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打呼就是睡得好嗎❓耳鼻喉醫教你有效止鼾🎉🎉🎉
一對夫妻前來求診,描述結婚五年來都無法成功受孕,原來是先生每次只要一躺到床上沒多久便呼呼大睡,每當想積極做人時先生卻總是垂頭喪氣、力不從心。原本求助泌尿科希望解決雄風不振的問題,沒想到做了檢查一切正常,究竟怎麼回事?「可能是睡眠出了問題!」經由泌尿科醫師的提醒,兩夫妻這才來到耳鼻喉科。
檢查過後發現先生不只打呼嚴重,也罹患了睡眠中止症。正常情況下,一般健康者在休息睡覺時,血氧濃度最少應在90%,但這位患者睡覺時的血氧量最低竟只有50%,可想而知這樣的睡眠品質十分低落。經仔細檢查找出根源,再透過手術使其呼吸道暢通之後,短短三個月便傳來懷孕好消息!
⭕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認識症狀與原因
所謂的打呼或打鼾,是因為人在睡覺時呼吸道的肌肉張力下降,當呼吸時氣流通過口咽部時,導致鬆弛的軟組織產生振動,而發出那個我們都很熟悉的惱人聲響。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打鼾?只要是從鼻子到喉嚨間的通道發生了阻塞,就會讓呼吸道變得狹窄,致使呼吸變快發出打呼聲。像是鼻中膈彎曲、鼻肉肥大、扁桃腺肥大、舌根肥厚都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而小朋友打呼最常見原因則是鼻塞、口腔兩側扁桃腺及鼻咽部的腺樣體肥大。此外,有些人在特別疲累、服用安眠藥或有喝酒、抽菸習慣,也會比較容易打呼。
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跡象之一,但打鼾未必等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上呼吸道狹窄的程度嚴重到出現反覆性的塌陷而被堵住,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更嚴重的話還會有吸不到空氣,睡到一半猛然驚醒的情況。其典型表現是病患入睡時,原本的打呼聲會因呼吸停止而停頓10秒或更長的時間,甚至長達一分鐘,接著會因大力喘息或突然猛吸一口氣而出現響亮的鼾聲。但假使打呼聲是低頻且連續的,比較不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大多為單純打鼾而已。
⭕胃食道逆流、高血壓、失智,可能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
通常,這種睡眠時出現呼吸暫時停止的模式可能會重複多次,導致病人產生嚴重的睡眠障礙,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睡覺時打呼聲很大、白天感到疲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有些患者也會有夜間頻尿的問題。除此之外,也會影響其他器官,提升多種疾病風險。例如:
當無法吸進空氣時,呼吸變得越來越用力,使得胃酸被抽上喉嚨,造成胃食道逆流。
因呼吸中止、血氧濃度下降,可能發生全身性的缺氧傷害,如腦部退化或阿茲海默症等。 有研究指出年紀較長又罹患呼吸中止症的人,大腦退化的程度比沒有呼吸中止症的人來得高。
打鼾的聲波使得頸部血管受到損傷,容易出現血塊堆積,因此動脈硬化的機率也比一般人更高。臨床觀察睡眠中止症患者的高血壓會有控制不佳情形,若未經妥善治療也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確診?醫院、居家檢測比一比
當發現家人或另一半每天有睡覺打鼾,且伴隨有呼吸中斷的現象,建議可到專業的睡眠中心或至耳鼻喉科診所評估,再藉由「多功能睡眠檢查」以確定診斷是否有睡眠中止症。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需在醫院睡眠中心住一晚,能夠進行完整的多功能睡眠檢查,不僅可監測呼吸中止次數、血氧濃度、腦波變化等等,也能透過錄影了解整體睡眠狀態,比方有的人可能會因夜間磨牙、心律不整、腿不寧症而使睡眠受到干擾的狀況。適合希望進行手術或接受進一步治療、徹底改善睡眠問題者。
「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查」:醫院睡眠中心或部分耳鼻喉科診所現在也有提供更便利的服務,讓病人將儀器攜帶回家,在睡覺時戴上檢測,最後再將機器歸還並讀取報告。雖然相當簡便,但檢查的項目也會略少一點,適合年紀較大或無法接受在醫院睡上一覺的人。
⭕避免打鼾影響睡眠,治療、改善有方法
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必須依阻塞位置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矯正,譬如扁桃腺肥大者須摘除扁桃腺、舌根肥厚者須將舌根前移或縮小、因會厭軟骨軟化造成的「軟喉症」可使用雷射治療等等。至於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過去也會使用陽壓呼吸器將加壓後的空氣經由鼻罩送入鼻腔、撐開狹窄阻塞的呼吸道,以改善打鼾現象。在生活保健方面,想預防睡覺打呼還可以這樣做:
✅盡量用鼻呼吸勿張口:睡覺時張嘴呼吸容易引發打呼,因此需訓練用鼻子呼吸,臨床上會使用透氣膠帶貼覆於嘴巴,幫助改掉開口呼吸的習慣。
✅側睡:可以減少舌頭與軟顎的塌陷,有助呼吸道較為順暢。
✅強化肌肉:可鍛鍊上呼吸道使其緊實不易塌陷,例如多唱歌或吹奏直笛、喇叭、陶笛等樂器,或者閉嘴後做舌頭用力往外頂的繞圈動作。
✅配合減重:使呼吸道旁的脂肪組織變小,拓寬呼吸道。
✅戒除菸酒:菸酒會讓睡眠時的肌肉更放鬆,加劇睡眠中止症和打鼾症狀。
✅口內止鼾器:透過將舌頭往前吸住、或把下巴向上牽引,保持睡眠時呼吸道的暢通,適用於輕、中度的打鼾患者。
坊間販售宣稱可治打呼的止鼾夾,是否有效?要注意這些器具只能解決一小部分易打鼾者的問題,像是有鼻閥塌陷情況需加以撐開使呼吸順暢。然而,每個人打鼾原因不盡相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建議還是應找專業醫師評估。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睡覺頻繁打呼不只影響睡眠品質,也會形成健康隱憂,尤其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容易因睡覺時缺氧提升心絞痛、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風險,嚴重的話也可能猝死。因此,千萬別輕忽長期打鼾問題,應積極求診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降低潛在疾病發生率。
後大腦動脈梗塞症狀 在 貝醫師的急診無間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接受警廣新竹台 健康情報站 電話連線訪談
聊聊暈厥
前幾天天氣轉晴轉熱,上個週末許多民眾提早掃墓,週末那兩天有不少民眾因為各式各樣的頭暈、暈倒來急診就醫。
以下是訪談稿
主持人張玉雲
主持人:
暈厥,除了發燒、腹痛、胸痛之外,暈厥也是病患來急診就診的常見原因之一。
請問醫師什麼是暈厥?和一般說的眩暈、頭暈有什麼不一樣?
貝琪梨:
一樣有個暈字,一般民眾很容易搞混暈厥、眩暈和頭暈這幾個詞有什麼不同,暈厥講白話就是大家平常說的「暈倒」,和其他各種頭暈不同,指的是暫時性的意識喪失,會有幾秒鐘到最多幾分鐘內失去意識,因為一時到腦部的血流灌流不足,通常血液一恢復灌流,病人就會醒來。而眩暈(眩暈症、動暈症)指的是天旋地轉、或是病人經常描述像暈車、暈船般搖晃的暈,經常伴隨噁心、嘔吐、看東西會轉的症狀,但是人會從頭到尾意識都會清醒的。今天要談的是會失去意識的這種「暈厥」。
主持人:
那什麼原因會造成暈厥?
貝琪梨:
造成暈厥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反射性暈厥、體位性暈厥、心因性暈厥、神經性暈厥,聽起來很複雜,我個人把它簡單區分為比較「不要緊」(台語)和比較「有要緊」的原因來說明,大家可能比較容易理解。
主持人:
哪些是比較「不要緊」的常見暈厥原因呢?
貝琪梨:
比較「不要緊」的暈厥,最常見的是反射性暈厥和體位性暈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或是遇過身邊認識的人說打針會暈針,打疫苗暈過去、牙痛去看牙醫打麻醉針痛到暈過去、嚇到暈過去,休息一下幾分鐘就醒過來,這些都是反射性暈厥,我們人體隨時都有自律神經在調控呼吸心跳血壓,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自律神經有一組交感神經,在我們痛、暈、喘、生氣、緊張的時候,讓我們心跳快、血壓高,另外一組副交感神經,又叫做迷走神經(迷失方向的迷、走路的走),作用與剛剛提的交感神經正好相反,在我們放鬆的時候,能讓我們心跳慢、血壓降低。有些人的迷走神經天生比較敏感,受到較強烈的刺激,就會造成瞬間心跳緩慢、血管舒張、血壓降低,一下子到腦部的血流不足,便失去意識暈倒。
還有另外一類常見比較「不要緊」的暈厥,是體位性暈厥,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姿勢性低血壓,蹲著一會兒突然站起來會眼前一片黑或一片白就倒下,是人體調控血管舒張、收縮功能較差,來不及跟上姿勢改變的速度。
主持人:
那什麼是「有要緊」的暈厥呢?
貝琪梨:
剛剛提到的,「不要緊」的暈厥通常坐下或躺下休息幾分鐘,身體就會恢復,很快就能自動清醒過來。
而「有要緊」的暈厥,誘發的原因可能是心臟的問題,最常見是心律不整,病人的心臟亂放電,讓心臟亂跳後,心臟無法正常順利地收縮,把血液打到腦部去而暈厥,而引起心律不整的原因又很多,所以必須去心臟科檢查是否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塞或是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等等,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放置心律調節器,才能避免反覆發生暈厥的狀況。
還有一類「有要緊」的暈厥,是神經的問題,最常見是癲癇發作,腦細胞膜放電異常,造成病人失去意識,大家對癲癇發作的印象可能都來自連續劇演的,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吊,癲癇發作也可能是四肢僵硬倒下、也可能是像發呆一樣突然眼神無神地倒下,造成癲癇發作的原因,也是需要進一步去神經科門診檢查,是否是腦中風、腦出血、腦腫瘤、代謝性疾病所引起的。
主持人:
要如何避免發生暈厥呢?
貝琪梨:暈厥很難百分之百避免,但是前面提到的比較「不要緊」的反射性暈厥和體位性暈厥,是可以盡量避免的,反射性暈厥經常發生在久站、解尿、排便、做憋氣、用力咳嗽這些動作時,臨床上在急診經常遇見病人是早上清晨剛起床去上廁所時暈倒。建議若發生過類似暈厥的民眾,盡量避免用力憋氣、用力咳嗽的動作,早上起床坐起後,先坐一下再起身,也可以先喝一杯水,再開始活動,蹲姿站起時也是放慢動作,停一下再整個站起,避免久站或長時間曝曬太陽,水分補充要充足,只要感到稍微不適時,立刻找地方坐下或蹲下,以免暈厥倒地造成撞傷腦出血其他意外。
主持人:
那請問醫師有沒有在臨床上遇見什麼樣的案例呢?
貝琪梨:
曾經遇過一位油漆工大哥表示自己知道有迷走神經暈厥的體質,他曾經因為暈厥從鷹架上掉下來,後來他自己知道只要感覺稍為頭暈不適便會趕緊先坐下來。
前幾天一位大姐掃墓在太陽下曬兩個小時,暈厥撞到左眉間撕裂傷兩公分要縫合,表示兩年前掃墓也發生暈厥,她只表示前一天只睡三個小時,掃墓當天忙碌又幾乎沒喝水,身體水分不足就更容易讓迷走神經敏感體質的人,更容易發生暈厥,所幸病人還好只有臉部撕裂傷,之前甚至遇過病人暈厥後倒地撞到頭,造成造成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
主持人:
接下來的清明連假,參加戶外活動和掃墓的民眾,記得防曬和充足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暈厥喔。
後大腦動脈梗塞症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幾天,AZ 疫苗是否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有關的報導很多,也引起民眾對AZ疫苗的疑慮。
截至3月16日,歐洲經濟區與英國共有約2000萬人施打AZ疫苗,共有18起腦靜脈竇栓塞(CVST)疑似與AZ疫苗有關。
文獻記載,腦靜脈竇栓塞(CVST)每年約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
專家們會去計算,這個發生率,有沒有超過「背景值」?
如果沒有超過「背景值」,他們大概很快就會說「無關」,就像之前的死亡事件、顏面神經麻痺、甚至是一般的靜脈血栓或者是肺栓塞。
但是,針對腦靜脈竇栓塞(CVST)案例,歐洲藥管局現階段仍無法證明這些與疫苗有直接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我的猜測是,他們計算起來,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率,可能真的有比「背景值」高!
但是,這樣就代表腦靜脈竇栓塞(CVST)和疫苗施打有關係嗎?
我覺得不一定!這個就是我今天要談的重點:
1. 刻意的關注,會提升一個少見疾病的診斷率!(因而提高所謂的「發生率」)
2.少見疾病的「背景值」發生率,是有可能是被低估的。但是,隨著先進檢查,例如「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的廣泛被使用、臨床醫師的警覺意識提高,是有可能提高診斷率,進而的提升所謂的「發生率」,因此,背景值發生率,未來也可能會被修高的。拿以前的「背景值」發生率來比較,對於診斷困難的疾病,可能不太適合。
3.腦靜脈竇栓塞(CVST),它不像「死亡」或者是「顏面神經麻痺」那麼顯而易見、這麼「容易被確診」。
所以,病人原來是不是就有這個疾病,還沒被診斷出來,但是,因為接受了疫苗注射,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安排檢查相對比較寬鬆,因而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在疫苗注射後引起的免疫反應所導致的,是專家們需要去釐清的,但是困難度很高。
==========
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會產「腦中風」和「腦出血」,但是,和我們一般所知道的「腦中風」是不一樣的。
一般我們所說的「腦中風」是因為「腦動脈」阻塞造成的。
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當少見,只有占腦中風比例的不到 1%,也就是100個腦中風的病人當中,不到一個是因為「腦靜脈/靜脈竇」的栓塞造成的。
當一個疑似腦中風的病人被送到急診,醫師們大部分會先想他是「腦動脈」阻塞的中風,不太可能在第一時間想到他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
只有在他的臨床或是影像「表現不太尋常」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到他可能是那小於1%的機率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腦靜脈竇栓塞(CVST)是真的很少見,每年大約只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也就是在100萬人當中,一年的時間內,也只有3、4人會發生這個病。
更困難的是,頭痛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最常見也是最早發生的症狀,而且可能是慢性或是亞急性,或者是時好時壞。
也就是說,如果他的症狀只有頭痛,而且又時好時懷,那麼他很可能不會被診斷出來,因為頭痛太常見了,而且原因太多了,醫師很難會想到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診斷。有時候,需要到他出現其他的症狀(例如昏迷、癲癇、視力模糊),才有可能被安排做進一部的腦部檢查,因此,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診斷是很常會被忽略或延遲的。
難上加難的是,如果他只是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沒有打顯影劑),那麼,很高的機會,他是沒辦法被診斷出來的!(必須要做「 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才能診斷出來)
你可以想像,平日當中,可能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因為頭痛出現在急診或是門診當中,而被當成是「一般頭痛」處理。
那麼,什麼時候,他們會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呢?
就是當這個病受到「關注」,引起醫療人員的注意,醫師就會特別多想到這個診斷,或是多加做檢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打完AZ疫苗而出現頭痛的病人,醫師就會覺得需要安排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些腦部影像檢查的數量,自然是比平日多!檢查一多了,是不是比較容易診斷出平日比較少被診斷的疾病呢?
來跟各位分享一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年約40幾歲女性,經常頭痛,時好時壞,大部分自己吃止痛藥,看過幾次門診,當然,不會有人去懷疑她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有一回,她頭痛得很厲害(她說從來沒這麼痛過),還昏了過去,被送到急診,雖然已經清醒,當然,這個時候,她就會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CT)了,只是此時,急診醫師想的是另一個比較常見的診斷:「腦動脈瘤破裂併蜘蛛網下出血」。結果,電腦斷層是「正常!」,所以,如果她此時症狀改善,她就會被放回家。
可是,她在此時吐了,還昏了過去。急診醫師馬上多了幾個可能的診斷:腦炎、腦膜炎、小腦或腦幹梗塞... 所以就會再多安排一些檢查,包括腦脊髓液(CSF)檢查,和腦部核磁共振(MRI)。腦脊髓液有一點點異常,於是她被當成病毒性腦炎先治療了。然後腦部核磁共振(MRI)發現了小腦有個很小的中風,也可能就此「結案」!
可是,珍貴的是,急診醫師在安排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的時候,有先和腦神經科醫師討論過,而這位腦神經科醫師因為最近剛好有診治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於是就請急診醫師加做了一個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針對一般疑似腦中風的病人,是不會安排MRV檢查的),然後,這個病人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就這樣被診斷出來了!
各位知道,接下來,急診醫師看到類似年紀的女性頭痛來,腦海裡就會閃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可能性,可能就會放寬安排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當然,大部分檢查起來,應該都會是「正常」的。但是,也有遇到,就因為大家的「警覺意識」增加了,而連續「抓到」兩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的情況!
前面的介紹,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面對一個少見的疾病,媒體的報導、醫師的關注、被提醒要留意,是有可能增加它的「發生率」的!(實際上是診斷率的提升)
如果,現在醫師們被告知,要注意,打了AZ疫苗後,可能會出現腦靜脈竇栓塞(CVST)。
那麼,此時,某位年輕經常頭痛的女性、時好時壞,但是,她在打完疫苗以後,覺得比平常痛,所以去看急診。
你想想看,她會不會比較容易被安排做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而她,萬一原來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問題,會不會在大家都關注的此時,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當然會!
那她的這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到底是巧合的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打疫苗造成的?就很難釐清了。
沒有在打疫苗的時候,全國每天都有人死亡或顏面神經麻痺,但是,在大量民眾施打疫苗以後,就有可能剛好本來因為自己本身的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或是剛好發生顏面神經麻痺),他剛剛在前幾天有打過疫苗。這些死亡/或者有顏面神經麻痺的人,就會被媒體和民眾以為是因為疫苗造成的!但是,專家們會試著努力的去瞭解兩者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比對,就是這些情況的「發生率」有沒有比「背景值」高?
例如: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約是每年每十萬人有13到34個案,在施打疫苗期間,經過施打總人數和時間區間計算的發生率,如果沒有顯著的比「背景值」高,那麼,我們就很難說,顏面神經麻痺和施打疫苗有因果關係。
==========
另外一個問題是,COVID-19本身,就被報導過,可能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有關。
伊朗報告第一例COVID-19和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關的病例
這是一位65歲男性(不是一般臨床上見到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高危險群)
以意識障礙、癲癇來表現,
斷層掃描發現右側顳葉梗塞性出血
因為位置不是常見的大腦梗塞,所以在核磁共振時,加做了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因而診斷出少見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醫師們回頭再看看他的肺部斷層掃描,既使他沒有呼吸道症狀,想說也給他加驗一下COVID-19 PCR,結果竟然是陽性!
文獻:
10.1016/j.neurol.2020.04.013
由於現在疫苗在歐美是全面施打的情況,包括已經感染過COVID-19的病人(可能無症狀,病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曾經被感染)。
如果病人打完疫苗後,被診斷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還是需要再驗一下COVID-19 PCR(甚至是抗體),釐清它是到底是感染後造成的?還是打疫苗造成的?同樣的,這樣的區分,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短時期內,恐怕很難說,腦靜脈竇栓塞(CVST) 的發生是和AZ 疫苗施打有關,即使它的發生率真的有比較高。
後大腦動脈梗塞症狀 在 血管變窄還可能腦中風,頸動脈硬化,怎麼面對及治療? 的推薦與評價
而若這個情況發生在頸 動脈 ,就會造成#頸 動脈 阻塞!頸 動脈 阻塞程度超過5成時,就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引發#腦中風。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頸 動脈 位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