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0/20 民政部門質詢】
流感疫苗之亂 郭昭巖為里長、市民喊冤
郭昭巖要求增加人力、宣導分流、檢討本市與外縣市施打比例及辦法、盡速增加疫苗追加50-64歲公費疫苗施打
1091020台北市議員郭昭巖民政部門質詢新聞稿
台北市議員郭昭巖109年10月20日於民政部門質詢時為里民及市民喊冤,中央和市府就防疫政策本就該未雨綢繆,衛服部反而去怪人民搶打造成疫苗不足,是沒有「老吾老及人之老」的心情,更沒有防範未然的概念,這是造成如今廣大民怨的原因,也顯示防疫作為疏失。郭昭巖要求民政局及衛生局長應盡速調派人力支援、宣導分流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接種、增加疫苗數量安排2次施打、並檢討本市與外縣市施打比例和辦法。
郭昭巖以颱風期間民眾會有預期心理去搶購民生物資來提醒市府,受到疫情影響,施打流感疫苗人數必定增多。因為大家「聞疫色變」,尤其在新冠肺炎尚未研發疫苗出來之際,難免擔心新的流感又會有所變異,為了增加自身抗體,施打流感疫苗人數本就會提高。中央疫苗數量理應要準備足夠,人力配置也應比往年增加。
郭昭巖指出,今年北市符合施打資格為155萬人,但只分配71萬5千劑疫苗。由於疫苗採購經費是由疾管署分擔65%、北市分擔35%,外縣市民眾也可到北市施打。在她勤跑基層與疫苗施打活動中,就看過有民眾為此破口大罵里長不公,抱怨在疫苗數嚴重不足下,容易排擠當地里民的權益。
郭昭巖發現,這次排隊施打人數是往年2倍以上,但支援人力卻一如以往沒有增加。不少人一大早8點不到就到現場排隊,得等上1個多小時才打得到疫苗,再加上有的里辦腹地不足,民眾須排隊到馬路邊,非常危險;甚至有百歲長者風吹日曬枯等,讓她看得好難過。
郭昭巖表示雖然她當場緊急連絡衛生局加派人力支援,但若該場人力為地方診所支應,就無法及時給予協助。對此,民政局長藍世聰回應,將與衛生局合作,加強作業人力,盡速縮短時間。
另郭昭巖對於中央未因應疫情增加今年流感疫苗數量,指稱擔心醫療院所疫苗數量不足,暫緩無高風險慢性病之50至64歲成人接種,而臨時才公文要求,不能施打,這讓後來辦理施打的里長及里民強烈反彈,抱怨市府不公,也導致這些臨時被排除在外不能施打的民眾要自己到醫院自費,還不一定排得到!」。郭昭巖認為,之所以在各里辦推行施打流感疫苗,就是要避免全部民眾一窩蜂到醫院容易造成醫院交叉感染的情況。
對於衛服部長陳時中表示「疫苗是因疫情關係,民眾擠著打疫苗,才造成供應量不夠」的卸責說法,郭昭巖氣得痛罵:「這沒有老吾老及人之老的概念,也沒有把民眾的健康放在心上。」民政局長藍世聰也大表贊同。
為此,郭昭巖要求民政局及衛生局:1. 應盡速調派人力支援、研議由聯醫體系或近年退休醫護人員協助,縮短當天排隊時間;2. 宣導分流,請民政局透過民政系統宣導老幼、三高等高風險族群優先接種;3. 向中央反映增加疫苗數量,並盡速為50-64歲市民安排2次疫苗施打;4. 檢討本市與外縣市各里施打比例和辦法,依在地里民為優先。
民政局及衛生局答詢表示會努力,按議員指示2周內召開跨局處會議提出應變之策。
心理衛生體系政策檢討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健保是不是要破產了?」、「健保保費要調漲了嗎?」
昨天晚上,收到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的邀請,我和許多醫師、專家先進,以及 3Q 陳柏惟,一起參加關於台灣健保的政策討論講座。
先前醫材設限的政策引起許多討論,我們也收到許多醫師工會的意見;同時,針對健保調漲議題,未來也勢必會掀起討論聲浪,應該如何調整保費?在「開源」之外,有沒有「節流」的可能?讓我們的健保體系能更加健全、永續,都是我和團隊一直思考、努力的題目。
因此,我也和大家分享了過去以來,我們所深耕、鑽研過的議題。我們認為,政府在精神醫療方面投注的資源相當不足,以促進心理健康的預算投入來看,台灣相比WHO的會員國所投入的,不到其 1 / 3 。而且,不斷攀升的精神科就醫人次,顯示台灣民眾的心理醫療需求不斷上升,但相對其他科別,精神科得到的健保給付卻是最低的,僅佔總額的 4 %。
再向下挖掘,我們發現,精神疾病的二代藥物、長效針劑、居家治療、深度心理治療等,健保給付點值設計,都會影響到患者能否接受到持續、有效的治療。在健保體質不健全、財務有困難的狀況下,要提升台灣精神醫療的品質是很困難的;於是,我們從指示藥品的問題,開始一一檢討健保財務的問題,也檢視過去健保費率漲跌與健保餘綽的關係,試圖找出能讓健保續命、改善醫療環境的具體政策。
在和大家分享了上述關於精神衛生與健保的論點後,我們也從其他講者聽到許多非常好的觀點,例如陽明大學的周穎政教授指出,台灣相較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醫療支出佔 GDP 的比率,是相對低非常多的,所以台灣的醫療人員,可能是全世界最血汗的。
心臟內科謝志民醫師也提醒,自負差額醫材的透明比價固然重要,但許多單位對於心肌梗塞需要安裝支架的病患,從急診到放入支架,是有時間上的要求的,要怎麼讓病患在這種時間壓力上自行判斷醫材的選擇?其實在實務上是有困難的。
這些第一線醫療人員的意見與觀點,讓我們對於健保制度能有更全面的剖析與想像,更是未來我們在準備相關議題時,非常寶貴的意見。未來,我們仍會繼續努力,希望能為台灣的醫療環境盡一份力!
心理衛生體系政策檢討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會安全網不該用來喊喊口號、相互卸責!
努力承接著每個可能墜落的人,就是社會安全網的意義,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台鐵殺警案的被告宣判無罪後引起了社會上廣大的討論。對於民眾的疑慮,法務部長曾說要啟動社會安全網來防患未然。對此我曾點名負責社安網計畫的林萬億政委,希望他能向民眾說明,現行的社安網機制要如何達到防範的功能?
沒想到,林政委竟然回應:「此案不能歸咎於社會安全網破洞,社會安全網關懷的前提,是有兒虐、家庭暴力跟性侵前科的精神疾病加害人,該案坦白講不在社會安全網裡,社會安全網無法吃下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應回歸精神醫療體系。」
對於林萬億政委的回應,我感到非常詫異,精神醫療,難道不是社會安全網的一環嗎?這樣的回應,難道不是在踢皮球嗎?
我要提醒林政委幾件事,您這樣的說法,似乎已打臉了蔡清祥法務部長,甚至是蔡英文總統。
回朔到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也曾說過,「這些年,幾件關於兒少安全及隨機殺人的事件,政府應該要提出解決的方法,從治安、教育、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等各個面向強化社會安全網。」
總統和部長可能沒想過,這樣的說法會被政委打臉,甚至在事件後不思檢討,卻自顧限縮社會安全網的範圍。
社會安全網究竟「要怎麼接」、「能不能接」那些需要幫忙的朋友?以下討論,也歡迎林政委參考。
在強化社安網計畫核定本中,明確指出社會安全網應建立在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救助、保護服務、社工制度、心理衛生、及社區治安維護等等10項體系的全面資源連結。然而到了計畫對策部分,卻僅將資源盡數投入後端的合併保護性案件之精神疾病者,導致仍有多數在社區中需要追蹤關懷、連結精神醫療、社區支持服務的精神疾病患者,落於社會安全網計畫之外。
我認為社安網正值第二期的討論,必須針對以下數點進行加強:
首先,社安網應積極的往預防端投入資源,並同時有效的串接各種體系,包括銜接民政體系、加強在地鄰里互助關懷;建立精神疾病者從醫院到社區間照護的連續性。
舉例來說,家門與病房門之間,還會有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工作坊、小型作業所等中繼站以及精障支持性的就業服務,隨著不同狀況,也可能會有緊急的醫療需求。但現況下,日間社區復健中心、日間作業所的數量、可近性不足;另據第一線精障服務人員的實務經驗指出,精障支持性就業服務成功媒合的人數,距需要服務的人數仍有差距。顯見出各種資源中間的轉銜,非常仰賴衛政、勞政、社政各個部門的串接、整合與共同合作。
針對與第一線人員的理解與溝通要更完整,據地方政府反應,衛福部已經有發會議通知給各地方政府,同時希望地方政府邀請民間團體。然而,衛福部卻無在此會議通知附上社安網第二期的草案資料,導致地方政府無法準備意見,以及無法邀請相對應應提供意見的民間團體。
第二,社安網本應將社區精神衛生納入,跨部會整合運作。
蔡總統說隨機殺人的事件,政府應該要提出解決的方法,強化社會安全網。故精神衛生本應涵蓋在社安網之內。然而現況下,非但社安網計畫無資源投入社區精神衛生,行政院更是長期對社區精神衛生的不重視,也是該被檢討的部分。我在總質詢時就曾提出各種我國精神衛生政策的問題。
行政院不可能不知道心口司的資源困境,甚至心口司的司長還對外公開表示:「需要錢的事總是相當困難」、「任職心口司長四年半來,無法爭取多一名負責精神病患者個案管理的社區關懷員」,儼然政府不重視此區塊的問題已久,使得目前社關員仍不到計畫預估的四分之一。這些都是亟待改善的。
第三,除了短、中期的政策與推動之外,也應該要有長期的計畫,國家應建立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心理衛生、精神健康的政策綱領。
我建議在中央層面,近期針對精神衛生政策,應給足資源、擴編社關員人力、訂定合適的績效評比標準及留任制度。長遠而言,國家應建立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心理衛生、精神健康的政策綱領,擬定改革與資源投注、分配的方向,以及具體的落實進程。
最後,我想要呼籲,行政部門應該要積極擔起責任,盡速整合各部會資源,而不是一遇到事件發生就喊喊口號或相互推諉卸責,而應該努力承接起每個可能墜落的人,就是社會安全網的意義,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