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奧特輯【「中華台北」到底是怎麼來的?《洛桑協議》背後,你不知道的法律攻防戰】
今年奧運,全世界怎麼看我國用「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出賽?不少外媒報導時皆以「台灣」指稱、中國官媒們則積極使用「中國台北」,台灣正名議題隔空交鋒。
「中華台北」為何出現,大部分讀者並不陌生:1981年我國代表與國際奧會(IOC)主席薩瑪蘭奇達成兩條共識,中華奧會正式同意以「中華台北奧會」參加奧運、並更換新會徽,史稱《洛桑協議》。
但其實,《洛桑協議》只是自我國退出聯合國後,一系列奧會會籍保衛戰的「果」。講起「因」,還得回到《洛桑協議》之前——自1971年起,台灣在與中國競爭會籍上一直節節敗退,只有1979年爭奪田徑協會會籍時,曾取得短暫的勝利、被倫敦法院判決為有效會員;但隨即1979年10月國際奧會做出了「名古屋決議」,首度提出「中華台北」模式、並高票通過。吞不下這口氣的中華奧會和我國IOC委員徐亨隨即分別提起了對國際奧會的訴訟,期間的法律、策略、政治攻防,最終促成了《洛桑協議》的樣貌⋯⋯
林佳和帶我們回顧《洛桑協議》誕生前的時空背景和法律攻防戰,一起回到那些年,我們一起告國際奧會的日子。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olympic-and-politics-chinese-taipei
#延伸閱讀
【2020東京奧運專題】https://bit.ly/3eWqFer
★提供觀點,促進思辨,#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政治 #台灣正名 #中華台北 #台灣隊 #洛桑協議 #國際奧會
徐亨奧會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選手出國比賽一律稱「中華臺北」?】
國共內戰結束之初,「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確實獲得較多國家的支持,「臺北政府」得以代表「中國」直到 1971 年為止。
至於國際奧委會,則自 1958 年起就陸續遭到其他會員國質疑「臺北政府並不具有代表全中國的正當性」,當時蘇聯更表示,讓臺北政府代表全中國,只會導致「中國大陸」的運動員無法參加奧林匹克,此舉事實上嚴重違背奧會憲章中「任何人均應不因任何原因受歧視而被剝奪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之不歧視原則。
提出這些質疑的會員國認為,臺北政府就只能代表臺北當局,「大陸地區」則應該要讓北京當局來代表,這是「一中一臺論」在國際舞臺上首次出現。
而 1959 年國際奧會年會上,他們甚至將不能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奧會 (The Chinese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除籍,不過他們建議臺北當局將奧委會改名為「福爾摩沙(Formasa)/臺灣(Taiwan)奧委會」以避開爭議。
然而不僅中共不接受「中國與臺灣同時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這件事,因為此舉形同表示「臺灣與中國分屬不同政府統治」。
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下,蔣介石政權也不接受「被降格為臺灣」這件事,畢竟此舉形同放棄對中國的代表權與領土的控制權。
雖然在折衝樽俎下,雖然得以使用「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The Republic of China Olympic Committee)重新獲得會籍,但已不可能再代表「中國」,必須使用 Formosa 或是 Taiwan 名義。
因此 1960-1968 年間的夏季奧運期間,我國就以「中華民國代表隊」出賽,但是必須在制服加上英文「Formosa/Taiwan」字樣,目的在彰顯蔣介石政權實際管轄範圍為臺灣地區而不及於大陸地區。
這也使得當時我國代表隊「不得已」以臺灣為名出賽,這件事令當時的政府很是惱火,現在看來卻令只能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TPE)」出賽的我們,有種時空倒錯之感。
1971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 2758 號決議,即為當時我國政府所稱的「排我納匪案」,決議中通過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之位,並要求「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失去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權力後,實質上也等於我國退出了聯合國,自此便失去參與國際組織的各種機會。
1972 年的慕尼黑奧運因為由同樣身處「自由陣營」的聯邦德國(西德)所舉辦,「中華民國」得以再次使用「Republic of China(ROC)」以及國歌國旗參加奧運,但這也是最後一次 ROC 字樣出現在奧運場上了。
此時的國際奧委會在「兩個中國」的爭鬥下,一度容許(中華民國/Taiwan)的方式暫時保留了我國的會籍,但由於中共叩關的聲勢越來越響亮,國際奧委會也開始施壓我國更改國內奧委會的名稱來解決「一個中國問題」。
此問題還導致主辦 1976 年蒙特婁奧運的加拿大政府拒絕我國選手以中華民國(ROC)身分入境,經過折衷後雖然可以拿國旗與播放國歌,但只能以 Taiwan 名義參加該屆奧運,使得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認為被矮化而拒絕出賽。
同時間,也隨著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正常化並與中華民國斷交,國際奧委會的態度也逐漸與聯合國合流不再承認中華民國(ROC/Formosa/Taiwan),甚至以通訊投票做成「名古屋決議」,除承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奧委會來代表中國外,還要求我國更改會名,也不得再使用國旗與國歌,更不得使用中華民國名義出賽。
當時政府一開始並不接受此噩耗般地「決議」,遠赴瑞士洛桑法院,控告名古屋決議違法奧會憲章,但畢竟大勢已去,雖然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及時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徐亨不斷地調停與奔走,希望協調出國際奧委會與臺北當局都能接受的方案。
不過我國政府高層主張「寧為玉碎,不與瓦全」,乾脆從此退出奧運賽事。
但是到了 1981 年,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體認到,不應再度重歷我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外交挫敗經驗,尤其體育外交深受國際重視,必須為我國體育選手爭取參與參與國際體育賽事的機會,才能保持國際能見度。
最後和國際奧委會達成和解,除撤回訴訟,亦於瑞士洛桑簽訂「洛桑協議」,以政府僅能代表其實際管轄的地理疆界為原則約定:
➤我國承諾修改會名為「中華臺北奧委會」
➤新的會旗會歌不使用國旗、國歌及國徽
➤國際奧委會則確保臺灣選手和其他國家選手能享有相同的權利義務,我國奧委會亦同
此種使我國在形式上放棄使用國名國旗國歌、但是實質上享有和其他國家相同權利義務之參與國際事務的方式,從此被稱為「奧會模式」。
理論上,奧會模式(不得出現國名、國旗與國歌)只適用在奧運賽事之中,像是臺灣自己辦的瓊斯盃,理論上也因為不是奧會賽事而無須遵守奧會模式;但是此作法卻在日後廣為使用,除了衍生到非奧會賽事、甚至是非體育的國際賽事。
而臺灣主辦的國際賽事也據此被要求「不得出現國旗與國歌」,我國雖然仍能實質參與國際賽事,但仍遭到「禁止使用自己國名國歌」的歧視待遇。
本文摘自: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被沿用的奧會模式:為什麼選手出國比賽一律稱「中華台北」?〉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chinesetaipei/
徐亨奧會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所以當年徐亨晚年挑繼承人的時候選的是吳經國、而不是紀政,不是沒有原因的。
.
IOC委員是極度需要交際手腕的,以紀政的能耐,萬一她真的上去,中華台北大概早就被踹出國際奧會門外了。
徐亨奧會 在 中國奧委會主席徐亨出國赴保加利亞參加國際奧委會-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973.09.25)中國奧委會主席 徐亨 出國赴保加利亞瓦納參加第10屆奧林匹克大會與第74屆國際奧委會. ... <看更多>
徐亨奧會 在 後來在這幾個領域均有所成。 1930年,18歲的徐亨以中學生 ... 的推薦與評價
徐亨 晚年出任遠東、亞運、國際奧會委員,宣揚『體育無國界』的理念,獲國際奧會授予奧林匹克勳章。當國際奧委會委員期間,徐鑑於1971年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後,其在國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