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星期一 絕對音樂】
「每個人都有很艱難的歲月。
但是大多數時候,那些艱難的歲月最後會變成整個生命中最精彩的日子,
如果你挺過來的話。」
SO~~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掙錢,好好花錢。
不為不值得的人生氣,不為不值得的事失眠。
既然活著就好好活著,每分鐘都為自己活著。
努力做個開心的人吧,開心到別人看到你也會變得開心。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因為在乎,所以要設界線!3個面對「老後」的解方,讓子女父母都能快樂活》
對許多成年人來說,獨處有助於創造力和自我恢復,讓人得以調整心緒和靜下來思考,但對於子女經常不在身邊的銀髮族,或是獨身、已失去配偶的年長者而言,大量的獨處時光,往往更突顯生活的寂寥與冷清。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台灣有超過4萬6000多名的獨居老人,其中有將近1/5患有老年憂鬱症。即使不是獨居,家中尚有看護或其他親屬陪伴,與兒女也保持聯繫,許多年長者仍經常覺得空虛寂寞覺得冷。
父母生病不適或需要陪同就醫時,通常子女都願意幫忙,但對於不時被要求回爸媽家拿食物、代購物品,或是修理家中器具、搬移傢俱……等,常不知如何回應,分不清父母是真的需要協助,還是因為不知如何驅遣寂寞或想引起注意而不斷找些事情給孩子做。
雖然獨居不一定會感到淒清或怏怏不樂,但因家人陪伴減少,而可能會自怨自艾或愈來愈自我封閉,其心理健康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注。太過保持距離,可能彼此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如何幫助較容易感到孤寂落寞,或是感到不安的年長父母調適情緒?面對較固執、難溝通或依賴子女的銀髮父母,如何緩減自己的壓力?以下提供個人的三點建議:
1.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
不少個案和友人告訴我,家中年邁父母的固執程度,實在令他們難以招架、身心俱疲。
「我跟父親說過起床下床時不要太急,最好先側身再慢慢坐起來,他不聽,結果閃到腰了。提醒他冬天出門要戴帽子,他說那樣不好看,堅持不戴。忍不住碎唸他太任性,唸完又很自責。」
也許沒辦法事事順應、滿足父母需要更多陪伴和照應的期待,但如果你愛他/她,不妨說出口讓他/她知道。
可能他/她的話題,總是圍繞身體的種種不適、擔心,或充滿對生活、親友、共同居住的家屬,甚至是對外籍看護的抱怨,但偶爾花些時間聆聽他們說話、不那麼容易不耐煩,以語言或非語言表達「他/她的存在對你來說很重要」,都能傳遞愛與溫暖,減輕孤寂感。
2. 適度設立界線,避免因關係緊密而被壓力擊垮
愈來愈多的銀髮族健康研究發現,經常與人互動活躍的年長者,活得較久、較開心,也較健康。
有些熟齡長者積極上課、追求靈性成長、參加社團和戶外活動,但也有不少照護者或家屬告訴我,他們想邀請家中長輩外出活動、多與人接觸,他們卻很抗拒,連市辦的日照中心或社區樂齡中心也不願意前往。
長輩較缺乏與外界連結的意願,究其因素,除了和本身人格特質有關──較害羞或不習慣麻煩他人,也常受到親子之間的鬆密程度(依附關係)影響。
雖然不少銀髮族願意學習3C產品的使用,藉由網路生活排遣些許寂寞,但內心仍渴望能多與自己的兒女或孫輩互動(尤其長期與配偶關係不佳者或單親、喪偶者)。
不只一次聽到個案說:「有時真的忙得不可開交,很難在週間的晚上回父母家,週休二日也想好好休息一下,但若拒絕了她/他,又會因為她/他的不悅反應心裡很糾結,覺得自己好像很不孝。即使沒說甚麼,我也會很有罪惡感。
也有不少中壯年子女經常得在上班時間接聽熟齡父母或看護的來電,長輩的過度關心、期待多一點相聚或不時溢於言表的哀怨與悲情,常令子女備感壓力和難以承接過多的負面情緒。
所以,即使是與至親家人,「適度設立界線」仍有其必要;若未拿捏好分際又不擅於運用資源,一旦長輩的身心健康狀況更加惡化,便可能因疲於照護而倒下。
適度拿捏分際,並不是情緒切割、冷漠無情,而是引導長輩培養新生活的適應能力,降低對子女精神上或生活上的依賴。
以個人例子來說,沒有其他兄弟姊妹的我,一直與獨居的母親保持良好連結;平時以line彼此關心,盡量每兩週一起吃頓飯或外出走走,讓她感受到並相信,當她遇到問題時我一定會在,並持續鼓勵原本習慣宅在家的母親有更多社會參與、對長照資源也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以便未來不時之需。
至親長輩內在的安全感和獨立性增加了,便不致那麼容易感到孤單和對未來憂懼。
3. 提升長輩生活意義感
許多熟齡長者雖然時感孤寂,也未失能或行動不便,卻不太願意參與社會活動,只喜歡待在家,除了對子女或家人較依賴,「在自己的家裡比較自在。」也是常常聽到的說法。
不敢踏出那一步,常是因為低自尊,覺得自己甚麼都不如人,或受到「人老了,沒甚麼用」的想法囿限,而對於外界的人事物失去興趣,較無活力,內在充滿強烈的失落感與空虛感,容易否定自己的價值。
子女們須體恤、同理他們不停在面對各種分離及不斷消逝的一切,也愈來愈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心靈舞臺充滿無奈、無助的獨白。除了不時受到死亡與未知恐懼的襲擾,也覺得自己似乎不再被需要。
存在治療大師Frankl在其經典作品《活出意義來》中提到,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瞭解自己為何而活,便能承受任何煎熬。哲學家尼采也說:「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樂齡生活專家們認為,「培育動植物」和「擔任志工」對於使熟齡長者增加人生意義感大有助益,可使熟齡長者瞭解自己存在的無可取代、仍有能力照顧其他事務,較容易為自己的存在負起責任和珍重自己。
也許周遭的一切都可能被剝奪,但心靈的自由和平靜卻誰也奪不走。
綜合以上,藉由生活中「愛的經驗」與「美感經驗」提昇生活意義感、增進內在的安全感,有助於使父母以更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較冷清的熟齡生活。
而子女也毋需將父母的快樂責任揹在自己身上,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感到被在乎」,和「與他們同在」。
即使有時心理壓力很大,還是可以試著不逃避或閃躲,量力而為,與時而不安、的長輩保持連結。
縱然每位長輩的獨立性不太一樣,若對他們內在的「存在空虛」及「時而無助時而驚恐」有更多的理解和看見,或許更能鼓勵熟齡摯愛不因身體的退化或需要他人協助而自我否定、沮喪,為生活創造新的意義和價值。
成年子女提早作些自我建設和適度設定心理界線也是必要的;樂觀面對新階段的挑戰,不被孝親思想箝制、學習兼顧彼此的需要,或許能更有耐心和穩靜地陪伴他們安然變老、一同走過身體機能變化和心境轉換的歷程。
作者:諮商心理師 張璇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812200035/157896/%E5%9B%A0%E7%82%BA%E5%9C%A8%E4%B9%8E%EF%BC%8C%E6%89%80%E4%BB%A5%E8%A6%81%E8%A8%AD%E7%95%8C%E7%B7%9A%EF%BC%813%E5%80%8B%E9%9D%A2%E5%B0%8D%E3%80%8C%E8%80%81%E5%BE%8C%E3%80%8D%E7%9A%84%E8%A7%A3%E6%96%B9%EF%BC%8C%E8%AE%93%E5%AD%90%E5%A5%B3%E7%88%B6%E6%AF%8D%E9%83%BD%E8%83%BD%E5%BF%AB%E6%A8%82%E6%B4%BB?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200926
**************************************************
心理界線 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敵意的人很容易生氣,原因不一定是你造成的,只是你恰巧變成他們遷怒的對象。
如果對方對你的示好態度似乎不領情,或是你無法也不願花時間與精力贏得對方的好感,那就算了吧。面對不友善的人時,盡量克制口出惡言的衝動與反應;請記住,心懷惡意的人可能對其他人都很好,所以你這麼做只會被大家當成愛說壞話、沒有團隊精神的邊緣人。
取自《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
************************************
各位朋友,早安:
在職場工作,心理界線要清楚。
既然職場是利益結合的場所,那就要知道,很多的說法與想法,背後都有利益的驅動。這一點忘了,很容易在無意中被翻臉不認人,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信任人。
職場霸凌的例子,我聽過不少囉。有時候,錄音真的只是為了自保,警覺性要高。
黑心企業的故事各位可以搜尋,那是斑斑血淚。那是連自己受害了,還覺得自己蠢,自尊也大受打擊。
情緒不用放太重,隱私不用說太多。是非少傳播,因為這也可以是讓人離職的關鍵。
祝願您,在職場上活下來,並且知道自己可以圓融,也可以適時表現真實的自我!
************************************
【文/ 珍‧葉格】
與不友善的人打交道
另一方面,假使某個對象剛認識你沒多久,就看你不順眼,該怎麼辦呢?專注在眼前的新關係,讓你上班時遇到的每一張新面孔,都有機會與你發展正面積極的共事關係,便格外重要了。舉例來說,對方談話的模樣,很像以前在求學階段嘲弄你的人。假如你對這個剛認識的人投射負面觀感,主因是與現狀無關的情感與經歷,那麼就需要處理好這樣的情緒,你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破壞新的人際關係,甚至不小心破壞你的職業生涯。
……在處理情緒這一方面,值得鑽研,因為處理不好就容易製造仇敵;如果有辦法迴避,我相信你不希望走到這般地步。
以下是一些能幫助你處理這種情況、扭轉局面的建議:
一、要相信來者不善與你個人無關,或許只是對方的問題。有敵意的人很容易生氣,原因不一定是你造成的,只是你恰巧變成他們遷怒的對象。
二、假設對方的敵意確實與你有關,不妨想想你做了什麼事情激怒到他們(言語或行為,甚至包含面部表情),那麼你就能化解敵意,至少能從這次的經驗汲取教訓。
三、你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如果你不理會別人的敵意,不但無法化解嫌隙,情況也不會好轉。然而,你現在可以下定決心試著處理惡意。或者,你希望改天再以你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正視這件事情,也許你想親自約談、打電話或書面通信,諸如備忘錄、小紙條、卡片、電子郵件,你也可以送一份有象徵意義的禮物以示誠意,前提是要得體,不會損害你或收件人的聲譽。
四、如果你決定正視敵意,可以試著用友善的態度回應對方。例如,某人見到你和另外兩個人。她直接忽略你,只對其他兩個人說:「真高興認識你們,希望你們不久會再來。」她把你排除在談話之外。這時,不該一走了之,你可以忽略很明顯讓你難受的言詞,也不該懷有戒心或挑釁,反倒應該鼓起勇氣,好聲好氣對發言的那個人說:「我也很高興認識妳,期待下次再來。」
五、一旦你們回到原本友善的關係,就要迅速採取下一個行動,聯繫對方時要凸顯親切的語氣。
六、如果你決定暫緩面對敵意的行動,可以先制定解決問題的執行計畫。
七、如果對方對你的示好態度似乎不領情,或是你無法也不願花時間與精力贏得對方的好感,那就算了吧。面對不友善的人時,盡量克制口出惡言的衝動與反應;請記住,心懷惡意的人可能對其他人都很好,所以你這麼做只會被大家當成愛說壞話、沒有團隊精神的邊緣人。
試著從以前發生的事情汲取教訓,接下來與此人、其他人處得更融洽,好讓衝突的事情慢慢減少,也不至於對你造成嚴重的後果。
***
你被討厭的原因
有時候,觀察對方的行為並瞭解背後成因與你無關,是一件有用的事。以下是一些產生敵意的可能原因:
一、起因於創傷或最近發生事件的暫時性敵意:對方剛剛得知飯碗不保,或是家人罹患不治之症。這種敵意可能是一時的,與你無關,純粹是對方面臨悲慘事件的反應。
二、害羞:態度不佳或許是對方的心理防衛機制,這是他們處理害羞的方式。沒有人想接近不友好的人,所以他們這麼做就能迴避自己容易害羞的問題。
三、害怕被拒絕:他們擔心遭到認識不久的人拒絕,所以乾脆先否定別人的好意,藉由不友善的行為來保護自己的玻璃心。
四、強烈的競爭心理或嫉妒心態:你擁有他們想要的東西,因此他們分外眼紅,見到你很難眉開眼笑。
五、尚待克服的人際關係問題:他們在私底下或在商場上的人際關係常常出問題,導致他們害怕結識任何人。這種人散發出來的敵意就像在警告你:「離我遠一點。」
.
以上文字取自
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運用「Workship」,避開衝突、建立信任的關係掃雷術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149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心理界線 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到底媽媽要怎麼做自己?
「到底媽媽要怎麼做自己?」
這是不少朋友提出來想討論的問題。我先這麼說,現在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媽媽,就開始在做自己了!
「知識就是力量」,別忽略這老掉牙的提醒。關心跟媽媽有關的事,知道不同的媽媽怎麼面對家庭,因此我們就會知道我們還有什麼選擇,知道很多我們常常感受到的不愉快,又不一定說得出來的狀況,到底是什麼?
不少朋友對於藉著文字,搞清楚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給了我很多正面的回饋。這可以用我常講的「覺察」來談,想改變之前,總是要知道要改的是什麼吧?!
知道自己常常很疲憊,一直以來覺得不被尊重,只感覺心情不好,但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那是要怎麼做自己?
我再舉個例子,生產的時候,我們大部分都很信任婦產科醫生,所以醫生怎麼說,很多媽媽就那樣做。可是,如果我們不做功課,我們怎麼會知道有什麼選擇?
要催生嗎?要剖腹嗎?要剪會陰嗎?要不要打無痛分娩?
如果我們沒有相關知識,根本沒做好準備,「信任」兩個字就隨口說出來,這真的是信任嗎?還是偷懶?
(這種偷懶的信任方式,很容易被背叛,或者導致之後的不信任。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心理準備,或者我們根本就不想去面對可能的負面結果,這可能是用「信任」包裝「逃避」。所以最後有糾紛了、我們感覺受傷了,部分的根源還是可以追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只是說,真的有狀況了,大部分人只要把矛頭直接指向對方,都是對方的錯,又可以再次逃避面對自己的壓力了。)
要做自己,那就要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可能性,未來有機會看到什麼不一樣的風景?!
做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什麼「權利」,像是我們有基本的人權,免於人身安全的恐懼。很多被家暴的人,不見得離開家,或者依然留在有暴力傾向的配偶身邊,就跟這種權利的行使有關。
沒有必要成為媽媽之後,就要開始放棄自己身而為人的權利。
譬如說,一個媽媽想在半年育嬰假結束後,就繼續回到職場。這時候不少家人就會勸,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帶比較好,給別人帶不安心…
大部分媽媽在這裡會很掙扎,可是,如果媽媽做了這種選擇,就得要面對一個風險—以後在經濟上,只能仰人鼻息。我遇過幾位全職媽媽,在跟先生要錢的時候非常委屈,會被罵「不懂得節省」,或者被嫌「不會理財」,苛扣家用的先生大有人在。很多男生因為沒有實際去執行很多跟採買有關的家務事,常會有「吃米不知米價」的狀況。
做自己,牽涉到捍衛自己的權利。像是明明有工作能力,能力甚至不比先生差,可是,做媽媽的工作不支薪,如果先生在經濟上斷了支援,媽媽只好向娘家伸手。不要挑戰人性,有些人就是可以過分到這種程度,即便牽涉到自己的孩子,他可以賭媽媽一定會為孩子想辦法,所以拒不給錢。
我有提醒過,很多事情要跟對方談,背後沒有資源,對方不一定理你。別以為婚姻是因為愛而進入的關係,講到相處,很多現實就是要一個一個算清楚,這個概念進入婚姻前最好放在心裡。
(我還是要平衡報導一下,我也遇過有媽媽花先生的錢不手軟的狀況,甚至省小孩的花用,買包、買手機,只為了自己享樂。但大部分我遇到的媽媽,實在不會到這種程度。)
那我們一個人有什麼「權利」呢?
法律的部分,可以留給律師,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不過,時間、金錢,是一個人基本的資源,這是比較確定的事。
除了剛剛提到的錢,一個人沒有時間,也沒辦法做自己啊!
很多職業婦女,在下班前的一小時,心思就沒辦法專注在工作上。冰箱的菜夠不夠?等一下要到哪裡買菜?要去哪裡接小孩?還是要麻煩婆婆先去接?上次送洗的衣服是不是要順便去拿?這個月的安親班費用,到底繳了沒?孩子快要考試了,今天要花多少時間陪孩子複習?
可是,如果是男性,基本上比較少這種困擾,頂多被太太要求要買個什麼東西回家,或者順道接小孩,任務相對單純很多。甚至有些爸爸在下班後,還會有自己的休閒娛樂,去運運動、打打球、跟朋友喝喝酒…
時間爭取不到,就根本不用想做自己了,光是體力就耗盡了。
當然,要講「做自己」是講不完,這邊只談到時間、金錢,就寫了一大段。這些又牽涉到「界線」,界線的功能就是區別自己與他人,每個人的人權可以如何主張?
對我來說,情緒界線、心理界線的定義,又稍稍有些不同。一樣的事情,可以用不同的心態來做,這也跟做自己也關。相關的概念,以前我的文章寫過不少了,就先不放在這邊了。
總結來說,講「做自己」,可以講得很具體,包括在生活面如何執行,時間、金錢如何支配。也可以講得很抽象,包括覺察自己的念頭、回應自己的情緒。
我在這邊講媽媽做自己,也只能沾醬油。因為要講講不完,以前也說過很多了,只是沒特別用「媽媽」角色談。
希望有回應到朋友們的問題,給出一些不同的可能性。祝福您!
心理界線 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設定健康界線...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設定健康界線每個人和每段關係都很複雜,所以你的界限可能會是弱界限、嚴格界限加上健康界限的組合型態。舉例而言,你對小孩可能設了弱界限,但對配偶則建立了嚴格界限 ... ... <看更多>
心理界線 例子 在 [有聲書評]《心理界限》凱宇和嘉玲的對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本書《 心理 界限》透過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幫助你了解界限的重要, 以及如何劃分出自己的界限,找回你應有的快樂生活。 博客來:https://goo.gl/MegJA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