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大勢所趨,掌握碳中和儲能商機!一次搞懂什麼是碳中和、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07/12/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
作者 姚 惠茹
聯合國在 1997 年 12 月通過京都議定書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從那之後,碳排量就逐漸成為評估環境成本的一項重要指標。2015 年 12 月,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在 2050~2100 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
什麼是碳中和呢?
碳中和是「從環境中消除的碳排超過所排放的碳」。通常透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來達到相對「零排放」。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50 個國家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超過 100 個國家在政策中提及,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
分析碳中和商機,首先要來了解主要碳排產業,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產業是電力產業,其碳排放量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高達四成,而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近幾年來雖然持續增加,也約略佔三成左右,如扣除水力發電、地熱發電等,以風電及太陽能為主的再生能源佔比又僅有一成,富邦證券表示,未來持續增加風電與太陽能發電仍將是主要的發展趨勢。
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超過二成,因此未來電動車取代內燃機汽車的趨勢,將會加快進行,另外包含製造業的工廠與建築業等佔全球碳排放量也達到二成,因此將被迫更新其生產設備,降低排放量,中國及其他第三世界等地區,必須要淘汰高汙染高排碳的產能,建置更具效能且符合環保碳排規範的產能取代,否則其出口將會被先進國家課以碳稅。
從前面分析主要碳排來源,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會成為近年來的重要產業發展趨勢,然而電動車雖然不排放 CO2,但若使用的電力是火力發電,則會增加發電廠的碳排量,因此電力來源由火力發電轉為再生能源,再使用電動車才能真正達到減碳的效果。
富邦證券表示,由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電都是屬於間歇性發電,受到日照時間與季節性風力強弱的影響,必須透過儲能系統,將再生能源發電做妥適的儲存應用,故儲能系統將在碳中和發展趨勢中,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
近年來光電、風電產業快速崛起,因綠能發電具間歇性特質,尚需儲能系統搭配,才能避免再生能源受到天氣因素的波動影響供電,確保長期供電穩定,儲能系統市場規模因此快速成長,2018年全球儲能系統放電量 5,971 百萬瓦時,預估至 2024 年,全球儲能系統規模年複合成長率超過七成。
富邦證券指出,現階段全球儲能系統主要可分為三大類,機械能儲能、電化學儲能(鋰離子電池)及化學儲能(燃料電池)三大類,其中以電化學儲能為目前的市場主流,而化學儲能為近年備受市場期待的另一種儲能系統。
鋰離子電池
目前全世界車廠所生產的電動車,其儲能電池的應用種類,以「鋰離子電池」為市場應用主流,而再生能源儲能系統方面,也大部分同樣採用「鋰離子電池」,作為協助電網進行電力調節的輔助設備,例如特斯拉在各地建置超級充電站,就會利用到鋰電池儲能系統。
鋰電池材料中以正極材料最為重要,一般都是以鋰合金氧化物所構成,也是常聽到的三元鋰電池就是以鎳鈷錳等三種材料組成正極的鋰電池,另外常聽到的磷酸鋰鐵,也是正極材料的一種。負極材料目前多以石墨為主,未來會往矽負極來發展電解質現階段都是液態(膠狀),目前業界正積極開發固態電解質的鋰電池,作為下一世代鋰電池的發展方向。
固態電池
鋰電池為「液態電池」,其電解液為膠狀電解質,而液態電池性能容易受溫度高低影響,並有電解液外漏爆炸的風險,當前普遍使用的有機電解液存在爆炸等安全隱憂,已成為限制鋰離子電池發展的瓶頸,而固態電解質的重量較輕,只有液態鋰電池的一半、充電速度比鋰離子電池快,只要 10~15 分鐘,而且沒有腐蝕性的問題,壽命較長。
目前日本豐田、南韓三星、中國寧德時代、美國的 Quantum Scape(QS),德國的 Solid Power 與台灣輝能等公司業已開啟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目前預估最快 2023~2025 年間,有可能量產車用固態電池。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為一種將燃料(通常是氫氣)與氧化劑產生的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轉換成電能的儲能系統,通常又稱為氫能源,利用氫燃料的氧化作用,產生電力,沒有排碳,只有排水,若是將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的電力來產製氫氣,產製後的氫氣可做為燃料電池的燃料來源。
藉由氫能載體整合各式再生能源,能平衡各類再生能源供電缺口或不穩定。富邦證券表示,現階段包含美國、日本、南韓、歐盟、澳洲及中國都積極發展燃料電池,企業界與日韓車廠也都努力開發各式產品應用。
富邦證券表示,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碳中和的目標年,降低碳排放量的碳中和商機,已經成為未來十年的重大商機,因此使用何種電池能達到安全又具效能的綠能發電儲能系統,將會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也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1/07/12/carbon-neutral/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那個誰SOMEone【新奇科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戴森球或是軌道電梯只能擷取太陽能 而#核融合 反應爐則能在你家裡種一顆太陽 這次影片主要講的,是電漿拘束核融合反應爐 戴森球?用巨大的空心球體包覆整個太陽 https://youtu.be/tcLa_H9kcBM 地熱導線與軌道電梯? 石磨烯可以怎麼改變地熱發電與太空太陽能 https://yo...
德國 地熱發電 在 MenClu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把稀土】德國國內可能發現全球最大鋰礦解決德國汽車業對稀土資源依賴
德國今日宣布係萊茵河下方發現一個大型鋰礦脈,長達 300 公里,寬約 40 公里估計蘊藏量足夠提供生產 4 億架電動車鋰離子電池,幾乎係目前全球最大鋰礦之一。可望完全解決德國汽車業對於稀土資源的依賴。不過事事環保的德國人要使用稀土資源必先要解決環境影響問題,追尋低污染而且碳中和的挖礦方式,包括運用地熱發電等方式來生產鋰礦,如果德國人最終成功可以又環保又得到稀土鋰,咁其他國家肯定相當「眼紅」。
德國 地熱發電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首座離岸風場十月份已經完工進行試運轉,第二座離岸風場已經開工,2020年底拼第四座離岸風場完工發電!台灣開始逐步進入離岸風電開發、發電高峰期!(10/29/2019 自由時報)
台灣第2座風場10/29開工,276MW規模的海能風電624億融資同步到位!(10/29/2019 自由時報)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國內首座風場海洋風電9日完成最後一支風機安裝,而第2座風場海能風電今也緊接宣布開工,且624億專案融資資金也已順利到位。而該風場也是台灣首次安裝8MW大型風機,落成後將取代海洋成為台灣最大離岸風場、年供台灣38萬戶家庭供電。
繼海洋風電9日完成最後一支風機安裝落成後,海能風電也宣布開工且資金到位。海能風電專案負責人Kimberly Cram表示,目前已與多家產業鏈簽署合約,包括台灣華城電機將提供所需的陸域電力系統,比利時商楊德諾則負責水下基礎建設和海底電纜,西門子歌美颯提供風機,台灣港務公司提供組裝碼頭。
海能也同步宣布624億專案融資資金到位,聯貸銀行團由20家國際與台灣金融機構組成。6家台灣金融機構包括台灣人壽、安泰、玉山、富邦、凱基、國泰世華;14家國際銀行則包括 澳盛、法巴、德國商業銀行、東方匯理、星展、匯豐、三井住友、渣打等。其中台灣金融機構參貸比例約達30%,亦即187億元。
海能也表示,銀行團高度參與融資案,證明該計畫及台灣離岸風能深具吸引力。麥格理綠投資集團全球負責人Mark Dooley也說,該集團參與海洋、海能與海鼎三個台灣離岸風電開發計畫,可提供最多2.5GW離岸風力,也顯示台灣正迅速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離岸風電市場。
海能風場籌備開發時間約2年,總裝置容量達276MW,位於苗栗外海,目標2021年完工。該風場共安裝47台西門子歌美颯之8MW風機,也是台灣首次安裝超過6MW的最新大型風機。
本月日商電業巨頭JERA取得海能風電49%股權,目前股權結構為原股東麥格理綠投資與上緯新能源各持有26%與25%股份;上緯投控今年出售上緯新能源95%持股給美國Stonepeak公司,將分階段認列,其中也包括海能股權。
雙十賀禮,台灣首座商業電廠等級128MW規模離岸風場10/09正式完工!(10/10/2019 自由時報)
海洋風電併網後估年發電量4.8億度 可供12.8萬戶家庭用電
〔記者黃佩君、張慧雯/台北報導〕國內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I)歷經五個多月施工,昨在國慶日前完成第二階段二十支風機安裝,象徵台灣再生能源前進一大步。
海能風電本月開工 日電業巨頭JERA參股
海洋風電表示,完成安裝的風機將逐支送電測試,預計十一月正式發電、年底前取得電業執照;第二座風場的海能風電(Formosa II)緊接著在本月開工,日本電業巨頭JERA昨宣布參股四十九%,落成後將取代海洋風電成為台灣最大離岸風場,年供三十八萬戶家庭供電。
作為台灣首個離岸風場,也是經濟部離岸風電示範階段的成果,海洋風電裝置容量達一二八MW、共有二十二支西門子歌美颯六MW風機;併網後預估年發電量四.八億度,可供應約十二.八萬戶家庭用電。目前海洋風電股東包括持股三十五%的丹麥沃旭、二十五%的澳洲麥格理資本、三十二.五%的日商JERA,及七.五%的上緯投控。
在海洋風電完工後,第二座風場海能也將於本月動工,昨同步宣布台日合作;JERA去年十二月獲海洋風電三十二.五%股權,昨再宣布參股海能四十九%,成單一最大股東。
海能風電位於苗栗外海,裝置容量三七六MW,將安裝四十七部八MW風機,目前已預備進入施工階段,目標二○二一年完工。
JERA取得四十九%股權後,海能風電原股東麥格理與上緯新能源,仍各持有二十六%與二十五%股份。麥格理資本昨表示,與上緯新能源將合計保留海能風電五十一%股權直到商轉;上緯投控今年出售上緯新能源九十五%持股給美國Stonepeak公司,將分階段認列,其中也包括海能二十五%股權。
市場人士說,JERA持續關注台灣離岸風力政策進展,之前選定投資進度最快的海洋風電,顯示其偏好穩健作風,這次再投資海能風電,也顯示台灣風場在建設階段條件成熟後,仍有投資者搶進的潛力。
首座風場十月份完工,明(2020)年底拚達成第4座離岸風場完工發電,離岸風電裝機規模達976MW!(10/06/2019 自由時報)
〔記者林菁樺/苗栗報導〕國內首座風場將完工,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前往苗栗竹南外海勘查總裝置容量達128MW的海洋示範風場。海洋風場的發起人上緯新能源表示,海洋風場預計本月12日裝機完成(工程進展順利,已提前在10/09裝機完成)、下月可全數併網發電,力拚年底前拿到電業執照正式商轉,預估每年發電量達4.8億度,可供12.8萬戶家庭1年用電。
本月將有22支離岸風機在台灣海峽運轉,上緯新能源總經理林雍堯提到,經濟部最早在2017年先試蓋2支小風機是有意義的選擇。他表示,外界憂心台灣風機無法抵抗颱風,但台灣最早的2支風機已經歷2至3個颱風考驗,都沒有問題。
至於海洋風場風機的極限運轉能力更是達到每秒70公尺,相當於可抵抗強颱,不過,林雍堯說,基於風險考量,遇到颱風仍會將風機降載或停機。
經濟部推動離岸風電首階段為示範風場,海洋風場本月率先完工後,同屬示範的台電一期預計明年底完成、裝置容量110MW,年發4.1億度電。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說明,計入遴選階段同樣於明年商轉的海能、允能風場,合計4座風場明年可設置976MW,相較最早規劃的520MW目標大幅超前。
曾文生表示,再生能源發展要視為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如蘋概供應鏈被客戶要求,需使用綠電生產產品,經濟部從過去解釋綠電對台灣有正面挹注外,接下來就是留意綠電推展速度,而目前風場建置均按部就班,對於2025年離岸風電年發200億度電的目標深具信心。
曾文生也重申,說台灣缺電是老調重彈,以台電在台中新燃氣機組的環評承諾來看,4部燃煤可轉為備用,就代表平時可以不用全部發電,台灣的裝置容量絕對足夠。
★★ 延伸閱讀:
應付5年來最大沙塵暴,台電三大燃煤電廠今天只發一半電量。
再次證明:台灣不缺電!別聽特定能源利益團體的代言者胡說八道老是把缺電限電掛在嘴上恐嚇要脅台灣社會大眾!
因應入秋首波沙塵暴今日(30日)報到,台電北中南三大燃煤電廠台中、興達、協和擴大降載,廠內超過一半機組容量未運轉,合計降載量483萬瓩(483萬瓩=4.83GW的發電量,相形之下,目前台電核二、核三廠四部運轉中的機組加起來總共也只有3.872GW的發電量)。能如此做是因為今年供電餘裕度大,缺少發電量台電以燃氣機組補上,使的今日備轉容量率仍有12%以上。
目前台灣的各種再生能源發電,不論是太陽能光電、離岸風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與地熱發電都在持續的明顯提升當中,裝置容量擴大的同時,發電量也隨之大幅增加,今年夏秋時節,光是太陽能光電在用電尖峰時段的發電量,就可以達到兩座反應爐的發電量了,按照目前的發展進度,到明年此時,台灣各種再生能源在用電尖峰時段的發電量還會比目前再增加將近兩個反應爐的發電量。
台灣並不會真正缺電,台灣需要的是更大量的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發電組合,以及能夠符合彈性調度、即時反應需求的新世代智慧型電力系統,而目前無論是台電或是民營電力業者都積極的朝向這個世界能源轉型大趨勢邁進中。
大家應該對於台灣的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發電以及電網、電力調度智慧化、現代化的推動更加的有信心,也更加的支持!
應付沙塵暴 台電三大燃煤電廠今減發一半電!(10/30/2019 中國時報)
(王玉樹 報導)因應入秋首波沙塵暴今日(30日)報到,台電北中南三大燃煤電廠台中、興達、協和擴大降載,廠內超過一半機組容量未運轉,合計降載量483萬瓩。能如此做是因為今年供電餘裕度大,缺少發電量台電以燃氣機組補上,使的今日備轉容量率仍有12%以上。
由於環保署預告來襲的沙塵暴為五年來相對嚴重的一波,因此台電除了原來配合執行的友善降載,進一步擴大降載幅度。台中電廠全廠10部機多停3部,合計5部機未運轉,總降載量275萬瓩最多。興達全廠4部停2部,未停的也降載30%。協和全廠4部機2部機本就受環保限制未運轉,另2部機則降載達70%,合計三大電廠降了483萬瓩,少發一半以上的電。
為維持供電備轉,台電動用大量燃氣機組,以氣代媒。台電表示,目前進入枯水季,水力發電較難以救援,還是得靠天然氣。預估明日沙塵暴持續,台電三大燃煤電廠將持續停機與降載一半。
台電強調,今年進入空污季以來持續擴大降載,上月中推出環保停機新制,火力電廠降載成果已減發超過9億度電,是去年9月的5.5倍。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961158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23824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22891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030004040-260410
♡
德國 地熱發電 在 那個誰SOMEone【新奇科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戴森球或是軌道電梯只能擷取太陽能
而#核融合 反應爐則能在你家裡種一顆太陽
這次影片主要講的,是電漿拘束核融合反應爐
戴森球?用巨大的空心球體包覆整個太陽
https://youtu.be/tcLa_H9kcBM
地熱導線與軌道電梯?
石磨烯可以怎麼改變地熱發電與太空太陽能
https://youtu.be/nNk0KIYP8bg
ITER的托克馬克裝置是怎麼承受1億5000萬的溫度的?
超導體與超級電容器是怎麼成就了今日的核融合反應爐?
德國的仿星器Wendelstein 7-X相對於托克馬克反應爐
究竟有甚麼決定性的優勢呢?
其實我對於仿星器的描述不夠完整
除了對受控電漿的磁力線密度更高
還有其他因素使他更勝普通的托克馬克
可以看看這個影片瞭解更詳細的資料
https://youtu.be/vqmoFzbZYEM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hatguySOMEone/
【如欲轉載,標明那個誰SOMEone浮水印,並於說明欄中標示原片網址即可】
新奇科技FB討論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3245164333112/
#科技 #科幻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