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論紛紛X須文蔚《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播出時間:2020/3/28 週六13:05
讀須文蔚教授的文字,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記憶。身為文學擁護者以及傳播學院的學生,須教授所參與的《創世紀詩刊》、《新聞學研究》,也是渴望求知的年歲,極其重要的文字餵養。這些年來,多次聽聞須教授在忙碌教學工作之外,也帶領著大學資訊志工進入東部原鄉部落,不只教導部落居民學習數位科技,更在意「閱讀」對人心啟發的重要性,同時持續募集數位相機、鼓勵部落青少年書寫報導,《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一書,記錄著這十多年的美麗故事,且聽聽須文蔚教授的分享。
【藝論紛紛】播出資訊
台北地區FM90.9週六13:05
蘭陽平原FM90.3週日16:00
佳音Love聯播網
佳音電台FM90.9 +羅東電台FM90.3
全球線上收聽:http://www.goodnews.org.tw/goodnews.php
手機及行動平台,請連結 app.goodnews.org.tw
---
你也可以一起關注偏鄉!
須教授和團隊所推動的「小攝影師的三個大夢:相機.課程.展覽」計畫,徵求您手邊閒置的相機、手機、平板,歡迎寄到東華大學給須文蔚教授!
#小攝影師的三個大夢 Little Photographer
---
關於《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110
十五年前,須文蔚帶著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原民部落;兩年後,他接下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的任務,準備帶領大學的團隊,協助花蓮五個社區的電腦教學、文化記錄、產業輔導,還有社會照顧;二○一五年,他的輔導範圍從最北的宜蘭石城火車站到最南的花蓮富里火車站,直線距離兩百六十公里。
這個「深深蹲下,接近土地與人群」的過程,須文蔚與夥伴們一做就是十五年,不是沒有過憤怒與紛爭,但是須文蔚笑著說:「我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這也讓他寫下一篇又一篇與人相遇的動人故事──富源阿媽們跟不聽話的滑鼠、加灣一對老夫妻想為部落張羅新的電腦教室、頂著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的高材生,不當科技新貴反而窩居故鄉新城樂當大夥的「工具人」……
須文蔚說:「當我述說這十五年來經歷的故事,每一個閃亮的名字都是主角,我和他們一起在宜蘭與花蓮的農村、部落或海濱,共同為明日的機會繼續努力。」協助者與被協助者相遇的點滴,就如同劉克襄在《十五顆小行星》裡所說:「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
志學火車站到花蓮火車站 在 何安妘x頑皮妮妮 An-Yun Ho x Wanpinin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蓮豐田駐村 第六天 聲音的尾巴】
109/03/01 天氣晴轉陰
是因為這幾天被書櫃裡那本《睡眠的航線》陪伴,還是身體時鐘逐漸調成村子裡的作息,今天竟然六點多就自然起床了,雞不可失眠,否則早也叫晚也叫,根本失眠沒有極限。
一邊整理想留在村裡的小光點,一邊整理屋子和房間,緩緩地透過清掃跟屋子道別,這裡的空間環境很棒,富民把這個聽說之前根本無人管理的空間,變成像民宿一樣的地方,能休息能創作,能看書能觀景。夥伴覺得有點不捨,我想是我們還未習慣,所以總是看見想看見的美好,城市裡初來乍到,新鮮感也是帶著我們的心跳好一段時間,最後總是要認真地讓城市推自己一把,漸漸地走入屬於這個城市的流動,找到屬於自己在乎的所在,身體與心裡的,才能超越未習慣前的美好吧。
漸漸抓到小黑蚊的節奏,順便跟大家吊一下網路經,小黑蚊不是蚊子,牠正式的名稱是『台灣鋏蠓』,屬於『蠓科』,是一種吸血昆蟲。不過穿著無袖到處晃,還是會被居民們各種提醒,記得穿長袖啊!怕你不知道癢死!很高興來到這裡之前陶陶千交代萬交代,來到這裡是二月底到三月初,天氣很適合裡面無袖外面長袖襯衫薄外套,舒服自在,提供參考。
遇到幾個孩子在村裡嬉鬧,仔細觀察才發現,他們騎腳踏車在整個村裡玩鬼抓人,夥伴頓了好一下。
-
『嗯…這很難抓到吧?』
「說不定這就是刺激的地方,你騎到哪都覺得有人要抓你。」
『那不就是跟自己玩沒兩樣嗎?』
-
就在同時,一個小男孩迎面騎向兩個年紀大一點的女孩,大喊抓!然後他們討論『等一下,那我們可以互救嗎?』
接著一陣哈哈大笑。嗯…只能說我們都還太淺了,城市俗。
這幾天想辦法來回騎來分辨之前被開車導覽的豐田村、豐坪村、豐裡村,感覺和環境有什麼不同,不過不要迷路基本上就是路痴比較困難的地方,後面只能透過明顯的樹或者地標來辨識究竟到哪了,不過溝通上至少你知道現在比較靠海岸山脈還是中央。
如果你有車子可能有不一樣的做法,對於騎單車的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單車的速度剛好可以讓你穩定地去到一個地方不至於太疲憊,又能沿途被想吸引的東西吸引停留,真是很不錯的移動方法。想像腦中有一塊地圖,然後從豐田村往左右前後,開始繪製新增腦中的地圖,(夥伴表示這樣叫做開迷霧)前幾天我們都往鳳林方向鑽,今天我們往吉安的方向一路騎,騎著鑽著直到看到壽豐車站。
當時太陽吃到頭頂發麻,我們彎進街道裡尋找可以落腳的地方,沿路看到一攤紅豆餅竟然三個十元,覺得非常心動,不過想著回來再看看就經過他了,直到到了一間感覺簡單平價又舒服的咖啡店。
老闆娘的點心和茶,是驚喜的味道。對於花蓮的步調,她笑著說,非常慵懶啊!身為花蓮人,過去一度在台北工作,一天可能就做十件事情,回到花蓮,發現大家一天一件或半件就結束了。
-
『為什麼會想回來花蓮工作生活呢?』
「嗯……就想回來吧!」
『哦??』
「以前二三十歲的時候,覺得沒有辦法跟家人間長期溝通相處,喜歡待在家,卻又很想離開,直到慢慢穩定之後,就決定要回來了。」
『穩定,是指你本人的狀態嗎?』
「是呀!」
-
我喜歡老闆娘侃侃而談,直爽的談話,和貼心的服務,聊著聊著,下了一個我們都感同身受的總結。同樣來回不同城市,鄉村出身,心照不宣。
-
『城市會推著你走。』
-
本來想著都到壽豐車站了,就乾脆搭個兩三站到志學站,串串又津的門子,就在我們要進火車站的同時發現就差一分鐘,錯過了一班車,而下一班要等一個小時,對於傍晚就要離開的我們,看著雲逐漸變厚,只好打了一通道別的電話,就回頭騎了。
計畫,在以感受為創造再生的體驗時間中,目前覺得是最無用的事情,你應該什麼也不想,應該沒有壓力,你才能真正聽見這個時間,這個地方跟你的對談,然後和事件相遇,重點就會在相遇時發酵。
路上想說順便經過那間紅豆餅攤買來吃看看,結果竟然沒開了,一位扶著年邁奶奶的伯伯(不知是否是老闆)遠遠喊著『賣完了啦!下次早點來!三個十塊,哪裡來這麼便宜,又好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下次走過路過不要經過,否則就是…...沒有紅豆餅吃。
遠方的藍白分明,漸漸被風,暈染成一幅漸層的水墨畫,街道上的菜販們,黃黃綠綠的像是甩上去的顏料,所謂『一步』,就是跨出去踩穩,然後下一步,沒有三步併作兩步。走路。
想起這幾天和夥伴嘗試,以豐田為出發的實驗,最一開始隨意起的檔名:果園的步伐。當然,慢慢聽見地方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之後,緩緩地變得不同,但我們仍喜歡修正之前,那段依舊實驗中的排練過程,抓住正要溜走得聲音的尾巴。
志學火車站到花蓮火車站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教育單元,由王浩代班主持,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 須文蔚來到空中,在一個因緣際會下他進入花蓮部落,就讓他一頭栽入,用十五年的時間讓數位機會普及到每個偏鄉角落,須老師今天來跟大家聊聊這十五年的歷程與社區的故事,以及導讀書籍《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時報出版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P0A_7j5l1go
▶飛碟聯播網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內容介紹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只要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有那麼一群人,懷抱著滿腔熱血,用十五年的光陰,希望讓數位機會普及到偏鄉的每個角落,讓偏鄉也如同繁星閃閃發光, 讓不為人知的英雄人物露出,讓正在發生改變的力量凝聚。在這座島嶼上,這樣美麗的故事正在持續發生。
十五年前,須文蔚帶著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原民部落;兩年後,他接下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的任務,準備帶領大學的團隊,協助花蓮五個社區的電腦教學、文化記錄、產業輔導,還有社會照顧;二○一五年,他的輔導範圍從最北的宜蘭石城火車站到最南的花蓮富里火車站,直線距離兩百六十公里。
這個「深深蹲下,接近土地與人群」的過程,須文蔚與夥伴們一做就是十五年,不是沒有過憤怒與紛爭,但是須文蔚笑著說:「我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這也讓他寫下一篇又一篇與人相遇的動人故事──富源阿媽們跟不聽話的滑鼠、加灣一對老夫妻想為部落張羅新的電腦教室、頂著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的高材生,不當科技新貴反而窩居故鄉新城樂當大夥的「工具人」……
須文蔚說:「當我述說這十五年來經歷的故事,每一個閃亮的名字都是主角,我和他們一起在宜蘭與花蓮的農村、部落或海濱,共同為明日的機會繼續努力。」協助者與被協助者相遇的點滴,就如同劉克襄在《十五顆小行星》裡所說:「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
◎作者介紹:須文蔚
1966年生於臺北市。東吳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宜蘭花蓮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主任、教育部普及偏鄉數位應用計畫推動團隊主持人。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創辦臺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
於2005年開始擔任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偏鄉服務,2007年開始輔導花蓮數位機會中心,帶著數位科技走進山風海雨邁向第15年。曾以部落繁星計畫在2009年獲得電子化成就獎「縮短數位落差」類專案優選,教育部大專資訊志工團隊金質獎。並以廣播節目「部落繁星:搶救數位落差大作戰」獲得多項新聞獎。