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孩子不愛刷牙,每次都要三催四請,他才心不甘情不願,隨便刷個幾下就跑走了。」
「老師,我的孩子回到家都不去洗手,我跟他說不洗手就不能吃點心,他也無所謂。」
「老師,我的孩子很不愛收玩具,陪他玩遊戲結束後,他就跑走了。」
類似的生活「要事」,總是成為親子間衝突的火藥庫,很容易擦槍走火、引爆戰爭。
如果打罵、處罰、威脅、利誘有「長期」的效果,那全世界的父母都會歡呼;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些傳統的教養方法,頂多只有「短期」的效力,換來的只是孩子的敷衍、交差了事而已。
我們要先從孩子的眼睛來看世界,也就是「同理」孩子,不難發現,這些大人認為「重要的事」,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麻煩事」。
加上父母的反應,往往是叉著腰、皺著眉,語氣不耐煩的叫孩子:「去刷牙、去洗手、去收玩具」,更加深了孩子認定這些事情很「煩」的刻板印象。
從「阿德勒父母學」的角度,和孩子相關的事項,父母應該課題分離,不介入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面對自然結果。
然而若孩子還小(大約五歲以下),父母是可以陪伴孩子練習將這些事情變成習慣的。做法就是:「把生活中的要事,變成親子間的儀式」。
所謂「親子間的儀式」,是指「在愉悅的氣氛、以遊戲的方式,親子共同進行的固定流程」。因為氣氛愉悅,孩子會感覺放鬆;因為以遊戲的方式,孩子會降低排斥感;因為親子共同進行,孩子會更加樂意。
刷牙,可以列入起床後、睡覺前的行程表中, 父母邀約孩子一起進浴室,過程中說說笑笑,偶爾父母幫孩子擠牙膏、偶爾孩子幫父母刷門牙;
洗手,可以列為每次從外面回到家裡,或是用餐前,父母邀約孩子一起到洗手枱前,父母和孩子互相擠洗手乳、互相搓出泡泡來;
收玩具,可以列入遊戲的過程中,而不一定是結束前,父母邀約孩子以遊戲的方式將玩具歸位。
經由「親子間的儀式」,可以將這些父母認為重要的事情,也讓孩子認為重要;而愉悅的氣氛、遊戲的方式非常重要,可以讓孩子將這些事情轉變成自己的習慣。
父母要留意的,是在過程中避免吹毛求疵、批評挑剔,初期先求有、不求好,直到孩子展現了自主的能力和意願,才能緩步提升孩子所負擔的程度。父母要記得不急不徐、運用創意和智慧,成為孩子培養習慣的幫手而不是對手喔!
https://jetinchao.poedu.org/12133/
---
【阿德勒父母學|自立與共好的親子關係】募資預購上線!
🌻 早鳥 66 折限時優惠中 https://pse.is/CL85D
點選 https://goo.gl/8FLnJ7 ,並在文章下方留言「#阿德勒父母學」,小編就私訊你拿限時限量折價券喲!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