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攀升 立委籲檢討心輔機制
2021/08/24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
我國青少年自殺、自傷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去年統計,自殺為青少年族群僅次於意外的第二大死因,自殺死亡率更連續攀升20年。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許智傑、羅美玲今共同舉行記者會,呼籲教育部重新檢討現行三級預防輔導機制,改善目前專輔人員供需失衡的嚴重問題,以強化我國校園輔導安全網的量能。
監察院近期發布「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作為等情案」調查報告,指15至24歲自殺通報逐年上升,從2016年的4365人次至2020年的1萬659人次,已增加逾2.5倍,又去年該人口群通報人次已占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更呈現倍數增加,從2016年1029人上升至2020年的8625人,成長超過8倍,顯示我國青少年自殺、自傷率的嚴重程度已不容忽視。
根據教育部統計的高中學生接受輔導處介入性輔導需求人次,2018學年至2019學年增加約3.6萬人次;雖然多數大專院校已聘任了符合規定數目的諮商師,但仍供不應求。邱志偉認為,這代表我國輔導人力資源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邱志偉表示,教育部為改善專輔人員缺額問題,今年起將專輔人員薪點折合率從124.7元調整為130元,以期透過提升薪資待遇,提升專輔人員投入學生輔諮中心的意願。但據統計,今年截至6月專輔人員的缺額數為174人,高於去年的140人,專輔人力缺口問題不減反增,顯示加薪無法達成預期政策效果。另,現行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為「任務編組」性質,非常設單位,產生職權不易釐清、變動性高的問題,更易有「臨時單位」觀念。邱志偉呼籲教育部,應考慮調整學生輔諮中心的組織位階,於「學生輔導法」中將輔諮中心提升至正式機關。
邱志偉進一步指出,專輔人員配置比例的制定為大專院校以上1:1200人;高中職以下1:55班,現行配比失衡問題除導致專輔人員負擔過重,進而影響輔導品質,更無法滿足逐年上升的學生專輔需求;教育部應盡早提出最新專輔人員配置比例,讓相關單位盡早重新精算各縣市學生輔諮中心專輔人員員額需求,以利相關配套政策及資源安排能及時到位。
針對我國現行三級輔導機制的問題,邱志偉提出三點訴求,首先,中央主管機關應加強督導能量,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實制定關於專輔人員自治條例、指引或採取的管理措施。另,教育部應透過完善輔諮中心相關辦法,將輔諮的危機處理流程明確化,清楚定位各角色的工作範疇,避免行政凌駕專業。
其次,教育部應「增加」每年補助地方輔諮中心人員、運作等預算,並確實監督預算執行情形。最後,針對我國現行三級輔導機制是否有效達成「學生輔導法」的立法宗旨,邱志偉要求教育部1個月內提出檢討報告。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
心輔機制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中柔道事件的黃小弟弟,經過了 70 天的治療搶救,最終,仍在上個月底不幸過世。將近三個月過去,這次事件,最終仍成為無法挽回的遺憾。
然而,在這樣的不幸發生之後,台灣的體育環境、體育教育,真的能痛定思痛了嗎?
我們看到了台灣體育的許多漏洞,從最表面開始,教練證的核發與制度,就出現了混亂、參差不齊的問題,除此之外,近年雖然開始興盛了許多兒童體育訓練班,但我們對於幼兒體育訓練的專業仍不夠重視,以及最根深柢固的問題:打罵、體罰的傳統思維仍深植在體育教育中。
當時對於這次的事件,我在教文委員會上,要求體育署必須做到幾項事情,包括加強審核教練證、提升教練證品質、建立教練證查詢系統、檢視目前幼兒體能訓練專業的不足、立即啟動對於其餘學生的心輔機制等,除此之外,也一再強調兒童表意權的重要性。
(🔍台中柔道案燒出那麼多問題,體育署別再裝傻擺爛!https://reurl.cc/O0QY9v)
體育署看似很迅速地,將教練證查找系統建置完成,並且,還在上個月回覆我們,已將幼兒體能訓練專業加入教練課程之中。
但是,我們必須很坦白地說,這樣的改變仍遠遠不足,甚至流於表面。
在教練證查詢系統上線後,我收到了許多教練的意見回饋,「比台灣更難考、更專業的國際教練證,無法在這個系統上查詢!」、「台灣有許多運動項目的教練證,品質非常拙劣!根本不值得一考!」、「教練講習課程內容相當表面、陽春,對於教練專業幫助有限!」
也就是說,教練證查找系統雖然上線了,但教練證的品質問題,仍有非常、非常大的進步空間,我們理解,也會努力持續推進!
體育署作為教練證授予業務的主管機關,理應掌握教練證的相關業務問題,但是,體育署卻是一再卸責交由中華體育總會辦理;其實,在 2017 年國體法修法時就已再三強調,體育署不應該再由不受監督的第三方單位,也就是中華體總,來處理教練與裁判業務,甚至還點明「中華體總近年並無顯著功能」。
但是,四年多過去了,台灣目前的教練培訓業務,仍由中華體總辦理;辦的怎麼樣?我想,教練們都很清楚答案為何。
在這樣的基礎上,體育署表示已將幼兒體能訓練專業項目加入教練培訓課程之中,究竟能有多大的實際效益?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其實,在將近四個月前,我曾在教文委員會上,向體育署表達對於體育班奪牌思維的問題,因為我認為,這和台灣體育環境至今仍存在的體罰現象,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要解決體育班過度訓練,先破除奪牌條款緊箍咒:https://reurl.cc/4aYLZ3)
在 林佳和 老師的專訪中提到,「歐美國家的體育結構就像是金字塔,基層運動的人口很多,往上推疊出在頂端中擁有頂尖水準的一小群人,但台灣是一根竹棒型,從小就直接抓出小眾,說你們這群人就靠這個維生,把他專門化、特殊化。」
(📰柔道事件後,臺灣準備好痛定思痛了嗎? https://hef.org.tw/journal384-3/)
這些被專門化、特殊化的孩子,從小就被迫戴上成績至上、奪牌思維的緊箍咒,為了成為精英、為了拿到金牌,他們要苦練、要放棄青春、要放棄學業;而「吃苦當吃補」、「苦練才有成績」等舊式的訓練思維,更賦予了教練對於選手、學員,不當對待的正當理由。
這樣觀念的偏差,加上無法與時俱進的訓練思維,讓這些不科學、不合理的訓練方式,得以長存。
很遺憾的是,當時體育署仍然認為,體育班既然設立了、資源投入了,仍要有「產出」,而所謂的產出,就是《體育班設置辦法》中規定的:「參加比賽必須獲得一定成績」。
台灣的體育問題,是從上到下層層交織到幾乎打結的嚴重結構問題,若連帶頭的體育署都無法改變這樣的奪牌思維,甚至放任苦練、體罰,在體育界裡看不見的角落繼續蹂躪著孩子,我們要如何能放心孩子踏上體育路?我們又怎麼能不怕孩子遍體鱗傷?
最令人難過的是,台灣體育界的層層問題,難道一定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才能喚起大家的重視嗎?
我知道要改變這樣的環境一點都不容易,但是,身為母親、身為教文委員會的委員,我不會放任這樣的問題持續下去。
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就是虐待。
別再讓孩子承受那些不必要的苦練,也別再讓無法挽回的悲劇再次發生,因為真的沒有任何一個家長、任何一個家庭,能夠承受那樣的遺憾。
心輔機制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中柔道案發生之後,我和各位家長一樣,都很關心受傷的男童,全國人民也都一心為他祈禱,希望他能早日康復。今天在教文委員會,我也提出了許多問題,來質疑體育署、教育部的層層漏洞。
然而,其中有一個部分,是我們擔心沒有人看見的。
新聞裡另一位孩子,受到教練的指使,和教練一起摔了這位男童,同時,道館裡也有許多一起練習的孩子,目睹了這件事情。
這些孩子目睹事情發生後可能留下的創傷或陰影,有沒有人來協助?
我認為,學校與相關單位,應該立即啟動既有的心輔機制協助處理。
沒想到,這個問題教育部真的沒看見。
教育部次長甚至還回我,「因為目前受傷男童還在昏迷中」、「我們會協同地方政府開會討論」。
這件事到底還在等什麼?教育部到底還要開會討論什麼?
先前太魯閣事件後,我們就一再強調,經歷或目睹悲劇可能產生的創傷、陰影等等 ,都需要正視,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的輔導、支持及陪伴。
這次的事件,除了受傷的男童之外,對其他在場的年幼孩子來說,很可能變成影響深遠的負面童年經驗,尤其是這位受到教練指使的小四學長,無論是被問訊的壓力,甚至是滿滿的自責與陰影,這都不是一個孩子能夠獨自承擔的。
質詢最後,我也強力要求教育部,真的不要再等了,務必立即啟動心輔機制,積極協助處理!
心輔機制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防處,分別有初級發覺預防、二級專業輔導、三級醫療處遇。
所謂的初級預防的工具之一,我關心的是網路所提供的心輔資源。我本身是網路使用者,也在網路上查了一些相關網站的資料。我留意到第一、相關的點閱率不高。第二、資料比較老舊。像是是「衛生署安心專線號碼」,號碼其實已經改了,而衛生署現在也轉制了。還有一個內政部的男性關懷專線,也早併入衛福部了。這些資料其實都需要更新、需要維護。 甚至,我也提出可以研發app把相關線上資源統合,可嘉惠更多的官兵。
此外,提升軍中心輔人員的專業性也非常重要,目前軍中心衛人力的結構中,心輔官及心輔士主要由政戰學院相關科系,或非本科105-165小時的職前訓練來擔任(心輔員則主要是引進民間非軍職,具有專業證照者)。心輔官及心輔士(具軍職者),不一定要如民間考取諮商心理師,需要相關科系、且具備碩士學位,才得以考取、取得執照,然而民間招聘之心輔人員編制僅30人,為總編制7%;而目前具有心理師或社工師執照者僅有77人(若包含本身就有照的心輔員),其考照率僅近兩成,實有予以提升之必要。
接續針對二級專業輔導的部分,則有賴軍中專業的心輔人員來支援。目前國軍現役人員約20餘萬人,在平時的心理健康促進及專業輔導上僅由現有編制405人來協助,平均一個人負責500人的心理健康,更遑論戰時要進行戰鬥壓力控制(找到壓力源預防處置)、處理戰鬥疲乏、戰時心理疾患處置,人力應有持續成長之空間。
然而,還有一個軍中的文化並非統計數字可凸顯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權力關係」難以突破,從相關質性研究及評論可知:無論是軍階高的長官要向軍階較低的請求輔導諮詢,可能礙於面子有執行的困難;而軍階低者有時也可能擔心被標籤化,或礙於軍階的關係無法真實透漏心中壓力。
其中也會面臨「倫理」議題:國軍心輔人員其身份角色上,具備心輔專業、政戰專業兩者雙重身份,在謹守長官命令及期待之際,完成專業輔導諮詢工作,還須維持著諮商倫理,這其中確實形成組織文化、心輔實務推動上的矛盾與衝突點。需要保密?還是揭露諮商的內容?甚至國軍提供鏈結的民間諮商機構,也必須將諮商內容撰寫成報告回報軍中,恐怕亦有專業倫理上的問題。因此本席認為,增加「非軍職」的心輔專業資源是重要的。比如政戰局推出「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方案」,由國軍地區心衛中心辦理招商來鏈結民間諮商機構,提供國軍多元諮詢管道。
另外,退除役心理官具備在軍中的經驗及輔導實務,立法院曾決議應於其退除役後協助增強其專業及實務能力,並作為回流軍中以非軍職身分服務。目前觀察退輔會已有相當的輔導作為,根據退輔會所提供的數據:為增進退除役官兵專業學能,就讀大校院全額補助學雜費用2-8萬元, 108 學年度申請心理諮商類就學及進修補助,計有 43人,也請「國防部」來持續研議這類人員以「非軍職」回聘之機制,提升國軍心輔能量。
所以我特別向國防部建議:
1. 更新線上心輔資源資訊及調整相關心輔提材以提升點閱率,甚至研發app來統合相關資訊。
2. 應在營中盡可能增聘「非軍職」心輔專業人員,有助於提升專業度以及擺脫軍中的權力關係,讓「具軍職」的心輔專業人員來研擬初級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避免權力關係上的敏感。
希望說未來在國軍心理衛生層面,我們應可以「work hard play hard 」。除了認真的訓戰外,在心理健康這邊, 也要跟我們的防疫一樣 ,有國際級的部署、世界級的水準!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Mnl1KYekgU/hqdefault.jpg)
心輔機制 在 林嘉宏Wi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要看字幕的朋友,請在視窗右下角打開CC字幕◼︎
Win's Talk其中一個系列影片叫作『企業家逗陣行』,
邀請具有國際觀的各年齡企業家/創業家分享經驗,
同時逗陣行(台語)是希望有台灣的人情味,
串連更多企業家共同為台灣想追求更好的年輕人盡一份心力。
這集邀請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執行長 陳奕君
◆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 fb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awForGood/?ref=br_rs
Win提出的問題如下:
1. 請問是什麼原因讓你放棄國外高薪的機會回來台灣創業?
2. 請問何謂心輔犬?和一般的寵物狗狗有什麼不一樣?
3. 培育心輔犬是否有認證證照的機制以視通過?訓練的過程中,該如何解決狗狗排斥或是疲累的狀態?
4. 在台灣提供動物療癒服務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5. 在經營的過程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療癒故事呢?
希望這部影片能為你帶來幫助唷!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囉 ▶https://bit.ly/2CGCjGa
當然,你也可以在其他地方關注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mrceo.onlin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r.ceo_wi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wjaO1K-i60/hqdefault.jpg)
心輔機制 在 高閔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高雄.議會】內政部門質詢(04/02)
閔琳在這個會期擔任內政委員,上午在燕巢深水兩處會勘後趕往市議會質詢內政部門(民政局、警察局、消防局、秘書處、法制局、政風處),質詢摘要如下:
一、民政局
(一)清明節掃墓及區政:掃墓專車、交通疏導及停車
(二)永續經營:殯葬基金自治條例
(三)寵物殯葬:公立寵物天堂園區與自治條例
(四)個案協助:茄萣第一公墓鄰有民地申請自來水
二、警察局
(一)英勇槍戰後獎勵
(二)員警同仁安全及自衛
(三)後續身心輔導機制:創傷壓力症候群、憂鬱症
(四)基層員警加班費遭砍?加班上限、過勞
三、消防局
(一)義消權益:EMT未提報衛福部
(二)義消放寬資格,改善人力不足
(三)義消福利:鳳凰志工納機能型救護大隊與投保
(四)警、消加班:加班上限、人力不足無法補休
四、秘書處
(一)更名「行政暨國際處」
(二)城市外交關係拓展
(三)新南向國家友好城市及交流合作不足
(四)下半年:日台交流高峰會、港灣城市論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WQeQUoXwl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