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本寫作中醒來,發現有記者隨意引用文字,引發困擾。
重點是提醒家長和小孩思考該如何面對。
校園中不乏這種情況,老師說要跑操場,可是你人不舒服正在頭疼⋯
老師說要游泳,但你正在犯氣喘⋯
或是,
同學看起來很不舒服⋯
該怎麼辦?
文章已調整,回歸教育的初衷。
如何自救、救人,大家都要學習!
------------------------------------------
第一題:
如果你就是受害者,應該怎麼做?
請問孩子:你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要跑操場一圈,但是當下你胸口痛(或者頭痛),你會怎麼做?
a:忍耐跑完(請教育孩子,務必跟老師說)
b:跟老師說(如果老師不同意休息,請鄭重的再跟老師說一次,要為自己的身體鼓起勇氣)
延申討論心理學名詞:「從眾效應」
1、如何讓自己不從眾?
2 、「我雖然痛,可是我不敢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勉強自己忍耐」,這樣的想法應如何調整?
第二題:
如果你是課堂中的旁觀者,老師請你對受害人過肩摔,你要怎麼做?
a:服從老師的要求(請教育孩子:要觀察被過肩摔的人有沒有不舒服或受傷)
b:不服從老師的要求(反問孩子「為什麼」,目的在確認孩子的觀念是否正確合宜)
第三題:
今天老師要求的行為,明顯違法以外同時老師用話術反覆包裝「這是正常的、上課就是要這樣摔人…」,你要怎麼做?
a:因為害怕而服從老師的要求(請教育孩子:沒有人可以逼迫你違法,要勇敢且委婉拒絕,以免自己成為另一個受害者,不要因為擔心自己和別人不同而從眾)
b:不敢拒絕老師但又不想做(請教育孩子:可以假裝去廁所,再想辦法到旁邊跟其他大人求救。或者找其他的理由讓自己抽身)
延申討論心理學名詞:如何打破“旁觀者效應”
1、身為旁觀者:覺察事情發生、理解該事件為緊急事件、自覺有義務幫忙、判斷如何助人、行動
2、身為受害者:指定某人做某事(責任分散效應),例如:那位穿紅色衣服的小姐,請幫我撥119求救
以下觀點請家長深思:
第一點:
霸凌團體的結構,是由「加害者」、「受害者」、「觀眾」與「旁觀者」四層組成的。【霸凌不只是加害者的責任,旁觀者的冷漠也是造成霸凌的可能主因!】那些「觀眾」與「旁觀者」,在司法體制下受到的制裁也許不是太多,但是從這一刻起那些孩子與家庭已經在心理上戴上了一輩子的桎梏與枷鎖。
第二點:
請教育孩子:不做反應的冷眼旁觀,形同加害者。如果旁觀者適當的發聲阻止,顯示出批判的態度,就會成為遏止霸凌的存在。但是,在視而不見的背後,蘊藏了對人問題的冷漠、擔心自己變成受害者的恐懼、對強勢力量的順從、對團體的從眾(conformity)心態等,這一層的人大部分實際上無法成為制止霸凌的力量。袖手旁觀的態度,反而會成為支持霸凌者的存在。
從眾 順從 服從 在 男孩媽媽的育兒手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見正仔讀 Andrew Clements 的 No Talking,也吸引我讀了這書,因為很喜歡,立即重讀作者的另一本作品 Frindle,事隔多年再讀 Frindle,感受更深刻,領悟更多,常常在 best children’s novels 的名單中找到 Frindle,是因為這真是一本適合大人小孩閱讀的好書。
這兩本書的主角,No Talking 的 Dave,Frindle 的 Nick 都是很聰明、有創意、喜歡搞怪的俏皮男孩,不會墨守成規、不會盲目順從,他們在沉悶的常規中找到「破格」的空間,兼具勇氣與才智去挑戰權威。Dave 因為受到 Gandhi (學校 project)的啟發而提出整個五年級的男生與女生比賽兩天不說話,若果老師提問,他們也只能夠給予最多 3 個字的簡短回覆。而 Nick 決定創造一個字,以自創的 frindle 代替 pen,帶動每一個五年級同學都習慣運用 frindle 於日常生活中。
兩人都受到傳統規條與權威的阻力。Dave 的校長認為他的 No Talking 比賽很「無聊」甚至「搞事」,教師認為課堂不如以往順暢,因此阻止學生繼續進行比賽;而 Nick 的古板英語老師 Mrs Granger,認為以自創字代替擁有源遠流長字源的舊字是無聊、不合理,不但阻止學生甪 frindle 這字,更懲罰說了 frindle 的學生,要留校罰抄。可是,越打壓,反抗越大,兩位主角和同學們都直接跟老師抗衡,不但不退讓,還更加大力完成自己認為沒有做錯的事。
兩書的另一共同點,就是教育工作者的開明與包容,他們給予學生空間去探索,懂得欣賞學生的創意與勇氣,也有接受挑戰其權威的氣量。例如 Dave 的校長為自己的失言而道歉,最後更一同體驗 No Talking 的活動;英語老師 Mr Burton 利用比賽規則設計新的教學活動,例如學生輪流以三字的限制合作創作故事或三字辯論比賽等等。Nick 的英語老師 Mrs Granger 看似守舊古板,但其實一直暗地幫忙推進 frindle 的發展,讓 frindle 不但流傳於校園,甚至小鎮、大城的居民都認識並運用這字,與學生一同見證字的誕生。兩書的教育工作者都瞭解「體驗」「探索」是學習的過程,支持學生的 social experiment,當中的開明、彈性、包容似乎是主張守規從眾、服從權威的華人教育所欠缺。
而 Frindle 的主角 Nick 更有一對明白事理、從孩子角度考量事情的父母,更會因為支持孩子的行動而向老師爭取這個探索的空間。同時,他們也明確地向孩子定下底線,孩子的文字實驗沒有甚麼大不了,但一定不能夠對老師無禮,孩子受媒體訪問時,家長也確保孩子對答得宜,尊敬師長。
兩書的主角都是 fifth graders,文字淺白,可是書中所表達的訊息,我認為也非常適合教師和父母去領悟。很喜歡 Andrew Clements 的風格,而他的文字激勵我努力成為一個包容孩子破格創新、保護孩子有足夠空間去探索去體驗的媽媽。
#閱讀從小開始
#AndrewClements
#Frindle
#NoTalking
從眾 順從 服從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聞轉貼】
。
簡單一原則
凡是自稱「教主」、「共主」、「救世主」、「真神轉生」...之類的,然後相對地也有「僕人」等服侍位階的。
9成騙子。
。
社會心理學的從眾、順從、服從權威,容易發生在自我認同低及缺乏支持系統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