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部隊真給力 | 知史百家
曹若梅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漢末三國每個登場的英雄好漢,不論是出謀劃策或馳騁沙場,總需要軍隊鼎力支援,特種部隊發揮戰鬥實力,便可出奇制勝無往不利。例如曹操的『虎豹騎』,成員百中選一,各個武藝高強,對曹操絕對效忠,不僅近身護衛曹操安全,成軍不到兩年,就在殲滅袁紹長子袁譚的戰役中奏捷立功,接著又追殺袁譚的兩個弟弟袁熙和袁尚,一路所向披靡。
此時由於北境的烏桓寇邊,虎豹騎再度遠征,天寒地凍,重山峻嶺,虎豹騎依然無人能敵,烏桓潰敗,從此不敢來犯。
虎豹騎的戰鬥力無懈可擊,行蹤神出鬼沒,『赤壁』大戰之前,劉備和關羽等人親率部眾數萬人,聲勢奪人的準備奪取江陵,虎豹騎伺機而動,在長阪坡(今湖北省荊門市附近)把劉備打得一路奔逃,劉備的兒子阿斗若不是趙雲護衛,肯定是在劫難逃。因為,虎豹騎的編組雖然僅有千餘人,卻可以一晝一夜不眠不休,持續衝刺數百里,行進速度是劉備軍旅的三十倍!
虎豹騎是如此精銳盡出的王牌之師,統率者也經過精挑細選,初期是由曹操的族弟曹純擔任。曹純死後,就由曹操親自擔當,之後交給子姪輩的曹休、曹真。曹休享有『曹家千里馬』美譽,虎豹騎更是如虎添翼!
再看劉備的親兵『丹陽兵』,這支勁旅曾獲曹操稱許:丹陽山險,民好習武善戰,此為精兵之地。『丹陽精兵』因此名留青史。曹操所指的丹陽郡,包括今天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帶。此處是山越族人的居地,民風驍勇驃悍,也是各方霸主想要招募的重要兵源。例如出身丹陽的徐州牧陶謙,就是靠著三萬丹陽兵擊潰黃巾賊,從此稱霸一方,也讓曹操對徐州久攻不下。之後劉備增援陶謙共同抗曹,陶謙為了表達誠意,割愛四千丹陽兵給劉備,成為劉備的親兵,從此一路相隨,轉戰四方;再加上收編自西涼馬超的羌族部隊,以及蜀地邊境少數民族的勇士,素有『白毦兵』(當地人佩戴白氂牛尾)之稱,劉備的勢力不容小覷。
至於江東名將孫策,當初也曾在丹陽招兵買馬,當時丹陽的郡守是周尚,姪兒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瑜。周瑜前往丹陽探望叔父時巧遇孫策,二人配合下接連征戰獲勝,所以孫策發跡之初,主要就是得助於周瑜及丹陽兵。
戰場廝殺需要馬革裹屍的勇氣和膽識,當年『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呂布麾下,曾有一支訓練有素的七百人『陷陣營』,擅長以少勝多的殺出重圍,讓敵軍聞風喪膽。可惜呂布空有飛將美譽,卻是目光短視近利,最後被曹操處死,這批衝鋒陷陣的好兒郎竟不知所終…。
(本文由小熊出版和作者授權刊登,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1962年生於台北,祖籍北京。曾任五常國中、福安國中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國立編譯館國中歷史教科書編輯委員、國語日報之歷史故事專欄執筆。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等書。
徐紹倍學歷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要了解溫柔生產的人,都要買一本的呀!
【發聲型出走2.0:在地媽媽的生產改革能量】
文/吳嘉苓(台大社會系,生動盟成員)
I .發聲型出走的進化版
第一次遇見淑婷,是在她知名的部落格「喵的打字房」。2013年那篇圖文並茂的「居家生產成功!」,看得我又笑又淚。女人跪抱著產球、躺坐在吹氣而成的小泳池以度過陣痛;助產師溫柔地按摩、引導產婦探索嬰兒在產道口的頭;狗狗傻氣地守候;男人俐落處理家務、陪伴擁抱、打氣說著:「快了快了,你真的好厲害。」
真的好厲害!台灣產婦居然已經開展到這種境地,當時我由衷讚嘆著。這位新手媽媽有著好充足的準備,真如本書第十二章所比喻的,面對新生命的孕育與到來,有如攀登一座豐美的大山。產婦興致勃勃而慎重,備妥知識、練好身體、招募隊友與嚮導、採購適當裝備,也設想好備案。一路還寫了這麼動人而資訊豐富的部落格,作為社群共享的公共財。「發聲型出走」已經進化到2.0版了吧。
1.0版的起源在1995年。話說那時醫師主導的醫院生產,在台灣比例已高達99.8%,全球罕見。在這樣獨佔的局面,有一批婦女採取了計畫性居家分娩的新做法,主動邀請助產士到家接生,讓已然邊緣化的助產士大感吃驚,也大受鼓舞。我跟黃于玲在2000年前後從事相關研究時,將這批婦女的行動,稱為「發聲型出走」。我們借用Albert Hirschman經典之作《出走、發聲與忠誠》,探討人們在面對不滿的處境,有何作為。那時我們訪談的居家分娩婦女,並不認同台灣主流醫院的生產模式,然而她們抵抗的策略不是換醫院或換醫生的出走形式,而是根本走出原有體系,另創一個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在家生產。如何能在獨佔的局面創出新局?如何面對權威性的知識而理直氣壯?這批人的故事讓人眼睛一亮,對於了解台灣健康照護體系的缺失與改革方向,也特別有啟發。
這些先驅者,在我們調查的時候,約有5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國際母乳會的成員。我跟黃于玲提出,這些婦女面對主流的權威知識,是以另一套知識體系來堅定信念。她們有些是基於特定的宗教信念,也有少數經歷國外的助產模式,還有一些受過女性主義洗禮,大家從不同管道得到理念與知識的養分。早期幾位高學歷、從事專業工作的產婦,促使這個模式迅速建立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女人以身體理解主流體系的問題,也以身體確認居家分娩的美妙。那時的國際母乳會組織,以其互助的特質,一個幫一個,讓居家分娩並非僅是特立獨行的個人選擇,而逐漸鋪陳成為不同生產方式的資源。
很可惜,隨著國際母乳會的改組,這群居家分娩的網絡,似乎逐漸四散。然而,更多居家分娩的故事,繼續從各處冒出,每每讓我嘖嘖稱奇。有回我去花蓮進行有關多胞胎的新研究,朋友特別推薦了民宿老闆採用居家分娩的名單,隨便列舉就有三四家; 後來我就真的睡在那張生過小孩的大床上。金曲獎得主以莉.高露也在家生小孩,我趕不及參加她討論居家分娩的座談會,日後改去聽她的演唱會。我熟悉的助產師有了臉書之後,經常轉載年輕世代好精彩的生產記事,我就是從那裡看到淑婷的部落格。台灣老牌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居然在2013年首度以生產過度醫療化作為倡議主題,並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各路奇女子的能量重新匯集,「發聲型出走」似乎已脫胎為2.0版,新浪潮更加澎湃。
II. 在地媽媽的改革行動
台灣生產制度發展極端,堪稱世界少有。助產師的接生比例為全球最低;由助產師組成的生產中心、或是進駐醫院的助產模式等等多元模式,嚴重欠缺;剖腹產率二十年來都超過三分之一,名列世界前茅; 以按摩減痛,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對一的連續性陪產等孕產照護,即使實證醫學肯定,在台灣幾乎都沒有實施。
面對如此困境,1990年代以來的生產改革運動,粗略來分有三批行動者。第一批是助產士社群,提出以工作權為訴求的專業計畫。她們抗議助產教育的停擺,全民健保的排擠,透過政治協商,要求政策制定者修改相關法令,過程十分艱辛。我記得助產界辦理「人性化生產」國際研討會,就遭到部分產科醫界的反彈,質問是否在罵產科「不人性」。類似的對話還持續發生,「友善生產?你說我不友善?」「溫柔生產?你說我粗暴?」
即使在新興助產教育的建制,健保給付的納入,以及升一級的「助產師」證照設置,都有所進展,但是主流孕產照護體系,至今仍然甚少聘用助產師。
第二批生產改革的行動者是女性主義社群,主要以過度醫療化為批判重點,直指產科醫師主導的缺失。社會人文學界以及婦女運動陸續發展論述,提出新的政策綱領,也引發媒體深度報導。其中,2003年《康健》雜誌記者司晏芳以「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探討剪會陰等諸多在台灣過度使用的醫療介入,有效地引發對於社會注目,更多女人真的開始生氣,但這也激起產科的反彈。這些批判聲音,也促使政府檢討剖腹產的給付制度、或是發包進行委託研究計畫。其中,台灣女人連線提出的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經過多年努力,也已落實。然而,台灣的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高比例的剪會陰、壓肚子持續進行,多元型態的生產模式,至今在台灣無法成為常態。
第三批是生產婦女發起的改革行動。「發聲型出走」堪稱是常民由下而上挑戰主流權威知識的企圖。1.0版的婦女創出了另類生產的模式,2.0版的新生代孕產婦,除了繼續開創不一樣的生產之外,發聲的方式更加多樣,串聯更廣,更積極從個人經驗來直指體制的問題。
這些女人的行動創意十足,讓人目不暇給。咖啡店經營者徐書慧,把自己居家生產的影像紀錄放到Youtube上,豐富民眾看見另類生產的資源。她也以咖啡店為生產教育的基地,開設民間的生產教育分享會。她所創辦的社群網站「最溫柔的相遇─溫柔生產(友善生產)」社團,是台灣目前交流多元友善生產資訊和生產經驗的重要平台。陳玫儀擔任婦女新知的培力部主任時,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透過到社區演戲,深化民眾對於生育自主議題的理解。以紀錄片「公民不服從」而深獲肯定的導演陳育青,把不服從的領域延伸到生產。她與蘇鈺婷拍攝了「祝我好孕」,短版以一對新生代助產師姐妹的故事為主軸,讓我們具體看見台灣少見的生產模樣。作家諶淑婷、醫藥記者邱宜君,以及眾多的女性媒體工作者,都透過不同的文字形式,介紹另類生產的形式,檢討台灣的生產問題。
一些研究生產改革運動的文獻,都注意到來自民間婦女組織的改革力道。英國著名的生產改革團體AIMS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就是在1960年代由不滿自己生產經驗的家庭主婦所發起,成為引領英國改良生產措施的關鍵力量。這群家庭主婦勤讀科學文獻,與理念相合的助產師、醫師合作,透過出版與政策倡議,指陳當代產科的諸多問題,也備受肯定。世界衛生組織於1985年在巴西舉辦了「生產的適當科技」研討會,後來發表著名的剖腹產建言,提出任何一地區的剖腹產若是超過10-15%,即不甚合理。在這個歷史性的國際會議上,AIMS就受邀成為民間產婦代表,並且擔任剖腹產檢討小組的主席,顯見其影響力。
然而,台灣一直沒有以產婦為中心的生產改革團體。在2014年,一批研究生產的社會人文學者、婦運工作者、資深助產界,推動溫柔生產的產科醫師,以及這批新生代的媽媽,共同成立了「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其實不怕見笑,我與幾位學界與助產界朋友在2005年也曾有類似的努力,很快就無力經營而解散。這次有了這些活力十足的新生代媽媽作為中堅份子,串連起三批行動者,動能倍增。這些在地的媽媽是生動盟的主力,她們認真經營粉絲頁、舉辦記者會、深入社區座談。她們能量驚人,帶著小小孩,一面關注小農、廢核與同志議題,一面持續提出生產改革方向與願景。
III. 生產作為豐沛生命的基地
淑婷在部落格那張充滿喜樂的產後大合照,實在讓人難忘。笑意盈盈的產婦躺在榻榻米墊上,兩側是書櫃。助產師邱明秀慈藹地坐在身後,先生阿澤擁著愛狗豆豆,阿嬤抱著剛出生的澄澄,還有兩位輕裝陪產的朋友。往後在國內外有機會參加研討會、公聽會、研討會、或是繼續教育課程,我總是在投影片放著這張照片,說明台灣新生代女性的生產改革實踐。
發聲型出走的產婦,正是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一群人。本事文化剛出版的新書《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是作者諶淑婷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表這群台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多對夫妻以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裏頭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的豐富工具。
像淑婷這樣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人,也往往是最積極主動、充滿創意的發聲者,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看待她們對於生產的見解與看法,並當成改革的依據。台灣社會何不如此設想,讓淑婷與阿澤所經歷過,變成例行性措施。我們來看看書中幾個片段:
--伴侶學會了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家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家仍然保有的彈性。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家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面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淑婷作為五月天粉絲就選了「Happy Birth Day」。
而這般在乎的生產要能充分落實,當然需要社會體制的徹底調整。我們需要更充沛的助產醫事人力,更確實參考實證醫學,打造更多樣的生產模式,給予產家更多的時間與資源來經歷這段特別的時光。為此要修改人力配置的規定、落實共照模式、擴大助產教育、調整健保給付、認真討論孕育生命與男男女女的關係。政府、醫界、被生與待生的社會大眾,每個人在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都有施力點。
有回生動盟舉辦「畫生產」的活動,我們收到一幅九歲女孩的鉛筆畫作,圖中的女人以躺姿生產,面部表情滿是痛苦害怕。另一幅來自生過小孩的熟齡婦女,把產婦的肚子畫成手榴彈,有著隨時引爆的恐懼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產體制,讓小女孩想像的生產,以及熟女實際經歷的生產,畫面如此驚悚。全世界沒有像台灣如此邊緣化助產模式,如此漠視過高比例的醫療介入措施,而來自政策制定者的改革居然還如此緩慢。
在此困頓中,這些女人還是奮力開出奇異的花,令人充滿敬意。淑婷在書中寫著:「這場生產讓我們家獲得的不只是新成員,還有對生命誕生過程的崇高敬意。」其他發聲型出走的媽媽,也因為「居家生產經驗太美好,幾位朋友因此決定再生一胎,再經歷一次那美好的生命經驗。」孕育與生產的難得經歷有其特殊潛能,能讓人細細體驗,發展成為豐富生命的資源。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讓這成為可能。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需要我們一起來鋪路。
--
參考書目:
吳嘉苓,黃于玲,200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台灣『病患』的行動分析」,
《台灣社會學》3:73-117。
徐紹倍學歷 在 王文華 TOM 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男人都死到哪去了?
王文華
端午節,你吃「肉粽」還是「菜粽」?
跟一位女性朋友喝咖啡,她劈頭問:「好男人都死到哪去了?」
她聰明、風趣、身材好,但吸引到的都是小男生。
「馬克宏當選讓我追求者變多,但我需要成熟的好男人。」
我問:「成熟我懂。『好』的定義是?」
「外表不重要,但要175以上。聰明、風趣、有正當工作。最好要有國際經驗,不能太土。自己住,不能到現在還是讓媽媽幫他洗衣服。喜歡旅行,不能每次約會都吃飯看電影。錢賺得比我多,免得跟我在一起時有自卑感。當然,忠誠是最基本的。像你寫的徐凱那種渣男,千萬不要介紹給我。」
我邊聽邊想:我幫不了你,你需要獵人頭公司。
我的確認識符合以上所有條件的男人,可惜都已婚。而且這些比較進化的品種,並不是生來如此。而是婚後在老婆多年調教之下,才漸臻化境。
「有這種好貨?」
「要不要放寬一下條件?就說『不能太土』好了。上次給你介紹的那個Benjamin是留美的,怎麼會太土呢?」
「他媽媽叫他『阿明』!」
「他中文名字中有個『明』,當然叫『阿明』!」
「『Benjamin』變成『阿明』,一整個就怪了。」
「那你就叫他『Benjamin』,你管他媽怎麼叫他?」
她嘟起嘴,搖搖頭。
你身旁一定也有這樣的好女人。因為一些特殊標準,而選擇單身。
她們年齡不等,但保養都做得滿分。有好學歷,敘利亞內戰講得出道理。在有頭有臉的公司上班,在辦公室線上購物但還是有責任感。談過很多次戀愛,不過現在講起前男友都只剩「幼稚」。上瑜伽學佛拉明哥舞,沒課的晚上留在公司加倍付出。
這樣的男人當然也有,不過人數沒那麼多。
因為女人要對男人有某種程度的好感,才考慮共進晚餐。而男人只要看到正妹,都會排除萬難。
女人的第一關是「化學作用」,男人的第一關是「物理反應」。
「為什麼好男人都變成『草食男』?」她問。
「怕被拒絕。男人其實也是玻璃心。」我說,「遇到你,很多男人私訊前會出現這樣的小劇場:
她聰明、風趣、身材好,一定有男友。
就算沒有,也有一大堆人追。
追他的人,有人臉皮厚,有人開BMW。有人是小鮮肉,有人每天打高爾夫球。
我真要加入這團混戰嗎?」
所以很多男人加了好友卻從來沒發訊息。不是因為他們都是言而無信的混蛋,只是因為自卑感。
我說:「好男人沒死,但有時候的確看起來像屍體,需要你主動給他一點人工呼吸。」
「我不介意主動。但女人主動,男人就不珍惜了。」
「值得你主動的男人,不會因為你主動就失去敬意,反而會因為一點鼓勵而奮勇殺敵。」
「今早我約一個男人去看我母校的管樂隊表演『杜蘭朵公主』,他聽成『凱文·杜蘭特』!」
「正常啊!下禮拜勇士和騎士要再度決戰耶!」
她瞪了我一眼!
好女人品味高,好男人喜歡逃。於是這城市充滿了單身男女,各自孤單地過著端午長假。
我們告別時,她送了我兩顆粽子。
「我自己包的!」她說。
「這麼厲害!」我說,「是『肉粽』還是『菜粽』?」
「你說呢?」
徐紹倍學歷 在 徐紹倍皮膚科診所- 首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診所成立於92年9月,由徐紹倍及徐紹俸兩位醫師駐診,兩位醫師原本在其他醫院服務,後來發現整個南投縣數十萬的人口,只有六至七位皮膚專科醫師執業,相對的每位醫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