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在薪資固定和居住成本上揚的年代,為了活下去,他們索性將租金和房貸的枷鎖從身上解開。他們代表的是正在頑強求生的美國……生而為人的意思是,你嚮往的不能只是生計的勉強維持而已。我們除了需要溫飽和遮風避雨的地方之外,也需要懷抱希望。」──《游牧人生》
從小貨卡到露營車,從亞馬遜倉庫到甜菜田──二OO八年金融風暴後,越來越多負擔不起房租、或不幸破產的美國銀髮「游牧族」以車為家,逐季節性零工而居。這群曾深信美國夢、認為擁有郊區洋房就是人生至福的人們,在努力了大半輩子後才苦澀地驚覺:遊戲規則早已悄然改變。
《游牧人生》一書聚焦路上的人們,從他們生命軌跡的起落,金融風暴後的美國社會讀來更加鮮活。衍生性金融商品堆疊出的經濟泡沫,讓原以為老年無虞的中產階級一夕間失去一切;而為了刺激帳面上的經濟復甦,縮減的社會福利,則讓原本就不寬裕的人們更加絕望──我們已然熟悉,這些人如何迎來各自的夢醒時分。
因此真正重要的,是這些人如何面對醒來後的人生。從教授、工程師,到女侍、勞工階層,他們面對的不只是物質層面的劇震,還有身份認同上的斷層。曾經信仰的美國夢,如今回頭成了加諸己身的汙名──他們抗辯自己只是「無屋可歸」(houseless),卻也難免感受社會對「無家可歸」(homeless)的排斥。
與此同時,「游牧族」也迅速地在路上與網上,建立起緊密的社群。他們交流實用的生存資訊,舉辦集會讓彼此認識,在危難之際提供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援。儘管被主流社會拒斥,有些游牧族卻也開始體認到自己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他們是舊體制崩解下的犧牲品,開車上路並非現況好轉前的逃避,而是自力尋找自由的嘗試。
《游牧人生》因此時常透出一種期待,興許是對著美國這個民族罷──從建國之初、開拓西部再到二十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從傑佛遜到史坦貝克,美國人民始終能在逆境中奮發生存。作者在此正確點出,儘管平時彌漫美國的正向大眾心理學實在有害,此處她從游牧族身上看到的,卻是懷抱強大信心的韌性、從廢墟中創造價值的靈感。
而路上的生活確實需要強大韌性──暮年游牧族能選擇的工作不僅只能糊口,枯燥傷身之餘更映照出晚期資本主義的虛無:在亞馬遜的倉庫走上十個小時,運送不久後就會被扔掉的垃圾──作者再平實不過地寫著,因為這樣就足以對現實的荒謬產生批評力道。
現實無非荒原:這群一輩子辛苦工作的人,被拋進金融符號的荒漠、意義的真空;然而書本末尾作者一路追訪的游牧族琳達,找到一塊美墨邊界的荒地,決定在上頭建一座地球方舟,一種自給自足的永續建築──這是她面對荒原的答案:在上頭植下某種可以對自己、對後代,也對這個世界交代的果實。
延伸閱讀:
📑《被壓榨的一代》,Alissa Quart,八旗出版,2019
📑《沒人雇用的一代》,James Bloodworth,遠流出版,2019
心理韌性琳達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應該 vs. #我想要〗
我們都會以一套自己習慣的語言模式過濾對人事物的感受,這是無意識的,但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反應。「我應該」和「我必須」就是常見的僵化模式,因為不管大腦的判斷是否正確,一旦使用這兩個用詞時,就會暗示自己這是我的義務與責任,然後大腦就會執行。
把每個「應該」都改成「可以」,就能擁有更多可能性與選擇,進而帶動你的應變靈活度。將「我必須」改成「我要去」能將原本很有負擔、壓力的想法轉變成這是我的權利。藉此讓自己更能靈活應變。
不要把這項練習想成是另一個「應該」做的事,你只需要在聽到自己說這「應該」是⋯⋯的時候,提醒自己把句子的開頭改成「這可以是⋯⋯」。告訴自己把每個應該替換成「可能、可以」,觀察自己的思維模式有沒有產生變化。
同樣的,每次聽到自己說:「我必須」的時候(你也很常聽到吧),就換成:「我要去」。這樣的改變會讓你對自己擁有的生命與機會心生感謝。留意你對事情的反應是否也跟著產生變化。
如果仍然放不下義務與責任,你可以問問自己這時有沒有正面的事發生。大腦在看到正向的事時,會變得樂觀、願意學習。「我可以在週末完成報稅的工作。」「我這週要每天載孩子上學。」而不是我必須在週末完成報稅的工作。
「應該」會創造一種無意識的期望,一旦做不好、「失敗」了,就得接受批評。另外,「可以」則能給你希望,你會為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感到驕傲。留意你和自己交談的方式,選擇跟自己講話的方式,你和自己的關係良好就能做出有智慧的回應。改變自我交談的方式會大大提升你的心理韌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Linda Graham
書/心理韌性:重建挫折復原力的132個強效練習大全
介紹/https://pse.is/FT2F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壞事發生時,「心理韌性」是幫助我們在逆境中前進最重要的能力。科學家已經研究出「心理韌性」是大腦前額皮質功能成熟、運作正常時的行為,不論我們面對的是一連串小煩惱,或是顛覆人生的災難,人類的大腦一輩子都會持續學習與改變,並恢復心理韌性!
◎#第一本集大成的心理健康實用工具書
本書作者琳達.格拉翰是國際上復原力專業,與心理健康訓練集大成者。他在書中整合了當代心理學、神經科學及正念智慧,設計出符合大腦特性、心理專家證實有效的132個練習。
◎#人生痛苦分成三等級,你現在遇到的是哪一種?
——第一級:
人生中的小波折,第一天到新公司上班,被害怕和擔憂的情緒困住;家中電腦總是在故障,煩惱若壞掉了自己不夠錢買台新電腦;急著出門卻怎樣都找不到鑰匙,急躁地在家中亂翻尋找。
——第二級:
錯誤與心痛、悲傷與掙扎,和同事間常有摩擦,導致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和另一半的婚姻關係正面臨著考驗;保險公司拒絕車禍理賠申請,花了許多時間和承辦人員爭論不停,心力交瘁地想放棄。
——第三級:
無法承受的打擊,年邁家人忽然重病需要照護,平常能理性思考,此時卻因煩惱無比,無法靜心面對亂了套的生活;工作十幾年的公司被併購或部門縮編,面臨可能被資遣的命運。
◎#從五大面向強化你的心理韌性
——身體智能:用身體當練習工具,加強安全感、信任度,激發大腦神經可塑性。
——情緒智能:管理並培養正向情緒,將大腦從退縮消極的態度中轉成開放與接納,駕馭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波動。
——內在智能:平息內心的自我批評,接納構成自我的各種聲音。
——人際關係智能:學習如何與他人來往,建立健全的相互依存關係,並有能力去培養充實的人際關係。
——省思智能:看清楚當下發生的事,有意識地轉變缺乏靈活彈性的思維,保持平靜的心,清楚知道自己手上有什麼選項,並做出明智選擇。
雖然無法改變壞事的發生,但我們能改變回應的方式。書中的心理韌性練習可每日隨時翻閱,是生活中是簡單又強大的工具。你會看到自己更有能耐面對並解決人生種種躲不開的失望與難題,不管人生投來什麼樣的變化球,你都能柔韌堅毅的回彈。
閱讀更多/https://pse.is/FT2FF ・ 日出出版
心理韌性琳達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比爾·蓋茲:我和梅琳達的第10封年度公開信(之一)
我們一直坦言自己具備樂觀精神。不過如今,樂觀精神似乎十分稀缺。
新聞標題中充斥著各種駭人聽聞的消息,每天關於政治分歧、暴力或自然災害的報道層出不窮。
不過儘管如此,我們認為世界正變得更加美好。
與十年或百年前相比,當今世界的健康、安全程度遠超以往。兒童死亡人數自1990年來已經減半,且仍在持續下降。孕產婦死亡人數也經歷了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極端貧困人口在短短20年內幾乎減半,更多兒童有學可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是所謂樂觀,並非認識到過去不如現在,而是知道如何使生活得到改善。這才是我們樂觀情緒的真正源泉。雖然在工作中見到過許多疾病與貧窮,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但我們也看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我們向發明尖端工具治療疾病的科學家討教,與不遺餘力地用創新方式為全世界人類謀取健康與福祉的政府領導交談,也在世界各地見到過勇敢而睿智的個體通過發揮想像力,找到徹底改變社區狀況的新方法。
當有人問 「你們怎麼這麼樂觀?」時,我們的回應便是這樣的。
越來越多的人問我們這個問題,我們相信自己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這是我們的第十封年度公開信,為表紀念,我們準備回答常被問到的10個難題。我們會盡可能坦率地回答,也希望各位在讀完後能像我們一樣樂觀。
1. 為什麼你們不在美國本土投入更多?
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每年在美國本土投入約5億美元,大多用於教育。這個數字十分龐大,但遠遠少於基金會用於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約40億美元。
以疫苗為例。我們原本認為既然花幾美分或最多幾美元就可以預防疾病,那麼這件事一定早有人做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數千萬兒童從未接種過任何疫苗。
過去18年間,我們在疫苗上共投入了153億美元。這筆投資不容小覷。免疫接種的進步正是兒童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的一大原因,兒童死亡人數從2000年的一千萬下降到去年的五百萬,也就是說,有五百萬家庭不必承受失去兒女或兄弟姐妹之苦。
我們熱愛自己的國家,並深深關切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因此也致力於消除美國本土的不平等現象。包括我們個人經歷在內的所有證據都表明,教育是獲得機會的關鍵。到2020年,美國三分之二的工作機會都將要求高中以上的教育或培訓。由於數百萬美國學生得不到高質量的教育,我們在過去的17年一直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力圖讓所有學生都去到可以助力他們實現夢想的學校。
比爾
我們一直考慮如何在美國拓展教育事業以外的工作。我們撥款給美國脫貧夥伴關係(U.S. Partnership on Mobility from Poverty),這一組織主要研究如何幫助人們在經濟階梯上向上攀升。雖然我們四處走訪,瞭解過許多其他國家貧困人口的生活,但在美國卻很少這樣做。於是去年秋天,我們走訪美國南部,希望有更多瞭解。
在亞特蘭大,我們遇到的一位單親媽媽講述了她令人心碎的遭遇。她剛生下兒子還在醫院時,就因為拖欠了一筆房租被趕出公寓。我們還跟住在亞特蘭大最貧困街區一座公寓大樓里的幾位居民喝了杯咖啡,他們給我們看家中牆上、天花板上長出的霉菌,還告訴我們,自己經常在聽到槍聲時把孩子藏在床下或浴缸中。
面臨巨大挑戰這樣的字眼根本不足以描述我們在亞特蘭大遇到的這些人的遭遇,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驚人的韌性。在兒童群益會(Boys and Girls Club),我們碰到一名男子用自己的錢請那裡的孩子們吃午飯。我們還跟幾位已經出獄的犯人聊了幾句,他們如今已經找到工作,能供養家庭了。
這趟旅程中的所見所聞再次印證了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最終,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低收入與有色人種的學生像其他人一樣獲得平等的機會。這次訪問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通過其他方式幫助人們擺脫貧困。在美國,階級固化的問題盤根錯節,包含著教育、就業、種族、住房、心理健康、監禁、藥物濫用等因素。我們還不清楚所瞭解到的情況將如何影響未來的投入,但肯定的是,我們已經有所觸動。 在我們敲定策略後,會與各位分享具體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