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311大地震7週年
#災後重建與社區設計
文/ 李雨蓁
去年11月,隨著特派員的腳步,來到了日本東北宮城縣沿海一帶,在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海岸線上,聽著船上的導覽,時光回到2011年的3月11日那場大地震, Discovery曾放映過《日本震災重建》系列紀錄片,片中紀錄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 ( 俗稱311大地震 ) 後,日本人如何面對及處理災後重建的系列紀錄片,〈重拾回憶〉是其中的一部,計畫地點在宮城縣山元町,由柴田邦臣教授發起整理在海嘯中被沖走的照片,試圖將照片歸還給當事人的「搶救回憶計畫」。
◾️ 被海嘯吞噬的山元町
山元町是位在日本宮城縣南部的一町,311 大地震的震央位於宮城縣牧鹿半島東南偏東約 130 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為 9 級強震,日本島之最強震度為 7 級,山元町的震度則為 6 級強震,看似輕微,但根據日本警察廳在 2012 年 3 月 11 日的數據顯示,地震本身造成 90 人罹難,而大多數的罹難者則死於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 ( 被淹身亡約 90.64%,14,308人;被掩埋約 4.23%,667 人 ),海嘯淹沒了宮城縣 372 平方公里,其中山元町有 38% 的面積遭到淹沒,許多房屋校舍被沖毀,700 多人喪生。
311 大地震至今已過了 5 年,但在山元町仍有許多地區仍在重建中,我將 google 衛星的山元町拼湊起來,地圖中可以看出沿岸仍是黃土居多,並附上在 maps 上網友提供的災後照讓大家瞭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 搶救人與人的情感連結
《搶救回憶計畫》是由 #柴田邦臣 教授 ( 東京社會情報學專家 ) 所發起的活動,在災後初期柴田帶著電腦進入災區想試著挹注力量於重建之上,他使用 google 衛星看到是一片荒蕪,但利用 google 街景時,居民的房子卻都還在,他發現居民都希望能將自己被沖毀的房子列印出來,於是他在想對災民來說「失去的究竟是甚麼?」並創立了此計畫在推特上尋求協助,攝影師 #高橋宗正 也因這樣的號召而加入計畫,負責將照片實體數位化,以延長保存期限,讓山元町的居民們能有更多時間找到屬於他們親人的照片。
許多志工從東京搭 6 個小時的車來到山元町的博物館加入搶救回憶的行列,他們試驗出一套清洗泡過海水及充滿汙泥照片的方法,一位在山元町開相館超過 30 年的攝影師,在清洗時意外洗到自己拍攝的一場婚禮,照片中的夫妻已經生了一對雙胞胎,雖然在海嘯中被沖毀了房舍,但幸好一家都安然無恙,「每一張照片都是無價之寶」他看著照片這樣說,這樣的無價之寶在影片的尾聲,攝影師高橋緩緩道出:「照片展現出人與人的關係,我們認識到照片捕捉到的是人與人的情感連結,找到照片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他們對家鄉的感情」。
另一個較吸引人注意的是「藍天小子」,這個名字是由清洗照片的志工們所取的綽號,因為照片中的男孩背景總是一片藍天,一天,男孩出現在博物館中,並與志工一起工作,原來男孩與父母搬到另一個城市就學,而他有一位妹妹不幸在海嘯中罹難,影片中紀錄了男孩與現在的朋友在公園玩時,朋友介紹他是「宮城縣來的,他家被海嘯沖走」時,他抿著嘴不吭聲,他的朋友們問他的父母:「如果妹妹還在現在會是幾歲呢?」這些看似平凡的話語,對當事人來說會是甚麼樣的心情或許他人很難體會,其中一位志工陳述他時常因為聽到照片中的人已在海嘯中過世而感到傷心與無能為力,但仍表示「能歸還這些失落的回憶,讓我們感覺更堅強。」
◾️ 科技成就溫暖的支撐與後盾
自衛隊找到的照片越來越多,數量超過75萬張,使得居民要找到照片更加困難,一開始是用數字和字母排序,讓居民找實體的照片,後來不得不將照片數位化,並與網路公司@nifty 合作,將照片上傳至 @nifty 的雲端資料庫,並讓志工在照片上標註關鍵字,例如:婚宴、出遊、親子照...等。
隨著計劃的擴大與推進,開始使用人臉辨識技術,這個技術能依照長相追溯血緣,一位先生使用這個方法後找到了他爸爸與他兒子的合照,他說:「人家說要重建山元町要花很久的時間,我們都感到很傷心,但如果有了這些照片回去,我想他們肯定會開心一點。」
這個計畫已經變成日本其他受災地區的典範,有許多地區在災後也使用了同樣的方法讓居民能夠找回屬於他們的記憶,片尾志工負責人對著眾多志工說:「我們洗的照片,是能支撐他們度過難關的東西。」
◾️ 回到我們所深愛的城市─高雄
回到高雄,重大的災難也曾發生在 2014 年 8 月 1 日 (簡稱 81 氣爆),傷害毫無預警的發生在我們居住的城市當中,對氣爆地點的居民來說,入夜後的聲響都令人感到心驚,所幸仍有許多單位積極進入社區,從傷痛的自我揭露著手,以藝術治療的方式,讓居民從多次的單圖創作,到集體社區創作,都成功讓社區長者與居民,在身心靈方面更健康且更凝聚。( 詳情 https://goo.gl/tEWLsF)
每一段災難來臨時,或許我們無法挽救已造成的傷害,在治理上,除了追溯發生的原因,盡可能避免同樣的悲劇再度發生之外,在精神層面上,更重要的是活下來的人該如何度過這樣的苦難,我們看到日本以找回影像的方式,讓倖存者至少還留有對親人的回憶;而高雄則以社區再造的藝術治療方式,讓長者與居民能透由一次又一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凝聚與凝視,達到療癒的目的,進而促使他們勇敢堅定地往前走,回扣到過去我們曾說過的「#社區設計」─ 重要的是牽起人際網絡。
#大海嘯 #氣爆 #從社區設計重獲新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介紹 訪問行銷: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除非能建立經濟上的民主,否則不會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從社區設計重獲新生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building Japan🇯🇵️ Reborn Kaohsiung
從 #搶救回憶計畫 及 #藝術治療 看社區設計的可能
文/ 李雨蓁 Yu-Chen Li
今年11月,隨著特派員的腳步,來到了日本東北宮城縣沿海一帶,在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海岸線上,聽著船上的導覽,時光回到2011年的3月11日那場大地震, Discovery曾放映過《日本震災重建》系列紀錄片,片中紀錄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 ( 俗稱311大地震 ) 後,日本人如何面對及處理災後重建的系列紀錄片,〈重拾回憶〉是其中的一部,計畫地點在宮城縣山元町,由柴田邦臣教授發起整理在海嘯中被沖走的照片,試圖將照片歸還給當事人的「搶救回憶計畫」。
◾️ 被海嘯吞噬的山元町
山元町是位在日本宮城縣南部的一町,311 大地震的震央位於宮城縣牧鹿半島東南偏東約 130 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為 9 級強震,日本島之最強震度為 7 級,山元町的震度則為 6 級強震,看似輕微,但根據日本警察廳在 2012 年 3 月 11 日的數據顯示,地震本身造成 90 人罹難,而大多數的罹難者則死於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 ( 被淹身亡約 90.64%,14,308人;被掩埋約 4.23%,667 人 ),海嘯淹沒了宮城縣 372 平方公里,其中山元町有 38% 的面積遭到淹沒,許多房屋校舍被沖毀,700 多人喪生。
311 大地震至今已過了 5 年,但在山元町仍有許多地區仍在重建中,我將 google 衛星的山元町拼湊起來,地圖中可以看出沿岸仍是黃土居多,並附上在 maps 上網友提供的災後照讓大家瞭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 搶救人與人的情感連結
《搶救回憶計畫》是由 #柴田邦臣 教授 ( 東京社會情報學專家 ) 所發起的活動,在災後初期柴田帶著電腦進入災區想試著挹注力量於重建之上,他使用 google 衛星看到是一片荒蕪,但利用 google 街景時,居民的房子卻都還在,他發現居民都希望能將自己被沖毀的房子列印出來,於是他在想對災民來說「失去的究竟是甚麼?」並創立了此計畫在推特上尋求協助,攝影師 #高橋宗正 也因這樣的號召而加入計畫,負責將照片實體數位化,以延長保存期限,讓山元町的居民們能有更多時間找到屬於他們親人的照片。
許多志工從東京搭 6 個小時的車來到山元町的博物館加入搶救回憶的行列,他們試驗出一套清洗泡過海水及充滿汙泥照片的方法,一位在山元町開相館超過 30 年的攝影師,在清洗時意外洗到自己拍攝的一場婚禮,照片中的夫妻已經生了一對雙胞胎,雖然在海嘯中被沖毀了房舍,但幸好一家都安然無恙,「每一張照片都是無價之寶」他看著照片這樣說,這樣的無價之寶在影片的尾聲,攝影師高橋緩緩道出:「照片展現出人與人的關係,我們認識到照片捕捉到的是人與人的情感連結,找到照片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他們對家鄉的感情」。
另一個較吸引人注意的是「藍天小子」,這個名字是由清洗照片的志工們所取的綽號,因為照片中的男孩背景總是一片藍天,一天,男孩出現在博物館中,並與志工一起工作,原來男孩與父母搬到另一個城市就學,而他有一位妹妹不幸在海嘯中罹難,影片中紀錄了男孩與現在的朋友在公園玩時,朋友介紹他是「宮城縣來的,他家被海嘯沖走」時,他抿著嘴不吭聲,他的朋友們問他的父母:「如果妹妹還在現在會是幾歲呢?」這些看似平凡的話語,對當事人來說會是甚麼樣的心情或許他人很難體會,其中一位志工陳述他時常因為聽到照片中的人已在海嘯中過世而感到傷心與無能為力,但仍表示「能歸還這些失落的回憶,讓我們感覺更堅強。」
◾️ 科技成就溫暖的支撐與後盾
自衛隊找到的照片越來越多,數量超過75萬張,使得居民要找到照片更加困難,一開始是用數字和字母排序,讓居民找實體的照片,後來不得不將照片數位化,並與網路公司@nifty 合作,將照片上傳至 @nifty 的雲端資料庫,並讓志工在照片上標註關鍵字,例如:婚宴、出遊、親子照...等。
隨著計劃的擴大與推進,開始使用人臉辨識技術,這個技術能依照長相追溯血緣,一位先生使用這個方法後找到了他爸爸與他兒子的合照,他說:「人家說要重建山元町要花很久的時間,我們都感到很傷心,但如果有了這些照片回去,我想他們肯定會開心一點。」
這個計畫已經變成日本其他受災地區的典範,有許多地區在災後也使用了同樣的方法讓居民能夠找回屬於他們的記憶,片尾志工負責人對著眾多志工說:「我們洗的照片,是能支撐他們度過難關的東西。」
◾️ 回到我們所深愛的城市─高雄
回到高雄,重大的災難也曾發生在 2014 年 8 月 1 日 (簡稱 81 氣爆),傷害毫無預警的發生在我們居住的城市當中,對氣爆地點的居民來說,入夜後的聲響都令人感到心驚,所幸仍有許多單位積極進入社區,從傷痛的自我揭露著手,以藝術治療的方式,讓居民從多次的單圖創作,到集體社區創作,都成功讓社區長者與居民,在身心靈方面更健康且更凝聚。( 詳情 https://goo.gl/tEWLsF)
每一段災難來臨時,或許我們無法挽救已造成的傷害,在治理上,除了追溯發生的原因,盡可能避免同樣的悲劇再度發生之外,在精神層面上,更重要的是活下來的人該如何度過這樣的苦難,我們看到日本以找回影像的方式,讓倖存者至少還留有對親人的回憶;而高雄則以社區再造的藝術治療方式,讓長者與居民能透由一次又一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凝聚與凝視,達到療癒的目的,進而促使他們勇敢堅定地往前走,回扣到過去我們曾說過的「#社區設計」─ 重要的是牽起人際網絡。
#大海嘯 #氣爆 #從社區設計重獲新生
從社區設計重獲新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介紹
訪問行銷: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除非能建立經濟上的民主,否則不會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 土壤持續衰竭,已經摧毀了地球上1/3的可耕地;
▶ 1970年以來,將近2/3的脊椎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
▶ 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政治民主化,卻還沒有經濟民主化。
我們現有的經濟制度設計來自1%的菁英,為1%的人服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並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租金高漲、零工經濟當道、更多碳排放……不僅讓我們絕大多數人失望,而且還切實地在摧毀我們的星球。
但是,我們並非「別無選擇」——
共享經濟,再生經濟,影響力投資者,合作社,B型企業,S型企業,公益公司
……這些「世界上最棒的公司」,正在美國三十四洲、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興起。
★現有的體制源於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社會共識」
當今的經濟現實:投資者是老闆,員工是手下;公司是一個可以任意擁有和出售的東西;金融財富的增長是無限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資產負債表代表一切;勞動收入是一項需要削減的支出;人們貧窮是他們自己的錯。
我們可以想像一種不同的典範、一種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中:世界上只有一個系統,那就是地球。它的珍貴價值無法估量;成長是有極限的;公司是人類生活的系統,員工自然而然作為成員參與其中,擁有人性的尊嚴和基本權利,共同管理資產和追求共同的福祉;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機會,因此,長期被排除在外、被體制剝削的人,都應該獲得更多的幫助。
★從「榨取式經濟」邁向「民主式經濟」的轉變已經開始
榨取式經濟是一個由菁英階層打造,由1%的人擁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的經濟體制,為的是讓他們的財務利潤最大化。而在「民主式經濟」架構下成立的企業,是讓所有權從「最大化利潤」演化成「永續管理」的觀念。
「我們幫助在地社區創造財富,讓這些財富保存在當地並且分享給當地民眾。這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錨定機構」(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來推動,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在地勞工的資產所有權。我們透過政策制訂,讓現存的經濟制度在環境保護、金融財務和資產所有權等方面,能有大規模的變化。」
這些企業把「公共利益」和「分享所有權」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在尊重地球生態極限的同時,滿足所有地球公民的基本需要,並且在不分種族、性別、國籍的情況下,一同分享經濟的果實。
★公共利益優先/員工所有權制度:創造多數人的繁榮,而非少數人的利益
本書提出了一個對新世代全球經濟體制轉型相當獨到且大膽的提案,透過「民主式經濟的七個原則」:社群、包容、地方(保持當地財富)、好工作(將資本投入資本)、民主所有權、道德金融和可持續性,每個原則都以一個實際運作的成功案例來具體說明,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給想要徹底改變體制的人。如今世界各地都在仿效本書所提到的新經濟模式,使我們更加確信,這樣的設計,將會是未來企業的預設架構,也是民主所有權原則的典範。
這本希望之書,
寫給所有關心地球和人類文明的人,
面對未來的可能解答。
作者介紹:瑪喬麗‧凱莉 Marjorie Kelly
瑪喬麗‧凱莉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執行副會長,也是該組織的資深研究員。她是《商業道德》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曾為《哈佛商業評論》《執行長》《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和《舊金山紀事報》等刊物撰稿。作品有《資本的神聖權利》(此書被評為2001年十本最佳商業書籍之一)以及《擁有未來:正在興起的所有權革命》。
作者介紹:泰德‧霍華德 Ted Howard
泰德‧霍華德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會長。該組織是新型經濟模式的研究發展實驗室,致力於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也就是民主式經濟。在這個體系中,公共所有權和公共控制權將會創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會,也會強化生態永續性,最終促進繁榮的民主社會和社群生活。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221FEdpqok/hqdefault.jpg)
從社區設計重獲新生 在 [ 十年,我們的城市想像與冒險] 從社區設計出發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studio-L http://www.studio-l.org/☍ はじまりの美術館http://www.hajimari-ac.com/☍ 根室別院日の出カフェhttps://www.facebook.com/ikikata.lab/ ... ... <看更多>
從社區設計重獲新生 在 高雄好過日- #東北311大地震7週年#災後重建與社區設計文/ 李雨蓁 ... 的推薦與評價
進而促使他們勇敢堅定地往前走,回扣到過去我們曾 說過的「#社區設計」─ 重要的是牽起人際網絡。 #大海嘯 #氣爆 #從社區設計重獲新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