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心理治療是這麼一回事呀~
【我需要心理治療/諮商嗎?】 #三大問題解析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經常會有人到診所/諮商所,甚至打電話詢問這個問題「我需要諮商嗎?」。而這個問題,問一百個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會有超過一百種的答案。這一百多種可能都是對的,也可能沒有任何一個能貼合你的感受。會問這個問題的,通常還會伴隨其他的疑問,「怎麼樣的人可以去做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跟諮商到底是什麼?」「我應該看健保門診還是心理諮商好?」上述這些問題,我會試著在接下來的文字中給出我的答案。
「我需要諮商嗎?」
「怎麼樣的人可以去做心理諮商?」
「我去做治療是不是表示我有病?!」
首先,當你腦海中浮現「我需要諮商/心理治療嗎?」這個疑問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無論你最後有沒有選擇去做心理治療/諮商,表示你都意識到了生命中有一些自己無法立即處理的議題,或是難以消解的情緒,這些問題,往往也都不是一次的諮詢就會好的,而需要數次以上的共同合作(我們會說心理治療是一種共同合作的過程)。
即便是這樣,不同的人來到我的面前,我也可能給出不一樣的回答,有時我會先問對方,是什麼事情讓他浮現了「我可能需要諮商」這個念頭呢?得到的答案也有千百種,「我家人覺得受不了我了,希望我來。」、「我最近失眠。」、「情緒已經感覺不太行了。」、「朋友建議我來。」、「工作快撐不下去了。」、「我想了解我的前世今生」(!)、「我家寵物過世了。」、「懷孕之後覺得很擔憂。」,各種答案最後再往下問,基本上都會指向類似的方向,生活中有些地方不太對勁了,過去可能生活也有些令人煩躁或覺得糟糕的地方,但現在可能加劇了,或出現了新的問題,又或是其他人對你產生了新的行為或反應,而這個變化,也可能不是外在的變化,而是內在好像出現了什麼變化,讓你對於一如往常的環境跟人際,無法出現過去那樣如常的反應,你感受到難受,或是疑惑。
任何人,都可以做心理治療,只要你感受到你有需要,不一定需要醫師下一個診斷說你有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真的不需要!任何人只要有想要解決的困擾,只要覺得哪裡怪怪的,都可以來。其實心理師們自己也會尋求心理治療,有些是處理自己的議題跟困擾,即便沒有很緊急的議題,也經常會作為一種「自我成長」跟自我探索。
「心理治療在做什麼?我需要做什麼?」
心理治療跟身體疾病的醫療不一樣,身體疾病的醫療,即便你不是自願被醫治的,但可能被推上手術台,被逼著打針吃藥,身體還是會自然產生反映。如果你打從心裡認定自己並不需要去做心理治療/諮商,其實不見得需要勉強自己去。
就像一開頭說的,心理治療不只是醫療行為,更多時候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心理師與眼前的你一起探索你想探索的議題,陪你一同面對對你來說很難以面對的傷痛,在治療過程中給予你安定包容的感受,有時也會真誠的反映你的矛盾,當然也會有很多的時間傾聽你的感受與想法。在這樣的心理治療關係中,缺一不可,缺乏你的參與,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就不存在。
個案確實需要心理師的幫助,心理師也會需要個案提供許多素材,做一些嘗試,有些心理師會問你最近發生的事情,有些會問生命史,問你的家庭狀況,有的會問你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有的會問你小時候的故事,有的會問你的身體感覺或是情緒,有的,會出回家作業讓你回去執行。
還有一件在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事情是,當心理師能給出一個安全的空間時,會需要眼前的你真實的回應,即便是心理師,也不可能講的每句話都貼合你心,有些推論,猜測,分析,或者是回應,都可能讓你的心裡又產生了許多的想法,而這些無論對你來說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事,這些可以討論的素材都是治療中珍貴的寶藏,無論是過程中的不安、慾望、怨恨、悲傷、懷疑,甚至是對治療師的生氣都是。
為什麼討論這些事情/素材是重要的?所有在治療室裡面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你在治療室以外的人際相處,通常不會有機會慢下來去注意現場兩人之間的互動「發生了什麼事」,就算你想慢下來看,對方不見得能跟你同步,人際互動當中有多少的理解與誤解,有多少重複了過去良好的人際經驗,有多少重複了過去挫敗的人際經驗,當人陷入就有的循環時,往往會不自覺。這些,都有機會在治療室慢下來,讓你可以知道自己怎麼了,現在正在什麼情況,也可以重新選擇可以怎麼樣繼續你的人生,所以說,這些都是心理治療中重要的事情,也是會發生的事情。
「我應該看健保門診還是心理諮商好?」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就更因人/因地而異了,除了考量交通方便性、費用預算、之外,還有遇到的醫師/心理師是否適合你,這些都是考量的重點。
首先,可以暫時分成三大類,(1)醫院與診所的健保/自費門診 (2)醫院的健保心理治療 (3)診所的自費心理治療。
先從「醫院與診所的門診」開始講起,通常都有健保/自費的門診,健保門診方面,通常以醫師為主,有些醫院會有心理師的自費門診,隨掛隨看,但並不普遍。在醫師看診的健保門診中,許多醫師一樣會傾聽你的困擾,了解你遇到的困難跟問題,但一方面門診時間有限,再加上有些醫師門診大排長龍,或許一個人想談到十幾分鐘都很困難。無論是醫院還是診所,僅有很少數的醫師會限制門診人數,或是堅持採預約制,才能有相對寬裕的時間跟病人會談。
另一方面,無論是醫院還是診所,醫師們當然都會運用這短暫又精華的時間給予心理治療或心理支持,但相對於心理治療(諮商)「多數門診醫師會更著重於病情的評估跟診斷」。若有藥物需求的個案,醫師通常也會開出相應的精神科藥物,無論失眠、焦慮、憂鬱、幻覺等等。另外,醫院還有一個功能是,可以提供緊急個案的住院安排,但這不在本次詳談的範圍,因此簡單提過。
醫院通常也會提供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只要給付該醫療機構所訂定的健保費用即可,費用絕對比自費心理治療低。但在醫院中,心理師除了心理治療業務之外,通常都還包含了心理衡鑑與各式大大小小的醫院行政事務工作,因此有些醫院會因為人力問題,在心理治療這部分會有次數或頻率上的限制,時間方面一次大約50分鐘,但可能治療次數的上限是6次或8次,頻率方面,有的可以約一周一次,有的可能沒辦法,主要還是以醫院正常上下班時段為主,就我的了解,只有很少數醫院有平日晚上及假日時段。待排時間普遍也會比一般的診所還要久,待排時間可能一周到三個月都有,比較不適合想要馬上做諮商的個案。
有很多功力深厚且用心的心理師持續在醫院提供健保的心理治療,如果有經濟上的考量,時間上又搭配得上醫院提供的健保資源,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診所的自費心理治療,有醫師提供的治療,也有心理師提供的治療,就形式上來說,一樣是一次50~60分鐘,有些時間會比較長,例如有些診所的初次會談是90分鐘,或是伴侶或家族的會談時間也有可能是高於60分鐘的安排。
從形式上來看,確實診所與醫院的健保心理治療差異不大,但在時間跟頻率的安排上,以及針對特定議題專長的治療師的選擇上,診所方面相對有更多的選擇與彈性,待排方面通常也會比較快速就排到了,目前就我的了解,除了特定兒童治療的熱門診所需要等比較久之外,通常一般成人的心理治療都能夠在一到兩周之內排到。
跟醫院相比,診所的心理師業務「通常」相對單純,有相當高比例的心理師主力就是做心理治療,因此在次數跟後續的時間安排上通常能夠比較穩定,更適合進行長期穩定的心理治療安排。費用則依不同診所及治療師會有不同定價。
除了醫院跟診所之外,有沒有其他心理治療的資源跟管道呢?在校學生可以多利用校內的輔導室或諮商中心,雖然會有寒暑假的問題,也不見得能每周排到,但對於有經濟壓力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除此之外,各縣市也有心理衛生中心,或是社區心理諮商中心,還有一些公立或私立的社區機構都可能有提供,這些網路上都能查詢到很多相關資料。
至於「治療需要做幾次的?」這個問題,你可以有一些想像跟期待,但我相信等你進入治療室之後,你的治療師會針對你的想法,跟你做進一步的討論。
#治療到底是什麼
#我需要做治療嗎
#是不是我去治療就是承認有病
#生命困境不是一種病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更多資訊//
▎月球上的心理師部落格
http://psychologistmoon.pixnet.net/blog
▎月球上的心理師粉絲專頁
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Moon/
▎月球上的心理師IG
www.instagram.com/darkmoon.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作者粉絲頁: 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在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其實,你不一定要回家. 「其實,你不一定要回家,在過年的時候。」 K坐在治療室裡面,他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坐在這個沙發上,他也不知道能不能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