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采兒與陳小春的 11 年婚姻:伴侶要互補,哪有這麼容易?】
應采兒與陳小春結婚 11 年,有 2 個兒子,最近女方在節目《女人說》分享與婚姻日常,透露丈夫很自我,若想讓日子過得舒服自在,她只能調整自己的心態。
應采兒抱怨陳小春毛很多,她說:「一路走來,我都是靠著『自我感動』,想想我真是一個完美老婆。說實話,這個世界上除了我,不會有第二個女的要嫁給陳小春。」
—
過去看《爸爸去哪兒5》和《妻子的浪漫旅行》,我特別喜歡觀察陳小春與應采兒如何相處,畢竟他們性格上的巨大落差,實在讓觀眾難以忽視。
個性差很多就算了,陳小春與應采兒還很有主見,各自皆有滿腔自信與雷打不動的原則。
就生長背景來看,陳小春兒時住過香港貧民窟, 15 歲便輟學到農地、餐廳、理髮廳各種打工;應采兒是富養家庭長大,自小接受高等教育, 5 歲就移民美國讀書。
兩個人明顯是不同世界的人,奇怪,他們是怎麼相處的?
伴侶性格和自己差太多,很多人會說這是「互補」。
事實上,許多影劇作品或經典漫畫都喜歡創作出兩種個性南轅北轍、相處下來卻格外要好的好友或情人,像是《火影忍者》中的佐助與鳴人,《福爾摩斯》的福爾摩斯與華生,或是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的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
但我最近突然覺得:關係中要達成「互補」,根本不容易。
—
一個人的本質,很難說改就改。
是啦,難道差異大到堪比馬里亞納海溝的夫妻就註定離婚嗎?當然不是。
瞧瞧劉嘉玲與梁朝偉、伊莉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世上多的是性格差很大,卻又白頭到老的伴侶。
甚至,我願意大膽地說,倘若一對本質天差地遠的愛侶,最終幸運磨合成功,這對愛侶的心臟必然已被鍛鍊得強大、圓融、智慧。
而他們共同翻過障礙後產生的革命情感,使這段關係會變成一種更深邃的羈絆,銅牆鐵壁,很難拆散。
影劇作品、漫畫故事、名人傳記講得都是真的,這確實是一個「實踐愛」的過程。
分分合合,沙漠與清泉終於和解,考驗越大,上天給他們的獎勵就越豐厚。
不過,我必須絕望地補充:承受不住考驗、死在半路中的愛侶也比比皆是,他們被自己的膽怯與恐懼戰敗,大家別想得太美好。
—
對我來說,互補是一個「完成式」。
互補,是一種蛻變後的結果,是一種歷經考驗,雙方內心各自反省與進化,自我超越過後所產生一種「心甘情願融合」的平衡,是兩人辛苦耕耘後的賞賜。
因此,達成互補之前,雙方都得考量到過渡期時會有的陣痛。
接著你會發現,很多陣痛是你無法提前預知與準備好的,兩人都要評估是否願意和對方一起經歷接下來的挑戰。
欸,如果提前知道變化跟差距在哪裡,大家都可以當神仙了。
-
是的,一個人本質的調整與優化,是需要「時間」去等待。
只可惜,有些不夠成熟的人,他們不願意去等那個時間,提前被大腦的過度思考給打敗,忘記用心去感受和伴侶在一起交流價值觀的深刻與美好。
實際上,我認為只要確定伴侶和自己三觀一致,且他的思維與心態都是「願意朝更正面」的道路去學習,只要他懂了,願意做。
那麼剩下的,我們不過是陪伴與提點,扶持與等待對方長大,以及提昇自己,然後「相信對方會等待」自己長大。
不然你以為只有對方要改缺點嗎?你也太自私了。
—
很多人在踏入關係前,都自以為準備好了。
可是那種「準備好」,不過是考慮表象的結果論,他們談戀愛的「心態」根本沒有整合,講白點,他們沒有準備好去愛人。
倘若知道對方和自己性格迴異,那麼選擇相守前,我還是建議除了最基本的「愛與不愛」,兩個人都必須先想清楚。
而這個「想清楚」是什麼?除了權衡三觀適不適合,還有就是:你真的準備好去愛他了嗎?準備好和對方誠實且密切溝通嗎?
你是否準備牽手之後,不到傾盡全力嘗試,否則絕不放開?
—
關係中要達到「互補」階段,過渡期怎麼做?
英國文豪珍奧斯汀,她透過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的故事給予我們答案,雙方必須放下自己內心的「傲慢」,放下對於對方的「偏見」。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名取得真好,把一對男女如何度過磨合期的鑰匙直接交給讀者,減去更多試錯機率。
話說,放掉傲慢與偏見,我還想加上一點:要懂得欣賞對方的好。(但其實放下偏見,就會看到對方的好了)
陳小春和應采兒能夠達到互補,就是做到這些要點。
陳小春個性自我,但他曉得應采兒沒安全感、孩子氣的本性改不了,使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向女方報備,偶爾陪應采兒耍瘋,或是冷靜看著老婆耍瘋。
應采兒清楚陳小春不愛被人逼,除非是他自己想做,否則一昧強迫只是徒勞,還會換來一頓爭執。
生活步調上,應采兒便選擇讓步,改成男方稍微妥協一點,她就會「自我感動」一番,不會抱持著不必要的期待。
最後,他們都會看見彼此的好,男方會讚女方聰明上進,女方會誇男方善良單純。
說穿了,夫妻不去看對方的好,日子很難過下去。
—
關係,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學習認同對方優點,接受對方缺陷、練習與之共存,同時有心理準備鼓勵與等待對方修正他的缺陷,終至體現尊重與包容,這才是一個「隊友式」的婚姻。
一對伴侶倘若本質不同,最終卻還能走向這樣的互補境界,這種關係更加激勵人心,也會更加長遠。
嗯,這就真的明顯感受到在「修行」了吧?
忍者的結婚好難漫畫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ook ‧ 環島讀冊-林檎二手書室]
林檎二手書室是我在台南很喜歡的一間書店,隱身在民宅之間,透著溫暖黃光,每次風起,門口寫著舊書的紅燈籠就轉呀轉的。
兩棟一樓打通,日式風格的書店,販售精心挑選,整理得很好的二手書以及少量新書,幾大櫃的黑膠、CD、卡帶,以及一些手作小物。我更喜歡觀察書店主人林檎書與收書員卡先生夫妻的互動,偶爾拌嘴偶爾互虧,卻又甜甜蜜蜜。後來聊得比較多,知道他倆的愛情故事之後,更覺得他們像是各展枝葉又溫柔纏繞的夫妻樹。
從小看聯合報副刊長大,卻沒想過自己的文章會以書摘形式出現在這裡(平常寫的報導都在新聞版),感覺很新鮮。由於書摘有字數限制,這篇經過刪節,感興趣的話,下周可以去書店翻翻《環島讀冊》看完整版,以及更多書店的故事。
#環島讀冊2月7日上市
博客來 http://bit.ly/2F1o6mR
金石堂 http://bit.ly/2BjFDEs (已有簽名版可預購)
誠品 http://bit.ly/2G6Jdp5
TAAZE讀冊生活 http://bit.ly/2EjGLLN
---
#寧靜卻引人注目的發光量體
林檎二手書室藏在國華街一段的起頭,門口寫著「舊書」的紅燈籠被風吹得一面轉一面晃,一張長凳與三架書組成室外書區,落地窗透出的黃光區隔鄰居民宅的白光,讓整間店成為一個寧靜卻引人注目的發光量體。
我在三年前因採訪認識卡先生與林檎書,大概是因對生活常抱理想,他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林檎書個性慢熱,不擅面對鏡頭,每次採訪都由卡先生來;卡先生說話溫和,對事物的解讀卻有種歷經生活磨難後的韌性,以及磨難再磨難後才有的彈性與柔軟度。我很喜歡偷偷觀察他們夫妻的互動,以及他們談起對方的樣子,那種時而拌嘴互虧,在對方脆弱時卻永遠在身邊相扶的模樣,像各展枝葉又溫柔纏繞的夫妻樹。
卡先生的綽號起自漫畫《火影忍者》中的忍者卡卡西,他在妻子影響下開始看書、收書,書本從客廳堆進房間,兩人決定租一間小工作室儲藏兼面交。找到這間坐落國華街的店面後,林檎書決定開一間實體書店。
氣質溫和,聲音輕柔的林檎書,心中拿定主意,誰也攔不住。卡先生因家中變故,有過一段非常辛苦的日子,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妻子陪伴自己走過人生低潮,他也要挺她圓夢,「我太太很有能力,我綁她太久了。」
夫妻倆把房子賣掉,將變故衍生的債務還清,餘下的錢開店。林檎書是老闆,主管店務,從事輪班工作的卡先生利用下班時間當收書員。最初的書籍量不多,林檎書認為稱不上書店,因此取名書室。後來營運步上軌道,書收了上萬本,還打通隔壁店面擴增空間,書室仍維持舊名,一如初心。
掀起門口的日式布簾,首先入眼的是滿牆的歐美、日本翻譯文學,有熱銷的推理偵探小說,也有經典的遠流《戰國群雄文庫》。右側是整面牆的CD、卡帶,以八、九○年代搖滾、中文歌曲為主。施易男、任賢齊、孫燕姿、木匠兄妹、席琳狄翁,都是以前熬夜寫報告時溫熱耳朵的記憶。樂迷老客人常在六、七點下班後來,坐在櫃台旁翻找新到的黑膠唱片,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近況,陪著打烊。
#因收書見識不少難忘場景
開書店是學問,收書更是門精深學問。除了從海量書冊中掘寶的慧眼,形形色色客人,讓每趟收書都成為奇幻旅程。
他因收書見識不少難忘場景,有租客跑掉,留下一到三樓滿滿的垃圾與大量科幻武俠輕小說。傻眼的房東向他求救,可惜林檎不收輕小說,只好改幫房東介紹其他管道。
最神奇的一趟是在台南西港,對方霸氣報出地址:「你過西港大橋,左轉,直直開。」卡先生依言前往,什麼房子也沒看見,聯絡對方出來接,來的是輛BMW大七,粗獷的駕駛刺龍刺鳳,帶路帶到一半,突然轉進超商買酒。
「該不會收書收到沒命吧?」卡先生正想著,大七轉進一條小路,穿越至少有三百坪的庭院,停在一棟巨大豪宅前。豪宅主人不知什麼原因跑路,房子被一位大哥接收,吩咐小弟「整理整理」。屋內巴洛克式精緻裝潢可見屋主品味,他這趟除了收到大量文史哲書籍,還滿載歐洲舞曲、電音CD,以及公仔、精緻碗盤器具。
林檎二手書室有一個新書區,最近的選書,包括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17年發行的定期刊物《獨書人》,試刊號主題為「一間獨立書店之必要」;旁邊立著小小書房店主虹風的《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有意無意地呼應草祭二手書店熄燈這件事。開書店真難,怎麼維持下去更難,我想,每間書店應該常常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書店存在的意義,或許得問問讀者。林檎二手書室開張的第一位客人,是住在隔壁的李奶奶。她今年九十一歲,個子小小,有頭美麗白髮,也擁有一段大江大海的過往。
那年她大學會計系畢業,拿著旅行證離開廣西家鄉,獨自到台灣旅行。沒想到內戰打起來,家鄉回不去,她在台灣住下來,當會計老師,結婚生子,還曾跟著女兒移居美國。她為了考美國公民,靠著一套台大學生送她的CD訓練英語聽力,把每個題目、答案都記下來,順利通過考試。不過她覺得美國食物難吃,加上不會開車,生活不方便,拿到公民不久又搬回台灣,跟媳婦、孫子一起住,「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喜歡冒險,什麼都敢做。」
李奶奶喜歡看英語學習的書,有時遇到外國人,還會上前用英文聊起來。開始學畫以後,她將美術類書籍納入她的閱讀版圖。那天遇到她,她抱著一本國畫與書法作品集仔細研究,林檎的櫃台後方,貼著她的水彩作品。
「幸好這裡有間書店,我天天來這買書、看書,快樂得很。」
雨變小了,李奶奶把國畫集放回架上,和卡先生招招手,回家吃飯。對走過大風大浪的李奶奶而言,讓她每天快樂地看完幾本書,就是林檎二手書室於她的意義。
●摘自山岳出版《環島讀冊》
---
電子版全文
【生活進行式】林檎二手書室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4/296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