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城事系列 No.2 ▌高耀威/循環式社區設計及場域的力量
近年來,提到 #街區復興、#地方創生 等名詞,若想到台灣的成功經驗,都會想到台南的 #正興街,就是那個封街辦「辦公椅賽車」、辦社區報《#正興聞》的正興街。
這次眼底的聊聊城事系列 No.2 ,邀請正興街區的主要組織者高耀威,分享「循環式社區設計」的經驗。所謂的「#社區設計」是日本社造大師 #山崎亮 的創造的專有名詞,而高耀威將正興街的經驗融合社區設計的概念,創造出正興街的循環式社區設計。
「循環式」指的是,為了解決上一個階段的問題,所創造的解決方案,意外地成為下一個階段的社區能量;例如,為了解決社區違規停車的問題,投資街頭放送廣播頭,廣播車號讓車主感到羞恥而移車。
後來,街頭放送搖身一變成為展開空中廣播節目,節目邀請商家分享經驗、假日廣播傳情意,邀請越來越多的人來玩,玩出下一階段正興街徒步區的社區能量。
高耀威說,他的初衷是一個生活感的街道,若是街區問題一昧地責怪市政府而沒有解決方案,那街區則會持續地衰退。他和正興街的循環式社區設計,秉持著自主自嗨、自得其樂的態度,帶一點創意、一點反叛的方案,召喚鄰里自主能量的同時,不忘照顧參與者的心理健康。
文中同步放送高耀威分享台東長濱書店《 書粥 》、正興街《 五洞堂》的經驗;若有興趣看正興街成為「台南徒步天堂」的經驗,也歡迎參考文中附註之相關文章。
#正興街
#高耀威
#自主自嗨
#自得其樂
#熱鬧街區放送
#社區設計
#循環式社區設計
【眼底城事x聊聊城事系列】
眼底城事定期邀請各地的社區營造工作者、街區再生的組織者、或是場域中的生活家,分享各個場域的經營營造經驗,相關演講資訊請密切關注眼底城事粉絲專頁。本系列論壇由 觀止堂 贊助。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2/10/13647/?_thumbnail_id=13651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魚菜共生自學指南:從居家觀賞、自給自足、社區教育到工廠生產,建立綠色永續的現代耕養系統」介紹 專訪作者:吳瑞梹 (Paul Wu) 內容簡介: 必修原理,自學建構。一本書讀懂魚菜共生。 「一個建構完善的魚菜共生系統,幾乎不需要排放廢水,僅需補充因自然蒸發、水沫飛濺...
循環式社區設計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眼底城事聊聊城事 #系列演講 #第二場
▍高耀威 / 循環式社區設計及場域的力量 ▍
雙十連假的午後,外頭天氣暖和宜人,原擔心連假會讓聽講的人數減少,意外地,人數多於原本預估。而聽眾們專注的眼神,也讓講者高耀威足足講了兩個半小時。
什麼是 #循環式的社區設計 呢?高耀威說「為了解決眼前的環境問題,興起不間斷的改造行動」。這些行動,有些看起來很無釐頭(如街區放送頭或街頭籃球場)、有些是隨性興起的點子就成了一次次動人的活動(如舊市場的告別市集)、更多的是從解決問題出發的街區活動策劃(如減廢、街區人行空間爭取)。
為什麼要做這些呢?最終是希望可以「#找回到生活感」,高耀威這樣回答,「我認為重要的是,#大家應開始思考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做這些不是為了造神,而是從生活的地方出發,連結人,建構起想要的生活樣貌。」
最後,他提醒希望大家思考社區時多一些永續的思維,思考我們究竟是要加法還是減法?推動地方創生所欲活絡的基礎是以經濟為主還是以人為本?是解決了問題還是又重新製造了問題?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作者,不只是我們在述說故事,故事同時也在述說著我們。」聽好聽滿2.5小時演講,聽著那些有成有敗的社區擾動,在當中看見述說者與地方的故事,更多的是遇見了不同的生命。我們常常以為理想的生活總是在他方,周遭的一切如此庸碌,而或許眼前的生活就是那一片風景的所在。
錯過了演講沒關係,敬請期待眼底寫手的演講報導文章。#下次演講活動別再錯過囉
------------------------
本次講座感謝 觀止堂 贊助; 尚平.街頭攝影 Shang Chen 引薦資源。
循環式社區設計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眼底城事聊聊城事 #系列演講 #第二場
▍高耀威 / 循環式社區設計及場域的力量 ▍
雙十連假,眼底城事邀請到了台南正興國高耀威,分享他在台南正興街與台灣其他地方的經驗。讓我們先透過高耀威 2017年的文章,一睹當時推動正興街假日徒步區的歷程。
#演講資訊:
▍這次要聊什麼?
「社區設計到底是在製造問題,還是解決問題!」什麼是循環式的社區設計?如何運用閒置空間為街區創造多種可能性?
高耀威於2010年移居台南正興街,與鄰居一起組織「正興幫」,發行「正興聞」,之後又成立了「正興國」。強調保持著讓心開闊的高耀威,如何在街區與不同場域保持超展開的創造力?又如何保有靈活的玩心,將對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抱怨轉為行動,在街區閒置空間打造為「天台計畫」與「廢材遊戲場」。一幕幕的邊玩邊做的行動,當中的起心動念以及與人互動交陪的街區故事,這些談的不是發大財的績效,而是街區中人與人間溫度的積累。
眼底城事聊聊城事系列演講今年度演講以「另類空間行動力」為主題,邀請在台灣各地以行動耕耘地方的投入者。他們的實踐力,迥異於由上而下的都市規劃政策治理思維,亦不同傳統社區營造思考模式,但都深刻地與社區/街區互動。
▍時間:
2019年10月12日(六)14:00~16:30
▍地點:
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21號 (Anko西園美學會所,龍山寺捷運站2號出口步行約8分鐘)
▍報名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9170723481500437559
▍費用
線上報名120元(名額50位)
學生票20元(線上先付款120元,演講當日憑學生證退費100元)
僅開放10位現場報名入場,建議線上預先報名。若現場人數額滿為顧及講座品質,恕不再開放入場。
循環式社區設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魚菜共生自學指南:從居家觀賞、自給自足、社區教育到工廠生產,建立綠色永續的現代耕養系統」介紹
專訪作者:吳瑞梹 (Paul Wu)
內容簡介:
必修原理,自學建構。一本書讀懂魚菜共生。
「一個建構完善的魚菜共生系統,幾乎不需要排放廢水,僅需補充因自然蒸發、水沫飛濺等因素所造成的水分減少即可。」
利用魚與菜的共同養殖來達到環境友善、永續與良好收獲的技術,其實是一種古老的農法。人口過度增加,糧食需求上升而造成環境問題的今日,這類「耕養並施」的技術又重新受到重視。魚菜共生的實際施作規模可大可小,難度可高可低,端看施作者的目的和需求。然而,相關的先備知識一旦建立,對於系統運作的成功與否掌握程度便能大大提升,這本書就是要給讀者這些知識。
★誰需要這本書?
.我想要自行建立魚菜共生系統。
.我想要在家種菜、養魚,或透過動手施作系統與家人共同學習生態循環。
.我想要了解友善環境農法。
.我已建立魚菜共生系統,但想要學習更多背景知識。
.我喜愛水族或園藝,並想學習延伸技術。
「建立魚菜共生系統來進行生產,無不是為了藉由生產安全的食物,來改善自己與他人的身體健康,同時顧及環境的永續性。」
想學習魚菜共生技術的讀者,這本書將會是絕佳的啟蒙與打底,有興趣了解魚菜共生為何的讀者,也能從中得到正確的觀念以及其涉及的相關領域;喜愛水族、園藝,或是熱愛挑戰DIY的讀者,魚菜共生也是值得學習的延伸學科。本書作者吳瑞梹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專長為環境生態學、水產養殖等,因擔任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天空農場」的技術顧問,負責魚菜共生與水耕栽培等系統的設立、維護與推廣工作,而對魚菜共生系統展開深入研究。現代化魚菜共生系統,可以發展成桌上型療癒造景、家庭小菜園、社區示範農園,更可以是穩定生產漁產品及農產品以獲利的企業模式;無論規模如何,基礎觀念都是一樣的。從系統的運作概念、硬體認識、系統設計,以至於水質、魚的養殖、菜的種植,到規劃、管理,其中所有施作者該知道的生物、物理、化學常識,作者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一一講述,並佐以大量說明圖表、照片,書末更附實用專有名詞解釋,滿足讀者查閱、找延伸資料的需求。
作者簡介:吳瑞梹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學術專長為環境生態學、水產養殖、毒理學等,並曾先後任職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灣大學等單位。2013至2014年間,作者曾擔任台北花博公園天空農場的技術顧問,負責魚菜共生與水耕栽培等系統的設立、維護與推廣工作,近年並常受邀至各個機關學校團體講授相關課程,推廣無毒生產的觀念。著有《卵生鱂魚的飼育與賞析》、《坦干依喀湖的亮麗鯛》、《展示級鬥魚的魅力》等多本水族生物的相關書籍。

循環式社區設計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高房價、高房租是臺北年輕人最痛恨的事情,平均要不吃不喝16年,才買得起一間普通的房子。所以4年下來,我們不斷尋找土地進行規劃,興建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到年底預計有超過30處公宅基地同步在施工中。
我們努力,就是要讓年輕人在臺北市住得起有品質的居住環境。
過去,週邊的居民都不喜歡公宅,快變成「鄰避設施」,因此,我要求公宅要有設計感,要達到城市美學的目標;另外,也要帶動智慧建築產業發展,每一戶都有智慧電表、智慧水錶、智慧瓦斯表、智慧電網等高科技設備;同時,我們也導入循環經濟,建材採取可回收的材料,比過去更環保。
由「社區」帶動「社群」一直都是我的理念,所以我們會在公宅低樓層設置銀髮服務、幼兒托育場所,以及居民活動中心,讓周邊的里民共享完善的社福設施,讓公宅成為聯繫里民情感的大平台。
我相信居住是市民的基本權益,不論是公宅、包租代管、分級租金補貼措施,都是我們落實居住正義的一環。
未來,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大家不只住得起,還能有溫度的住在一起。
#我們的臺北藍圖
#teamKP
#改變成真持續發生
-
teamKP 粉絲專頁:https://facebook.com/teamKP.taipei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