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騰剛出爐之《生命中的美好意外》無雷心得】
先說結論,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本片將近兩個小時,但如愛因斯坦的舉例:「一個男人與美女對坐一小時,會覺得似乎只過了一分鐘;但如果讓他坐在熱火爐上一分鐘,會覺得似乎過了不只一小時,這就是相對論。」兩小時的電影在我沉迷於劇情進展時,呼嘯而過,最後戲院亮燈,打上片尾字幕,我仍恍然不知所終(不是少年癡呆症)。
看完本片,我終於理解為何劇情簡介和電影預告都那麼撲朔迷離、不知所云,因為《生命中的美好意外》很難以三言兩語說清。
這是一部後設屬性的劇情片,拍攝方式有點像多年前的《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全片分為彼此連貫的數個章節,不時插入旁白引導(最後你會發現旁白也是故事中的一員),開頭十分鐘的敘述方式和運鏡便彰顯了本片特殊性,此時你大概已能決定喜歡或不喜歡這部電影。
古老的過去、昔日與現在穿插進行,現實與幻想相互交織,電影以一種獨具一格的節奏前進,像一扇旋轉門轉呀轉呀轉,但觀眾不會迷失自身位置,反而沉浸在流暢的故事餘韻中。
電影中藉某角色之口,提及「不可靠的敘事者」此概念,指出因故事和敘事者間有距離,中途揭露的線索會讓閱聽人重新思考故事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而《生命中的美好意外》其實正是使用「不可靠的敘事者」手法,將閱聽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而觀眾亦其樂融融地參與這場遊戲,並享受劇情本身的溫暖、魅力,以及出色的角色塑造和演員精彩演繹。
雖然《生命中的美好意外》在IMDB的評分不高,但在個人心中具高度評價,十分推薦大家欣賞。
PS:我沒哭,但戲院亮燈時,周遭女生都梨花帶淚(螺媽就用掉一包面紙),故建議哭點低的人攜帶面紙。
後設敘述舉例 在 潘國靈書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抱歉小編為找以下文章,遲了發放訊息。)
陳果的《我城》將於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引用電影節簡介:「活潑鏡頭下是西西的恬淡和堅韌,生趣和志氣。那一代有瘂弦、莫言、鄭樹森、羅卡等,這一代有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馬世芳等」
看電影前不妨看看/重溫潘國靈寫西西:
登上西西的「羊皮筏子」,忘記時差
(原文刊於《書香兩岸》2011年8月號)
應該怎樣向內地讀者介紹西西這位寫作已逾半世紀的香港作家呢?在作者碩果纍纍的著作前,我如何只抽取作品簡述,而不陷入以局部展現全貎、或者是無可避免的以偏概全?寫作與閱讀的時差有時是巨大的,尤其於可通過時間考驗的文學作品而言。西西作品「正式登陸」內地的出版世界,說來不過是一年多前──二○一○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先後出版了西西的長篇小說《我城》和《哀悼乳房》。這應該只是一個開端。讀者不一定都要依循作者作品的誕生時序來閱讀(學者或者需要多考究這一點),事實上由於出版上的時差(包括作品最初發表於刊物與印成單刊本之間、繁體版與簡體版之間的時差),「順時而讀」似乎已是不可能,但亦因為這個緣故,令每個讀者對西西作品的接收又添了一個變數。以下勾勒的,大概只是我個人的接收版本,其中,也不是沒有經過事後重構的。
說故事的形式
西西的作品(特別是她的小說),我的「讀齡」不算很長,大概有十多年,最初打開了我眼睛的,是她手法創新、說故事形式「變化瑰奇」(引鄭樹森教授語)的短篇小說。八十年代,西西以〈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撼動台灣文壇,屢獲文學大獎,余生也晚,跟不少同期讀者一樣,我也是從這篇小說開始展開西西作品的閱讀之旅。〈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寫一個在殯儀館當化妝師的女子,一直向男友隱瞞職業身份,至等著向他說個明白,獨個沉思憶想的忐忑狀態。調子是灰暗的,死亡陰影幢幢,取材獨特,有說是帶有存在主義的弦外之音。沒有必然關連,這小說我連著〈感冒〉來看,也是一篇以愛情為題,而提昇至對婚姻親情、個體自由、生命思考層次的小說;女子內心透現紙上,男子相對面目模糊,在〈像〉和〈感冒〉都有一個單字名稱,叫夏、楚。西西曾打趣說:如果喜歡一個作品,就撫撫右耳,不然,就撫撫左耳,至於不知好壞,就摸摸鼻子吧;這類帶有女性感傷的作品,西西後來認為不過是「左耳」之作,但被這兩篇作品打動的讀者大有人也,包括我。
感動只是其一,西西小說形式之多變,所表現出的實驗先鋒精神,最叫我窮追不捨。五、六十年代,西西沉迷過歐陸電影,於觀影室中呼吸日常空氣,又將電影手法帶入小說創作,六十年代的中篇小說《東城故事》、一九八○的短篇小說〈春望〉,都是這方面的實驗作。《東城故事》中,西西嘗試了電影分鏡和觀點轉換,以七個不同的人物,各以第一人稱「我」,在八個小節中述說一個叫馬利亞的女孩故事,又讓西西作為其中一個人物在小說出現,頗有「後設小說」的味道。〈春望〉寫香港與內地親人在經歷二十四年亂離阻隔之後,重新互通音訊的故事,寫來運用了不少溶接、閃回、連類剪接的電影技巧。
西西說故事形式之多變,短篇小說本身就有如一個萬花筒世界。舉例說,將生活選擇題引入小說,有小小說〈星期日的早晨〉;在括弧中引用詩詞典故,遊走古今的,有〈感冒〉中引用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唐詩、瘂弦的詩;中國話本小說改寫,有〈肥土鎮灰闌記〉;童話改寫續寫,有〈玻璃鞋〉、〈鬍子有臉〉;現代西方經典小說諧擬,有〈宇宙奇趣補遺〉;內心獨白交錯,有〈碗〉、〈煎鍋〉;圖文結合跨科際創作,有〈浮城誌異〉;採編年體化入大量歷史神話知識的,有埃及題材的〈圖特碑記〉,等等等等,手法層出不窮,未能盡列,以上簡單分類,也不過是圖個方便。有形容西西的寫作為「頑童體」,我想,所謂「頑童」,歸根究底是一種赤子精神──對生活物事始終保持好奇、邊寫作邊認知世界的開放眼光,而對形式之探索本身,就傾注了作者在寬廣的文學、閱讀世界中樂此不疲的追求。難得的是,形式之多變絕非單純的「形式主義」或外來手法的橫移,而每每做到形式與內容緊密相扣,「怎樣說」與「說甚麼」互相呼應。
人情世事的關切
是的,形式以外,不可忽略的是西西作品中對人情世事深厚的關切。西西曾擔任中學老師,在她筆下,不時見她以教育制度、中學生為題材或人物,如短篇小說〈雪髮〉,寫一個別人眼中的頑童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並述及文憑老師爭取權益罷課的歷史,看來也甚有西西自身的影子。又如〈貴子弟〉一篇,寫學生作文「如何乘搭地鐵」,學生們開始找到學習樂趣,但老師遭家長投訴,最後預備在堂上作天氣報告的學生一直等不到老師出現。
西西關切我城命運,但常常能出入於不同時空中作微妙的挪移轉化,不囿於地域性的本土書寫,如〈鎮咒〉中借怡芬姑母(這是〈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中的怡芬姑母嗎?)口述的埃及木乃伊和符咒故事,來寄托一份對我城於過渡期不安的祝福。又如〈瑪麗個案〉,借一則荷蘭與瑞典爭小孩監護權的法案舊聞,來側寫香港八十年代的夾縫處境。在西西筆下,也常見對弱勢社群或邊緣者的關切,如併合美州虎動物園及香港越南難民營兩者來寫的〈虎地〉──「虎地」者,實則是「苦地」也;小說中多次出現「鐵絲網」的意象,如結尾一話:「所有的人站立的地方,都是鐵絲網圍著的小小的一片苦地啊。」鐵絲網是具體又是無形的,有人的地方就有鐵絲網,這跟西西在其他作品中出現的「包裹」、「抽屜」,表現手法不同,但也不無相通之本質。作為一名作家與讀者,西西閱讀世界之淵博,只消看看她《像我這樣一個讀者》、《傳聲筒》幾本閱讀筆記,已叫人嘆服不已;表現於小說中,思考閱讀與創作關係的,則有〈鬍子有臉〉、〈永不終止的大故事〉等作品,好玩之餘,又表現出西西對於閱讀開放性的思考與實踐。西西作品寫來不帶激情,但冷筆中有熱眼,以上所舉的,只是一些例子。至最新出版的《猿猴志》,除了童心、以手作業來鍛鍊身體的強頑意志外,又表現出對動物、人類、自然世界更根本而寬廣的關切。
一座城市的文學
西西作品斑駁多姿,其中,城市文學,是西西小說創作的重要一環。因為西西,香港這蕞爾小島,有了「我城」、「浮城」、「美麗大廈」、「肥土鎮」等不一樣的名字、意象或寓言。如果《東城故事》還處於早年「存在主義」時期,《我城》則開宗明義說要寫一個活潑、年輕的小說;結合童趣語言、視點轉移、陌生化技巧等手法,西西鋪展了七十年代香港社會集體建設與憂患意識共存的流動生活面貌。一書之落成,常常好像有自身的命運;這小說後來成了我城文學經典,輾轉有了不同版本,至二○一○年,《我城》「北飄」又有「遲來」了三十多年的簡體版。
建設「美麗新世界」的想望,進入八十年代,被所謂「九七大限」橫路截擋,城市轉了調子,西西於一九八六年寫了一篇圖文結合的〈浮城誌異〉,透過比利時超現實畫家馬格列特十三幅畫作,經刻意誤讀、「再情境化」,寫出浮城突異狀態的不安。這小說盡顯西西得天獨厚的圖像感受力,大家早知,「西西」這筆名,本就是「跳飛機」(或曰「跳房子」)的圖像化,而在《畫/話本》、《剪貼冊》等散文集,亦可見西西對視覺文化的豐富見識,於圖畫與文字的想像中出入無間。
西西對於城市的關切,不僅止於一兩部作品,而是長期不懈的;八十年代,西西的短篇小說創作力尤其驚人。如「肥土鎮」這城市原型,就可上溯至一九八二年的〈肥土鎮的故事〉,繼有〈蘋果〉、〈鎮咒〉、〈肥土鎮灰蘭記〉,至一九九六年的長篇小說《飛氈》等篇。最初肥土鎮不叫作肥土,沒有人想到它的爛泥會長出青綠葉子來,繼而勃發異常旺盛的生命力,只是物極必反,當肥土無限膨脹儼如魔幻現實般的恐怖,生命力逆反成了一股自我毀滅的力量。城市盛衰有時,也許如小說結尾所言:「沒有一個市鎮會永遠繁榮,也沒有一個市鎮會恆久衰落;人何嘗不是一樣,沒有長久的快樂,也沒有了無盡期的憂傷。」
回說《我城》,此作最叫人深刻之處,是其開展的「城市身份」視野,當年那句「你原來是一個只有城籍的人」,堪成一個懸浮城市的自我身份肯定與宣稱。但必須說的是,《我城》雖然有著強烈的本土意識,但它從來就不是排外的、拒中的,也非膨脹自我的「大香港意識」。台灣文學評論家施淑說得不錯:「我城」的歸屬感,是既「在不排除中國,也不排除世界」的,自我肯定之餘也始終保持開放。
後來者讀到何福仁於二○○九年編的《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當更明白,西西對中港關係、祖國現實,早有著持續的關切。舊作新編,貫串書內十篇小說的主題,正是中港兩地的關係,特別是這三十年來的種種變化。最早一篇的〈奧林匹斯〉寫於一九七九年八月,以文革結束、中國重新開放作背景;小說以一個獨特角色設入:奧林匹斯是一部攝影機,伴隨主角一起北上、深入大陸,但逐漸攝影機與主角出現落差,攝影機慣以獵奇角度捕捉名勝古蹟,而主角在旅程中逐漸發現了「人」,體認到兄弟之情。誠如何福仁所說:「這篇小說,如今看來,可以成為西西開始抒寫兩地交流的濫觴。」內外觀照,寫於同年底的〈北水〉,主客易位,從開封的內在視覺展開,寫內地之變化。關係解凍了,多篇小說寫及中港重新溝通,之後隨著歷史推移,有寫及船民問題、中英談判、九七回歸等等,也有把時間回撥,譬如在〈魚之雕塑〉中側寫文革武鬥時浮屍飄流海岸之慘況;現實參照之外,小說以散文筆觸娓娓道來,已昇華到藝術與死亡/醜陋的思辯。最後一篇的〈白髮阿娥與皇帝〉寫於一九九七年,以白髮阿娥與錢幣改朝換代的故事,側寫香港主權的轉移。這裡無法對每篇小說一一敘述,只想說,橫跨這麼多年,如此別具特色兼不懈地將中港現實轉化提煉為藝術創作,環顧香港芸芸作家,西西只此一家。
以上所說,只是對西西小說創作的輕筆一描,未可窮盡,只希望在有限篇幅中,作不遺餘力的引介。短篇以外,西西的長篇小說亦極可觀,有興趣者,當可找她的《哨鹿》、《美麗大廈》、帶點自傳色彩的《候鳥》、《哀悼乳房》等作來讀。西西曾說書本就是她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她自身也替讀者編織出一隻可泛舟飄流的羊皮筏子。時至今天,我還沒有完成西西筆下的「永不終止的大故事」,因為文字海洋無窮無盡,但在閱讀和創作中,我已頗能體會並且深信:書本,就是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不沉之舟。
http://www.hkiff.org.hk/chi/film/detail/39090-my-city.html
後設敘述舉例 在 關於電影的電影、關於遊戲的遊戲— 「後設」是什麼( 友善分享) 的推薦與評價
而所謂的「後設」,就是讓「內層」的事物,能夠意識到「外層」的事物。 比如說《口白人生》的作者與劇本直接出現在故事中,並且直接跟主角對話。主角看見 ... ... <看更多>
後設敘述舉例 在 [心得] W兩個世界-是神劇?是爛劇?從"後設"淺談 的推薦與評價
神經病!我是神經病!
唸書時如果我有這麼認真,現在早就是博士了吧>"<
為什麼沒有W系給我唸呢?
寫這篇好像在寫期末報告一樣,真的快搞死我了@@
上篇是從"美漫"看W (#1NzZqZ5J)
這次我們從偏文學和戲劇的角度來看W
還有興趣的版友參考看看吧:)
同樣,有敘述或理解錯誤的地方,敬請提出指正!
---------------------------------------------
參考資料:
https://www.google.com.tw/amp/s/lainmoon.wordpress.com/2006/10/03/all-about-me
ta/amp/
https://www.forex.ntu.edu.tw/en/files/writing/482_f44a3e50.doc
https://www.thedawncreative.com/blog/2015/05/18/%E5%BE%8C%E8%A8%AD%E8%81%AF%E6%
83%B3/#more-5524
https://roseandshoes.pixnet.net/blog/post/158970851-%E3%80%90%E8%AA%AA%E9%9B%BB
%E5%BD%B1%E3%80%91%E5%85%88%E5%88%A5%E7%AE%A1%E5%BE%8C%E8%A8%AD%E9%9B%BB%E5%BD
%B1%E4%BA%86%EF%BC%8C%E4%BD%A0%E6%9C%89%E7%9C%8B%E9%81%8E%E5%8F%A3%E7%99%BD
https://white07.pixnet.net/blog/post/23354997-%E6%A5%9A%E9%96%80%E7%9A%84%E4%B8
%96%E7%95%8C%EF%BC%8F%E5%BE%8C%E8%A8%AD%E7%9A%84%E6%A5%B5%E5%93%81
https://portal2.ntua.edu.tw/~gspa/data/2016academic_performance/web/paper/p01%E
6%9C%B1%E9%9D%9C%E7%BE%8E%EF%BC%8F%E8%8E%8E%E5%8A%87%E9%9B%BB%E5%BD%B1%E7%8D%A
8%E7%99%BD%E7%9A%84%E3%80%8C%E5%BE%8C%E8%A8%AD%E3%80%8D%E8%A1%A8%E7%8F%BE%E6%8
9%8B%E6%B3%95%EF%BC%9A%E4%BB%A5%E9%82%81%E5%8F%AF%E2%80%A7%E9%98%BF%E7%B1%B3%E
9%9B%85%E9%81%94%E7%9A%84%E3%80%8A%E5%93%88%E5%A7%86%E9%9B%B7%E7%89%B9%E3%80%8
B%E7%82%BA%E4%BE%8B.pdf
https://140.112.58.221/journal/text/pdf/12/12-5.pd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6%9C%97%E8%A5%BF%E6%96%AF%E7%A7%91%C2
%B7%E6%88%88%E9%9B%85
-------------------------------------------
還記得當初發佈會時,導演提到的三個世界嗎?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猜,
是不是兩個世界融合成第三個世界
但隨著劇情推進,細想後才發現應該是:
1. W漫畫世界
2. W劇裡的現實世界
3. W劇外的我們的現實世界
果然~宋編的想法沒辦法亂猜
總是得看了才知道......
漫畫主角姜哲的故事是第一層
畫家的故事是第二層
我們觀眾和編劇則是第三層
W兩個世界是個"電視劇中的漫畫故事"
不僅可以看到姜哲的故事
也可以看到畫家創作和陷入自己作品的過程
創作者與作品雙方的意志拉扯與交互影響
畫家本人的心理狀態與人生經歷,影響著作品的設定與走向
作品的成功與否,也影響著創作者的真實人生
這樣交織複雜的劇情正是W的脈絡
而我們觀眾則是站在可以理清脈絡的上帝視角,去觀看整個電視劇
這樣的劇中劇手法運用,
就是在之前幾位版友都有提過的"後設方法"!
那什麼是"後設"呢?
後設的英文字首是"meta-",原意是指
"發生在...之後 (after)"、
"關於 (about)"、
"超越 (beyond)",或"比...邏輯層次高"。
舉例來說:
物理學(Physics)是討論物體如何被推動,形上學(Metaphysics)則討論推動物體的那
隻手
文法(grammar)被稱為後設語言(metalanguage),它並未指出語言的意義為何,而是
指出語言的結構
"後設戲劇"(metadrama)就是"關於戲劇的戲劇"
一般傳統的戲劇是用戲劇去模仿人生
而後設戲劇則是用戲劇去"反思"人生
通常利用"劇中劇",讓觀眾站在更高的層次去解構、探討戲劇背後的一切
重點不是傳統電影或戲劇裡的"劇情"
而是透過劇情的創作過程,
讓觀眾看到它揭示、檢驗、反思"劇情"背後的創作形式與內容設定
有別於一般戲劇背後的成規、傳統與公式
基本上是作者對觀眾的一種挑戰,作者希望觀眾主動思考!
---------------------------------------------
一般常見的後設戲劇特點有:
‧關於一名創作者正在演出或製作戲劇的戲劇
(W劇是畫家創作W漫畫的劇)
‧非線性劇情,能用從頭到尾之外的順序閱讀
(時間序和漫畫、現實世界發生的故事前後交錯穿插,可分段拆解並重組)
‧為劇情下註腳,而故事繼續進行
(姜哲的大段台詞,除了幫助觀眾們更加了解劇情,並在當下下註解外,還有其他的意義
!)
(大部分人對於姜哲ep4、ep5裡那大段大段近似於獨白的台詞印象深刻!
獨白,通常是用於更深的刻畫角色性格與內在
獨白,是角色內心世界的闡述,有別於一開始被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
原本劇中給的表面人物設定,有可能在一次次的獨白裡被顛覆推翻
當觀眾意識到"角色"這個戲劇元素的不定性與虛構特質,
至此就達成了角色的後設效果。
通常後設手法的獨白呈現,角色會突然的中斷演出
跳脫出劇情,跟觀眾做互動表述獨白
通俗點的,像是電影死侍或追殺比爾裡那樣!
文學點的,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有多段獨白
當然也有像W裡,姜哲雖在對話中,但實際接近於獨白的方式,
沒有整個打斷觀眾的情緒,而是將獨白融入劇情中
在流暢的情緒裡,更加深刻的揭露剖析角色的內心世界)
‧創作者是戲劇中的角色之一
(畫家將自身經歷及意念轉化到漫畫中,之後被迫參與漫畫,而後更變身成為漫畫人物)
‧劇情預知觀眾對劇情的反應
(以教授做為漫畫讀者的反應,來體現W劇觀眾們的反應)
‧角色因為他們在劇情中的角色要該要做某事,而去做了某事
(姜哲必須維持主人公的正義設定,否則將面臨消失的情況)
(畫家因為與小黑融合,被迫去做了小黑人物設定中的要做的事)
‧角色警覺到他們是戲劇中的角色
(姜哲在ep2中遭遇卡車車禍後,對著天空質疑"你到底是誰?"。這不只是對畫家的喊話,
也是姜哲對自我存在的疑問!)
除了以上這些特點,W劇還有其他一般戲劇沒有使用的手法
這些拍攝與敘事方法,讓觀眾們有很不一樣的觀看體驗!
"電影到了二十世紀末的後現代時期,許多前衛電影導演經常使用「後設」手法,借此企
圖顛覆好萊塢式的敘事風格。有些導演開始以各種打破電影幻覺的方式,讓其作品對觀眾
更具刺激挑釁,更能直擊其內心思想。而他們採取的方式,部分是受到德國劇場導演布萊
希特(Bertolt Brecht)首創的「疏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 3手法的影響。Brecht
特認為寫實派的表演方式讓觀眾「沈溺陶醉甚於洗滌昇華, 欺騙蒙蔽過於啟迪蒙發」,
因此他大力鼓吹藝術應具有「內省觀照性」(self-reflexivity):藝術應將本身的建構過
程赤裸裸地表露出來,以避免有「謊騙」觀眾的嫌疑,讓他們誤以為虛構情事不是經一番
「加工打造出來」, 而是實實在在地「發生」過。"
...就是說,
一般平鋪直敘、模仿真實人生的戲劇手法,
觀眾通常是被劇情帶著跑的。
如果跟著融入劇中各個角色的情緒後,
反而看不清劇情裡的真實性與否,
且沒有時間與空間去思索其他。
所以應該將戲劇背後的建構過程給一一揭露展示,
不要讓觀眾誤以為這些劇情描述都是真實發生,
所有劇裡的一切,都是經過層層思量、包裝後打造出來的!
像ep5裡畫家一直強調的"設定"。
劇情裡的一切都人為的設定,不是真實常理!
觀看後設戲劇時,需要一直意識到你所看到的都是設定
反之,不跟著設定走,
就容易跟自身的觀念打架,看得很彆扭矛盾!
W是以第三人稱來敘述的後設戲劇
但W裡的後設手法並不隱諱!
不是全劇中段或最後才讓人恍然大悟自己看的都是虛構的~
第一集裡"待續"兩個字出現時,大部分觀眾的雞皮疙瘩是瞬間站起來跳舞的!
這等於直接點破,跟觀眾說這是一個虛構的漫畫故事!
再者,創作者畫家和妍珠前後都進入漫畫中,
甚而跟著變身漫畫人物,更加強調了虛構的事實。
觀眾也就不會投入過多情感,
有餘裕可以去思考劇裡編劇給的重點
(自由意志、存在、變數、人生目標選擇、界線突破...等等)
這也可能是每一集開頭前那前情提要都長長長...長到觀眾快不耐煩的原因了,
那都是在跟觀眾提醒:這是個"畫家創作故事的故事"!
試圖在一開始就把觀眾拉離即將陷入的情感,
以客觀、更高角度的觀點來觀看劇情!
不是跟其他電視劇一樣,開始了、就直接播出,讓觀眾馬上掉入劇情的情緒漩渦裡!
而要造成"疏離效果"所用的方法...
"一般傳統戲劇企圖敘述故事,利用燈光、服裝、道具、運鏡來創造真實的幻覺,隱藏電
影的製作過程,剪接流暢到幾乎看不到剪接的痕跡的剪接手法,會令觀眾被動地去接受訊
息,剝奪觀眾的思考的空間。後設戲劇則是相反,故意將拍攝的過程曝露在觀眾眼前,將
會製造真實幻覺的東西全部曝露出來,暴露真實感:非虛構捏造,把牽涉戲劇如何製造出
神話、幻想,嚴厲地暴露出來,有系統地喚起觀眾對意義建構過程的注意力。"
"而後設電影導演則常援用「敘事中斷流暢性」(narrative intransitivity)的手法,刻
意中斷破壞敘事結構的流暢性,或使用天外飛來一筆的中間插入的情節,,使得整個敘事
結構呈現脫節和破碎的狀態。也是因著敘事結構的中斷及脫節,造成觀眾強烈的疏離效果
,沒有辦法沉溺在故事的情節當中,一直被打斷的結果,觀眾即不會深入劇情去同情劇中
人,而能達到布萊希特式的疏離效果。但也因打亂了故事原本前後一貫性的結構、緊張懸
疑和認同感投入等習慣性的愉悅觀影經驗,製造了觀影不舒服感。"
W劇因後設手法,為了將觀眾拉離陷入的情緒,
並希望帶著觀眾以局外人批判的態度看待劇情,
因此剪輯敘事上,常在漫畫與劇中現實間來回交錯。
加上劇情是劇中現實世界和漫畫世界相互影響,
因此編劇在劇情安排上能像漫畫一樣不受限制、天馬行空,
甚至是不合理、不邏輯與不現實!
這樣忽然疏離與忽然同情的複雜情緒,構成了"W"的觀看脈絡!
記得W的ep1的開頭嗎?
那寫實的奧運場景,
可能讓不小心轉到mbc的人以為奧運提前開始了!
還有黑衣人殺害姜哲家人、檢察官誣陷姜哲、法庭判姜哲死刑等等的敘述,
都讓人以為是真實發生的,跟著姜哲的遭遇而心情起伏。
但到"待續"字體憑空出現,再之後藉由畫面2D轉3D,和妍珠旁白破題:
啊!我剛剛看的都只是漫畫?都是假的?眼睛業障重嗎?那我幹嘛跟著哭、跟著難過@@
就這樣狠狠的切斷觀眾才剛投入的情感!
我自己覺得ep1~ep7的敘事剪接都還算滿平易近人
也是大部分觀眾都很喜歡也能接受的前半段
配合我上篇美漫相關的文章提到的,ep8是個轉折點!
姜哲重啟W漫畫前,
編劇所要闡述的重點:自由意志的突破和人生目標選擇等等議題
在姜哲身上是失敗的
所以前8集的內容只是在堆疊與鋪陳之後的劇情高潮
編劇也藉由教授來預告了:之前的劇情太垃圾、三流、狗屎!還好只是場夢!W終於要回
到正軌!
這裡的W不僅是指劇裡的W漫畫,也是指我們正在觀看的"W兩個世界"
所以即使1~7裡,漫畫與劇中現實的劇情交錯,
大致上都還照著時間與順序來呈現
不太有搞不清時間前後與空間位置的問題發生
但到了轉折與重啟的ep8開始,就開始以較複雜的手法呈現
不斷的拆解時間順序、重組,並且兩個世界不停轉換,
再加之漫畫裡才會發生的無邏輯、不合理且超現實事件,
真的有如雲霄飛車般的失速與大起大落!
但如果一直讓觀眾處於這樣大起大落的情緒裡,難保觀眾們不會寄刀片給編劇XD
所以編劇不僅僅以這樣的手法來破壞、揭露這個意圖讓觀眾認同畫家的創作背景與過程,
也不斷的在劇中以教授這個角色代替觀眾,
來自我嘲弄、自我評價、並斥責"畫家"(或說是編劇本人)的方式
來消解「後設性」所帶來的疏離感。
等同是幫助大家來釋放、怒吼出不滿的情緒!!!
如ep13裡教授的反應,完全跟W劇觀眾的反應一致XD
教授對於之前的劇情:小黑電視台開掛槍擊事件、姜哲被誣陷、憑空出現子彈、逃亡、妍
珠開掛救夫、姜哲再發現事實再穿越、研究變數召喚、自由穿越抓小黑...等反轉又反轉
的
劇情,已經粉轉黑當anti,喊著棄書了!
喔~我們W觀眾還更可憐,還要加上小黑搶臉、腦控阿爸這段劇情的驚嚇
編劇真的是完全掌握了觀眾們看W時的情緒起伏!
但,到ep13還沒完@@
之後還有妍珠中槍、姜哲跟畫家和解、搶畫板救老婆、被抓回漫畫欲完成最終回、姜哲與
畫家命運的拉扯、畫家自我犧牲成就女兒與姜哲的he......之後才是真正的W劇結束!
真的是雲霄飛車!
到結尾,速度慢了、也沒有起伏了。
大部分棄劇的人,都是受不了後半段的事件一個接一個來
男女主到底能不能好好談個戀愛?
好像連坐下來吃個飯都難= =||
所以觀眾也漸漸的無法投入過多情感
只能抱著腦袋燒,跟著劇情起伏!
但也因為脫離情感陷入、跟著劇情走,
反而可以冷靜理性的思考編劇在劇情中隱藏的重點
隨著姜哲在重啟之後,一起進化!
(重啟與復活的必要性和進化過程請看另一篇美漫看W的文章)
---------------------------------------------
其他後設電影的特質尚包括:
"讓兩部並存於同一部電影中的影片互相戲仿,藉由「互文」(intertextuality)的交相指
涉,來達到意義內爆的加乘效果,或是「不斷地讓觀眾意識到電影中的電影還是有一位導
演存在」的「作者的自我體現」。"
互文部分有ep1中出現的哥雅的畫"農神吞噬其子"
畫家在背後寫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眾神之王聽信預言,相信兒子們會把自己的權力奪走。因此先下手為強,把自己的孩子
吃掉,意圖阻止預言成真。但最後還是被倖存的么子-宙斯給推翻。)
回到W來看。
畫家創作出W漫畫,彷彿就是神,擁有無上的權利,可以決定角色命運與生死。
但當他發現筆下的主角開始反抗自己,他害怕他失去他人生中唯一可以掌控的事物時,他
跟哥雅畫中的神一樣,選擇了主動出擊,意圖阻止預言的發生。
所以多次試圖畫死姜哲,甚至親手刺了一刀。就像是父親要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
當姜哲對畫家開了一槍,算是了結兩人間的恩怨後,畫家打消了殺死兒子的惡念。
但這時,竟又被自己的惡念創造出的真凶所控制,他被迫參與其中,無法全身而退了!
因為是自己內心黑暗面的惡念所創作出的真凶,所以真凶在搶奪臉和意念時說"你跟我是
一模一樣的靈魂!"
在畫家雙手沾上血的同時,就已經沒有happy ending的可能了!
就像是農神為了反抗命運而吃了自己的孩子,最終也是被么子宙斯給推翻。
這就是沒有辦法以惡念來逃脫的命運!
其他很多對美漫致敬的部分,可參考另一篇美漫看W的文章,裡面有整理相關內容
而除了畫家阿爸這個故事創作者可以主導故事走向外,
W裡的畫板(漫畫本身),即是這個"劇中劇裡的另一位導演的存在"!
多位版友和我自己也曾提過,
這自己篩選劇情、自己畫、自己上傳、抓人回漫畫完成結局的任性畫板,根本就是宋編本
人!
宋編巧妙的運用畫板這個形象,隱身在W劇裡,引導著劇情的走向!
這更是明顯的後設痕跡:)
--------------------------------------------
而隨著雲霄飛車般的劇情走到最後,看完W大結局的觀眾,
是心滿意足?還是憤怒的砸電視摔電腦?還是像教授一樣鬱悶到要去喝酒?
"一般主流戲劇因為有著平穩流暢的敘事結構,結局往往是以圓滿來解決及收場,後設戲
劇其敘事結構,本來就是傾向於鬆散、中斷、破碎及脫節,而在結局方面,也傾向於以鬆
散開放 的結尾來收場,讓觀眾有一個寬闊的想像空間。換句話來說,這樣的「開放性結
局對抗單一閉鎖的結局」,帶給人的是更多的思考以及更多的聯想,就像是一本半開的書
比起一本全開的書,更加的吸引人,也更加的給人充分 的思考。"
W的多層次開放結局,我個人覺得很有餘韻...
不是傳統皆大歡喜的完美大結局,因為那完全不符合劇情脈絡
不是姜哲死亡的sad ending,雖然符合脈絡,但那未免讓人覺得太悲慘,之前的一切努力
又是什麼?走不出命運嗎?
1. W漫迷看到的W漫畫表面結局:姜哲不敵命運,堅持復仇的人生結局是死亡,漫畫完結
!
2. 我們W劇迷看到的W漫畫真實結局:畫家的惡念造成的漫畫世界失控,他以自己的方式
來遏止....依然用造物者的方式來決定筆下角色的生死結局,用畫板強迫議員自殺。漫畫
中姜哲已無敵人,故事結束,完結。
3. W兩個世界的結局則是:姜哲無法不顧妍珠和畫家的命運會如何,因此反擊的力道收緩
。畫家自覺被自己的設定綁死、無法掙脫,所以選擇自我犧牲與成全,以解僵局。姜哲雖
帶著些許遺憾回到現實,但與妍珠過50年的普通人生活。兩個世界回到自己應走的軌道,
繼續前進!
每一條敘事線都符合脈絡的收尾
每一層的結局都不同,但都互有關聯
這是讓人在大結局後
不只是關了電視電腦或換下一齣劇而已
是還可以繼續回味思考很久的open ending!
但如果按照這樣的脈絡看下來,
為什麼有人把W定位在神劇,又有人覺得是爛劇呢?
這結果真的太兩極!
"多數觀眾的潛意識都希望被騙,在戲劇這個娛人也愚人的媒介中,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
什麼,我們就會看到什麼。每一個觀眾都可以選擇在觀看戲劇的過程中要看到的部分,這
些都不影響戲劇給我們的震撼與力道。所以在任何一種說故事的媒材敘事的過程中,所給
予的是我們如何建造自己記憶的方式,而並不是給予每個人同樣的一段記憶。"
有人看到的是
自由意志可以突破人生限制;
人存在的目的探討;
存在著惡念,是無法擺脫設定好的命運;
已發生的事,就是存在著,即使擦掉重來,一樣會在未來造成影響與變數;
掌握權力的人,對於被支配者的操控與生命的尊重;
人生裡,如同劇中數變的穿越方法,沒有什麼不變的規則與設定,必然存在著許多突然的
意外與變數!有什麼樣的結果,就看我們怎麼利用或接受這些變數,走出不同的路!
有人看到的是
一個英雄漫畫人物如何開掛,克服困難、變身成為真人,然後能跟女主甜蜜生活!
有人看到的是很衰的畫家死在自己的漫畫裡;女兒拿爸爸換老公;男主開掛了十多集,但
最後還是要靠岳父成全!
用後設手法與漫畫劇情交織成的W兩個世界,
明白的呈現給觀眾,一個故事與人物角色的形成過程與架構,
把要闡述的重點,隱藏或顯露在各層、各階段的劇情與人物設定裡
就看各位觀眾在劇中哪裡挖掘、怎麼挖掘、挖多深,
都能挖到屬於妳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結局!!!
自己的結語:
搜尋哥雅畫作時看到的一段對哥雅的評價...
"哥雅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
,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
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 義大利的美術史學家文杜里評價他:「他是一個
在理想方面和技法方面全部打破了十八世紀傳統的畫家和新傳統的創造者……正如古代希
臘羅馬的詩歌是從荷馬開始的一樣,近代繪畫是從哥雅開始的。」"
宋編的W兩個世界,
某種程度上也扮演著承前啟後的角色!
它打破了很多韓劇的成規、手法與窠臼。
雖不是完全完美,但可能可以變成是韓劇史上的轉折點!
期待W兩個世界成為韓劇的變數...
走出一條跟以往不同的路,更多種可能:)
--
初心不變 演員李鍾碩
https://www.facebook.com/jongsuk595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97.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oreaDrama/M.1476420958.A.21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