷診行動)
(福祉部長官/朴淩厚)
8月26日8時起,針對首都圈所有醫院,任職專攻實習醫師及專任醫師下達強制開業(復診)命令
(大韓醫師協會長/崔大集)政府若依照強制開業令,只要有一個人,不論是專攻 專任醫師遭到行政處份 刑事告發,屆時(醫師協會)只能動員全體會員,進行無限期罷診強烈抗爭
(字幕:新冠病毒正捲土重來)
(保健福祉部次長/金剛立)
決定於今日(8/28)10點30分,對未執行強制開業(復診)令的十位專攻醫生向警方予以告發,這是在新冠疫情危機時刻,為了守護患者生命與安全不得不為的做法
防疫成績卓越的韓國醫師們發動集體罷診,讓很多人感到意外,而各醫院則是在罷診行動開始的第一天,就面臨沒有醫生上班,原本排定的一般手術被取消,門診病患找不到醫生可看的尷尬局面。
(新聞旁白)
相較前兩次罷診行動時間僅一天,這次集體休診時間為三天,時間很長因此預計影響更大,另外參加者範圍也擴大了從開業醫師到專攻醫生 專任醫生 醫院任職醫生等擴及各領域醫師,從大學醫院到社區診所全國醫師大部份都參與了罷診行動,以首爾大學為例,專攻醫生 住院醫師和實習醫生,620多人中就有510人響應罷診行動
(新聞旁白)
除了病毒檢測所 急診室 重症監護室留下必需人力之外,其餘大部分醫師都加入了罷診,一般診療受到極大影響,除應急手術外,一般手術銳減為平時的70-80%
(新聞旁白)
醫院內只剩護士和教授醫師等工作負擔加重,大韓護理協會發表聲明敦促醫生停止集體休診,並批判因為醫生們的空缺,導致護士們得非法承擔部分診療 工作環境惡化
一個月前被確診罹患子宮癌的金姓患者,好不容易調適了心情,向公司請假準備接受癌症手術,結果收到了主治醫師通知因為集體休診 手術已取消。
(子宮患者)
完全沒想到會這樣(罷診取消手術)
接到通知電話就哭了 當初醫生告訴我是癌症時我都沒哭…(擔心癌擴散)想著我可能要死了
而釜山這名藥物中毒的40歲男子,在緊急送醫途中,救護人員把釜山及慶南地區
六所大學醫院 七所綜合醫院電話都打遍了,卻找不到有足夠值班人力可收治的急診室,三小時後患者被送到遠在蔚山的醫院,已經是病危狀態,隔天下午不治身亡。
(新聞旁白)
(8.27為止)全國165個醫療機關專攻醫師中有68.8% 6700人罷診,專任醫師當中也有30% 549人拒絕政府的強制開業令,專攻醫師協會向會員醫師們下達了「不要接醫院來的電話聯繫」,「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回應強制開業令」等指示,實際上大多數專攻醫師都以手機關機,來迴避領取開業(復診)命令書通知
這場醫生們的抗爭,起因於文在寅政府有意擴大醫科招生,官方發佈統計指,韓國平均每千人有2.3名醫師,低於OECD的3.4人,第一波大邱疫情爆發時,更面臨醫護人力不足 情況一度危急,因而規劃從2022年起,以10年時間,增收4千個醫科生名額 增設公立醫學院,並將傳統醫學與線上教學納入正式課程,保健福祉部認為,醫科生擴招有助消除區域醫療差距,培育充足醫療人力因應大流行病。但醫師協會卻認為當前醫生最需要的,是改善當工作環境及待遇,增加大量醫科生做法,將導致醫學教育品質下降,醫院更加剝削醫護人員,而地方及偏鄉從醫人員更不會因此增加,醫師協會在8月7日及14日,就先以遊行方式表達反對擴招立場,專攻醫師協會接著在21日發動第一波罷診行動。儘管在總理丁世均出面與基層醫師對談,承諾疫情穩定前不會推動擴招政策後,(實習醫師們)一度同意停止罷診行動,但大韓醫師協會會員大會否決這項議案後,罷診行動升級,擴大動員範圍和人數。面對政府祭出醫療法中的強制開業(複診)命令,嚴重可取消醫師執照,基層醫師更以集體請辭,拒絕參加醫師考試等方式強勢回應。
(高基榮/法務部次長)
視為政府政令要求撤回之團體行動一環,(醫師個人)即使提交辭職書,政府仍可依法對其下達開業令,沒有正當理由拒絕開業令,根據醫療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元以下的罰款 並處以刑事處罰
(文在寅/韓國總統)
疫情危機時刻醫護人員離開醫療第一線的做法,就如同軍人在戰爭期間從戰場上逃走是一樣的,因而不得不依法律及國家原則來處置,政府能夠選擇的餘地並不大
醫師罷診三天後 (8/28)韓國政府再宣布,強制開業(復診)令施行範圍擴及全國醫療機關,並且在現場檢核首都圈醫師復診情況後,對十位未遵守開業(復診)令回到醫院的急診醫師予以告發,醫師協會揚言,罷診行動將無限期進行下去,青瓦台與醫師協會對峙態勢未有緩解,第一線醫療缺口正快速擴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JMKE8P4yc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8.30《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gNA5DrI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