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條直線教你認識從眾心理》
波蘭裔心理學家Solomon Asch在1951年進行了一項耐人尋味的實驗。實驗以小組形式進行,實驗內容是:要受試者選出在ABC 三條直線中,何者的長度與標準直線相同。這個看似簡單的實驗,竟然有三分一的人回答錯誤!原來,實驗的七人小組當中,有六位其實是假的受試者,他們被告知要刻意選擇錯誤的答案。而真的受試者則總是被安排在倒數第二個回答。結果,為數不少的受試者在群體壓力的影響下,作出不正確的判斷,證明了從眾(conformity)的現象。
從眾(conformity)是指個人或群體中的少數在想像或者真實存在的群體壓力下,放棄原有的態度,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意見,使自己與多數人的行為一致。從眾之所以成立,是因為當個體態度與群體不一致時,個體會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求得心理上平衡,增加安全感,人們便會刻意解除自身與群體間衝突。
集體力量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更遠大的目標,另一方面卻可能會形成群體壓力,妨礙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資料來源 :
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h16/16.2.4.html
💌 #心理學教室 科和為你帶來更多心理學小知識!
————————————————————
立即按檔案連結,下載Void,
為你提供免費的放空引導教學,放鬆減壓👇🏻
https://void.com.hk/download
想了解更多關於我們立即瀏覽👇🏻
https://void.com.hk
————————————————————
#Void #科和 #Voidhk #mentalhealth #psychology #HongKong #hkig #hk #hkiger#hkigers #love #陳棨豪 #精神健康 #香港 #減壓 #放空 #情緒 #發呆#情緒支援 #育兒 #教育心理學 #心理學 #實驗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下載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中無愛的人不可能無私地愛人。這樣的人處於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真空狀態。婚姻的美滿需要溫情與關愛滋潤,一個從未享有溫暖、關愛關係的人一旦結了婚,結果不言可喻。
從未內化關愛的人,往往以不成熟、自我安撫的方式尋求關係。一旦關係生變,他們不具備解決問題的內在關係裝備或能力,關係於是破裂。
所謂自我改善(讓人做得更好的程序),實際上是一種「關係」課題,不是一種「自我」課題。
取自《他人的力量》
***************************
我特別拿出這一篇來討論,是因為這一篇摘文的說法,剛好把版面上常見的說法,做了另一個層次的補充。
簡單來說,我對於作者說法的理解是,要「先愛自己」,得要讓我們先在某種愛的關係裡面學習才可以。這個關係至關重要,不能輕易跳過。
我贊同這樣的說法,我今天才剛跟青少年父母提到,我們對孩子的愛,目前也許孩子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我們給的愛,一方面讓孩子勇於追求自我,二方面等將來孩子需要用到的時候,我們以前跟孩子示範的,孩子才用得出來。
然而,在談先愛自己的時候,作者主要聚焦在關係本身談,我們版面上,則常拉開到身心靈的層面,擴大許多。
譬如說,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充足睡眠,這些是版面上常提到的事。這種愛自己,不需要先在愛的關係裡,就可以做得到。
再來,開始在自我對話上,學習跟自己講正面的話。甚至把這些話寫下來,每天默念,日久還是會有功效。
很多家長本身,也會在幾年的自我教育之後,慢慢改善跟孩子的關係,即使家長本身不滿意自己以前原生家庭裡的親子關係。當然,這樣的改善,是一點一滴開始建立起,從認知、情緒、行為等等不同層次,如此來來回回地練習。
如果我們有遇到好伴侶、好朋友、好老師,我們藉著良好的關係,成長改變會更快。
這麼說吧,我在版面上寫的留言,各位稍作修改,拿到現實生活中使用,就可以是一種愛人的方式。我較少有負面的語言,常有感恩與祝福,期望給人支持與肯定。
我跟各位朋友的關係,或深或淺,但各位長久觀察我,我長久跟各位朋友相處,我們也可以有一種穩定的信任關係。這關係就可以拿來生活中用,複製到其他關係,最好是根據不同的狀況去調整過,會比較好。
我還是會提醒各位朋友「先愛自己」,因為我討論的層次比較廣泛,也好做、能實行,有實徵基礎。所以不管是我跟各位的關係,或各位在宗教信仰裡面,跟神佛上帝的關係,即使不見得是一般性的人際互動,就算是單純當作一種資訊取得好了,都不會真的沒有幫助。
像是我們之前也許不知道怎麼愛,但我們能愛狗朋友、貓朋友,我們也都在關係裡練習。祝福您,就算愛的對象不是「人」,我們依舊有滿滿的愛在心底!
***************************
改變頻道
【文/ 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
我們小時候不能選擇自己置身於什麼樣的關係,也不能選擇讓誰的聲音在我們腦海中反覆播放。但隨著我們逐漸成熟、發現自己可能走到極限時,我們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關係、想內化的聲音,讓我們走得更遠、爬得更高。所幸,神經學研究證明我們可以真真正正地重焊我們的腦。只因為腦裏有聲音讓你意氣消沉,不表示你不能將它打掉、灌進新的聲音。腦的軟體可以下載、更新,不過就像你的手機一樣,它需要與一個好的網路連線,這個網路要有無盡的數據,而且沒有病毒。
最讓我難以忍受的是,儘管內化是一切成長的根本,幾十年來,許多(並非全部)很熱門、甚至專業化了的心理學科研方法與技術,竟對內化隻字不提。試想一想以下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
‧ 改變你的思考,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 你若不能先愛你自己,又怎能愛其他人!
‧ 找出「內在力」
‧ 用正面的「自言自語」克服恐懼
‧ 正面思考是成功之鑰
‧ 你有力量!
問題是,所有這些標語口號都忘了「R」(關係〔relationship〕)的力量。但所有的研究都認定「R」是「G」(成長〔growth〕)的關鍵。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些心理學方法確實各有真理。舉例來說,我們知道內心的毀滅性「自言自語」能讓我們痛苦,能在人生每一領域侷限我們的表現,必須用正面自言自語加以取代才行。我們確實也有屬於我們個人的力量,本書前文討論的「主宰」或「自我效能」就是例證。但這些說法的問題在於,它們假定我們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這一切。就像我們可以像一種封閉式系統一樣自我改進,就像一切全靠我們自己的思考與選擇,就像儘管我們從未做過,只要我們做就能做到一樣。但這一切都是「就像」!最讓我冒火的口號是「你若不能先愛你自己,又怎能愛其他人」。當你的車子油料將盡時,你得開進加油站加油,不能憑自己空想變出汽油。
歸根結柢,這又得談到我在本書第一章討論過的從失敗中求成長。除非我們獲得其他人照顧與關愛,就算我們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我們發展不出關愛他人、與他人結合的能力。這是「他人」的力量。若是少了那種讓關愛內化的關係,你不可能關愛他人。心中無愛的人不可能無私地愛人。這樣的人處於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真空狀態。婚姻的美滿需要溫情與關愛滋潤,一個從未享有溫暖、關愛關係的人一旦結了婚,結果不言可喻。那行不通。只是要他們「先愛你自己」也行不通。
從未內化關愛的人,往往以不成熟、自我安撫的方式尋求關係。一旦關係生變,他們不具備解決問題的內在關係裝備或能力,關係於是破裂。在那一刻,當他們掙扎著想讓關係運作時,要他們「先愛自己再說」不僅幫不上忙,而且錯得離譜。一旦關係失敗,他們必須向他人求助,由他人支持、關愛他們,教他們如何愛人,像父母對子女一樣監護他們。他人得施予他們一些東西,讓他們可以有所施予。愛的開端不是自我。愛的開端是接受愛、得到愛、內化愛,然後才能將愛轉給他人。
且聽我說,我的論點是這樣的。一開始,建立深度聯繫的能力來自我們身外;之後我們透過好的聯繫、模式,運用神經、生理、心理等系統加以內化。一旦一種外來安撫系統內化,我們也學會如何安撫、規範我們的情緒。當他人督促我們、讓我們超越我們自以為的極限時,我們學會如何挑戰自己,學會如何自我超越。有了他人對我們的監督,我們才會自我監督,才懂得如何以不同方式思考,才懂得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想做到以上這一切,我們需要裝備,而這些裝備的電路、模式以及其他零組件,在一開始的內化主要來自外界。
這是最好的訓練與績效提升課程的基本因子。所謂自我改善(讓人做得更好的程序),實際上是一種「關係」課題,不是一種「自我」課題。
在任何掌握或學習過程中,我們都需要他人幫我們伸展,幫我們一小步、一小步循序漸進邁向目標。……
.
以上文字取自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博客來獨家書衣海報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下載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中無愛的人不可能無私地愛人。這樣的人處於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真空狀態。婚姻的美滿需要溫情與關愛滋潤,一個從未享有溫暖、關愛關係的人一旦結了婚,結果不言可喻。
從未內化關愛的人,往往以不成熟、自我安撫的方式尋求關係。一旦關係生變,他們不具備解決問題的內在關係裝備或能力,關係於是破裂。
所謂自我改善(讓人做得更好的程序),實際上是一種「關係」課題,不是一種「自我」課題。
取自《他人的力量》
***************************
我特別拿出這一篇來討論,是因為這一篇摘文的說法,剛好把版面上常見的說法,做了另一個層次的補充。
簡單來說,我對於作者說法的理解是,要「先愛自己」,得要讓我們先在某種愛的關係裡面學習才可以。這個關係至關重要,不能輕易跳過。
我贊同這樣的說法,我今天才剛跟青少年父母提到,我們對孩子的愛,目前也許孩子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我們給的愛,一方面讓孩子勇於追求自我,二方面等將來孩子需要用到的時候,我們以前跟孩子示範的,孩子才用得出來。
然而,在談先愛自己的時候,作者主要聚焦在關係本身談,我們版面上,則常拉開到身心靈的層面,擴大許多。
譬如說,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充足睡眠,這些是版面上常提到的事。這種愛自己,不需要先在愛的關係裡,就可以做得到。
再來,開始在自我對話上,學習跟自己講正面的話。甚至把這些話寫下來,每天默念,日久還是會有功效。
很多家長本身,也會在幾年的自我教育之後,慢慢改善跟孩子的關係,即使家長本身不滿意自己以前原生家庭裡的親子關係。當然,這樣的改善,是一點一滴開始建立起,從認知、情緒、行為等等不同層次,如此來來回回地練習。
如果我們有遇到好伴侶、好朋友、好老師,我們藉著良好的關係,成長改變會更快。
這麼說吧,我在版面上寫的留言,各位稍作修改,拿到現實生活中使用,就可以是一種愛人的方式。我較少有負面的語言,常有感恩與祝福,期望給人支持與肯定。
我跟各位朋友的關係,或深或淺,但各位長久觀察我,我長久跟各位朋友相處,我們也可以有一種穩定的信任關係。這關係就可以拿來生活中用,複製到其他關係,最好是根據不同的狀況去調整過,會比較好。
我還是會提醒各位朋友「先愛自己」,因為我討論的層次比較廣泛,也好做、能實行,有實徵基礎。所以不管是我跟各位的關係,或各位在宗教信仰裡面,跟神佛上帝的關係,即使不見得是一般性的人際互動,就算是單純當作一種資訊取得好了,都不會真的沒有幫助。
像是我們之前也許不知道怎麼愛,但我們能愛狗朋友、貓朋友,我們也都在關係裡練習。祝福您,就算愛的對象不是「人」,我們依舊有滿滿的愛在心底!
***************************
改變頻道
【文/ 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
我們小時候不能選擇自己置身於什麼樣的關係,也不能選擇讓誰的聲音在我們腦海中反覆播放。但隨著我們逐漸成熟、發現自己可能走到極限時,我們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關係、想內化的聲音,讓我們走得更遠、爬得更高。所幸,神經學研究證明我們可以真真正正地重焊我們的腦。只因為腦裏有聲音讓你意氣消沉,不表示你不能將它打掉、灌進新的聲音。腦的軟體可以下載、更新,不過就像你的手機一樣,它需要與一個好的網路連線,這個網路要有無盡的數據,而且沒有病毒。
最讓我難以忍受的是,儘管內化是一切成長的根本,幾十年來,許多(並非全部)很熱門、甚至專業化了的心理學科研方法與技術,竟對內化隻字不提。試想一想以下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
‧ 改變你的思考,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 你若不能先愛你自己,又怎能愛其他人!
‧ 找出「內在力」
‧ 用正面的「自言自語」克服恐懼
‧ 正面思考是成功之鑰
‧ 你有力量!
問題是,所有這些標語口號都忘了「R」(關係〔relationship〕)的力量。但所有的研究都認定「R」是「G」(成長〔growth〕)的關鍵。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些心理學方法確實各有真理。舉例來說,我們知道內心的毀滅性「自言自語」能讓我們痛苦,能在人生每一領域侷限我們的表現,必須用正面自言自語加以取代才行。我們確實也有屬於我們個人的力量,本書前文討論的「主宰」或「自我效能」就是例證。但這些說法的問題在於,它們假定我們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這一切。就像我們可以像一種封閉式系統一樣自我改進,就像一切全靠我們自己的思考與選擇,就像儘管我們從未做過,只要我們做就能做到一樣。但這一切都是「就像」!最讓我冒火的口號是「你若不能先愛你自己,又怎能愛其他人」。當你的車子油料將盡時,你得開進加油站加油,不能憑自己空想變出汽油。
歸根結柢,這又得談到我在本書第一章討論過的從失敗中求成長。除非我們獲得其他人照顧與關愛,就算我們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我們發展不出關愛他人、與他人結合的能力。這是「他人」的力量。若是少了那種讓關愛內化的關係,你不可能關愛他人。心中無愛的人不可能無私地愛人。這樣的人處於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真空狀態。婚姻的美滿需要溫情與關愛滋潤,一個從未享有溫暖、關愛關係的人一旦結了婚,結果不言可喻。那行不通。只是要他們「先愛你自己」也行不通。
從未內化關愛的人,往往以不成熟、自我安撫的方式尋求關係。一旦關係生變,他們不具備解決問題的內在關係裝備或能力,關係於是破裂。在那一刻,當他們掙扎著想讓關係運作時,要他們「先愛自己再說」不僅幫不上忙,而且錯得離譜。一旦關係失敗,他們必須向他人求助,由他人支持、關愛他們,教他們如何愛人,像父母對子女一樣監護他們。他人得施予他們一些東西,讓他們可以有所施予。愛的開端不是自我。愛的開端是接受愛、得到愛、內化愛,然後才能將愛轉給他人。
且聽我說,我的論點是這樣的。一開始,建立深度聯繫的能力來自我們身外;之後我們透過好的聯繫、模式,運用神經、生理、心理等系統加以內化。一旦一種外來安撫系統內化,我們也學會如何安撫、規範我們的情緒。當他人督促我們、讓我們超越我們自以為的極限時,我們學會如何挑戰自己,學會如何自我超越。有了他人對我們的監督,我們才會自我監督,才懂得如何以不同方式思考,才懂得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想做到以上這一切,我們需要裝備,而這些裝備的電路、模式以及其他零組件,在一開始的內化主要來自外界。
這是最好的訓練與績效提升課程的基本因子。所謂自我改善(讓人做得更好的程序),實際上是一種「關係」課題,不是一種「自我」課題。
在任何掌握或學習過程中,我們都需要他人幫我們伸展,幫我們一小步、一小步循序漸進邁向目標。……
.
以上文字取自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博客來獨家書衣海報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